[益气升阳合隔姜灸治疗“鼻鼽”35例]益气聪明丸什么牌子好

【www.zhangdahai.com--自我介绍】

  [摘要] 目的:观察益气升阳合隔姜灸治疗鼻鼽的疗效。方法:将70例鼻鼽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口服自拟鼻敏汤合隔姜灸大椎穴;对照组35例口服通窍鼻炎片,6片/次,3次/d合神灯照大椎穴。结果:3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总有效率65.7%,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益气升阳合隔姜灸对治疗鼻鼽有着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
  [关键词] 鼻鼽;益气升阳;隔姜灸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a)-148-02
  
  “鼻鼽”类似于西医变应性鼻炎。临床上以阵发性喷嚏,水样鼻涕、鼻塞、鼻痒、鼻下甲肿胀苍白为主要特征。其病在鼻,其本与肺、脾肾三脏阳气虚损有关,且普遍呈现家族史。西医认为其发病机理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笔者结合中医理论从益气升阳调节肺脾肾三脏功能入手,自拟鼻敏汤合隔姜灸治疗鼻鼽,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0例鼻鼽患者均来自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耳鼻喉咽喉科2006年9月~2007年12月门诊病人,随机分为2组。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修定海口)[1]明确诊断纳入。治疗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9~55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2~27年;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10~58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1~29年。两组年龄、病程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有变应性鼻炎典型症状及体征。
  中医辨证具有上述症状属肺、脾、肾虚寒证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鼻敏汤组成:黄芪15 g、白术10 g、白芷10 g、百合10 g、五味子10 g、菟丝子10 g、桂枝10 g、升麻3 g、乌药10 g、红花10 g、荆芥炭10 g,每日1剂,水煎30 min,口服3次/d,3周为1疗程。第1周每日1剂;第2周隔日1剂;第3周隔2 d 1剂(13岁以下儿童药量减半)。
  隔姜灸。取材:大块黄姜切片,留0.5 cm厚,用消毒针在姜片上均匀刺孔,再将艾炷放其上方点燃。方法:令患者俯卧治疗床上,颈下放一软枕,双手功能位向前舒展,姜灸置放于大椎穴上,待局部皮肤潮红时上下左右移动,以不烫伤为度。常规消毒曲池穴,合谷穴,持毫针直刺1.0~1.5寸,得气后间断性提插。治疗时间约40 min(艾炷燃尽)。治疗停止。第1周隔2 d灸1次;第2周隔3 d灸1次;第3周灸1次。隔姜灸同时口服中药鼻敏汤。均以3周为一疗程。
  对照组口服中成药通窍鼻炎片(成都地奥集团天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家准字(1993140),每日3次,每次6片。(13岁以下儿童药量减半)神灯照大椎穴30 min。针刺同上。
  
  2 结果
  
  2.1诊断依据
  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变应性鼻支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997修订•海口)[1]。
  体征分级及计分: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记录为3分;下鼻甲与鼻中隔紧靠鼻底有小缝隙,或与鼻底紧靠,与中隔有小缝隙,记录为2分;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鼻中甲尚可见,记录为1分。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的总和改善的百分比率按下列公式评定变应性鼻炎的疗效。
  
  2.2治疗结果
  治疗组35例,显效23例,有效9例,无效3例;对照组35例,显效5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χ20.01=6.63<χ2=6.28(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总有效率65.7%,两组总有效率的差异非常显著。
  
  3 讨论
  
  关于鼻鼽的论治,报道很多。作为一种常见病,目前仍无法根治。西医采用减充血剂、抗组织按药仅能控制症状,局部的喷鼻型类固醇类药有很好的抗炎作用,长期使用有副作用。因此探讨中医中药治疗鼻鼽显得尤为重要。
  有临床研究表明,肺气与卫气密切相关。卫气是指皮肤、黏膜的防御屏障。赵江云等[2]认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OKT3、OKT4、OKT8、OKT4/OKT8)低于正常指时,肺气虚患者免疫力下降;林文森等[3]发现肺气虚患者鼻腔分泌物中AMP含量低于正常人。有学者通过动物试验证明变应性鼻炎(鼻鼽)症状表现易发生于虚寒症后的豚鼠[4];虚寒证患者易低皮质醇水平和低SigA含量卫特点[5]佐证变应性鼻炎(鼻鼽)的发生与虚寒有关,这当中以肾阳虚最为严重[6],并研究提示Th1/Th2细胞因子对人体脏腑功能的调控有着特殊的地位,可能是机体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之一。为变应性鼻炎(鼻鼽)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了较为客观的免疫学指标,证实了变应性鼻炎(鼻鼽)与中医肺脾肾虚寒密切相关。
  中医学鼻鼽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曰:“鼽者,鼻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声也。”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肺脾肾三脏气虚阳虚有关,一般会发生在有家族史患者身上。因此,中医辨证益气升阳,是笔者拟方和运用隔姜灸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纵观全方,重在益气:黄芪、白术、防风、补益中气固护卫气;百合、五味子调和肺气;桂枝、菟丝子补肾通达阳气;升麻乌药助阳气升腾于清空鼻窍;助红花行瘀,改善鼻甲微循环。荆芥炭引诸药入里,佐红花之太过。诸药合用气机升降条达,脏俯功能调节平衡,三脏各司其责。正如《岳全书》谓:“气之为用,无所不致,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之从生耳。”补阳通阳:方中桂枝、菟丝子温而不火,不追求阳药叠加,免生变证。用隔姜灸置诸阳脉之海大椎穴,循督脉于腰背头面,调节诸阳经经气于全身,逆转鼻鼽的病理机制,达到鼻鼽少发、轻发、缓发的目的。
  益气升阳合隔姜灸治疗鼻鼽,本文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91.4%,再次佐证了鼻鼽的发病机理与肺脾肾三脏阳气虚损有关。通过中医药益气升阳,通络散寒方式进一步探讨研究鼻鼽的发病机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修定•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2]赵江云,刘中本,吴华强,等.肺气虚、肺阴虚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12(1):49.
  [3]林文森,熊正明,张智奎,等.鼻腔分泌物环核苷酸含量与慢性支气管炎辨证分型的关系[J].浙江中医杂志,1982,17(11):522.
  [4]鹿道温.鼻炎与哮喘中西医最新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459.
  [5]周小军,李宁,李凤梅,等.寒热证侯与鼻鼽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3):50.
  [6]程靖,孟昭生,罗萍.“三层次学说”与鼻高反应性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2,30(2):5-6.
  (收稿日期:2009-03-07)

推荐访问:益气 治疗 升阳合隔姜灸 鼻鼽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ziwojieshao/2019/0415/7697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