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彩陶中的“�”形纹饰】 马家窑陶罐什么价格

【www.zhangdahai.com--医生个人工作总结】

  传统观点认为“�”形符号是于公元三世纪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东进而传入中国,其意为吉祥、功德圆满。而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等文化中的陶器上却早已有“�”形纹饰作为图案装饰。
  我国的彩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而著称于世。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甘肃作为黄河文明的一个重要发祥地,其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以大量的彩陶为特征。在甘肃彩陶中,最精致、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马家窑文化的彩陶[1]。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宁夏南部,南到四川北部地区,年代距今约五千多年。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代表,其造型饱满凝重,图案种类多样,纹饰的绘制显得熟练精湛。几何形纹是其中常见的装饰纹饰,包括折线纹、圆圈纹、回纹、“�”形纹、网纹、米字纹、波纹、螺旋纹和三角纹等。这些已在大量的资料中有专门的阐述,此不赘言。本文主要针对马家窑彩陶中的“�”形纹饰做一简要分析。
  “�”形纹是马家窑彩陶马厂类型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纹饰(图1)。“�”纹的构成形式大多是从右向左旋转,少数也有从左向右旋转;有单线构成的,也有双线构成的,还有近似构成回纹的,形式多样。甘肃、青海、辽宁等地均有此纹饰的器物出土,形状基本相同。
   以我们现在来说,“�”,和佛教的流传、佛经的翻译有关,大体上说是佛教东进以后的事。“�”是佛教用语,其是符号,而不是文字,《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五《入法界品》说释迦牟尼“胸标�字,七处平满”。因此“�”是吉祥的标志,是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至唐武则天时定读音为“万”,意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据佛经记载,它是第十六种大人相,位于佛的胸前,表示吉祥无比,称为吉祥海云,又称吉祥喜旋。在《大般若经》第三百八十一卷中说,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之功德。《辞源》中解释“�”为梵文,本不是文字,是佛教如来胸前的符号,意思是吉祥幸福。在古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都以“�”为吉祥的标志,将“�”写在门庭、供物和账本上。在耆那教的宗教仪式上,“�”和宝瓶等是象征吉祥的八件物品之一。“�”在梵文里意为“致福”,旧译为“吉祥海云”。
  关于“�”形符号的旋向,马家窑彩陶中�纹的旋向有左旋和右旋两种。所谓左旋,是指�的折曲向左,即“�”;所谓右旋,是指折曲向右,即“�”。右旋或左旋在近代时有争论,但大多数人认为右旋是对的。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希特勒使用�字符来作为纳粹主义的标帜,之后便有更多的争论。但普遍认为希特勒所用的是左旋且是斜角45°的“�”,而佛教所用的是正方形的右旋“�”,为了与纳粹撇开关系,佛教便在二战后统一使用右旋“�”。至于印度教则以右旋表示男性的神,左旋表示女性的神。而在西藏,“�”和“�”,表示苯教和藏传佛教的不同巡礼方式。苯教徒是以左旋的逆时针方向,藏传佛教是以右旋的顺时针方向围绕着寺院、佛塔、神山、圣地等进行巡礼的。
  马家窑文化中的“�”形纹饰,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当时一些氏族部落的记号或是文字的前身,有学者认为是用来记事的,也有学者认为是蛙肢纹的抽象变形,或被认为是对太阳或火的崇拜等。不管学者们如何解释,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上发现“�”形纹饰,说明了“�”字早在佛教传入前就已在华夏本土存在了,因此“�”形纹饰应该是华夏文明的一种本土符号。但对于其意义为何,笔者对于众家的看法却不敢苟同。
  马家窑彩陶的纹饰总体上给人以旋转、流动以及循环不息的动态感,其线条流畅,动感极强,变化莫测(图2-图5),而“�”形纹饰本身就有一种旋转的动感,它与马家窑彩陶纹饰总体的动感发展趋势是相呼应与和谐的。笔者认为,“�”在马家窑彩陶中应该表示循环不息,代表着生命、四时的轮回交替,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与崇拜的符号象征。
  陶器纹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程度与历史。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主要来源于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古代先民由于认识有限,对于四时的季节交替、人本身的生老病死等现象不能予以合理的解释,便认为是有神灵在主宰一切,从而对自然界的各种所谓神灵充满敬畏并希望神灵赐福,这便产生了最初的宗教,宗教的出现与人们日常物质及精神领域内的生产、生活是分不开的。吴山先生认为,“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几何形图案的产生,不外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对形体的认识,经过推理和艺术的组合演化而来;是在不断的创造实践中一种节奏感、韵律感和规律性的再现;是对形体抽象的一种概念――点、线、面条理性的反复、重叠、交叉与组合中变化而成。”[2]从吴山先生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形纹饰在马家窑彩陶纹饰中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的先民们在物质与精神领域内对当时文明的一个集成性的综合与总结
  安旭先生在《藏族服饰艺术》[3]一书中认为,“�”纹样源于藏族先民之一的羌人文化。秦汉以前,甘青地区被称为“羌戎之地”,甘青地区的马厂文化类型属羌文化的先河。马厂文化类型遗址分布地区,多为现在藏族聚居地区。至今在部分藏族地区,尚有藏族人们把“�”字纹绣在衣服上,甚至刺在身上,成为纹身符号,在藏族的其他装饰品中该纹饰也十分常见。另外需要着重一提的是,藏族的苯教是一种原始宗教,类似萨满教,其以吉凶占卜、消灾祈福、驱鬼请神、解厄除病等为主要活动,“�”纹饰在苯教中有着吉祥和生命轮回的意义。除了这种在文化渊源上的密切关系以外,马家窑彩陶中的“�”纹在旋向上以左旋为主,这与苯教的“�”纹的旋向基本相同。因此笔者认为,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的“�”形纹饰,与藏族苯教中的�形纹饰当有着一个共同的大背景,或者更进一步说,马家窑文化中以�形纹饰作为其信仰与崇拜的原始宗教,与藏族苯教的滥觞当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马家窑彩陶中,“�”形纹饰不仅直接以“�”形绘于器物之上,还常有一些简化和变形。简化纹饰主要以十字交叉及十字斜交叉为主,有单线、双线甚至三线等(图6-图9);变形纹饰多近似回纹(也有称之为云雷纹),这种纹饰在甘青地区如青海乐都、民和及辽宁昭乌达盟等地区考古发现中均有出土。
  从历年来的考古发现及传世的文物看,大约在隋唐时期“�”字已经成为日常器物的装饰性题材。特别是在铜镜的纹饰演化上,唐代中晚期流行的“�”字镜更是铜镜纹饰演化的一个突出的时代特色。唐代以后,在日常用品的装饰图案上也常见“�”形纹饰。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史前到今天,“�”作为装饰纹饰经过人们不断的精心演绎,在纹饰四端延伸画出各种连锁花纹,绵长不断,寓意富贵、吉祥绵绵。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形纹饰的主题含义是没有改变的,即象征着轮回交替、循环不息。
  除了华夏本土,一些非洲民族对“�”字符也并不陌生。比如加纳人认为“�”字符和生命有关,是最吉祥的图形。在古刚果王国的传统信仰中,“�”字符也是神圣的标志,认为“�”字符代表了生命的四个重要时刻:出生、成熟、死亡、再生,上半部是人间,下半部代表灵界,是一种灵魂转生的观点,生命的不断循环,也可解释为一天的四个时刻:早上,中午,黄昏,午夜。从“�”字纹的年代以及出现的地域来看,“�”字纹普遍出现在不同的大陆板块,且意义和用法相差无几,这充分表明了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因素,即人类对生命永恒幸福的祈望与追求,这与人们对生命的传统观念及最初信仰是分不开的。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不管在器形上还是纹饰上,其在彩陶文化的发展中已经到了顶峰,特别是在纹饰装饰方面更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创造了中国彩陶艺术发展上的奇迹。总之在马家窑文化中,“�”字纹饰本身除了装饰的目的以外,还反映了先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的劳动中进行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情况下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领域的综合状况,史前人们在与大自然长期的接触过程中,把自己对于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抽象化为陶器上的图形纹饰,这些纹饰或为装饰,或为信仰,从而含有丰富而神秘的文化意蕴。
  
  注释:
  [1]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彩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2]吴山.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安旭.藏族服饰艺术[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4]文中诸图,均为积石山县博物馆馆藏器物,笔者注。

推荐访问:彩陶 纹饰 马家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yishenggerengongzuozongjie/2019/0319/2246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