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思考

【www.zhangdahai.com--员工个人工作总结】

  颇具革命性的新一轮课改,显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人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昭示其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一、“以人为本”的确立是课改的重大突破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发端于上世纪中叶的美国。50多年来,形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这期间涌现的终身教育、合作教育、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思想无不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是,我国正于人本主义产生之时,因政治的需要,课程的理念及模式随之全盘“苏化”了。几十年来,我们虽然进行了七次课改,但都因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而滞留于调整学科内容的小改小革,始终未能走出“教材统治人(教师、学生等)”的怪圈。本次课改确立“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这涉及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教育问题,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根本分歧在于:教育是为了人,还是为了社会?长期以来,我国显然将之定位于“社会”,其实,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追求社会的进步是为了人更好地生存,因此,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人。“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确立,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正本清源,将使我国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二、“以人为本”体现了六大崭新的课程观

  1、在课程目标上,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的“生本”观

  “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唯一主题。然而,长期的旧课程模式中,掌握学科知识成了课程目标的核心,讲求严密知识体系的学科教材几乎成了课程的代名词。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教师扮演了一个教材“复制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充当了教材“容载者”的角色。新课程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出发,从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把教师和学生从过去的“教材统治人”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明确提出了“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
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来学”。这样,师生摆脱了教材的束缚,以真实的自我融入心灵对流的交往互动中,在广阔的教学空间里,双方的知识经验,潜在智能得以激活,新的体验、新的价值观不断地生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在“双基”的获取中实践性地形成和生长,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课程内容上,变文本课程为体验课程的“创生”观。

  “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十分关注学生的自我实现,认为学生通过实现自我的过程是个体体验的累积过程,因而它十分强调有价值的经验学习。这一崭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其目标不应是预先确定的,其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的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所有课程参与者共同开发、生成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新课程的实施,就必将打破课改前讲求目标之预定性、内容之确定性、答案之唯一性、体系之封闭性的“文本课程”模式,改变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师和学生各自疏离、相互隔膜而致渐趋萎缩的课程状态,开创凸现多元创新的课程新局面:一方面,从新的管理体制看,既有体现共同要求的“国家课程”,也有适应地区差异的“地方课程”,还有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
另一方面,从课程的展开状态看,不论哪级哪类课程的实施,都不是由僵死的文本来统治教学过程,相反,特别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交往、互动对给定教学内容产生的自我理解和独特体验。这样,教师摆脱了课程计划执行人角色而创造性地引发学生潜智潜能的多向发散,学生以生命体验的融入激活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并赢得对知识有价值的浓度建构,使课程实施的过程变成师生深度参与而逐步展开的生成与创造过程。

  3、在师生关系上,变支配控制为平等合作的“民主”观。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强调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由于严重的惟知主义倾向,使原本内涵十分丰富的课程异化为简单的复制与传递知识。教师往往以课程知识的拥有者来维系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备课是教师一相情愿的“教”案,课堂是学生“配合”、教师“驾驭”的“讲”堂,结果是学生不能说“不”的“师”论。这次课改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对师生关系重新作了定位:变支配控制为平等合作的民主关系,以新型的“互尊互爱”取代传统的“尊师爱生”。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换角色;
由教学中的主角变成“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交往者、合作者。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师生进入合作教育的理想境界:教学离开僵化走向灵活,学生离开依赖走向自主。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作用方式的革新,教师将由“教书匠”提高到学生“全人”终生发展的“奠基者”的历史高度。

  4、在教学方式上,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创新”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自主体验促进个性的自我实现过程,传统的课程模式,形成了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动,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的依赖性和盲从性,从根本上遏制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教”控制“学”的线性教学流程,强调了学生要在师生双方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的交往、互动中生成与创造性地学习。在探究性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认知因素和情意系统的激活;
围绕问题展开阅读、操作、实验考察等实践活动和尝试、想像、品味等领悟活动的引导以及学生讨论,对话的全人格、全心灵的交流活动的组织等。师生双方都获得知识创新、方法创新的体验,知识更新结构得到不断的重建,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地生成。

  5、在学校管理上,变刚性的集中统一为宽松和谐的“师本”观。

  不论美国斯莱文的合作学习,还是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都把教师置于关键地位。“人本”教育的“师生”观,不是束缚教师的手脚、降低教师的作用,而是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去创设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旧课程的管理体系,突出的是高度统一;
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由此形成了统一的学校管理;
备课有统一形式的“教案常规”和统一内容的“集体备课”;
上课有统一的教学进度和“课堂常规”。学校管理重“刚性”轻“人性”,如此高度统一,创新的种子焉能落地生根?

  这次课改提出重建学校管理的要求,提倡课改前的领导权力本位走向教师能动本位,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
从实施新课程应有的教学行为特征的角度构建新的学校管理模式,突出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创造性、全程性、无时空限制性的特点,打破种种束缚教师的功利主义枷锁,形成宽松和谐、高度凝聚和富于创造的管理机制和活动空间。

  6、在课程评价上,变重结果轻过程为注重过程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理念,最终追求的是人的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它关注的不是一个静态凝固的学习结果,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能的发掘,所以,它特别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亲自体验的动态生成的发展性评价。知识本位的旧课程,获取知识成了课程的终极目标,考试评价只重结果不管过程。这次课改针对旧课程悖于“人本”评价之弊,提出了由结果到过程的重心转移的发展性评价观。新课程的目标不仅描述了“知识与技能”,而且描述了以前任何“教学大纲”都未明确提出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使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也帮助教师反思教学、创新教学,从而实现师生双方自我教育、自我改进、共同发展。这就是以发挥教育激励功能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的归宿。

  三、如何应对“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1、改进观念,进入新课改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国家和省课程改革的先锋,就必须首先开展教师的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使教师在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次作出战略性调整、重构。面向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性角色,摆脱传统落后、垄断、狭隘的教育思想的困扰,重塑自我,与新课程同行。

  2、改进方法,实施新课改

  (1)教师要勇于开发新课程

  本次课改的非同寻常之处就在于充分调动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积极性而予以全方位和主动的介入,使教师参加到新课程的开发、研究、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的创新活动之中。在教学上改变照本宣科的现象,教师要勇于结合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已审定使用的教科书做出相应的“裁剪”。使教科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培养兴趣,激发智慧的作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而焕发出自身特有的灵气和才情。从传统的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与书本知识相联系的趣事,从而达到归真反璞。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例:在八年级数学统计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的知识体系,而应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小组研讨、调查最喜欢哪项游戏的人数统计,各小组游戏棒的统计等,使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能力和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传统的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唯知、唯上,使丰富、高雅的课程异化为简单、呆板的知识系统。而在新课改下,教师不再位高权重,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大家地位平等。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定树立生本和民主的两种理念。使教师成为学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生成长的促进者,学生在学习中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得到培养。达到“全人”发展的课程目标。例: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问答式、灌输式,改变学生传统的横竖对齐的坐法。

  3、以学论教,促进新课改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只是单向的评价,以教论教,教师是至高无上的,学生只是教育的对象。在新课程中教学的评价要从单一转向双向评价,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使课程教学在经过学生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例如:在课堂教学评价加入学生的评价标准,要求每位学生不但要学会知识,又要会学,更要善学。

  4、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正确定位作为“本”的“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课堂教学中的“以人为本”的“人”不外乎是教师和学生。然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教学目标实施的最终接受对象,应把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上。而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既是教师也是学生,其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但重点是不一样的,对整个教学来说教师应该是重要的。而课堂的时间是学生学习的时间,而不是教师教学的时间。只有明确好这个定位,教师才不至于讲太多的废话,浪费时间。

  其次,把所有的学生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管优等生还是潜能生他们都是一个完全的人,都有接受教育和学习的权利,他们对外界事物发现和认识的能力是一样的,只不过有先有后罢了。教师要充分挖掘他们内在潜能,找出不同的学生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正确引导,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之健康发展。

  再者,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让他们得到自主、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要实施这样的学习形式,教师就得相信学生有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自由发展。当然,所谓“放手”也不是毫无目的的不管学生,让学生我行我素。而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进入教师所预定知识范围。既要讲究知识与能力,又要讲究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要讲究学生道德的形成、情感的变化与价值观培养。

推荐访问:以人为本 思考 新课程理念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zongjie/yuangonggerengongzuozongjie/2021/0212/12188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