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康胶囊治疗颈椎病管用吗_颈肌训练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意义

【www.zhangdahai.com--妇联公文】

  【摘要】 在颈椎病的治疗过程中,目前大部分研究都着重于针灸、推拿、牵引的传统治疗,对颈肌训练的康复手段治疗报道甚少,我们就此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探讨颈肌训练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颈肌训练;颈椎病;生物力学
  
  【中图分类号】 R681.5+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55-01
  1 颈椎病的临床治疗现状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及其他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退变,造成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或自主神经损害及由此产生的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临近组织,引起的临床各种症状和体征者统称为颈椎病。本病是复发率很高的退行性改变疾病,而目前我们大量的临床研究主要是研究针灸、推拿、牵引、中医的各种方法对各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本人结合在临床中的经验及翻阅大量文献从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探讨颈肌训练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意义。
  2 正常成人颈椎
  2.1 颈部肌肉的解剖
  2.1.1 枕下肌群 头后小直肌起于寰椎后结节,止于枕骨下项线内1/3;头后大直肌起于枢椎棘突侧面,止于枕骨下项线中1/3;头上斜肌起于寰椎横突,止于枕骨下项线外1/3;头侧直肌起于寰椎横突,止于枕骨颈静脉突下面;头前直肌起于寰椎侧块前,止于枕骨;与起于枢椎棘突侧面,止于寰椎横突的头下斜肌(属于颈一颈肌),共同组成脊柱颈段特有的枕下肌群,对枕寰、寰枢关节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2.1.2 颈部伸肌 项棘伸、项最长肌起于胸2至颈6棘突、横突,止于颈4-2棘突、横突;项半棘肌起于上数胸椎横突,止于上数颈椎棘突;多裂肌斜跨于各椎横突与棘突之间;颈长肌起于颈椎横突及上数胸椎前面和侧面,止于颈椎前面及横突。主要作用为伸展颈椎,维护颈椎生理曲度,是保持椎间稳定性最重要的肌肉。
  2.1.3 颈部屈肌 颈夹肌起于胸3-6棘突,止于颈1一3横突后结节;提肩脚肌起于颈1一4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脚内上角、菱形肌起于颈6一7项韧带,止于肩脚内上缘:大菱肌起于颈7、胸1一4棘突,止于肩脾内下缘;前、中、后斜角肌分别起于颈3一6、颈1一6横突前后结节、颈5一7横突后结节,止于第1肋骨斜角肌结节、中部及第2肋外侧。主要作用为协助颈椎前屈,侧屈及耸肩,缩肩运动。
  2.2 不良姿势对颈椎的影响 颈椎是脊柱中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的节段,颈椎活动度大、稳定性差。有实验表明1,颈部活动时人们对头颅姿势的控制与颈部周围肌群在三
  维方向上力矩的产生关系密切,其结果导致颈部肌肉运动模式的一致性。而颈部肌肉功能异常时可产生异常的运动模式,异常的应力环境使椎体、关节突关节与椎间盘所受应力增加,导致颈椎椎间盘变性和突出、椎体和小关节的骨质增生、关节囊水肿增厚、韧带肥厚。这些改变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地对颈部周围的结构产生机械压迫和炎症物质刺激,影响颈椎周围血管、神经以及脊髓等组织正常生理功的发挥,导致了头痛、头晕、颈部疼痛、活动受限、运动及感觉功能减退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的发生。
  颈段脊柱的载荷主要由头颅的重量产生,颈部肌肉和键的力臂较小,而头颅运动时的力臂较大。这样颈部肌肉产生的肌力就必须足够大才能提供头颅运动所需要的足够大的力矩,用以维持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和颈部的日常生理活动。
  
  3 颈椎运动的生物力学机制
  正常人体颈段的稳定性由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两大部分来维持。颈椎的小关节属于内源性稳定,能够控制活动节段的运动方向,而且还有重要的承载功能,尤其在过伸位时尤为重要。从颈椎的生物力学角度来看,正常人的颈椎为了适应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刺激反应,需要有较大而敏锐的可动性。颈椎的活动范围要比胸椎和腰椎大得多,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以及上述运动综合形成的环转运动。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一般随年龄增长,加上长期坐姿、睡姿不良和椎间盘髓核脱水退行性变,颈椎出现退行性改变,颈部活动亦渐受限制��2。颈椎的稳定结构对于维持脊柱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有重大意义,椎体、椎间盘和颈椎韧带维持小关节的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静力平衡;颈椎周围肌肉、肌腱及内压维护小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动力平衡��3。正常颈椎的平衡由两方面来维护,一为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为静力平衡;二为外源性稳定,包括肌肉的凋节和控制,这是颈椎运动的原始动力,为动力平衡,内源性稳定是脊柱稳定的基础,外源性稳定是颈椎稳定的前提。正常情况下人体靠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来达到颈椎的静态和动态平��4。
  4 颈肌训练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在姜淑云等��5研究结果表明颈椎病患者颈伸肌和颈屈肌在60(°)/s等速运动状态下峰值力矩(PT)、F/E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说明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肌力显著下降,尤其是颈伸肌肌力与屈肌相比下降尤其明显,所以F/E数值降低,颈椎运动趋向不平衡。推拿手法治疗后颈椎病患者的峰值力矩、动肌/拮抗肌比值都有显著的改善,说明颈伸肌的肌力得到改善后,颈椎节段不稳病例数和节段数显著降低,使不稳定脊柱的不平衡运动状态迅速得到改善,从而改善颈椎间盘和小关节以及韧带系统的的异常应力环境,恢复黄韧带的预应力,增大椎间隙,减轻颈椎病神经根和脊髓压迫和炎症刺激症状。vaSSeljen等��5采用理疗与颈操进行比较,结果理疗组平均疼痛减轻为48%,体操组52%;理疗组患者83%自觉改善,体操组为42%。Jari等��6对则颈部肌肉力量训练及耐力训练的结果进行了一年的长期随访,证明二者均可提高压痛的痛闭。由于等长收缩锻炼避免了颈椎的过度活动而带来的副作用,提高颈部肌肉及韧带的力量,且无需设备,简便易行,禁忌症少,在康复医学中常被用作增加肌力的训练。YlinenJJ��7将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进行了对照,结果证实等长收缩对颈痛的缓解要显著优于等张收缩,而对于等张收缩组效果不佳的病人予等长收缩治疗后依然后取得很好的效果。等长收缩训练避免了颈椎的过度活动而带来的副作用,提高颈部肌肉及韧带的力量。Ylinen JJ��8经过一年的随访证实颈痛与废用的改变率同等长收缩力量呈负相关,等长收缩对于慢性颈痛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在于力量测试还是主观感受上,且这种结果可以在长期的训练中得以保持。
  5 结语
  综上所述,颈椎病是由于人们在不良体位、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长时间保持屈颈姿势,引起肌纤维损伤、肌力减弱,直接导致颈椎动静力平衡破坏及力学性能降低而加剧颈椎的退变。慢性颈部疼痛的病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前屈、后伸及旋转肌群的肌力均显著降低,尤以后伸肌群肌力减弱明显。肌肉运动的不平衡导致了肌肉力量的不均衡,加剧了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颈部正常的生理运动及其稳定性总是在静力平衡的基础上,依靠肌肉的作用来随时调整以达到动力平衡完成的。而在颈椎动力平衡中颈后肌群起主要作用,竖脊肌、头夹肌、颈夹肌、头半棘肌等在保持颈椎的稳定和运动中起重要的作用。颈肌训练在治疗颈椎病中具有确切的疗效,但如何对每型颈椎病制定标准的颈肌训练训练方案还需要作大量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ANVasada,B.W.Peterson,S.L.Delp.Three dimensional spatial tuning of neck muscle activatiml in humans(J).EXP Brain Res, 2002;147:437-448..
  [2] Kusakabe T,Kasama F,Aizawa T.Facet cyst in the lumbar spine:radiolog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andpossible pathogenesis.Neurosurg Spine,2006,5(5):398~403.
  [3] 邵宣、许竞斌、史可任等.实用颈腰背痛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46-51.
  [4]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3卷第11期2009�03�12出版2029-2031.
   [5] Vasseljen,O,Johansen,B.M,Westgaard,R.H ,The effect of pain reduetion On pereeived tension and EMG- reeorded traPezius muscle aetivity in workers with shoulder and neek pain,Seand.J.Rehabil.Med,1995(27)243-252.
  [6] Jari Y, Esa-pekkaT, Hannu k, et al. Effect of long-term neck muscle training on pressure pain threshol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uro J pain. 2005:9(6):673-68.
  [7] Ylinen JJ, Takala Ep, Nykanen MJ.Effects of twelve-month strength training subsquent to twelve-month stretching execise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neck pain. J Strength Cond Res.2006: 20(2):304-8.
  [8] Ylinen JJ,Hakkinen Ah, Takala EP. Effects of neck muscle training in women with chronic neck pain: one-year follow-up study.J Strength Cond Res,2006;20(1):6-13.
  

推荐访问:颈椎病 训练 治疗 临床意义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fuliangongwen/2019/0331/4798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