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川崎病10例早期误诊体会|川崎病误诊

【www.zhangdahai.com--工会社团】

  [摘要]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10年间本科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误诊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误诊病例,以加强对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认识,早期诊断。10例患者中,在疾病早期(1~10 d)具有4项主要临床表现3例、3项主要临床表现5例、2项主要临床表现2例,在病程恢复期具有5项主要临床表现7例,其余3例虽然仅有4项主要临床表现,但二维超声心动图出现改变,达到川崎病诊断标准。对于非典型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具有充分认识,对病情进行连续评估、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其早期确诊率,避免误诊。
  [关键词] 非典型川崎病;误诊;早期;体会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3(c)-135-0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它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基本病理变化为血管周围炎、血管内膜炎或全层血管炎,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严重病例可累及冠状动脉,引起冠状动脉增殖性炎症和血栓形成,发生心肌梗死而导致猝死。目前该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排除其他伴有出疹的发热性疾病,尚无特异的诊断依据,因该病的临床表现在疾病早期出现的概率不是100%,往往到疾病恢复期才能达到诊断标准,故而造成早期误诊,现回顾性分析本科1999~2009年收治的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误诊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及误诊原因。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例患者为本科1999~2009年期间收治的早期发生误诊的川崎病患者,该10例患者在疾病早期(10 d内)均未达到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入院时误诊为其他疾病,但疾病的发展过程符合川崎病临床特点,最后确诊为非典型川崎病[1],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6个月~1岁5例,1~3岁4例,9岁1例。入院时病程最短3 d,最长10 d。
  1.2 临床表现
  10例患者在疾病早期(1~10 d)均伴有不同程度持续发热,体温最低37.8℃,最高39.8℃,发热持续时间最短3 d,最长10 d;伴有皮疹5例,其中全身荨麻疹样皮疹2例、斑丘疹样皮疹1例、猩红热样皮疹1例、风疹样皮疹1例,分别发生于疾病第1~4天,持续时间最短1 d,最长4 d;双眼球结膜充血5例,分别发生于疾病第2~4天,持续时间2~5 d;口唇鲜红、皲裂、杨梅舌6例,发生于疾病第1~9天,持续时间5~14 d;淋巴结肿大4例,其中单侧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发生于疾病第3~6天,持续时间6~17 d;手足硬性水肿、膜状脱皮1例,发生于疾病第8天,持续时间10 d;其他伴随症状:腹痛2例、腹泻1例、咳嗽2例、关节肿痛1例、心脏闻及收缩期杂音1例。每例患者在疾病早期伴有上述临床表现具体情况见表1。
  1.3 辅助检查
  血WBC>10×109/L 8例,PLT>300×109/L 4例,ESR>20 mm/h 10例,CRP>15 mg/L 9例;尿常规WBC升高1例,心肌酶改变3例,谷丙转氨酶升高1例,心电图改变3例,其中2例表现为T波低平S-T下降、1例表现为Q-T间期延长;二维超声心动图早期改变2例,其中冠状动脉>3 mm 1例,二尖瓣返流1例。恢复期改变4例,其中冠状动脉>3 mm 2例,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强2例。
  1.4 入院诊断
  颌下淋巴结炎2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猩红热2例、小儿肠炎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风疹1例、心肌炎1例。
  1.5 确定诊断
  上述患者有7例在疾病恢复期达到川崎病诊断标准[2],有3例虽然仅有4项主要临床表现,但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强,达到川崎病诊断标准,并除外其他疾病,最后均确诊为非典型川崎病。
  1.6 治疗
  未确诊前分别予控制感染、抗病毒、退热、对症治疗。确诊后予阿司匹林30 mg/kg分3次口服,热退3 d后逐渐减量;6例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 g/kg分2 d静脉输入。
  1.7 预后
  1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1例患儿随诊半年二维超声心动图仍有管壁增厚表现。
  2 讨论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婴幼儿,一般为自限性,但有少数患者累及心血管而引起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在疾病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入,可有效降低心血管损害发生率,故川崎病早期确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10例患者临床表现呈不典型经过,入院时分别误诊为颌下淋巴结炎2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猩红热2例、小儿肠炎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风疹1例、心肌炎1例。 10例患者临床资料显示在疾病早期发热发生率为100%,唇黏膜及口腔改变发生率为60%,皮疹、眼结膜充血发生率为50%,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40%,手足硬性水肿及脱皮发生率仅占10%;在疾病早期具备4项主要临床表现3例占30%,3项主要临床表现5例占50%,2项主要临床表现2例占20%,心血管改变4例,占40%;在疾病恢复期具备5项主要临床表现7例占70%,具备4项主要临床表现伴心血管改变3例占30%,最后均达到川崎病诊断标准。
  分析误诊原因:①目前我国川崎病诊断基本上遵照日本 MCLS 研究会的诊断标准[3],该诊断标准主要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和排除其他类似的发疹性热病,但上述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儿科许多其他疾病也可以同时出现多个上述临床表现,如发热伴皮疹常见于猩红热、风疹、幼儿急疹、类风湿等疾病,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淋巴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感染等疾病,发热伴眼结膜充血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咽结合膜热等疾病;②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临床表现呈不典型经过,在疾病早期达不到上述诊断标准,往往到疾病恢复期才能满足上述诊断条件;③有些临床表现持续时间短暂,为一过性,如皮疹、眼结膜充血最短仅持续1~2 d,就诊时往往已经消退,容易被忽视;④有些临床表现在疾病恢复期才能出现,如心血管损害往往发生于疾病1~6周,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2~4周,不具有早期诊断价值[4]。这些均说明现行川崎病诊断标准具有一定局限性,尤其是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
  综上,根据10例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笔者总结如下几点早期诊断体会:①对于发热>5 d,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应给予足够重视。②重视年龄特点。本病好发于婴幼儿,本文年龄小于3岁占90%,小于1岁占50%,故对于婴幼儿发热伴皮疹患者要给予足够重视。③重视病史采集。应仔细询问病史,避免遗漏阳性资料。④重视主要临床表现以外的其他皮肤、黏膜异常表现。如卡介苗接种瘢痕处再次出现红肿及肛周皮肤出现潮红、脱皮等。⑤重视心脏体征。在急性发热期,如心尖部出现收缩期杂音、心音遥远、心率不齐和心脏扩大,即提示冠状动脉损害。⑥重视辅助检查结果。对于发热伴皮疹患者如果WBC、CRP改变明显增高、ESR增快、PLT数量逐渐上升应给予足够重视。⑦对于疑似病例,及早完善心脏超声检查,并做进一步动态监测。⑧重视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类似疾病,注意与猩红热、风疹、儿童类风湿病、淋巴结炎等疾病鉴别。⑨对疑似病例进行连续评估,直至确诊或排除此病。
  [参考文献]
  [1]赵醴,钱娟,王莹.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附29例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6(5):429-431.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705.
  [3]张乾忠.某些川崎病病例易被延误诊断的原因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6):329-330.
  [4]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1-213.
  (收稿日期:2011-01-1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误诊 非典型 川崎 体会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gonghuishetuan/2019/0420/8407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