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癔症 儿童癔症12例诊治分析

【www.zhangdahai.com--工商质监公文】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癔症的发病原因及诊治。方法:对12例癔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经过治疗,一周内12例全部治愈。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儿童癔症的发作与精神刺激有关,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暗示疗法可取得比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儿童;癔症;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49.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221-02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一组精神障碍性病症[1]。常突发起病,主要表现为感觉、意识或运动方面的障碍,症状无器质性基础。儿童癔症临床报道较少。近年来,儿童发病率逐年升高,且群体癔症时有发生,临床容易误诊。现将本院收治的12例癔症患儿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门诊诊治的12例儿童癔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癔症诊断标准。12例患者中,女9例,男3例;年龄最大11岁,最小4岁。其中,独生子女为11例。
  1.2 起病形式与诱因
  急性起病10例,亚急性起病2例;病程最长7 d,最短3 h。发病诱因:挨老师、家长训斥7例,预防接种4例,原因不明1例。病前性格:内向11例,中间型1例。
  1.3 临床表现
  ①躯体感觉障碍:头痛、头昏9例,胸闷、气促6例。咽喉梗阻异物感3例,呕吐、腹痛1例;②运动障碍:肢体麻木、两下肢无力3例。③12例患者均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1.4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12例患者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胸片、脑电图、头颅CT、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均正常。
  1.5方法
  对12例癔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5.1 治疗方法
  以综合性治疗为原则,包括心理治疗、暗示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①心理治疗:医师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耐心倾听患儿叙述,解除其恐惧心理及不安情绪,帮助患儿找出发病诱因,讲明该病可以治愈,使患儿建立治病的信心,克服不适当的性格特征和情绪反应,以达到治愈的目的。②暗示治疗:A语言暗示:告诉患儿经过治疗会取得良好效果,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转移、分散其注意力;B药物暗示:注射用水肌内注射或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并告诉患儿为特效药物,让患儿心理有一种放心、满足感。③物理治疗:如吸氧、按摩等治疗。④催眠镇静:必要时给予小剂量安定,短期应用。⑤针灸:针刺人中、合谷、内关、涌泉等穴位。
  2 结果
  经过治疗,一周内12例全部治愈。随访无一例复发。
  3 典型病例
  患儿,女,10岁,因“头昏、胸闷、双下肢无力半天”来诊。学校当天组织接种“甲流”疫苗,因患儿胆怯,安排其在班级最后接种,当时无不适。下午放学途中突然感到头昏、胸闷、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而摔倒被同学送来急诊。就诊时无意识障碍,否认外伤史。查体无阳性体征。急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胸片、脑电图、头颅CT、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均正常。反复询问病史,该患儿平素身体健康,但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当日接种过“甲流”疫苗,接种部位无红肿。诊断患儿为癔症。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并告知患儿为特效药物,保证一针见效。在暗示治疗及按摩配合下,患儿症状消失,能自行走路。半小时后其2位同班同学头昏、胸闷、双下肢无力就诊,如法炮制均取效。
  4 讨论
  癔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发于14岁以下女孩。此病的特征是症状多样,具有明显的暗示性:起病突然,症状消失快,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因素;患者大多有癔症性格特征,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儿童癔症的发生,可能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父母的教育方式、伙伴关系、学校氛围、师生关系等外在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育过程,都有阶段性的影响。当今社会,儿童多数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只重视智力开发,常忽视儿童的个性塑造及心理教育,养成其有缺陷的个性人格,成为癔症的发病基础,儿童具有天真幼稚,自控能力差,情绪反复无常,易受暗示等特点,如果过分骄纵,易养成自我为中心,受不了挫折和委屈,当出现精神刺激时,易引起癔症发作,并通过引起周围人的关注而获益。本症多发于学龄前儿童,且女性多见(本组女性占75%),女性儿童较男性儿童青春期开始早,情绪多变、胆小、情感脆弱,故易发生心理异常。总结本组12例患儿有如下临床特点:①学龄前儿童,女性,性格偏于内向,胆怯、害羞,与人沟通困难,发病时以躯体症状为主;②发病前有明确诱因;③症状多样易变,其余辅助检查结果正常;④有目的性,通过发作释放受压抑的愿望得到部分满足;⑤心理治疗及暗示治疗有效。儿童癔症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同时还需家长配合,避免不良暗示。首先要取得患儿的信任和合作,态度和蔼,用肯定的语言暗示,投其所好,帮助患儿树立信心,心理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学龄前儿童癔症的诱因主要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故老师和家长教育时要注意照顾到孩子的承受能力,避免训斥过度而导致癔症发作。给儿童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正确的心理教育,是避免本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对于已发病的儿童,除积极治疗外,还应消除周围环境的恶劣气氛和不良暗示影响,避免不良刺激,对患儿的躯体感觉障碍不要过分关注,减少不必要的询问和检查,否则会加重病情。做好家长的健康宣教工作,纠正父母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帮助患儿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正确对待各种冲突和挫折,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彻底治疗本病和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2-3]。本病预后良好,但反复发作对儿童个性发育可造成不良影响,故值得广大同道重视。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3.
  [2]彭海珍.转换型癔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4):165-166.
  [3]唐强,李娟,王艳.中国智障儿童的测评与治疗现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9):18.
  (收稿日期:2010-04-20)

推荐访问:癔症 诊治 儿童 分析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gongshangzhijiangongwen/2019/0415/7768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