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暗示教育法为语文课堂增添魅力】暗示教育法

【www.zhangdahai.com--环保公文】

  摘 要:暗示教学法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应用,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了解暗示教学法的基本概念、优点、功能,实施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教师正确、合理地运用这种方法,这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语文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35-1
  
  一、暗示教育法的优点
  1.讲解式,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它在概念的辨析、含义的理解分析、内容的阐释、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的评价鉴赏、写作指导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但它只重视理性的力量,单纯的讲授,只相信学生有意识活动的学习能力,这样只发挥了大脑皮层结构和左半脑功能,没有顾及无意识的调节作用。在接受教育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首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承认并正视学生特征,才能有效地与学生沟通,以期能更好地教育影响他们。可见讲解法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知识的吸收、能力的提高上显示出了它的不足。
  2.问答式,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的“产婆术”,开创了西方启发式教学源头。它通过与学生谈话,不断提出问题,环环紧扣,题题推进,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思考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由简单到复杂,随着思维的推进,理解进入新的高度,最终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它第一次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找到了获得知识的途径。“问答法”注重思维过程的诱导,设置层次,层层推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是,如果只注重问答式的形式,而忽视它的本质,课堂仅是一连串毫无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让学生从容地思考研讨,把学生赶到老师事先设计的结论上后便匆匆归结,这样的课堂是违背问答式教学方法的本质的。语文教学的效率反而在这牵强附会的问答中降低了。
  3.操练式,就是根据高考考点把知识点从整篇文章中抽出来,让学生进行扩充训练、适应性训练、模拟训练等等各种操练。语文学习的一切就是围着一套试题转,围着考试说明转。这种方式简单地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认为语文学科是以工具性为主,而忽视了“人文性”,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把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不断的“历练”才能提高。实际上这种枯燥反复的纯技术操练消磨了兴趣,加重了负担,并不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更不要谈语文教学培养情感,提高审美情趣,改善人基本素质的功能,语文也失去了其特有的魅力,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一片。[1]
  二、课堂教学中心理暗示的功能
  1.启动无意识心理倾向。
  人脑活动分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两种。从人脑活动来看,不仅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过程很重要,人的态度、情感、意志等过程也很重要。教学既要发挥意识的作用又要发挥无意识调节有意识的作用,使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提高学习效率。心理暗示就是正视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存在,并且巧妙地加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往往重视有意注意在学习中的作用,轻视无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创设情境,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等多种暗示手段,弥补这一缺陷,启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倾向,充分挖掘学生智力等方面的潜力,让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在课堂学习中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2]
  2.激发动机,调动热情。
  动机是组织和调节个体行动的心理因素。能力不够、学习内容深固然是学生学习的障碍,但学习中存在的动机障碍更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它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前两者。我曾有一个学生,是年级有名的睡虫,成绩一塌糊涂,而他哥哥却是西南政法大学的学生。曾经在进行《季氏将伐颛臾》第二课时的学习时,因为看不下去他睡得昏天黑地,布置他背诵全文,结果下课时检查,他背得一字不差。以他学习的态度推测他一定没有提前背过。而同样的文章有的学生预习、听讲、巩固加背诵依旧背得“千疮百孔”。这个学生缺乏的就是学习的动机。
  3.调控情绪,促成积极心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心情绪与状态是对心理主宰系统产生影响的第一要素,学科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当时的情绪息息相关。如果忽视学生情绪的把握、调控,教学效率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课堂教学也具有调控情绪的任务,以此促使学生形成学科学习的积极心态。积极的学习心态可以促使学生勇于挑战,充满乐观与自信,主动进取,克服学习中的消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课堂氛围和各种激励手段,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教师的情绪、眼神、手势等心理暗示手段来诱导学生的情绪,促使其形成主动进取的积极心态。
  三、暗示教学法具体实施
  暗示主要从环境、语言、行为三个方面对受暗示者加以影响,它的最大特点是环境要有熏陶性、语言要有含蓄性、行为要有示意性。只有这样它才能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师生心心相连、共同努力取得课堂的最好效果。
  除此之外,心理暗示还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而带着民主教育思想走入课堂,建立与学生融洽协调、相互信赖的关系,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疲劳、紧张和恐惧等心理,为实施心理暗示创造条件,其后再运用多种暗示手段去激发动机、诱导情绪和挖掘潜力。
  [参考文献]
  [1]唐晓杰等.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孙启明.教是为了不教[J].教师之友,2002(11).

推荐访问:教育法 增添 暗示 语文课堂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huanbaogongwen/2019/0321/2631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