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扶贫支教”活动的思考|大学生志愿者支教

【www.zhangdahai.com--经贸招商公文】

  【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个人发展的同时,更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扶贫支教”活动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措施,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充分开发了大学生人力资源,促进了广大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同时,对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健康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嘉兴学院为例,针对该校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扶贫支教”活动提出几点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扶贫支教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一项兴起不久、发展迅速的公益事业,其社会价值在各个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大学生志愿者“扶贫支教”活动在近几年来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和可喜的成绩,尤其在团中央、教育部自1999年起组织“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大学生志愿者“扶贫支教”活动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大学生志愿者“扶贫支教”活动的精髓在于给予受助对象精神上的启发,从而使他们改善自身的环境,并将此精神传递给其他更需要改变的人。这一活动领域的逐渐拓展、途径的不断增多、队伍的日益壮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扶贫支教”活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完善
  “扶贫支教”活动给广大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当然,并不是说大学生一定要到农村去扶贫支教,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扶贫支教”活动,从而来了解国情、民情。这对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扶贫支教”有利于提升交往能力与实践能力。由于“扶贫支教”活动涉及到较为庞大的人数以及复杂繁琐的各项工作、频繁的人员联络。由此,大学生需要学会提高与人沟通交流,并进行良好的团队合作等能力。
  (二)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当代青年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抓手,是积淀校园文化底蕴、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举措。学校以“扶贫支教”活动为载体,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提高道德意识,从而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时,把“扶贫支教”活动作为连接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纽带:一方面,使校园文化起到了辐射作用,把校园文化的奉献精神投入到社会,引导社会公众向着积极健康、爱心感恩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使校园文化打破封闭的模式,真正做到与社会接轨,吸纳社会上的新模式、新思想,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有利于支持薄弱地区,构建和谐社会
  “扶贫支教”活动致力于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青少年,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明白只有知识才能让他们真正地摆脱贫穷。同时这种爱和温暖的传递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改善人情淡漠的社会现象,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扶贫支教”活动存在的问题
  “扶贫支教”活动普遍存在着一种可持续性差的现象,导致“帮扶”效果不明显,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志愿者积极性下降,社会关注程度降低等。
  (一)从“扶贫支教”活动自身特点的角度分析
  “扶贫支教”活动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活动,并且支教地区的环境极其艰苦,大多数是偏僻贫穷的山区。从表1中可知,有3.1%的人认为支教地方环境太差,不愿意参加。虽然3.1%的比例很小,但是环境状况确实是阻碍活动进行的一个因素。不过,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使活动得以持续,如捐衣、捐物、与孩子们进行信件交流等。
  (二)从大学生志愿者的角度分析
  1.责任心不足。参与“扶贫支教”活动时往往出自一时的冲动,在没有充分了解活动具体过程的情况下就报名参加。当看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时,就屈服于眼前的困难,表现出浮躁的情绪,甚至退出组织而半途而废。例如,许多班级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在一些民工子弟学校开展“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活动,定时地为孩子们补课,但由于志愿者需要频繁地进行工作的交接,没有做到一种坚持,这种现象就体现了大学生的责任心不足,所以导致活动没有持续性,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能力有限。大学生很想通过“扶贫支教”这个活动来证明自己,锻炼自己,却因为存在学习时间上的冲突而中断,也有许多大学生愿意为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举行募捐活动,但是大学生的经济能力毕竟有限。还有许多大学生选择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扶贫,却因为实践少,在工作的时候出现了不善于与人沟通、难以融入集体等一系列问题,所以难以完成委派的工作。这些在工作中造成的挫败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志愿者们才能的发挥、以及继续工作的热情。
  (三)从学校的角度分析
  因为学校的志愿者活动繁多,学校没有对全部的志愿者进行过系统的管理和专业的培训,因此包括“扶贫支教”活动在内的各类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往往质量不高。学校没有设置相对完善的奖励制度,学校对学生服务社会的认可往往是通过非学业因素加分来体现的,而且志愿者活动的加分所占比例也很小。这让许多学生难以在“扶贫支教”活动中实现自我认可与他人认可,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大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在经济发达国家,志愿者活动取得了社会公众高度的认可。但是,在我国,由于志愿者活动开展较晚以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全民性活动的本能抵触,使得公益活动难以深入人心,难以激发起互助意识。对于类似于“扶贫支教”活动,则特别需要社会人士的大量财力、物力和智力的支持,更加需要社会的关注与认可。由此寄希望于将志愿者工作作为自己就业资本的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会退出志愿者的队伍。
  三、大学生志愿者“扶贫支教”活动开展的对策
  要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扶贫支教”活动在实践中取得应有的成效,就必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思考、总结,从而促进个人、学校、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提高宣传力度,注重宣传方式
  广泛的宣传实际上增强了信息的快速流通,增强了大学生与外界的沟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他们的关注。但是从实际出发,宣传工作的开展又会涉及到经费、人力等问题,因此选择恰当的宣传方式则显得非常关键。表1显示,有42.6%的受调查者表示面对面的宣传更能引起他们的特别注意,因为面对面宣传能最大化地获取信息。也只有在接受大量信息的情况下,同学们才能更了解活动的具体事宜,进而决定自己的行为。除了海报、喷绘等物化的宣传方式以外,也有10.5%的同学赞成网站宣传。对组织者而言,建立网站可能存在着技术上的难度,而且很多同学并不会特意地去关注这些网站,所以开设网站虽然是一种理想的宣传方式,但目前这种宣传方式还未得到广泛的运用。
  (二)建立并完善各项激励制度
  表2中的调查数据显示,13.8%的同学表示他们参加“扶贫支教”活动不需要任何奖励,10.6%的同学表示他们参加“扶贫支教”活动需要物质奖励,其他同学希望他们的能力被认可,认可的方式包括得到个人或团体荣誉、参与服务队管理、获得晋升职务的机会以及表扬鼓励等等,因此学校可以建立类似于学生会干部的奖惩制度,给志愿者更高比例的非学业因素加分。学校可以针对志愿者的要求,为“扶贫支教”活动组织配备相应的老师,随时对活动进行指导,并提出一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建立法律保障体系
  从表3中可以看出,40.5%的同学没有思考过目前大学生志愿者的保障机制问题,这说明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们对自身的保障问题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也成为活动中的一个严重隐患。图表显示只有32.1%的调查者比较满意当前的保障制度,可见当前的保障制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缺陷。例如,在“扶贫支教”活动过程中,有些志愿者需要去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人身安全保障,经费保障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无论志愿者还是有关部门或单位都应该重视志愿者的保障问题,尤其是学校及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提高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切实维护志愿者的正当权益。
  (四)创新“扶贫支教”的管理模式
  表4中,52.9%的调查者认为组织涣散是导致大学生不积极参加“扶贫支教”活动的原因。而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曾颁布《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这标志着志愿者注册制度开始在全国普遍实施。学校也可以采取相类似的程序,对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进行注册,以便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此同时,也可以建立志愿者档案,增强其身份意识;制定志愿者管理条例,规范志愿者的组织性、纪律性;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根据“扶贫支教”活动的特点,还可以进行阵地化管理。可以把“扶贫支教”活动按受助对象的相似点分成多个阵地,委派老师或志愿者进行管理,并在阵地之间进行交流借鉴。当然,无论怎样的管理模式,都离不开激励机制的辅助。
  四、结束语
  时代召唤青年,青年创造未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充满机遇、大有作为的时代,艰巨而光荣的事业正召唤着青年一代为之拼搏、为之奉献。而现在“扶贫支教”活动在各大高校的广泛开展正是青年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个契机。从“嘉兴学院爱心群体”再到全国的青年志愿者们,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们的朝气蓬勃和无私奉献,更看到了一种责任的担当和使命的传承。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高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扶贫支教”活动会逐渐向着科学的、完善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红霞.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实践与反思[J].社会工作,2007年第5期下半月.
  [2]王泓.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3月第16卷第2期.
  [3]张扬.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年第5期.
  [4]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
  [5]潘红霞,应广兴.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发展问题的初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年第13卷第1期.
  [6]陈瑛.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的几点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报,2006年4月第4卷第2期.
  [7]庞挺.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8]王泓.论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社会价值[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第21卷第6期.
  
  作者简介:张婧�(1983―),女,助教,嘉兴学院商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访问:扶贫 志愿者 支教 参与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jingmaozhaoshanggongwen/2019/0316/1619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