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

【www.zhangdahai.com--经贸招商公文】

  【内容摘要】河北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历史文化名人如群星璀璨,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名列前茅,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位居全国第二,然而,未能把自己的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进而跨入文化强省之列。本文分析了制约河北文化发展的原因,提出了振兴河北出版事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关 键 词】河北地方文化;文化大省;文化强省。
  【作者简介】邓子平,河北教育出版社原社长,编审。
   杜恩龙,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出版教学与研究。
  
  河北山川壮美,人杰地灵,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尤其是金代建都北京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河北作为畿辅重地,更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拥有众多的地方文化出版资源,却始终未能把自己的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进而跨入文化强省之列。因此,认真谋划并切实搞好河北省地方文化的编辑出版工作,既是发展、繁荣河北省出版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强省的当务之急。对此,略陈自己的几点思考,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众多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为便于论述,现将河北地方文化分为历史文化名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典籍类等三个方面。
  
  一、历史文化名人类
  
  人为万物之灵,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人的创造,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地方历史文化名人是一个地方的旗帜和灵魂,是一个地方的自豪和骄傲,价值无限,影响无穷。河北历代文化名人辈出,璀璨夺目,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数以千万计的河北历史文化名人中,最能代表河北的地方文化精华、最能体现河北人文精神、最能提升河北文化品位,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数以百计。如战国时期的医学大家扁鹊,战国末期诸子百家集大成者荀子,西汉哲学、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北魏地理学大家郦道元,南朝科学大家祖冲之,元朝伟大科学家郭守敬,元代曲圣、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清代小说巨匠曹雪芹,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疑古考辨学大师崔东壁,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现当代文学大师、“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孙犁,当代歌唱奇才、被誉为“一代歌后”的邓丽君。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围绕河北历史文化名人,我们至少可在以下四个方面大做文章:一是编写出版《河北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把河北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以雅俗共赏的传记形式再现出来,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二是编写出版《河北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丛书》,以推动河北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挖掘河北历史文化名人的思想、文化内涵,为建设经济社会强省、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三是整理出版河北历史文化名人的文集或代表性著作,供读者、研究者使用。四是组织编写出版《河北历史文化名人百科全书》,英国为宣传莎士比亚,俄国为宣传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历史文化名人,分别编印了《莎士比亚百科全书》《普希金百科全书》《陀思妥耶夫斯基百科全书》等,我们可仿照其做法,组织编写和出版《河北历史文化名人百科全书》以及个别名人的百科全书,如《关汉卿百科全书》《荀子百科全书》《董仲舒百科全书》等。
  
  二、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
  遗产类
  
  河北省现有承德避暑山庄及周边寺庙、清东陵、清西陵、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三项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十八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六百七十处,承德、保定、邯郸、正定、山海关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五座。不仅数量之多,在全国名列前茅,而且具有历史久、种类全、价值高、底蕴厚、分布广、连续性强等特点。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代表了当时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今天已成为河北地方文化之瑰宝。河北省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百一十七项,总数仅次于浙江省,位居全国第二。此外,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二百处。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传统医药、民俗等。其中,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体育、杂技、传统戏剧等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项。如定窑、磁州窑、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曲阳石雕、武强年画、衡水内画、蔚县剪纸、永年太极拳、河北梆子、评剧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北劳动人民聪明和智慧的结晶,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有些项目(如衡水内画、曲阳石雕、蔚县剪纸等)已形成从业人员数万、年产值数亿元乃至十几亿元的文化产业。
  围绕河北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亦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大做文章:一是编写出版《世界文化遗产在河北》《河北历史文化名城览胜》《河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之旅》《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览胜》等丛书,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丰富翔实的材料、图文并茂的形式,或单项、或按类别,全面介绍河北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特点、文化内涵、重大影响等,充分反映河北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独特的创造力。二是编写出版多语种的精美画册,国外著名的文化景点无不摆放着十几种语言的有关本国文化亮点的精美画册,满足各国游客的需要。我们也可以仿照这种做法,编印河北重要景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的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语言的精美画册,供外国游客购买,让世界了解河北,让河北走向世界。三是编写出版《河北文化遗产探秘》《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等丛书,探究河北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奥秘,解读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内涵。四是编写出版《河北历史文化遗产百科全书》《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等,集中介绍、全面展示河北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风貌和学术研究成果等。
  
  三、文化典籍类
  
  河北省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而且是文化典籍大省。据统计,从先秦至清末的两千多年里,河北共编著、出版各类图书近七千种,其中包括各类地方志一千余种,均居于全国前列。民国时期,河北共编著、出版图书两千余种,其中近百分之八十为解放区出版物。我们认为,最值得整理出版的有如下图书:
  1.《畿辅丛书》。该丛书为我国最大一部郡志类丛书。清代畿南首富、定州王灏凭一己之力辑刻。光绪五年(1879)开雕于保定,刻未竟而王灏殁,后经北京书肆河北人集资,方得问世。武进陶湘于民国二年重为编定,另刊总目。该丛书共收书一百七十三种,凡一千五百三十卷,可谓洋洋大观。所收多为内容精深、校雠精审、流传较少的自先秦至清末的河北先贤之书。其中汇刻永年申氏、颜元、李�、孙夏峰、尹会一、崔东壁六家遗书五十九种,尤为学界所称道。该丛书荟萃了河北古代文化典籍之精华,是河北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民国时期出版的《丛书集成》《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重要丛书,有关河北古代的文化典籍,多据《畿辅丛书》影印或排印,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巨。
  2.河北地方志书。河北久为畿辅重地,一向有修志的优良文化传统。河北现存各类地方志书近八百种、约五千卷,几占我国现存地方志书的十分之一,居于全国首位。历代修志大家辈出,名志不断。如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李鸿章、黄彭年等修纂的《畿辅通志》(凡三百卷、首一卷,1884年刻印),河北省通志馆修、王树�等纂的《河北通志稿》(凡四十七卷、目录一卷,1935年铅印),嘉庆年间唐臣、雷礼修纂的《真定府志》(1549年刻印),清康熙年间陆龙其、傅维云修纂的《灵寿县志》(1686年刻印),乾隆年间张维祺、李棠修纂的《大名府志》(1789年刻印),周振荣、章学诚修纂的《永清县志》(1779年刻印),光绪年间吴汝纶撰写的《深州风土记》(1900年刻印),民国时期傅振伦纂写的《新河县志》(1920年铅印),王树�纂修的《冀县志》(1929年铅印),刘志鸿、李泰�修纂的《阳原县志》(1935年铅印),张雨苍、王树�等修纂的《新城县志》(1935年铅印),王重民主纂的《无极县志》(1936年铅印)等。这十三种志书多为方志大家所修纂,内容详细丰富,材料翔实精确,在体例结构上均有较大的创新,堪称河北方志之代表,在全国享有盛名。河北地方志书全景式地记录了河北的历史变迁,是研究河北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的珍贵资料,是河北省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更是河北省建设经济社会强省的历史借鉴和科学依据,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河北地处京畿重地,对金、元、明、清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礼仪、学术、风俗多有记述,对研究这些王朝的历史、文化、科技等等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同时,由于历代河北管辖范围的变化,河北地方志书中记述了大量的现在隶属于河北周边省份如辽宁、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南等省份的历史文化资料,对这些省事的文化建设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3.河北抗战文学。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抗日战争中,地处抗战腹地的河北人民英勇顽强,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舍生忘死,更表现出了空前的大义大勇、侠肝剑胆。所有这些,不但为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自己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也为抗战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河北的抗战文学既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反映河北敌后抗战的文学创作,也包括建国以来所创作的反映发生在河北境内的抗战文学作品。其总的特点是:作品数量多,战斗性强,形式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已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代表作有贺敬之等执笔的《白毛女》,傅铎的《王秀鸾》,田间的《给战斗者》《抗战诗抄》,阮章竞的《漳河水》,孙犁的《荷花淀》,集体创作的《冀中一日》,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梁斌的《红旗谱》《播火记》,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小兵张嘎》以及《地道战》《地雷战》等。
  
  四、振兴河北地方文化出版事业的思考与建议
  
  长期以来,河北省出版界同仁高度重视河北地方文化典籍的编辑出版工作,使大量尘封多年的典籍得以重见天日。如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张之洞全集》《张申府文集》等,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德裕文集校笺》《关汉卿全集校注》《纪晓岚文集》《李大钊全集》《冯至全集》《顾随文集》《黄胄画集》《中国民间剪纸・蔚县卷》等,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田间全集》《成兆才全集》《河北文艺史话》等,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昆卢寺壁画》《武强年画》等。这些图书具有极高的地方文化积累和传播价值,有许多种还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国家古籍整理图书奖等国家级大奖,受到读者和学术界的一致称赞和好评,为河北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通过实施河北地方文化典籍出版工程,进一步加大出版力度,扩大影响。一是可以仿照国家图书馆“中华善本再造”以及广东出版《广东丛书》、山西出版《山右丛书》、湖南出版《湖湘文库》等做法,对《畿辅丛书》《畿辅通志》等河北地方名志以及解放区代表性出版物,分期分批地进行影印,以满足图书馆、纪念馆、收藏者和研究者的需求。二是采用标点、校勘、注释等形式,把河北省最重要的文化典籍陆续予以整理出版,以满足大众读者的需求。在这方面,湖南整理出版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等湘籍人物著作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是启动《畿辅丛书》的续编工程,把《畿辅丛书》问世后至上世纪末涌现出来的河北文化名人的代表性学术著作结集出版,书后可附本人的著作目录,充分反映河北近一百多年来所取得的文化学术成果。清末王灏凭一己之功,辑刻《畿辅丛书》,我们今天举一省之功,若不能完成其续编工程,上将愧对前贤,下将愧对子孙。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河北省出版界相继策划、组织、编辑、出版了数以千计的具有极高文化积累价值和传播价值的地方文化类图书,为弘扬河北地方优秀文化、推动河北文化强省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首先值得充分肯定的。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有效的整合。尽管河北省投入巨资,编辑出版过数以千计的河北地方文化类图书,但由于出版社各自为战、互不往来,既无一个或几个丛书名来冠领,也无统一的结构体例、装帧风格和开本尺寸,所以显得十分零散,没能形成规模效益。二是质量参差不齐。在已出版的河北地方文化类图书中,既有由名家、大家撰写的、质量一流的图书,但更多的是为了赶任务,由一般作者撰写的、质量平平的图书。水平、质量的不一,严重影响了传播的效果。众所周知,没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很难说岳阳楼能名闻天下;没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滕王阁也很难盛名中外。由名人撰写的名文、名著,其力量是难以估量的。为此,我们应出重金,邀请名家、大家围绕河北地方文化来大做文章。如邀请余秋雨先生撰写河北文化方面的散文,邀请阎崇年先生撰写清东陵、西陵、避暑山庄或直隶总督署方面的著作等。这些人本身就是当红的名人,是媒体关注的热点,拥有大批的铁杆读者。借助名人之手,把丰厚的河北地方文化资源宣传出去,定能大大的提升媒体的关注度和大众知名度,对发展、繁荣我们的地方文化产生长期的重大的影响。三是研究领域有待拓展。由于资金、研究力量等方面的不足,河北地方文化研究和出版仍留有大量的空白,亟待我们去填补。如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极其重要地位的建安文学,诞生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邺镇,因资金的不足,著名学者、河北师大人文学院教授夏传才先生担纲主编的《建安文学丛书》在出版上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作者很可能转到外地出版。其他如河北人在北京琉璃厂的经营活动及其对文化传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河北古今地道的修建、结构特点、分布地域、实用价值及其如何开发利用等,至今仍无人进行系统的研究,当然更无像样的图书问世。四是传播手段有待升级。要加快河北地方文化数字化出版的步伐,由省新闻出版局牵头,组织河北出版集团、河北省图书馆、河北省旅游局、文物局以及高校、科研、学会、协会等有关部门联合,启动河北地方文化数字化工程,把纸介质的地方文化类图书做成电子书,全部放到互联网上,使之广泛、快速的传播。河北出版集团应及早开设河北地方文化网,整合全省的地方文化出版资源。
  制约河北地方文化出版的因素很多,如思想观念滞后、体制陈旧、机制不活、人才匮乏、资金紧张、资源外流、研究不深入、策划不到位、执行不得力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换体制,更新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借鉴兄弟省份的成功经验,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解决人才、资金不足,研究、策划、执行不深入、不到位、不得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在人才的使用上,可借助内部和市场的双重力量,在加大自身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的同时,引进人才竞争机制,引进急需人才,真正使能者上,庸者下。在解决资金不足时,可采取政府投一点、社会筹一点、出版社出一点的办法来解决。并可设立河北地方文化出版专项基金,用于扶持重大项目的出版等等。在这一问题上一些省份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效仿。如湖南省委、省政府、湖南出版集团准备投资一亿元出版地方文献,广东省投资八千万整理出版地方文献。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地方文化出版并不都是赔钱的出版项目,如湖南省为弘扬地方文化策划出版了《湘音湘韵》图书和光盘,总投资五十七万元。他们请全国著名湘籍歌唱家演唱湖南地方民歌,在全国引起不小得轰动,销售码洋三千万,发行光盘一千万片,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还没有计入产品产生的附属效益,如网上下载、手机下载等。我们也应该对河北地方文艺进行新的开发,找准市场关注点,策划双效选题。
  切实做好河北地方文化的编辑和出版,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和好事,意义非同寻常。只要我们群策群力、精心谋划、精心组织、坚持不懈、认真打造,河北地方文化的编辑出版定会出现令人欣喜的新局面。我们热切地期盼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推荐访问:文化 大省 强省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jingmaozhaoshanggongwen/2019/0320/2512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