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与管理的思考】 心血管疾病的饮食护理

【www.zhangdahai.com--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目前,由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心、脑、肺、肾等脏器的损害和并发症,逐年增高,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心血管系统疾病常常具有多变性和突变性的特点,往往来势凶猛。因此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保障护理安全、建立合谐护患关系及持续改进工作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护理
  
  1加强护理工作
  1.1加强检查(1)详细了解并分析患者的病史特点、发病时间、主要症状、既往住院及用药情况等。(2)一般的专科体检:身高、体重、基础心律及心率、计出入液量、血压、呼吸、肝脏、水肿程度及缺氧程度的判断等。(3)了解心血管内科常见的辅助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血脂全套、空腹血糖、血液流变学、心电图、肺功能、胸片、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活动平板、冠脉造影等。
  1.2加强观察(1)新药观察。如使用利多卡因、心律平、西地兰等抗心律失常。药应在监护下进行,并注意心率、心律变化。临床实践证明不单是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容易过敏,现在新药层出不穷,也有个别的易起副反应,所以使用新药时,护理人员应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并在使用中加强巡视,病人出现反应时,应能得到及时处理。(2)进食观察。应密切观察患者进食情况,包括水分热量及食物的质量和数量,避免摄入高钠、高脂饮食及暴饮暴食,也应避免摄食太少,以免引起水、电解质失衡。(3)病情观察。定好周期,认真观察心率、心律变化。一般每1小时记录1次。(4)二便观察。注意患者二便情况,心肌梗死、心衰病人用力排便后易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急性心衰,甚至死亡,因此要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应予口服便塞停预防便秘,必要时应用助消化药和润肠通便药,有的病人排便时不易排出可给予开塞露协助排便。准确观察和记录患者每日的尿量也十分重要,可为临床医生提供病情判断和用药依据。
  1.3 加强基础护理(1)做好皮肤护理。危重病人予以安置有气垫床的床位,并检查全身皮肤情况,特别骶尾部等受压部位,如有大小便失禁的病人,应注意会阴部、骶尾部皮肤情况,须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更换。(2)保持病房空气新鲜。病房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做好口腔护理,预防交叉感染。(3)及时响应患者呼叫。心血管病人意外多,因此呼叫铃响或有呼叫声应立即去察看,救护仪器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氧气、吸痰器、简易呼吸器、抢救车严格按规范管理以便医护人员抢救病人时能做到迅速及时、有条不紊。
  1.4加强心理护理由于心血管疾病多需终身治疗,疾病易反复发作,因而患者常具有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易产生各种思想顾虑,情绪易激动,气量狭小,甚至焦虑、紧张、绝望,从而导致病情恶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往往能起到治疗和促进康复的作用。临床上应重视心理治疗和精神护理,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理平衡,以促使早日康复。
  2加强管理工作
  2.1加强教育。实际上,有些失误是由于医护人员专业理论、技术及新设备操作知识缺乏而造成的。心血管疾患变化较快,若对病情的变化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就很容易延误救治的时机,导致患者死亡或病情的加重。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变化。在对危重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如果不能准确分辨异常状况,并且对患者症状护理知识了解不够,就很容易引发风险;由于心脏介入手术发展较快,各种新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若对各种心脏介入手术后的患者护理知识缺乏学习和了解就会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错;对除颤器、心肺复苏等基本护理操作不熟练或者有误也会带来护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医护人员学习业务知识,反复训练专业技能,做到技术精湛。应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新引进设备的使用知识,尽快掌握其操作性能,并进行考核,做到人人过关,确保在抢救时能做到熟练使用。
  2.2加强沟通随着病人及家属法制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护理人员做了大量护理工作而缺少与患者沟通交流,也容易引发风险。因此加强医患沟通势在必行。
  (1)住院期间应教育患者注意:需遵医嘱,按时、按剂量服药,有不适症状要及时和医护人员沟通。(2)在出院之后要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合理膳食;注意维持心脏的代偿功能,要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活动宜量力而行;需按时服药,注意关注药物不良反应,还要搞好定期复查工作。
  2.3加强护理记录管理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是目前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病历是医患双方关注的焦点也是法院采信的重要证据,护理记录作为病历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就显得尤其重要。若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且对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注重不够,出现漏记或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有差别等情形,常常导致风险增加。
  2.4加强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效果评定是护理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主要内容涉及护理业务工作、护理组织机构、环境安全、公众意见处理及投诉等方面。识别护理风险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中除注意防范常见风险因素外,还要加强以下环节:
  (1)项目分类总结和缺陷管理总结,以明确风险易发环节及细节;(2)科室整体共性风险分析;(3)信息咨询沟通,如做好医护沟通、医患沟通,从而掌握更多的风险点;(4)仪器定期检测,评估风险概率;(5)突发情况风险评估,如停电,地震等。
  3结语
  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差错、提高护理质量,实现医患双方关系和谐。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病人,如何保证护理安全,与护理人员的素质、技术、工作能力以及管理等有着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护士不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提高观察与分析能力。管理者应促使医护人员认识安全隐患、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术,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整体素质;最终实现提升护理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富川华,雷静,袁莉.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J].临床护理,2007(8).
  [2]吴秀文,王洁,郑秀琴.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体会[J].家庭护士,2006(8)

推荐访问:心血管疾病 护理 思考 管理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jingshenwenmingjianshe/2019/0326/3712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