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烧造始末】南宋龙泉窑瓷有支钉烧造的吗

【www.zhangdahai.com--统战民宗公文】

  龙泉窑位于今浙江省西南部龙泉市境内,以大窑村为中心,范围遍及金村、溪口等处,总面积约50.6万平方米。龙泉青瓷,取瓷土做胎,烧草木灰做釉,入窑烧造而成,被认为是人工烧制的青玉。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龙泉窑的起源
  
  龙泉窑是指我国浙江省南部的上百家窑场。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调查,已经发现历代龙泉青瓷窑址500余处,这些窑址分属龙泉、云和、景宁、丽水、遂昌、松阳、缙云、武义、青田、永嘉、文成、泰顺等市、县的广大地区,尤其在龙泉市内已发现古代瓷窑360多处,占全部窑址的70%。
  关于龙泉窑的创烧年代,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诸多古陶瓷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长期、深入和反复的考察、论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早期的一些说法已被摒弃,目前比较通行的主要有三国两晋说、五代说和北宋说三种。
  一、三国两晋说
  龙泉窑创烧于三国两晋时期的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是朱伯谦先生。但这也经历了一个龙泉窑创烧于北宋――南北朝――三国两晋这一认识上的发展过程才最终得以确定。“龙泉窑开创于三国西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年,是中国制瓷历史最长的一个瓷窑。关于龙泉窑的开创年代,原来定为宋代,1959年在丽水市(今莲都区)城关镇西南2.5公里处的吕步坑,发现南北朝至唐代的瓷窑址后,把龙泉窑的开创时期提早到南北朝。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丽水、松阳、遂昌等开发比较早的县市的六朝墓中,出土一批另有特色的青瓷,应当是龙泉窑早期的产品,所以将龙泉窑的开创年代定为三国西晋。” [1]
  二、五代说
  1966年出版的《龙泉青瓷》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五代龙泉窑,并描述了它的工艺特点。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2]和古陶瓷美术教育家邓白先生[3]均持有此观点。
  五代说主要依据考古资料和出土实物,以及相邻地区的五代婺州窑衰落,龙泉青瓷取而代之的观点。此观点认为,龙泉青瓷是在五代、北宋初年受吴越官窑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民窑。早期的龙泉青瓷产品风格受越窑影响,无论在造型、纹饰或者釉质釉色方面,都与越窑一脉相承,继承了越窑的艺术传统。
  三、北宋说
  在学术界中,多数人认为龙泉窑始烧于北宋初期,这种看法沿用了陈万里先生几次对窑址考察后得出的结论。
  20世纪30年代,以陈万里先生为代表的陶瓷窑址考古先驱,走出书斋,把探索的目光转向了古代的窑业遗存,“于已知古籍记载之仅凭传闻,转辗抄录者,苟欲加以证验,非实际调查不为功。” [4]他8次赴龙泉,7次到绍兴考古调查,写下了《瓷器与浙江》《中国青瓷史略》等实证资料。此后冯先铭先生主持编写的《龙泉青瓷》及《中国陶瓷史》,在龙泉窑始烧年代的问题上,基本上沿袭了北宋说的思路和观点。另外翟翕武、李知宴、龟井明德等学者也持北宋说的观点。
  
  龙泉窑的发展
  
  龙泉青瓷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成长、成熟和衰落的漫长时间。开创期(笔者认同为三国两晋和五代十国)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就地销售;发展期(北宋至南宋前期)瓷窑发展快,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鼎盛期(南宋后期至元代)瓷窑迅速发展,青瓷质量大大提高,产品畅销国内外广阔市场;衰落期(明代至清代末年)龙泉窑处境艰难,瓷窑不断地倒闭减少,至清晚期停烧。
  一、初创时期的龙泉青瓷
  从三国两晋设窑烧制青瓷到五代十国,龙泉窑经历了近800年的初创期。创建瓷窑,必须具有水源、瓷土、釉料、燃料和运输等条件。龙泉地区位于浙南山区,那里峰峦绵延,溪流密布,林木茂盛。取之不竭的薪柴为烧制陶瓷提供了燃料,丰富的瓷土釉料为制瓷提供了原料。龙泉是瓯江的主要发源地,既为制瓷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又为瓷器的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水上交通条件。龙泉窑之所以能够创烧并长盛不衰,主要依靠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可以就地取材,具有地利之便。另外,龙泉地理位置偏远,免受战乱,也为龙泉窑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早在三国两晋,当地老百姓便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吸取瓯窑、婺州窑等周边窑场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但当时烧制的青瓷非常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
  二、发展期的龙泉青瓷
  北宋至南宋前期是龙泉窑初具规模、自成体系的成长时期,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瓷窑发展很快,逐渐形成一个向周边辐射的瓷窑体系。北宋立国,为了休养生息,皇室提倡节俭,尽量使用瓷器以替代金银器,宫廷、达官贵人以及民间对瓷器的需求激增,官窑不断出现。龙泉青瓷因产品质量和数量的不断提高,除民间用瓷外,宫廷对龙泉青瓷的青睐和需求也不断增长,刺激了龙泉窑的迅速发展。
  另外,宋代海上贸易频繁,外销瓷增加,加之越窑等官窑的衰落,促使龙泉窑扩大生产规模、改进工艺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外销到东南亚地区和高丽、日本等国。
  三、鼎盛期的龙泉青瓷
  南宋后期至元代,龙泉青瓷走向成熟,瓷窑迅速发展,青瓷质量大大提高,后来居上,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产品畅销国内外。南宋朝廷虽偏安浙江,但皇室对青瓷青睐有加,高级青瓷仍为宫廷不可缺少的器物。至南宋中期越窑、瓯窑的衰落,龙泉窑成为宫廷用瓷的首选窑口,大量生产贡瓷。南下的具有精湛技艺的陶瓷工匠也将北宋官窑瓷器的烧制工艺技术带到了龙泉窑,这一时期龙泉高级青瓷,在工艺、形制、胎质、釉质釉色、纹饰上均与南宋官窑器相差无几,有的方面甚至超过官窑器。
  南宋立国后,继续推行市舶司制度,极力发展陶瓷对外贸易。南宋国土缩小,急需增加财政收入,陶瓷贸易是补充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元代立国后,因龙泉青瓷早在宋代已远销世界各地,所以为增加财政收入和烧制宫廷贡瓷,元代继续扩大生产规模,龙泉青瓷的窑场数量和分布范围居历代之首。无论是器物造型还是纹饰图案技艺诸方面,龙泉青瓷都达到了鼎盛阶段。并大批运销国内外,其范围之广,几乎遍及整个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计有40余个国家和地区。
  四、衰落期的龙泉青瓷
  明代至清代末年,龙泉窑处境艰难,瓷窑不断地倒闭减少,至清代晚期结束。
  
  龙泉窑产品的特征
  
  龙泉瓷以釉色著称,釉厚,晶莹,如美玉。釉色有粉青、翠青、梅子青、豆青、月白、淡蓝、灰青、蟹壳青、灰黄、炒米黄等等,其中又以粉青、梅子青、翠青最为典型。
  粉青,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施釉较厚,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有如青玉,故名。成书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的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说:“青瓷器,皆云出自李王,号秘色,又云出钱王。今处之龙溪者,色粉青,越乃艾色。”
  梅子青,亦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入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故名。
  翠青,是因釉色光润,嫩如翠竹而名。釉面玻璃质感较强,有明显的小气泡。器物口沿处流釉明显。传世品种有盖罐、碗、盘等。明代曹昭著《格古要论》记载:“古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今曰处器、青器、古青器。土脉细且薄,翠青色者贵。有一等盆底双鱼,盆口有铜掇环,体厚者不甚佳。”
  龙泉窑产品特征,明代高濂所著《遵生八笺》卷十四有详细记载:“定窑之下,而龙泉窑次之,古宋龙泉窑器,土细质薄,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但少纹片紫骨铁足耳。其制若瓶、若觚、若蓍草方瓶、若鬲炉、桶炉、有耳束腰小炉。菖蒲盆底有圆者、八角者、葵花、菱花者。各样酒�、骰盆。其冰盘之式,有百棱者,有大圆径二尺者外,此与菖蒲盆式相同,有深腹单边盥盆、有大乳钵、有葫芦瓶、有酒海、有大小药瓶,上有凸起,花纹甚精。有坐鼓高墩,有大兽盖香炉,烛台花瓶,并立地插梅大瓶,诸窑所无,但制不甚雅,仅可适用。种种器具,制不法古,而工匠亦拙。然而器质厚实,极耐磨弄,不易茅篾。但在昔,色以不同,有粉青、有深青、有淡青之别。今则上品仅有葱色,余尽油青色矣,制亦愈下”。
  
  龙泉窑的衰落
  
  龙泉窑的衰落与景德镇的兴起常被联系在一起。明中期开始,景德镇青花瓷开始流行,并烧制出了诸如成化斗彩、嘉靖五彩等新的彩瓷品种,深受朝廷及百姓的喜爱,而单以釉色取胜的龙泉青瓷则受到了冲击。明万历末谢肇的《五杂俎》中便有这样的记载:“今龙泉窑,世不复重;惟饶州景德镇所造,遍行天下。”周边窑口仿制龙泉青瓷,如福建的“土龙泉”等,与龙泉窑瓷器争夺外销市场,使得青瓷的外销市场被压缩;朝鲜、日本、越南、泰国以及北非与东非当地制瓷业对龙泉青瓷进行仿制,也对龙泉瓷的销售多有负面影响;进入明代以后,政府对海上贸易的控制更为严厉,使得一直以私商外销形式进行海外贸易的龙泉窑青瓷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此外,还有明清政府严苛的税率等原因,都促使曾辉煌一时的龙泉窑走向衰落,直至停烧。
  明代嘉靖《浙江通志》卷八《地理志・处州》记载:“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琉田窑造青器翠美冠绝……价高而征课遂厚,自后器之出於琉田者,已粗�陋利微,而课额不减,民甚病焉。”自明中晚期开始,龙泉窑质劣而价高,正逐步走向衰落。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载:“今则上品仅有葱色,余尽油青色矣,制亦愈下。”明代王士性撰《广志绎》载:“近惟处之龙泉盛……新者色黯质噪,火气外凝,殊远清赏。”清代乾隆《龙泉县志》载:“明正统时顾仕成所制者,已不及生二章远甚,化、治以后质粗色恶,难充雅玩矣。”清代程哲《窑器说》载:“龙泉窑……明窑移处州府。处州青色土垩火候较旧龙泉质劣。”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龙泉窑终究在明末清初渐渐淡出了名窑的行列。
  
  龙泉窑的复烧及变迁
  
  1917年,上海资本家蔡宝龙在龙泉西郊筹建“浙江省改良瓷业传习工场”,建有德国倒焰八角窑一座、四门试验窑一座,仿制景德镇细白瓷。改良窑仿制的细白瓷曾在美国费城(1921年)、芝加哥(1922年)评比会上获一等奖。后由于资金、经营、销售等原因,生产难以维系,到1931年浙江省改良瓷业传习工场终于歇业,龙泉改良窑生产就此告终。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7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轻工厅长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恢复五大历史名窑,特别是要先恢复龙泉窑和河南汝窑”。遵照这一指示,国家轻工业部作出了《关于恢复历史名窑》的决议。1959年浙江省轻工业厅邀请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文物考古部门参加,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下,顺利地完成了各项科研工作和新产品的试制实验,取得了一批可喜的科研成果,使龙泉青瓷生产迅速得到恢复,产量与质量不断提高,新产品不断涌现。龙泉青瓷在停烧300年后,又重新大放异彩。
  1964年,龙泉青瓷恢复外贸出口业务,重新进入国际市场。1973年“青瓷玲珑”产品在广州春交会上出现时,立即受到各国客商的赞赏。 “文革”后,龙泉青瓷外销中断,瓷窑企业开发出了铁路用日用瓷,包括饭碗、茶杯、茶缸、烟缸等系列用品共几十万件。
  现今龙泉青瓷继承和发展了传统龙泉窑产品的特色,并博�众长,在品种造型、装饰手法及纹饰题材上创新发展,畅销海内外。特别是一些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
   (朱文科,男,甘肃省庄浪县朱店中学。)
  
  注释:
  [1]. 朱伯谦.龙泉青瓷[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1998:6.
  [2]. 陈万里.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124.
  [3].邓白.邓白全集 1 陶瓷[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4].陈万里.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47.

推荐访问:龙泉 始末 窑烧造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tongzhanminzonggongwen/2019/0319/2248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