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信访20226篇

【www.zhangdahai.com--信访维稳公文】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信访20206篇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信访2020篇1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情回顾了党的光辉历史和奋斗岁月,面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立足新征程,我们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彰显司法使命担当,努力在时代大考中交出优异答卷。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深刻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更是全国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人民司法的灵魂所在。

  近年来,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逐年增加,深刻地反映出当前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需求的增长。从传统的“以和为贵、天下无讼”的价值追求到如今追求司法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共同目标,各级人民法院面临着从未有过的艰巨挑战,也对法院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政法干警,我们要在思想上进一步紧随,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政治上更加忠诚,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严格遵守各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高政治敏锐性,做到令行禁止;行动上坚定捍卫党的领导,坚决同一切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的现象作斗争,自觉抵御外界干扰,坚守法治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牢记初心使命,担当实干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我们要深刻把握伟大党建精神的丰富内涵,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热爱体现在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效中,努力做出历史新业绩。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不乏忠诚、坚强、勇敢、睿智的革命前辈,而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在全国法院系统也涌现出很多催人奋进、鼓舞斗志的时代英雄。当全国法院系统英模事迹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收获的不只是感动、敬佩,更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奋斗新动力。无论是将“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为座右铭的邹碧华法官,还是以“辩法析理、胜败皆服”为职业坐标的宋鱼水法官,他们均以实干担当践行初心使命,让冰冷的法条散发出温度,让专业的法理不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生硬表达,而是成为关乎每一个案件当事人切身权利的有效工具,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学习英雄模范先进事迹,就是要传承他们的优秀意志品质,牢记初心使命,担当实干作为,主动走进当事人心里,以理服人、以德服众、以情感人,才能做好法律的践行者和维护者,真正实现定分止争、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终目标。

  三、坚持人民立场,践行司法为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百年峥嵘岁月,正是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人民法院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把司法为民理念贯穿于法院工作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考量群众诉求、群众感受、群众期待,提供全方位的司法服务,才能符合民情、体现民意、赢得民心。司法为民体现在诉讼成本的降低,智慧服务的推广应用,司法救助力度的加大,信访渠道的不断畅通。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求我们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使得当事人够充分合理表达意愿和诉求,促进各类矛盾纠纷依法解决;要求我们不能只是“坐堂问案”,更要深入实地查清事实,确保裁判的公正性;要求我们用群众便于理解的语言去诠释法理,使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了信服;要求我们带着感情化解矛盾纠纷,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全方位的司法服务。

  四、勇于直面问题 不断自我革命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再次彰显了百年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自觉追求,体现了共产党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更高的思想起点,追求精神价值,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苦干实干、奋斗进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干事创业的勇士,以主动担当作为的行动和成效,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青史如鉴、光照千秋,初心如磐、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艰难曲折且辉煌灿烂的历程,亿万中国人民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发出掷地有声的号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我们要学深悟透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体悟这一思想贯穿和彰显的坚定信仰信念、真挚人民情怀、无畏担当精神、科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法院工作全流程各领域,全面提升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水平,让阳光司法更加公开透明、公平正义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在司法领域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信访2020篇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历史川流不息,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着力凝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对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汲取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精辟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并且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今后构建新的时代精神提供了重要遵循。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已研究梳理出90多种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地区和领域的革命精神,其中有明确概括阐述的共40多种。总结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上把握历史主动的生动实践。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从不断追求科学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汲取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行!”已然经过历史证明和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伟大生命力在于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于不断从社会主义生产生活实践中汲取养分。历史答卷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就要把握历史主动,以新的赶考心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就需要全体党员锐意进取、守正创新,不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添砖加瓦、贡献才智,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聚更为主动的智力支撑和精神力量。

  从继承发扬优秀传统、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汲取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脉、灵魂和独特标识。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形成了诸如天人合一、天下为公、诚信友善、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诸多优秀文化品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主动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契合时代特点,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创新表现形式,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从不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汲取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传统,是汲取新时代更为主动精神力量的实践手段。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时代号角已经吹响,新的征程已经启航。我们要深刻领会、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统领,从中汲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信访2020篇3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我们能感受到强烈的信仰、信念和信心。回首过去,中国共产党用一百年“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展望未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底气、充分的理由更加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

  一、自信源自历经无数磨难所淬炼的领导能力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磨难,超过了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

  磨难有来自外部的,如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五次围剿、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野蛮的“三光”政策、国民党悍然发动的内战、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等等,都给我们党带来冲击。磨难也有来自内部的,如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王明的“左”倾和右倾错误等等。磨难还有来自自然界的,如大地震、特大洪水、非典、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等等。这些磨难,时刻考验着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吹雨打,积淀了强大的革命精神,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磨炼了高超的领导能力。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将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国共产党具备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坚强领导能力。

  二、自信源自如磐理想信念所造就的伟大精神

  理想一经确立,“虽九死其犹未悔”。“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一批批革命烈士视死如归、一批批英雄人物顽强奋斗、一批批先进模范忘我奉献,支撑他们奋力前行的是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舍我其谁的崇高使命。

  一百年来,在伟大建党精神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强大的精神力量、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将内化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三、自信源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汇聚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她“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正因为如此,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给予了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的支持与拥护。“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从民毫无保留的支持和拥护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人民。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将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有理由坚信,有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将获得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根本力量,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昂首挺进。

  四、自信源自勇于自我革命所激发的蓬勃生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性课题”,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打铁必须自身硬。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敢于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将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必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信访2020篇4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于6月25日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北大红楼,参观“光辉伟业红色序章一-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重温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展革命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酝酿和筹建中国共产党等革命历史。他指出,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一百年前,北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党的创建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这里最早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成立了最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出席党的一大的13人中,有北大学生和校友5人。百年来,几代北大人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始终挺立时代潮头。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北京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和拥护党的领导、积极投身民族复兴事业的历史。因此,北大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高度重视用好用活红色校史资源,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立德树人工作紧密结合,在全校形成人人讲党史、处处学党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生动局面。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青年成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肩负重任,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青年一代尚处于“拔节孕穗期”、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从百年党史中认清世界大势、获得奋进力量,十分必要,也正当其时。

  坚持唯物史观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基础。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在学习研究唯物史观方面,北大可谓“开风气之先”。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他在北大亲自讲授《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等课程,这是中国大学中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最早记录。红色校史是北大师生学习党史的得天独厚优势。北大引导师生结合校史学党史,深刻认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接受和拥护党的领导、积极投身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历史必然性,牢牢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带领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党的重要历史文献,把握正确前进方向,提高政治判断力,实现科学历史观和正确政治观的高度统一。引导青年学生运用正确的历史分析方法,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去理解历史事实、研究历史规律,正确看待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增强历史自觉、保持历史定力。引导青年学生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教育引导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力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上的清醒坚定。开展好党史研究,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是形成“彻底的理论”进而“掌握群众”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党的理论创造源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凝结着党的不懈求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定的历史方位、指明的方向道路,全面领悟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百年来,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北大人,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以理论研究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北大继续发挥理论研究的优势,集中多学科力量,集合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五四运动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等机构力量,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掌握其精髓要义、丰富内涵、科学体系、重大贡献;围绕建党百年重大主题,深入研究阐释党的百年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开展项目研究,出版学术著作,不断增强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信。

  推动百年党史融入“大思政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办好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力量,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党委常委会多次研究讨论,拿出切实有效的举措,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实践育人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全力开好“大思政课”

  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好党史学习教育的排头兵,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做好党的历史和党的思想理论宣讲员、阐释员,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精品思政课程。开设百年党史专题、中共党史、改革开放史等22门专业课程和讲座,约请校内外党史领域名师大家到课堂一线亲自讲授,切实发挥好课程思政的效果。

  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一体化建设,每年暑期,学校拿出专门经费,带领学生到革命老区、城镇乡野、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教学,在人民健康事业的主战场感受伟大抗疫精神,在改革主阵地见证发展力量。让青年学生磨练意志、锤炼党性,在真切感受中增强“四个自信”。

  创新形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党史学习教育要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抓好青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用好党的红色资源,发挥互联网在党史宣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和党史主题出版物,让青年学生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北京大学用创新手段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把红色校史资源、革命文物资源与热播热议的影视作品、生动活泼的校园活动等结合起来,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热烈欢迎。

  当代青年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一旦激发了他们的自觉意识,将形成蓬勃的青春力量。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今年3月,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一周年之际,北大青年学生自己策划、拍摄短视频《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再次喊响“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表达北大青年“花儿永远这样红”的心声。

  红色历史资源具有“百闻不如一见”的直观教育作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北京大学与北京市文物局合作,梳理了全市与北京大学有关的文物39处。此外,在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园内,还保存着大量的革命文物(包括纪念碑、图书档案、遗址遗存等)。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革命文物,组织党员到革命纪念地举行专题党日活动。师生们自发踊跃到北京市内各涉校革命文物遗址、纪念地寻迹历史。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北京大学将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党史滋养初心、激励担当、崇德力行,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做更加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努力成为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成就精彩人生。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信访2020篇5

  走过百年,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一以贯之。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败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牢记在心目中、落实在行动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生命。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这是每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价值追求。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信访2020篇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随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三农”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处理好四对关系,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处理好反贫困政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绝对贫困问题解决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结束。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相对贫困问题依旧严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仍然艰巨。在实践中要处理好反贫困政策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动态调整,用足、用好、用活扶贫支农资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继续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和各级财政扶贫支农力度,扶上马送一程;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支农的良好氛围,引导社会资本、社会组织等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强资金的整合与利用,合理调整资金使用范围、重点和方向,坚持兜底保障和激励引导相结合,提升各类资金扶贫支农效果。

  其次,要充分借鉴脱贫攻坚的有益经验,不断完善乡村振兴的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要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中形成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等制度,在保持力度不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人员的配置和工作方式,以适应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此外,在保持各类支农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仍需对政策支持体系进行整合和完善。对于脱贫基础比较脆弱的脱贫群众,依然要保持政策的适当倾斜;对于发展良好、收入稳定、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的脱贫群众,要引导他们稳步退出政策目标群体;在过渡期内要有序促进相关政策并轨,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处理好政府帮扶和群众自立自强的关系

  脱贫攻坚目标完成后,前期各项脱贫政策逐渐转化为防止返贫、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中,要处理好政府帮扶和群众自立自强的关系。

  一方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千方百计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要选优配强基层领导和干部,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担当的“三农”工作队伍脱贫地区开展乡村振兴考核时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健全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的相关资源服务好帮扶工作,不断提高脱贫群众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多措并举提升脱贫群众自主发展能力。要稳步改善帮扶方式,注重为贫困地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继续做好“扶志”和“扶智”相结合的工作,引导农村低收入群体摒弃“等靠要”思想,增强“自我造血”的内生动力;加强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医疗、教育和培训帮扶,不断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外理好发展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涉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地区差异和群体差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科学处理好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应针对不同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精准化政策,实现群众需求和政策供给有效对接。

  一方面,要健全群体差异化政策体系。可利用脱贫群众信息数据库加强农村低收入人群动态监测,完善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分层分类帮扶。比如,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要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群,则要实施开发式扶贫,帮助其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等等。

  另一方面,要完善区域差异化政策体系。不同区域的致贫原因和贫困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要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支持。针对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要更多地关注个人和家庭的贫困问题,针对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在关注个人和家庭贫困问题的基础上,还要着眼全局,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更好地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处理好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实践中,要统筹考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互促升级。

  一是鼓励脱贫地区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区。脱贫攻坚政策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了一些贫困村和贫困县的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要充分利用前期积累的优势,将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制度、机制和经验用于乡村振兴之中,实现从应急性政策向长期性政策设计的转变鼓励和引导这些地区自主选择一些重点帮扶县,发挥基础优势,乘势而上,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区。

  二是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当前,一些刚刚达到脱贫标准的乡村脱贫成果尚不稳固,要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断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要深刻理解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内涵,高度关注欠发达乡村和低收入人群的发展问题,统筹“锻长板”和“补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信访 讲话精神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xinfangweiwengongwen/2023/0311/56833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