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伏气”思想探讨_张锡纯思想价值

【www.zhangdahai.com--组织人事公文】

  摘 要:张锡纯是近代中医界公认的一代宗师,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对当时及后世影响颇巨。张氏对《内经》中的“伏气” 学说有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他别具特色的“伏气”思想。现采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关“伏气”的论述进行分析归纳,探讨其学术价值,以期于临床有所裨益。�
  关键词:张锡纯;伏气;理论探讨
  �
  “伏气”学说首出《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亦见于《阴阳应象大论》)。《灵枢・论疾诊尺》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又《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热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内经》肇其源,《伤寒论》奠其基。《伤寒论・平脉法》云:“师曰:伏气之病,以意侯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张锡纯在精研《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发皇古义,匠心独运,经历数十年的临证施治,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伏气”思想,下面分四个部分进行探讨。�
  
  1 伏气的形成原因�
  
  张氏认为,伏气的形成原因不外“冬伤于寒”与“冬不藏精”两方面,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无论内、外因是单一出现,或同时存在,均可导致伏气的形成。而伏气形成之后,若要进一步形成为致病因素,则需依赖两个外部条件,一是春阳萌动,一是外感激发。如张氏指出:“寒气之中人也,其重者即时成病,即冬令之伤寒也;其轻者,微受寒邪,不能即病,由皮肤内侵,潜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气化之升降流通,即能暗生内热,迨至内热积而益深,又兼春回阳生触发其热,或更薄受外感以激发其热,是以其热自内暴发而成温病。”�
  
  2 伏气的邪伏部位�
  
  张氏认为,伏气之邪侵入人体后,多伏于半表半里三焦脂膜之中,而伏于该处之邪阻塞三焦气机升降,日久化热,多可因人体脏腑经络素有虚损而乘机窜入虚损之处。因此,伏气在初始阶段则位于三焦脂膜之中,之后趁化热之机,可窜至体内素有虚损的任何脏腑经络之中。如张氏指出,“因所受之寒甚轻,不能即病,惟伏于半表半里三焦脂膜之中”“伏气伏于膜原”“窜入胸中空旷之府”“伏气窜入阳明,兼入少阳”“所伏之气亦随之化热而窜入少阴”“伏气下陷于奇经诸脉中”“伏气下陷于血室”“邪伏脂膜之下,久而入胃”“伏于包肾脂膜之中”等等。�
  
  3 伏气的致病特点�
  
  伏气致病,多为温热内发、脏腑受灼、阴液耗伤之证。张氏认为,伏气所化之热,既可随春阳而化热,兼被外感激发形成表里突发壮热的温病,又可“缘三焦脂膜散漫于诸脏腑,是以胃受其热而懒于饮食,心受其热而精神昏聩,肾受其热而阴虚潮热,肝受其热而筋骨酸疼,至肺受其热而咳嗽吐痰”。�
  
  4 伏气的辨证治疗�
  
  伏气所致病证繁多,张氏指出:“凡伏气化热,其积久所生之病,有成肺病者,有成喉病者,有生眼疾者,有患齿疼者,有病下痢者,有病腹疼者,其种种病因若皆由于伏气化热,恒有用一切凉药其病皆不能愈,而投以白虎汤或投以白虎加人参汤,再因证加减,辅以各病当用之药,未有不随手奏效者,此治伏气化热之大略也。”�
  具体说来,如属先有伏气,又微受外感之温病,若脉浮而有实热,并且症见头痛、苔白者,当以辛凉发汗法治之,可施以薄荷叶、连翘、蝉蜕等,并佐以清热之药,如张氏自拟的清解汤、凉解汤、寒解汤等;如属先有伏气,至春欲发之时,而又或因暴怒、受热、劳心劳力过度等导致一发病即表里壮热,脉象洪实、苔白或黄者,当以白虎汤为主方,再加宣散之品如连翘、茅根等;
  如属冬不藏精所致伏气成温,症见脉数、息多微喘、饮不解渴,若初起舌苔白者,当以辛凉发汗之品辅以大滋真阴之药治之,如用连翘、薄荷叶加玄参、生地等,得汗则愈;若热已传里,舌苔黄或兼黑,脉数而有力,按之弦硬者,为阴虚热实之象,治宜以白虎加人参汤,再以生地代知母,生山药代粳米;而若伏气趁虚窜入少阴,症见神疲欲睡、舌燥无苔、小便短少的少阴温病,当于前方中加白茅根、鸡子黄以治之。�
  
  5 小结�
  
  伏气学说是与伤寒、温病、瘟疫等相并列的热病学说之一,但当今临床上对其重视不够,诚如清代著名温病大师王孟英在《温热经纬・自序》中所感慨的那样:“……而不知有伏气为病,……良可慨也!”张锡纯作为一代医学宗师,凭借其精搏的理论学识与扎实的临床功底形成了他自成一体的伏气思想,为我们临床辨治热性疾病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我们应当继承他的宝贵思想与经验,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林亭秀,朱明,王允忠.论伏气[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5):522523.�
  [2] 童光东,彭胜权.从肾虚伏气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J].中医,2004,45(10):726728.�
  [3] 杨钦河,彭胜权.伏气温病学说源流初探[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3):132134.�
  [4] 杨雨田,武俊青.伏气病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3):5860.
  �
  (责任编辑:杜 靖)

推荐访问:探讨 思想 张锡纯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zuzhirenshigongwen/2019/0318/2032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