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静脉输液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犯罪心理第十四季介绍

【www.zhangdahai.com--调查报告】

  【摘要】目的:探讨患儿静脉输液时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的方法。方法:以2005年期间护理过的1-14岁住院患儿134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患儿的心理特征,对不合作的患儿针对不同年龄层次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干预后患儿合作程度明显提高,这样可提高患儿配合输液治疗的成功率和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静脉输液;儿童;心理护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177-01
  
  小儿静脉穿刺是门诊输液室常见的治疗方法,也是护理操作的一项基本功。静脉输液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原,常导致患儿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应激反应。它不仅对患儿的生理、心理产生影响,而且直接影响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患儿与医护人员配合不佳可降低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增加护患矛盾。因此,笔者通过对134例不同年龄层次输液患儿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儿科住院患儿134例,其中男77例,女57例,年龄均为1~14岁(1~3岁41例, 4~5岁43例,6~8岁32例,9~14岁18例)。患儿住院后全采用了静脉输液疗法,且都有家长陪伴。
  1.2 方法:对患儿接受输液治疗的合作程度及不同心理反应进行评估,可分为:①合作型。非常合作;②紧张型。情绪紧张,恐惧、勉强接受治疗;③拒绝型。不合作,坚决不接受治疗,哭闹、反抗。针对患儿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及合作表现进行护理干预,以期取得良好效果。
  
  2 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见,护理干预后患儿合作程度明显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3.1 患儿不良心理行为表现及原因分析[1]:
  患儿不仅承受着疾病带来的痛苦与不适,而且还要面对医院特殊的环境及陌生的医护人员,这势必对其心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表现出异常的紧张、恐惧、焦虑等。患儿住院均有家长陪伴,在输液过程中,家长的配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患儿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宠爱有加,往往是针扎在患儿身上,却痛在家长心里,表现为对输液知识缺乏了解,忧心忡忡。针还未扎,有些家长却先哭起来,尤其对恐惧和紧张的患儿,家长的态度往往是决定性的。
  3.2 护理干预
  3.2.1 认知干预:由于患儿及家长普遍担心不能一针见血、液体外渗、脱针、液体走空发生意外、加药有误等,所以输液前护理人员应首先与患儿家长沟通,做好患儿及家长的思想工作,争取得到家长的密切配合,再根据患儿的心理表现进行沟通,选出合作型的患儿先做静脉输液治疗,以树立榜样。
  3.2.2 情感干预:与患儿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患儿进行认真、细致和周全的观察,和他们亲切交谈并配合家长做好安抚工作。操作时动作轻柔、敏捷、准确,态度和蔼,可通过触摸患儿的手、头和拥抱等方式,使患儿体验到发自内心的爱,使之有安全感,从而感到满足,配合治疗。
  3.2.3 行为干预主要采用心理行为诱导:
  (1)合作型患儿:可以采取边操作边宣教的方式,告诉患儿怎样配合及输液常识。
  (2)紧张型患儿:对紧张型患儿的患儿在沟通期间,不能急于操作,先与其交谈,表情要亲切,语调要文雅,动作轻柔,可给患儿做简单解释和安慰工作。在穿刺过程中可夸奖患儿,以分散其注意力,取得合作。
  ①1~3岁:不合作态度十分明显,对家长依赖十分强烈,在加上患儿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这样医护人员就很难和患儿进行语言交流。我们可采用听音乐、讲故事、看动画片等分散注意力的方式,降低患儿阻抗。②4~5岁:该年龄段的患儿对周围事物特别感兴趣,好奇、好问、好模仿[2],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有鼓励的态度和家长一道用温和的语言技巧来提高患儿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③6~8岁:该年龄段的患儿,个性与自我意识已逐步形成,喜欢表现,希望得到人们的注意。对这一年龄段的患儿除给予鼓励外,要多体贴、安慰,通过建立良好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④9~14岁:该年龄段患儿不合作的较少,主要采取晓之以理的方式,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讲明生病会给学习、身体带来不利,鼓励愉快接受治疗,早日康复。
  (3)不合作型患儿:此类患儿性格倔强,宁死不屈是此类孩子性格的主要特征,其具体表现是输液前大哭大闹、拳打脚踢,甚至对医护人员敌对攻击、逃跑等。因此,我们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同时,用上述方式无效的情况下,可采取强制方式,教会家长怎样固定患儿以取得很好配合,做到一针见血,避免给患儿造成身心痛苦,给家属带来信任危机,若穿刺失败,通过与家长沟通是否更换人员,并予以道歉。
  3.2.4 输液途中护理[3]:对儿科来说关键的护理操作是输液,因此抓好输液服务过程管理是对病人关怀最直接最基本的体现。加强巡视,及时处理输液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解释患儿及家长所担心的问题,如输液滴速,某些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症状。液体输完及时拔针,明示加药,使患儿及家长有安全感,使他们体验到输一次液既是一次护患交流、情感交流,又是一次健康教育
  
  4 总结
  
  过多的医疗恐惧可降低患儿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4]。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患儿采用不同的教育诱导方法,大大提高了患儿输液的配合率及成功率,密切了医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由此可见,分别对不同心理类型的患儿输液合作率进行比较,合作型无显著性意义,紧张型及不合作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门诊对儿童进行静脉输液时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影响儿童静脉输液的心理反应,并可提高患儿配合输液治疗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周静洁.儿科护患沟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2008(8)206
  [2] 王肇福.儿科护理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5
  [3] 沈晓明等.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 严谨.住院学龄期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学杂志,2000.35
  
  作者单位:563002 贵州省遵义医院门诊治疗室

推荐访问:输液 静脉 干预 护理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diaochabaogao/2019/0303/315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