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散合逍遥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73例疗效观察] 逍遥散合平胃散

【www.zhangdahai.com--其他工作总结】

  摘 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用平胃散合逍遥散加减治疗73例慢性胃炎患者。并与西药治疗7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疗效对照。结果: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85%。结论:平胃散合逍遥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平胃散;逍遥散;慢性胃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63-01
  
  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痛”“痞满”范畴[1]。多由长期情志不和,饮食不节,气候变化及过度劳倦,药物等因素损伤脾胃所致,湿、滞、积、瘀是其主要特点。本病虽病位在胃,但涉及肝脾诸脏,病性多属虚实夹杂。临床表现多以胃脘部疼痛,或上腹部胀闷不适为主,常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等症状。笔者采用平胃散合逍遥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7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临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43例。全部病例均为门诊和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73例,对照组70例。均经电子胃镜检查,据悉尼内镜分类法[2]诊断。均作病理检查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且排除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治疗组73例中,男29例,女44例;年龄16~67岁;病程22 d~21 a;并发十二指肠球部炎症者35例,伴糜烂16例,胆汁反流21例。对照组70例中,男32例,女38例;年龄20~71岁;病程20 d~23 a;并发十二指球部炎症14例,糜烂35例,胆汁反流21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等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平胃散合逍遥散加减治疗。处方:焦楂30 g,建曲12 g,苍术10 g,厚朴12 g,陈皮12 g,柴胡10 g,当归10 g,白术10 g,白芍30 g,茯苓30 g,谷、麦芽各30 g,法半夏12 g,枳壳10 g,甘草6 g,蒲公英30 g。加减:疼痛甚加延胡索;痞满,腹胀,嗳气甚加苏梗,木香;口苦心烦甚加黄连、焦栀子;泛酸加海螵蛸、煅瓦楞子;恶心呕吐加干姜,竹茹。每日1剂,水煎汁分3次温服。22 d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果胶铋胶囊0.1,每日3次,雷尼替丁胶囊0.15,每天2次,阿莫西林胶囊0.5,每天3次口服,连续治疗22 d。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胃脘疼痛及其他症状消失,经电子胃镜检查胃黏膜恢复正常,病理检查HP转阴者为显效;胃脘部疼痛消失或缓解,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减轻,病理检查HP弱阳性者为好转;服药后自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29例,好转4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显效41例,好转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9.85%。无效者均为58岁以上年龄组。
  
  3 讨论
  
  脾为阴脏,喜燥恶湿,主运化;胃为阳脏,喜润恶燥,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脾升则清阳之气得以上布,胃降则传导无阻,浊阴之气得以下行,脏腑相合,升降相因,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3]。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目气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故无以生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受,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方以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为主,性味从辛、从燥、从苦,而能消散。而逍遥散则取“肝性急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降则郁,郁则火动而诸病自生。”之病机,肝脾并治,以肝为主;补肝体,助肝用,气血并调为其组方特点。方中神曲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焦楂能刺激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助消化之效。法半夏以和胃降逆,蒲公英凉胃润燥以制平胃泌,增强胃肠蠕动,助消化之效。法半夏以和胃降逆,蒲公英凉胃润燥以制平胃之燥,谷麦芽一升一降具有开胃消食,鼓动胃气之用。柴胡、枳壳、白芍以疏肝解郁,缓急止痛。当归养血活血,理气。脾胃相表里,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传于脾,则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实土抑木,且使气血生化有源。诸药合用,具有疏肝理气,燥湿健脾,消食之功用。
  
  参考文献:
  [1]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
  [2]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8.
  [3]李思复,庞鸿茹.胃病研究[M].唐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6.
  (收稿日期:2011-01-12)

推荐访问:疗效 加减 逍遥 观察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qitagongzuozongjie/2019/0424/9281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