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冠折裂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牙冠折裂

【www.zhangdahai.com--银行工作总结】

  【摘要】目的 探讨冠折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以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本院口腔科就诊的127颗冠折牙为研究对象,对折裂牙的患者性别、年龄、牙位、折裂位置及形态等进行分析。结果 127颗冠折牙中,1)上颌第一磨牙38颗(29.8%),下颌第一磨牙22颗(17.6%),上颌第二磨牙21颗(16.1%),下颌第二磨牙18颗(14.5%),上颌第二前磨牙16颗(12.5%),上颌第一前磨牙8颗(5.9%),下颌第二前磨牙4颗(3.5%);2)折裂位置与窝沟重叠者79颗(62.0%),发生于牙尖斜面者48颗(38.0%)。3)正常者43颗(33.3%),面形态异常者27颗(21.6%),型异常者57颗(45.1%)。结论 牙位及形态等与牙冠折裂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系。力是牙冠折裂的基本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关键词】牙冠折裂; 力; 相关因素
  
  牙冠折裂(冠折)属于临床常见症状,愈后较差。冠折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外力直接撞击,咀嚼时咬到硬物,修复性治疗导致牙体硬度降低,长期咀嚼过程中�力的影响等。本文结合临床实际,对长期咀嚼过程中牙体硬组织完整牙发生冠折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冠折发生的相关因素。
  1材料和方法
  以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在本院口腔科就诊的127颗冠折牙为研究对象,要求冠折前牙体硬组织保持完整(包括因牙面磨耗较多导致牙冠形态发生改变者);牙髓状况检查为活髓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发育及矿化正常;未做过任何治疗。对这127颗折裂牙的患者性别、年龄、牙位、折裂位置及形态等进行分析。
  2结果
  2.1性别和年龄
  127颗冠折牙中,男性72颗(57%),女性55颗(43%),男女比例1.32∶1。年龄为18~47岁,平均年龄31岁。
  2.2牙位分布
  127颗冠折牙中,上颌第一磨牙38颗(29.8%),下颌第一磨牙23颗(17.6%),上颌第二磨牙20颗(16.1%),下颌第二磨牙18颗(14.5%),上颌第二前磨牙16颗(12.5%),上颌第一前磨牙8颗(5.9%),下颌第二前磨牙5颗(3.5%)。
  2.3折裂位置
  与窝沟重叠者40颗(62.0%),其中属于功能尖者30颗(47.1%),非功能尖者9颗(14.9%);功能尖者38颗(29.4%),非功能尖者5颗(8.6%)。
  2.4形态
  正常者43颗(33.3%);面形态异常者28颗(21.6%);型异常者57颗(45.1%),其中深覆、反49颗(19.2%),个别牙扭转、错位33颗(25.9%)。
  3讨论
  全牙列中前牙一般无接触,前磨牙有3点接触,磨牙有6点接触[1],所以在咀嚼过程中因力发生冠折应该只见于前磨牙和磨牙。本研究结果与此相符,127颗折裂牙均为磨牙和前磨牙。力是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承受之力,当咬合负荷超出牙体所能承受之力,即对牙体造成创伤。研究表明,磨牙最大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上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一磨牙或下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二磨牙;前磨牙最大�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1]。根据磨牙和前磨牙所能承受最大力的排序,长期咀嚼过程中下颌第一磨牙的冠折发生率应高于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的冠折发生率应高于下颌第二磨牙;上颌前磨牙的冠折发生率应高于下颌前磨牙,且第二前磨牙的冠折发生率应高于第一前磨牙。赵志平 [2]也提出相似论点。因此,力是牙体硬组织发生折裂的基本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咀嚼运动时,牙尖斜面和牙窝壁是力的主要承力结构,上颌后牙舌尖和下颌后牙颊尖是主要功能尖,下牙颊尖沿上牙颊尖的舌斜面向舌侧滑行,承担正常咬合时所产生的力[1]。在长期咀嚼过程中,力使窝沟底部的釉板向牙本质方向不断加深直至牙髓,最终导致牙冠折裂。所以牙齿结构本身存在的薄弱环节是牙冠劈裂的易感因素。这种情况以上颌磨牙最多见,其次是下颌磨牙、上颌前磨牙。第一磨牙明显多于第二磨牙。
  牙面典型的凸凹对应结构不仅能提高咀嚼效率,而且可分散力,减小创伤。当面形态出现异常,即牙冠表面在长期力作用下逐渐磨损,使功能尖的牙尖高度降低,斜面变平,减弱了牙尖斜面对垂直载荷的分散作用,导致应力集中;同时牙冠面硬组织强度逐渐降低,导致牙面对力的承受能力逐渐减弱,使正常力逐渐转变成创伤性力,这种情况多见于年轻的夜磨牙患者。当型异常导致尖窝无法对位,使面承受载荷的部位及方向发生改变,一方面使牙斜面承受咬合时不应该承受的力,在这种力长期作用下,牙斜面产生非生理性细小裂纹,形成牙齿结构的薄弱环节。这种情况多见于个别牙扭转、错位,以下颌前磨牙多见,从而导致上牙斜面在咀嚼时长期承受异常力,产生细小裂纹,导致冠折。另一方面牙冠表面形成不均匀磨损,即牙尖在咬合接触时变得高陡锐利,这种情况尤其深覆患者更明显,其Spee′s曲线偏前,导致大部分后牙牙尖偏高,但由于其Bennett运动受限,功能尖磨耗,因此下舌尖和上颊尖会更加变高,一旦咀嚼力量不均,侧的障碍就易使牙冠发生折裂。
  
  参考文献
  [1] 皮昕. 口腔解剖生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1-54, 202-209.
  [2] 赵志平. 后牙牙体折裂417例临床分析[J]. 口腔医学, 2005, 25(6):372.

推荐访问:牙冠 临床 因素 分析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yinxinggongzuozongjie/2019/0326/3759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