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高效创新突破:集约高效

【www.zhangdahai.com--银行工作总结】

  在用地紧张的省会城市中心地段,建造超大型三甲教学医院的门诊医技楼,是对建筑创作的巨大挑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医技楼就是一座克服了土地高度紧张、门诊量超大、医技服务床位超多、停车要求很高等难题的集约化医疗建筑综合体。
  2007年,医院决定拆除老急诊楼和行政楼,建设新门诊医技楼。大楼位于大学路建设路立交桥旁,空间非常拥挤,人车流量大,而且可以建设的用地仅有8000�。于是,设计目标确定为:在现有土地上建尽可能多的建筑,解决门诊、医技、停车三大需求。
  突破常规理念,巧妙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设计时,我们突破了“门诊医技楼只能是多层、低层建筑,必须占用很多土地”的常规理念,巧妙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最终实现了建筑面积82810m2的成效,能够满足日门诊量1万人次最大、服务总床位数4000床的医技要求。
  门诊医技楼在规划布局上注重协调性,平面和体型方正,北面平行于建设路,西面平行于大学路,东面、南面分别与医院内环路和林荫大道平行,在东南方向构成的潜在斜线与医院东边的金水河平行;在迎向立交转盘方位垂直于转盘圆心将平面转折45°、上空设金字塔状的八层高中庭和45°斜面采光天窗;不同高度的建筑体量整合成浑然一体的格局。地下空间采取最大化、最深化开挖;地下预留了与东部中央地下室的连通口,地上预留了与南部急诊楼和病房楼的空中连廊。这种360°空间对位设计手法,使建筑无论从哪个方向观看都非常自然和谐,体现了建筑与城市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表达了医院新旧建筑之间相互促进与协同发展的态度。
  具有高度聚合性,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将门诊与医技联合建设在一座紧凑的高层大楼内,大大加强了门诊与医技之间的联系,不仅减少了辅助用房和交通面积的重复性损失,还大幅度降低了建筑围护体积、结构、机电等建造成本。门诊与医技作为同属七小时开放的功能区,由于合用公共大厅及水、电、风、暖、垂直交通、消防设施等构成的高度聚合性,使该建筑在降低成本和能耗方面效果显著。同时,患者完成一套“门诊、取样、检查、取药、治疗”的流程中所行走的路线达到最短化。
  门诊医技功能科学分布,医疗资源统筹兼顾
  建筑平面呈反Z字形,北部由3个被庭院分开的单元模块构成,在大进深的建筑中引入自然通风和间接采光;南部为矩形板式。医技功能区与门诊穿插,并在15层以上预留医技发展空间,在改扩建期间承担医疗过渡用房作用。
  门诊医技的功能科学分布是该建筑最大的特色。没有绝对地划分成门诊楼与医技楼,而是根据建筑空间特点、人流量和诊断治疗的便利性来分布,让各楼层人流量均匀分布,避免了大多数门诊医技楼出现的人流堆积在建筑低层,而上部很空的现象。这样可以让医疗资源统筹兼顾,降低内耗,节省人力物力,避免设备、设施的投资重复。
  从表1可以看出,门诊科室的分布与其对应频繁使用的医技科室互相搭配,缩短了患者流线和医疗流程。流量大的门诊、荷载大的医技科室位于低区,有空气洁净要求的部门在高区。放射性能量高、荷载重的放射科、放疗、核医学集中在地下一层。需要使用麻醉、看护、消毒资源的日间治疗、门诊手术、微创检查等部门集中同层或上下层靠近。检验、病理、中心实验室采用公共通用的大空间标准化实验室、四周环绕个性化小型实验室的模式,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患者候诊厅、等候厅位于中庭两边门诊区和医技区端口部,宽敞明亮,拥有自然采光,靠近公共卫生间,便于疏散人流。每层的中部朝着交通枢纽设楼层综合服务站,提供咨询、挂号、交费、取药、采样、取单、打印等服务,患者每进入一个楼层就能看到一站式服务区。
  在大楼内外,患者能感受到便利的现代化医疗设施、清晰的功能流程、友好的空间环境。尽管有超大的门诊量,却不显得拥挤。利用自动挂号机、电子处方及电子交费系统、分层分病种小药房服务,避免了排队、处方流失。室内外各种规格的电子显示屏实时告知来访者大量资讯,看病、诊断、治疗、示教、管理都大大提速、增效。所有需要检查的项目在大楼内均可完成,检查结果由电子网络直接传给门诊医生,方便而快捷。
  交通规划精心部署,自动扶梯、电梯、货梯并用
  作为日均门诊量8000人次的门诊医技大楼,每天约有3万人进出。该建筑充分发挥了高层建筑垂直运输的优势,从地下一层至八层以自动扶梯为主要交通工具,空间布局紧凑,两组患者电梯分别位于自动扶梯两端、介于门诊区和医技区之间的门户位置。医护人员专用梯及货梯分别位于门诊和医技外围较为隐蔽的工作人员区。从实际运行来看,自动扶梯提供了不间断的强大垂直运力,电梯主要供乘推床、轮椅者和到高区的人员使用,等候时间不长。在日门诊量达到1万人次的峰时,交通仍然便捷。
  防感染措施,从大局和细节全面控制
  消除感染源和加强通风是防感染的最佳措施,该医院将急诊与感染门诊另外合并建设,门诊医技楼不接待感染患者,消除了恶性感染源。儿科设在一层,单独出入口、独立成区,分感染区和非感染区。从采光通风、提高平面使用率、扩大诊室面积出发,门诊诊室采用医患分区但不分道的做法,医生有一个公用的服务区,提供交通、休息、更衣、卫生间、会诊功能;在门诊诊室区,医患融合。医技的诊断室、拍片室采取医患分道、分区模式,采用集中控制廊,便于会诊,医生有独立的办公和休息区、独立的厕所。患者卫生间采用无门迷路式设计,消除门把手的感染。在远离人员密集区设货梯,洁污物品的存、运分明,从而减少交叉感染。
  (责任编辑 马孝民)

推荐访问:高效 集约 突破 创新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yinxinggongzuozongjie/2019/0422/8908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