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并发症分析 颈椎骨折伴四肢瘫的并发症

【www.zhangdahai.com--代表发言】

  【摘要】 目的 分析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并发症。方法 本组78例,股骨骨折32例,胫骨骨折39例,肱骨骨折7例。全部采用各种不同类型骨外固定器治疗。结果 78例安置骨外固定器患者术后出现穿钉部位感染、关节屈曲障碍、骨不连与迟缓愈合、骨折再移位、血管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共15例,发生率18.8%。结论 骨外固定器在治疗广泛性软组织损伤的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多发性骨折、有感染创面的骨折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和价值,但它在临床应用中也常发生一些并发症。
  【关键词】骨外固定器;四肢骨折;并发症
  
  骨外固定器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治疗广泛性软组织损伤的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多发性骨折、有感染创面的骨折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和价值,但它在临床应用中也常发生一些并发症。本文就78例用各种不同类型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骨折作了随访调查,出现穿钉部位感染、关节屈曲障碍、骨不连与迟缓愈合、骨折再移位、血管与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共有15例,现就其各种并发症作以下报告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1997-2002年11月收治的骨外固定器病例资料分析,共78例,其中男47例,女31例;年龄18~60岁,其中股骨骨折32例,胫骨骨折39例,肱骨骨折7例;开放性骨折51例,闭合性、粉碎性骨折、多段骨折27例;78例中同时伴有软组织缺损的,有感染创面的骨折16例。
  1.2 手术方法 78例均采用手术骨外固定器治疗。
  
  2 结果
  
  78例安置骨外固定器患者术后并发症共15例,发生率18.8%。出现穿钉部位感染者7例(占8.97%,股骨骨折针道感染2例,胫骨骨折针道感染4例);关节屈曲障碍及僵直者3例(占3.85%,均为膝关节屈曲障碍);骨折迟缓缓愈合者3例(占3.85%,均为胫骨中下段骨折);血管神经损伤者2例(占3.85%,1例为桡神经损伤,1例为腓总桡神经损伤)。
  
  3 讨论
  
  3.1 穿钉部位感染 此为骨固定器治疗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共7例,占8.97%,以开放性骨折感染为最多。李起鸿报道 [1]骨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术后穿钉部位感染是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最易引起创面及穿钉部位感染的是开放性骨折,小腿骨折及软组织广泛性挫伤严重的骨折,它除了污染严重的骨折创面难以避免带来的感染以外,还往往由于创口早期清创不彻底引起感染,而小腿骨折则因其软组织层薄特别是在小腿下段血运差,加之骨外固定器钢钉本身也是一个金属异物,无抗感染能力,一旦有感染存在,创口及穿钉部位很容易引起感染。骨外固定器在治疗上述骨折作用已得到肯定,国际内固定学会(AO Internationl)认为[2]清创已超过6~8 h的第二度开放性骨折及软组织损伤严重的第三度开放性骨折以不作内固定为好。而骨外固定器对这两种损伤者有独到之处,穿钉外固定以后,若张力大,可不缝合创口等可以全敞开,由于骨外固定的架空技术为其日后换药,补行清创及延期闭合创口,提供了便利,且骨折又获得可靠固定。但不容忽视的是骨外固定器固定肌折以后敞开的创口应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妥善处理,及早闭合,否则创口长时间暴露,很易引起感染及扩散,因为敞开的创口本身就是一个潜在的感染灶。穿钉部位感染常因其周围组织坏死感染蔓延引起,加之现代骨外固定器为提高其稳定性,其针均较粗,约4.5 mm以上,粗大的钢钉必定使钉孔皮肤切口增大,而且针尾露于皮外,连通了皮肤及骨组织的内外环境,若有感染源存在又使其形成了细菌通道。因此,在骨外固定器安装以后,若针孔发红或出现苍白浸渍现象,或有组织液溢出应早期及时处理,定期换药,并全身及局部给予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此外,在安装骨外固定器时,在保持固定的稳定性前提下,尽量减少穿钉数目,针孔多,增加感染的机会就多。
  3.2 关节屈曲障碍及僵直 这是仅次于创口及穿钉部位感染的又一并发症。本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屈曲障碍及僵直,共3例,占治疗总例数的3.85%,其中膝关节屈曲受限

推荐访问:固定器 并发症 骨折 治疗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nghuazhici/daibiaofayan/2019/0407/6154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