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综合治疗临床研究|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

【www.zhangdahai.com--代表发言】

  【摘要】 目的 探讨中风病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用中药及针灸及其他方法、分别对中经络、中腑的病例,按肝肾阴虚及肝阳止亢型,痰热腑实及痰风上拢型、闭症及脱症、内闭外脱及后遗症的病机及治疗做比较详细的论述,结果 通过三个疗程的治疗,取得了显效率85%以上的疗效。 结论 此方法纯属中医方药治疗,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无毒作用,治疗中若能抓住有利时机、重点突破,对於中风的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中风病;针灸;药物的治疗
  
  中风属于现代医学脑血管病的范畴之中,其中包括以下两类:①出血型的脑出血;②珠网膜下腔出血等;③缺血型的暂短脑缺血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脑血栓形成等。发展迅速,且病情复杂,严重而多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病种之一;现代医学虽然对本病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但是对于解决本病对人类所造成的危害,目前还是个难题。探讨祖国医学之中药和针灸方面,对於中风的发病机理,治疗规律,还是有很大的成功之处,现将目前我对中风病的认识和治疗,谈一下我的肤浅之见,抛砖引玉,与广大的同道和有志之士共同研究和提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笔者自1991年至2004年治疗的36例患者中,男14例、女22例。36岁~50岁的11例,51~80岁的25例,发病至10 d的15例;10日至30日的13例,一个月以上的8例。中经络的16例,中脏腑的12例,后遗症的8例。
  1.2 病因病机 诱发本病的病因:风、火、痰、毒、中风的发生和发展可涉及到心、肺、肝、肾四个脏器;由于以上四个脏器阴阳失调、平时房劳过度,劳累、嗜酒,生活无常,膏梁厚味,肉食过度而发生。
  1.3 治疗方法:
  1.3.1 经络:
  1.3.1.1 肝肾阴虚及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晕头疼、耳鸣、少寐多梦,腰酸脚软、手脚麻木,逐渐发展为偏瘫、口眼歪斜、舌实、语言障碍、舌质发红、苔白或稍黄、脉象弦滑或弦细数脉。治疗原则: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为则。
  治疗方法: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代褚石15 g、钩藤30 g、菊花15 g、白芍15 g、玄参10 g、龟板10 g、怀牛膝30 g、天麻10 g,生地30 g。每日一剂,每日分三次口服:若头胀失眠,严重者加羚羊角粉1 g冲服。针炙: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通里、用泻法,一日一次或一日二次;第一次针患侧,第二次针健侧,如隔日一次,每次健患侧均做针灸治疗,语言不利的加廉泉,玉液、金津放血,口眼歪斜加针攒竹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医风等。体液疗法:丹参液加大黄液静滴、剂量可根据体质情况而定;另加小活络丹内服,2次/d,每次一粒、黄酒送下。
  1.3.1.2 痰热腑实及风痰上扰型:表现为半身不遂,或半身麻木、口眼歪斜,大便干燥或秘结、语言不利、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大。 治疗原则:代痰通络,祛痰活络为利。
  治疗方法:中药:胆南星15 g、全瓜蒌10 g,大黄10 g、芝硝10 g(冲服),服后如果大便每日3到5次,症状逐渐好转后,改用下例处方:胆南星10 g、全瓜蒌30 g、丹参30 g、白芍6 g、鸡血藤30 g;若头昏严重者加钩藤30 g、菊花15 g,珠珠母30 g,(先前)若烦燥不安,彻夜不眠者,痰热内蕴,阴虚阳亢的加生地10 g、沙参10 g,夜交藤12 g。针炙: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通里、丰隆、阳陵泉用泻法。1~2次/d,第一天针刺患侧,第二天针健侧,若隔日治疗一次,患健两侧均取;语言不流利的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口眼歪斜加刺攒竹透鱼腰,四白透迎香,地仓透颊车,医风、下关。中成药可选用牛黄清心丸,2次/d,每次一丸,早晚分服,白开水送下。
  1.3.2 中腑 中腑的闭证由于阴阳元气发生逆乱而得、症状表现为突然昏倒,不醒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口眼歪斜、两手紧握、患肢拘急、强痉、烦躁不安、面赤身热、气粗、大便闭阻、痰声漉漉、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治疗原则:化痰开窍、平肝熄风:治疗方法:①急性期的抢救针灸:人中、十二井穴点刺放血、必然苏醒、苏醒后针刺以下穴位:廉泉、涌泉、丰隆、太冲、合谷均用泻法;②中成药灌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散、万氏牛黄清心丸、根据病情可选一种应用、应采用先针刺后灌药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才更好;③中药的应用:羚羊角粉1.5 g(冲服),钩藤30 g(后下),竹沥水20 ml,半夏10 g、醋胆南星10 g,七节菖蒲10 g、郁金10 g、天竹黄10 g、黄连5 g、夏谷草20 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次频服。若风痰偏盛、静而不烦、面白唇紫,舌苔白腻、去黄连、夏谷草;另加苏合香丸、每次1~2丸;若痰盛,喉间痰涌,加川贝母,或竹沥水40 ml灌服,每次间隔4~6 h一次。若痰火重灼、面赤气粗、身热烦躁,呕吐、呃逆、大便秘结,加龙胆草10 g、大典10 g、枳实10 g、风化硝5 g。
  2 小结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风一病,虚是其发生的根本病理因素,因虚而生风、生火、生痰、生瘀等诸邪。中风病由风、火、痰、瘀、虚五大病因杂合而致,是古今医家的共识。治病必求于本,故在临床治疗中,应在准确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适当应用扶阳法。中风病的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病、昏迷神志不清、不醒人事、进而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治疗不当,往往致死致残。笔者自1991年2004年治疗中风症36例。通过临床实践,笔者认识到中风病虽有内风与外风之说,但绝不可厚此薄彼,截然分开。我们既要重视“内风”,又不能摒弃“外风”。临床应以“证”为依据,灵活掌握,才能提高中风疗效。

推荐访问:临床研究 综合治疗 中风病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nghuazhici/daibiaofayan/2019/0410/6731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