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悦湖春天房屋质量【香江直击:中医药的春天】

【www.zhangdahai.com--领导讲话稿】

  "有人形容,当下正是中医药的严冬。   君不见,近十年来,中药问题一次次在国际上“触礁”。往远一点追溯到数年前,一批毒性中草药被欧美多国列入“问题中药黑名单”;近一些的,则是今年4月,《欧盟传统草药注册指令》规定的7年销售过渡期到期,而中草药无一例在欧盟成功注册的消息了。
  与此同时,国内中药材市场上,问题也层出不穷:药材掺假、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国内质疑中医药的声音也似乎越发强烈,甚至有人公然举起了“废除中医”的旗帜。
  的确,在现代化的今天,国粹中医药正历经一场 风刀霜剑的考验――如何走出国门,走向现代。
  8月,一场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主题为“中医药发展新里程”的国际级中医药盛会第十届香港中医药展(全称为“国际现代化中医药及健康产品展览会暨会议”,英文简写为ICMCM 2011)在香港举行。
  这场盛会,云集了国内外一批学术精英、行业翘楚: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及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中国科学院院士及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陈新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及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协会荣誉会长李大宁、国家药典委员会副秘书长周福成等,以及来自欧美、东南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家庭药师》杂志有幸参加了此次盛会。
  请跟随本刊记者,一起奔赴这个东西方文化碰撞和融汇的都市,直击这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交流盛会,放眼中医药未来的发展之路。
  准备好了吗?Let’s go!
  
  香江直击之
  展会直播间
  
  8月的香港阳光明媚,海风中夹带着盛夏的热烈气息。香港会展中心矗立在碧海蓝天之间,本次展会就在这里举行。
  全会共持续5天,其中前两日只供业内人士参观和研讨,安排有钟南山院士、陈新滋院士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的主题演讲、药企国际CEO论坛等;后三日则对公众开放,开设保健讲座、中医药产品售卖等。展会吸引了来自内地、港澳台、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近130家参展商,也吸引了大批香港市民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参观流连。
  
  香江直击之
  名家面对面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中医药的循证之路
  ――中西医治病的哲学理念不同:西医着眼于“病”,针对病理情况进行治疗,采用的药物多为化学合成制剂(单一成分);而中医着眼于得病的“人”,从恢复人体多系统功能的平衡来施治,所用药物即中药,往往是混合物,由一种或多种复合成分组成。
  ――几千年来,中医药基本是属于“经验性”的,如今必须要向“实证性”的科学(即循证医学)转化,必须拿出证据(科学的临床试验),证明中药有效、安全,再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其机制,最终把它推广、应用于临床。
  
  陈新滋(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校长):
  
  香港中医药的回顾与展望
  ――在1997年之前,香港的中医药没有法律认可的规管和注册。1997年至1998年,行政长官宣布,将香港建成“国际中医中药中心”,中医药发展自此成为政府与社会的重要发展项目之一。
  
  李大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协会荣誉会长):
  
  中医药在欧盟:机遇大于挑战!
  ――今年4月底,按《欧盟传统草药指令》规定的期限,过渡期满后,未经注册的中成药将不能在欧盟上市销售。这并不代表“中草药退出欧盟”,而意味着,中草药将以全新的姿态进入国际市场。中草药仍然可以在欧盟注册,而通过欧盟审批的一个关键是拿出高质量的临床证据。应该建议和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积极寻找中药应用的有效临床证据。
  ――亟待建立起中药材鉴定专论和安全性专论的工作。由中外专家共同制定中药材标准,为中草药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有力的依据。修好中药材规范标准的这条“高速路”,将来就可以让更多的中医药产品的“车辆”在国际上畅行无阻!
  
  赖福明(香港推动中药行业检测与认证服务小组召集人):
  
  香港检测,香港认证
  (Tested in Hong Kong, Certified in Hong Kong)
  ――香港毗邻内地,是中药的主要出口地。为了便于消费者识别优质中药产品,提升中药产品素质,促进中医中药的发展,香港政府积极推动中药行业的检测和认证服务工作。自2003年起,中成药要在香港注册,必须提供政府认证的检测报告。我们的愿景是,借着加强“香港检测,香港认证”品牌,将香港发展为区内的检测中心和认证中心,推广中医药。
  
  展望
  
  诗人雪莱曾经说过:“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在这个看似冰封的中医药的严冬岁月,香江的这场中医药盛事,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暖暖的春意。中医药国际化与现代化,是挑战,更是机遇与希望。邓丽君的歌唱得好:“路纵崎岖,亦不怕受磨炼。”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医药,其发展历程也应不外如是。迎着曙光走过去,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药的明天,又将是一个春天。
  
  深访钟南山:
  中医需要循证医学
  
  本刊记者:赵东明张思乐
  在8月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与国际现代化中医药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届香港中医药展及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发表了题为《中医药研究的循证医学之路》的主题演讲。会后,钟南山院士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在专访过程中,无论是涉及健康还是科研,专业还是科普,中医或是西医,钟院士都十分耐心地解答记者的提问,对医药多个领域的问题侃侃而谈,并对内地与香港的中医药发展进行把脉问诊。
  本刊特此摘录钟院士的部分访谈实录,以飨读者。
  
  中医需要走循证医学之路
  记者:这次您演讲的内容是《中医药研究的循证医学之路》,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当中您想传达给大家的信息?
  
  钟南山:我是针对中医现在的发展,特别是内地中医发展来说的。
  新中国成立至今六十余年了,中医的发展总体来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完全可以发展得更快,或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现在这个成绩并不十分理想。这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能完全归责于从事中医的人没有发展中医,因为中医工作者的工作是继承祖国医学之后再发展。但不可否认,中医现状是继承提得多,发展说得少。
  为什么?中医总的模式是经验医学。当然有很多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这样的经典之作,但这些都出于一种经验的积累。现在我们要把它变成一个很科学的东西。中医药该如何发展呢?毫无疑问,它要走循证医学的道路。
  什么叫循证医学?经验告诉你这个中药或者中医疗法有效,并不等于它就真的有效。因为经验往往是个体化的,也就是说,它对这个人有效,对那个人有效,但这个有效性是否带有普遍性与共性(对所有病人都有效)呢?需要一个考验。这个考验就是: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偏见的客观检测。
  这个检测,概括来说,就是临床试验研究。如艾灸,就是民间的一个经验积累。但它是不是真的有效,一定要经过循证医学的考验。这个循证医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没有偏见。怎么样能做到没有偏见?中医的好与坏,很多是主观描述出来的。我们需要一些客观指标来更客观地判断中医的效果。
  另外,就算主观的感觉,如症状好还是没好,也应该要建立在这个模式上:在临床试验中,医生并不知道给病人服用的是不是真正的中药,或者是空白剂之类;病人也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真正的中药,或者是其他。在这种条件设置下,最后的指标、结果出来之后,就可以看得出这个药是不是真的有效。这个临床试验的理念核心就是循证医学。
  这么多年来,大部分中医基本上是采用经验医学的方法,没办法向世界推广,也得不到世界的认可。我觉得很关键的问题,是要讲转化医学。转化医学,国外是指从实验室到临床。如果从中医来说,是从经验转化到实证医学。循证医学证实了中医有效,再研究它实验室的药理作用或者其他。
  
  记者:您的意思是,中医的发展应该有一个科学化的系统?
  
  钟南山:这个系统并不是特殊的,是全世界通用的。如果不走这条路,中医永远没办法进步。
  现在在内地,对中医搞了很多研究,去证实中医的基础是什么,这些都不够。中医本身就是一个经验医学,所以它需要循证医学的证据,证明它放到哪里都是有效的,这样就行了。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青蒿。以前就提出过青蒿可以治疗疟疾,后来让青蒿进入实验室,提取出青蒿素,再用回到临床,发现效果更好。现在青蒿素已经成为全世界治疗恶性疟疾一个很好的药物。
  
  中医不进步,
  是因为不肯改变
  记者:立秋之后,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简称,以下同)病人比较多,您认为这些病人是否需要去看中医?何时应该去看中医?
  
  钟南山:慢阻肺的急性发作,绝大多数是因为感染。我们现在观察到的感染有两种(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大多数病人一开始是病毒感染,之后继发细菌感染。我们现在正在密切观察慢阻肺的自然进程。
  有很多中医方面的抗病毒药物,以及提高人免疫力的药物,现在很多单位都在作相关的循证医学研究,我是非常鼓励的,我们自己的团队也有在搞。抗病毒药物有很大的用武之地,特别是对付病毒感染的开始(阶段)。
  用中医理论来说,慢阻肺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慢阻肺的病人,相当一部分是有些虚(证),或者体虚,或者气虚,或者肾虚。所以,我们曾经作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在慢阻肺病人的稳定期进行补肾固本治疗,减少他的急性发作。这方面,现在我们还在继续作循证医学的观察研究。
  所以,关于中医在慢阻肺有没有什么作为,我的看法是,不管在急性期还是慢性期,中医都有作为。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慢阻肺的病人在急性期一发作,医生就给他用抗生素,实际上很多慢阻肺病人的急性发作一开始是病毒引起的,并不需要用抗生素;当然由于感染后抵抗力比较低,病毒感染更快会继发细菌感染,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抗生素。
  所以,慢阻肺病人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都是可以去看中医的。但是,急性期病人如果有明确证据证明他有细菌感染,当然需要抗生素,不能耽误。
  我们自己的团队也在作一些中医方面的研究,凡是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我绝对推广。
  
  记者:目前中医在治疗哪些疾病方面得到了您的认可?
  
  钟南山:青蒿素、砒霜这一类都是很好的例子,还有连花清瘟胶囊,还有我们自己正在做的一些中药。我自己有在用一些口服的中药,因为我太忙了,劳累以后有点心律不齐,(心律)紊乱,我吃了参松养心胶囊以后,心率紊乱少了。这个我当然相信。
  说实在话,医生最相信事实。不要动不动就说西医对中医有歧视、有偏见,最关键的是,要是有效果,医生就会用它。
  记者:您所说的青蒿素、砒霜,都是一味药,但是现在中医看病,绝对不是用一味药,大多数是复方,是几十味药,而且还要根据病人情况进行加减。这种复方的疗效是否难以证实?
  
  钟南山:不会。古方我就认为是有共性的东西,比如说,麻黄汤或者麻杏石甘汤,有个基本的方子,这个基本方子对这一类病人是不是有效,应该有个循证医学的证据。循证医学不等于(只能用)一个单方,循证医学也可以是(使用)一个复方,但是必须证明它有效。加减是次要的,主方是主要的。
  我们国家搞了六十多年的中医发展,我觉得成绩不太大,就是因为一些老中医死死地抓住古老的东西不肯放,坚持中医就是这么看病的。中医如果没有共性的东西,还成什么科学?
  什么事情都有共性的东西,应首先考虑共性再考虑个性。
  
  药价虚高,
  因为中间环节太多
  记者:从1998年到现在,发改委已经降了28次药价,今年又降了两次,但药价还是居高不下,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钟南山:我觉得,有时候这种降价只是从形式上降价,是对药价居高不下的一种对策而已。
  实际上,很多药品招标,基本的杠杆就是价格,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有些中药,有些厂家降到这个价,连成本都不够,最后的结果是偷工减料,不能保证质量。因此,采用价格作为杠杆是极为危险的,我不同意。当然,药价是的确应该降。药价虚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间环节太多了。
  另外,必须保证一些药物的生产和使用。我现在正在收集一些本来非常需要,但是由于价格太低而没有人生产的药品资料。例如碳酸氢钠,现在就没有人生产。因为厂家生产这个药根本没有任何利润,那他生产干什么?因此,药品要降价,恐怕还是需要真正有一些专家根据药的成本,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在合理价格的基础上,大家来竞标。
  现在所谓的GMP认证体重事实上非常不健全。在这么不健全的制度之下来议价,本来以为很公平,实际上GMP认证这一关就没把好。所以,我并不太欣赏这种制度。
  
  中药进不了欧盟,
  先从自身找原因
  记者:从2004年到今年的4月份为止,全世界通过欧盟注册的草药只有350种,没有一例中成药可以注册成功进入欧盟。反观韩国、日本,仅一个高丽参,出口创造的产值就已经超过了我国全部中草药的出口总额。对于这样尴尬的局面,您怎样看待?
  
  钟南山:我想,更多的应该从我们自己考虑,而不是从欧盟考虑。欧盟肯定有一个很好的检测(系统),比如说,如果中药里面含重金属、杂质,质量不稳定,那欧盟肯定不会接受。欧盟不是认为中药没有效果,而是因为质量(不过关),我想是这样的。
  我的看法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中药进入欧盟),想想我们自己,不要想别人。我们自己的产品就是有很多(地方)不过关、不合格,质量不均一。中药不能够通过(欧盟认证),我看更多的要讲这个。
  关于高丽参,出产方很注重它的质量,而且韩国跟日本,在中医方面也注入了西医的一些东西,如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因此他们出口的高丽参有质量保证。所以,(高丽参的出口量大)我不觉得奇怪。中国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和学习。其实这样做有好处,就是去伪存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民族药业,本身是很注意质量的,然而,中国大环境对药材的质量不大注重,只是用价格来作为招标的标准,结果有时候打击了真正的民族药业。因为有些药材,民族药业没办法降价,降到那个价钱,连成本都不够。
  
  
  
  谏言科普:
  好学者未必做得好科普工作
  记者:现在伪养生专家一批一批出来,又一批一批倒台,我们在做媒体工作的过程中感觉,真正做健康科普的,反而比较冷清,受众的反响程度没有那么热烈。请问,您对这个尴尬的局面怎么看?对让靠谱的健康科普能够流行起来,让受众更接受,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钟南山:这只能够说明我们的科普工作做得不够好。这跟有关部门、我们自己对搞健康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关系。
  我从来都很鼓励(搞健康科普),因为出一个杰出的搞科普的科学家很难,他既需要对医学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又能深入浅出地把这个问题谈出来,很不容易。所以有很多很出名的学者都做不了科普,这需要艺术,需要这方面的训练,特别是对这些专家的训练。另外就是要重视,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一重视,大家就都会去干。
  我几次向国家提出来,要有科普作品的奖项,要有科普工作的基金,这些以前都没有。科普奖项现在开始有一些了,但是影响还不大。所以现在大家觉得,可能搞科普,奖励也好,工作也好,好像跟搞科学研究、科研成就比起来要低一级。
  但我不这么看。搞科普是很难的,所以我一直也在学,如何能把一个问题讲明白。我想,这需要共同来努力。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我们的各个报纸的健康版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不管搞哪一行的人,都很愿意看健康版,这是我自己得到的一些反馈。现在有些健康版写得很好,有些还是写得太深了。因此,确实是需要培养一批这样的人才。另外,你们也应该有一个触角,哪些人在科普方面搞得比较好的,可以多一点进行采访报道。
  但现在我有一些困惑。上次我曾经在人大提过,曾经在广东地区出现过的某种壮阳的“神奇”中药,号称吃了一个钟头就起效。后来药监局检测发现,该药里面含有西地那非,也就是“伟哥”,而且那个成分含量很高,很危险。后来揭露出来之后,该药在广东就消失了。
  现在报纸上还登了不少广告,大量宣传某某生长因子可以让纤维化逆转,如肺纤维化、心脏纤维化、肝纤维化,完全可以去根。这个我也没时间去研究,但是用过的人跟我说,没用!还一下子花了一万多块钱。所以,报纸(在登这些广告之前)是不是能够适当地先询问一下专家,了解一下是不是真的有效。如果这样大肆宣传,(后果)真是不得了。
  (对于这些虚假广告)我也觉得很无奈。要是真的要站出来,说它无效的话,必须要先作一些研究。现在这些东西,因为我没调查,不敢说。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儿?肝脏、心脏、肺脏都已经有纤维化了,还会逆转?我根本就不相信。
  
  
  小问小答
  
  
  中西医不能结合,
  只能并重
  记者:您在之前的讲话中,提到不是很赞同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但是,现在有一些医学院校,甚至专门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专业来招生。
  
  钟南山:唉,我并不欣赏。什么叫结合?西医的诊断,(加上)中医的治疗,这叫结合了?这根本不叫结合,这是利用各自所长,所以称“结合”有时候容易产生一些误解,以为把理论结合起来,以为把用药也结合起来。不要在结合上下工夫。
  不过,现在内地谈中西医结合,还是越来越少了,现在更多地谈并重。并重就是指在诊断和治疗里头,取它的长(比如对慢性病,中医的长就是调整),发挥它的长处,这是并重。
  结合是什么?不论对什么事情,你都想办法中医西医一块儿弄,非要把它们捏起来考虑。
  
  板蓝根或成为中药抗生素
  记者:现在对板蓝根的抗病毒机制研究得如何?板蓝根能否成为中药里的抗生素?
  
  钟南山:现在看起来,板蓝根肯定是有一些有效的(抗病毒)成分。这有效的成分不是直接杀死病毒,而是保护细胞不受病毒的侵袭,板蓝根有这个倾向。
  所以,特别是对上呼吸道感染等,还有刚才提的慢阻肺,作为一个类似抗生素的作用,板蓝根有可能(成为中药抗生素),特别是在(感染)早期。至于它的作用机制,我们需要作更多的重复试验。
  
  记者:为什么外国人会比较排斥复方、多方的中药?
  
  钟南山:从外国人的思维来讲,他们根本搞不清复方里面有什么东西,所以没办法(对其进行)质控。
  所以有时候,一些论文,如果里面涉及复方的,国外常不会接受。为什么呢?外国人一般喜欢从单方搞清问题。实际上,我的看法,从单方搞清问题,再深入研究,绝对是(中医科研走向国际的)一条路。不要一下子把多因素弄进来,否则老外根本搞不清楚。
  但是在临床上,单方复方都没关系。有效你就继续用,几千年来中药都是这么用的,继续用没问题。
  不过,现在他们的观念也开始有些改变。国外有很多普方,不是完全精确,有很多也是经验之谈。
  
  长期吃中药,
  要定期检查
  记者:慢阻肺的病人,如果正在吃中药,是否要定期复查一些项目?
  
  钟南山:假如长期、定期吃中药,我赞成有这个检测,特别是对肝。因为现在已经发现有一些中药对肝脏会造成一些损害。所以,还是应该定期去检查。
  反正我感觉,凡是长期用一个药,必须有一个很严格的指征,为什么?比如说,哮喘病人长期用喷的表面皮质激素,那是有其道理的。他可以用十年、二十年,不良反应也不是很大。一个中药,长期服用的话,你得说出来你的道理。否则,我担心不良反应。
  
  记者:假如病人患有慢阻肺,看了您的门诊,吃了您开的西药,又去中医那里吃了中药,您会不会担心这其中的相互作用?
  
  钟南山:我常常会问我的病人,你中药的成分是什么。比如说,他的中药里含有大量的麻黄,而我们(的药里面)也会有一些β2受体激动剂,那就会有重叠的作用,这样的话我就会注意。我会看他的药方。
  
  两地中医药之把脉问诊
  
  
  内地篇
  记者:请您谈谈对国内中医药发展的建议。除了走循证医学之路,国内中医药发展还应该怎么走?
  
  钟南山:我比较倾向于找到切入点。就诊断来说,过去的中医不能离开他的历史背景,那个时候没有任何诊断手段,所以中医只能从太阳、金木水火土等各方面的自然现象来说明人体的一些异常。我觉得这已经下了很大工夫了。虚实寒热等,都是用这个来说明的。
  但是,现在已经有非常多精细的客观检查,所以我总的感觉,诊断病或者身体异常,还是应该用现代医学方法。而治疗,可以考虑适当的辨证治疗,加入一些中药方剂等,这都可以。说实在的,现在中医还用四诊八纲来诊断一个病,我觉得是落后的。当然有中医会不同意。但是,你怎么能说摸个脉,是滑脉,就诊断是妊娠了?现在有这么好的检查手段,为什么还要回到原来那个古老的诊断模式上?
  但从治疗的角度来说,中医是针对患病的人,西医是针对人患的病。看法不一样。中医针对有了病的人,把这个人调节好了,让他克制这个病。而西医认为,有了这个病,是心脏病或者是肺病,把这些疾病搞好,人就好了(不见得)。实际上,现在西医很多慢慢转变为整体的观念。神经、内分泌、免疫,构成一个网络,调节好这个网络,病人就会改善。
  例如,现在对肿瘤的治疗,过去西医就是“杀”,杀死肿瘤,(结果)最后连正常细胞都杀死了。现在中医有很多理念,与瘤共存,别让它(肿瘤)长,就让它在那儿,好好待着,也别发展。因为肿瘤是身体内生产的,不是外来的细胞跑进来生长,他是身体自己异常的增殖,这是中医的理念。
  中医理念最突出的长处有几个:
  第一是整体。整体就是通过改善整体的功能状态来治病,而不是专门针对某个病。
  第二是联系。比如肺跟大肠相表里,这个病人老是气促、气喘,给他改善了排便,改善便秘以后,气喘就改善了。中医注意各个不同系统之间的联系,这是中医的长处。
  第三是治未病。有很多亚健康的东西,西医检查不出来,但中医就可以看出来,例如气色,早点做些调理,可能会有好处。所以,应从中医这些长处来发展。如果说到抢救病人,非要用中医抢救,不可能的嘛!必须要用器械,比如起搏器等。中医西医要发挥各自的长处。
  
  香港篇
  记者:推动中医走向国际化,香港能扮演什么角色?
  
  钟南山:香港给我的感觉是,从2003年SARS之后,它对中医都是比较重视的。2003年SARS时,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什么很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作了一些尝试,发现对减少热度和肺部浸润有点作用,才开始发展起中医。
  香港对于发展中医,有什么有利的、特殊的方面呢?我认为有几点。
  1 香港比较容易接受采用西医的现代方法来研究中医,包括一些理念和药物。而在内地,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习惯于有意无意采用经验医学的方法。香港人受到这方面教育比较多,所有东西都要有证据,所以很容易接受采用循证医学的办法,用西医进行中医研究。
  2 第二个,我想,在一定意义上,香港与国外的沟通比较容易,一个是语言问题,一个是文化问题。因此,香港吸收一些中医好的东西之后,比较容易同国际上沟通。沟通以后,香港有可能将中医里一些好的东西推向国际。这方面,香港可能比内地有优势或者条件可能更加好。
  所以,我想这两个是香港在中医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优势。
  
  记者:在推动中医发展方面,香港有什么可以考虑的切入点?
  
  钟南山:中医的发展现在当然是全方位的,我觉得,香港有两个切入点可以考虑。
  1在内地,抗生素用得很泛滥。中国内地已经是全世界使用抗生素最泛滥的国家之一。特别有一类药物,如喹诺酮类,这类抗生素在中国的耐药率达到70%,是全世界最高的,外国(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只有百分之十几。为什么(耐药率)会这样高?因为长期、大量地使用。在内地,只要有一点感冒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本来过几天就好的,却一定要用抗生素,这里就有个滥用的问题。
  这方面,香港基本沿袭英国的一个医学理念,很少用抗生素;感冒、发热、有点咳嗽等,都不用抗生素。
  在这一方面,中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般的感冒、发热、喉咙痛、咳嗽,不轻易使用抗生素,可以利用中医来解决。快点退热,快点止咳,喉咙没那么痛,中医在这里有很大的施展空间。我认为,这是香港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其中一个比较容易的切入点。
  2中医最主张治未病。孙思邈说过,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我说的意思是,中医应该同保健结合起来。这个也是香港发展中医药的一个切入点。
  为什么呢?现在很多人都是得了病才去诊断和治疗。但是现在人的生活水准提高,人对健康的要求更高。而“白骨精”(即白领、骨干、精英),有70%是亚健康。因此,如何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中医有很大的空间。
  所以,有些“神医”就在这个地方做功夫,吃绿豆,吃泥鳅,“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大量这样的(“伪专家”出现),为什么?因为市场需求大。
  所以,本来中医的特长是治未病和治轻病,假如在这方面拓展,将它同保健、康复结合,我想,香港中医药在这个方面会发展得很快。
  记者:在人才发展方面,作为推动中医药发展而言,香港有什么可作为的?
  
  钟南山:我觉得,人才培训方面,香港与内地各有自己的优点。
  首先,我本身不赞成讲中西医结合,我只赞成中西医并重,很难结合。人才培训方面,中医现代化的人才必须首先有西医基础,然后再有中医的理论与中医的药物使用知识等。这方面,香港的西医基础比较好。内地中医学院的特长是什么?是中医基础好。所以,这方面的交流非常重要。
  另外,香港没有一个中医院。只有一些私人门诊,很难搞研究与观察。因为中医主要是临床的研究,医院就比较能保证对病人的系统观察。
  因此,我很主张开办中医院,但是内地有些中医院走歪了。有一些(不是全部)打着中医院的名字,实际基本上是西医,中医方面只是加了点药方,加了点中药,凑成个中医院。其实,内地有部分中医院根本就没发展中医。当然,现在对于疾病,西医的诊断是绝对需要的,但是治疗或者处理可以采用中医的理念,中医的治疗药物、治疗手段都可以。所以,香港很应该搞一个中医院,如果实现了,可能会带动中医药发展。【111047】"
  

推荐访问:香江 中医药 直击 春天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nghuazhici/lingdaojianghuagao/2019/0422/8926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