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医_论彝医之“毒”

【www.zhangdahai.com--民主生活会发言】

  摘 要 在彝族医药学中,彝医对“毒”的应用是彝族医药学中的一朵奇葩,从病因、病症到治疗,都能窥探出其重要的领域,体现了彝族医药的特点。�   关键词 彝族 医药 “毒”��
  
  彝医之“毒”,是彝医用“毒”的概念建立并形成的具有指导临床应用、治疗疾病的特色诊治理论。其“毒”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毒”,是指能够引起机体病变的一种物质,有动物毒、植物毒、矿物毒之分。动物毒有虫毒、蛇毒、带毒动物身体上的毒液等;植物毒有毒菌、毒药、有毒植物等;矿物毒有汞、化学合成的物质、杀鼠毒药等。此“毒”物,轻者可以使人体脏腑功能损伤,重者则致人于死。广义之“毒”,是指一切致病因素。即有因自然气候变化而引起的,如五气化五毒之说,如风毒、燥毒等;有因脏腑病变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如水湿毒、瘀毒等;有因突然意外事件而致的,如虫蛇伤毒、创伤毒等。在治疗上,以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以下分述之。�
  
  1 毒为病因�
  
  毒为病因,其形成一是因自然气候变化,自然界清浊之性不调,或清升太过,降浊太过;或清升不足,降浊不足;或当令之气未出现,而发他令之气,皆可成为外因之毒,有风毒、燥毒、上火毒;二是脏腑病变、气血不足,气、血、水三条路不通,出现瘀血、水湿内积成毒,如瘀毒、水湿毒;或因误食毒药、毒物、有毒食物,出现食毒为内毒;三是因外伤等突然事件而发的,如外伤毒、虫蛇毒,为外毒。由此,毒学致病之因,有外毒、内毒之分,百病皆因于毒。�
  (1)风毒 风毒为外因致病之首,百病皆可夹风。《西南彝志・论风》说:“风管一切,逢春季的风,是生成物的风;逢夏季的风,是万物茂盛的风;逢秋季的风,是收获的风;逢冬季的风,是收藏的风。”四季之风,因四时而发。四季风太过,或当令之时出现他令之风,皆可致病而成风毒。�
  (2)燥毒 燥为秋季的风,秋燥太过称之为燥毒。�
  (3)上火毒 盛夏暑热太甚,或秋季燥火上炎,或冬春季风热上炎,皆可引起上火毒。�
  (4)瘀毒 因脏腑气虚,清浊二气不调,致气、血之路不通,日久成瘀,瘀血成病,形成瘀毒。瘀毒病因,为内因。�
  (5)水湿毒 因脏腑气虚,清浊二气失调,致水路失畅不通,出现水湿泛滥,形成水湿毒。�
  (6)食毒 食毒病因,为内因。因误食毒物,或食变质有毒的食物,损伤脏腑功能,形成食毒。�
  (7)岩肿毒 岩肿毒病因,一是因自然环境的改变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二是脏腑功能失调,脏腑虚弱,清浊二气不分,日久变生病,称为岩肿毒。岩肿毒为病,浊性重,具有肿痛消耗之性。�
  (8)创伤毒 因被刀伤、枪伤、跌落伤等意外事故而发,致皮破肉烂、流血不止、筋伤骨断,出现创伤毒。�
  (9)虫蛇毒 因被有毒的虫蛇等动物咬伤、刺伤,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虫蛇毒。�
  (10)疫毒 疫毒是因气候变化而发的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快的一种烈性病因,它因自然界中乘戾之气而发,病症各不相同。其又有瘴气、蛊毒、疠气、痧毒之分。�
  瘴气亦称瘴毒,是存在于高大深山野林中,形如薄雾,飘绕于山林之中,人兽动物接触,轻者发病,重者立即死亡。《三国志》言诸葛亮七擒孟获中,其中就有孟获以天然瘴疫之气作为屏障,阻隔诸葛亮大军,有烟瘴的地方,人兽虫鸟皆不能活,其说:“烟瘴甚起,惟未、中、酉三个时辰可往来;余者时辰,皆瘴气密布,触之即死。”又有记载治疗瘴气之药。说:“有人或生疥癞,或感瘴气,于万安溪内浴之,自然无事,更亦庵前有一等草,名曰薤叶芸香,人若口含一叶,则瘴气不染。”�
  蛊毒是巫师制作的一种具有迷惑人们神志的一种毒物,使人一闻其气,立即发病,称为中蛊,被中蛊之人,轻者短时神志不清,重者长期神志愦愦,甚至死亡。�
  疠气亦称疠毒,是一种存在于自然界中,因自然界变化而发,如地震、洪灾之后,疠气始发,也可因气候反常太过而发。疠毒发病,具有传染性,不分男女老少,遇则即病,病情严重,若不治,千里之内绝无人烟。�
  痧毒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发病骤然,痧毒发病具有清浊逆乱之性,病情危重,变化快。以夏季多发。�
  
  2 毒为病症�
  
  毒邪为病,具有一定的发病、致病规律,出现相应的病症。�
  (1)风毒病症 风为百病之首。《西南彝志・论风》:“风管一切,逢春季的风,是生万物的风;逢夏季的风,是万物茂盛的风;逢秋季的风,是收获的风;逢冬季的风,是收藏的风。”样样风来管,按自然界气候变化,风有四季风。风毒为病,发病急,变化快,病变在表,在肌肤。其病症表现为皮肤瘙痒、出现斑丘疹、咳嗽等。�
  (2)燥毒病症 燥毒多发于秋冬季节,因气候干燥多风,燥毒即发,其易伤肺脏。其病症表现为咳嗽、干咳无痰、口干、舌燥、口渴喜饮、皮肤干燥等。�
  (3)瘀毒病症 由于久病不愈,脏腑虚弱,清浊二气不调,致气路、血路不通,或因出血、流血、血脉阻断,形成瘀血,从而出现瘀毒病症。其病症表现为疼痛、消瘦、水肿、皮肤肿胀、青紫肿块等。�
  (4)水湿毒病症 由于脏腑虚弱,清浊二气不调,水路不通,水湿泛滥于体内,出现水湿毒病症。其表现为水肿、双下肢或全身浮肿,或腹胀如鼓(胸腔、腹腔积液),少尿或无尿等。�
  (5)食毒病症 因误食毒物或有毒的食物,使人体中毒,损伤脏腑功能,出现食毒病症。其表现轻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躁扰不宁,不辨事物,昏迷,甚至死亡。�
  (6)岩肿毒病症 因自然环境的改变,不洁饮食物,或脏腑功能失调,虚衰日久,清浊不分,引起脏腑变生他病,出现岩肿毒病症。其表现为包块,肿胀,剧痛,消瘦等多方面病变。�
  (7)创伤毒病症 因刀伤、枪伤、跌落伤致皮破筋断,肉烂骨折,出现创伤毒病症。�
  (8)上火毒病症 暑热之极为上火,因里热盛极,热极化风成火,出现上火毒病证。其为火毒上炎和火毒攻心两种,可表现为咽喉肿痛,壮热,面红耳赤,皮肤鲜红,或神志躁扰,心烦不宁,心悸,心慌,甚则昏迷不知等。�
  (9)虫蛇毒伤病症 因有毒的虫类、蛇类咬伤,其毒液注入人体内,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出现虫蛇毒伤病症。其表现为轻者疼痛、麻木、肿胀,重者四肢抽搐、麻木不仁,或全身出血,甚至突然死亡。�
  (10)瘴毒病症 瘴毒亦称瘴气,存在于高山野林中,形如薄雾,人、兔、虫、鸟触之而发病。瘴毒为病,轻重不一,其表现轻者恶寒怕冷、发热,或寒颤高热交替出现,大汗出,口干舌燥,饮食差;重者出现高热、神昏,甚则死亡。�
  (11)蛊毒病症 蛊毒是一种用多种植物或动物制成的毒药。蛊毒一般由中蛊之人放于他人的饮食物中,俗称中蛊。其表现轻者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重者神志不清,如梦幻般,甚至死亡。�
  (12)疠毒病症 亦称疠气、疫疠、疫毒。存在于自然界中,因时而发,因自然灾害之后而发,多见于冬春夏之季,为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强,群体而发的特点。因疠气传染的部位不同,其表现也不尽相同,疫毒之邪在肺,可表现为咳嗽,干咳,发热,口干口渴,咯血,甚则气急喘促,唇甲紫绀,可因高热不退,呼吸困难而死;疫毒之邪在脾胃可出现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水样泻,或下利脓血,发热,可因下利泻泄太过而死亡;疫毒之邪在神明之腑,可见头昏,头痛,头胀,高热,颈项强直伴恶心呕吐,神志不清,或昏迷不醒,甚至死亡。�
  (13)痧毒病症 存在于自然界中,动无定处,人体或突然感之,或不慎食入。痧毒为病,发病急聚,病变在胃肠,其表现为恶心呕吐,吐大量胃内容物,腹痛腹泻,水样泻,即上吐下泻,严重则可死亡。�
  
  3 治疗原则�
  
  在彝族医药治疗中,以“清者浊之,浊者清之”,“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为治疗原则。彝医之“毒”,按毒邪病因,各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其总不外解毒、排毒、化毒之法。其中解毒之法为治疗总则。�
  (1)解毒之法 解毒为彝医毒学理论中的第一大法,从广义而言,指一切治“毒”方法,包括解表、清热、消肿、活血、止血、祛瘀、杀寒、催吐、泻下、利胆、利尿等,还包括祛毒、排毒、化毒,具有除去太过之性的治疗方法。以清浊之性来分,解毒为浊气之性,针对清气太过之病症。从狭义而言,解毒指除去因毒邪引起的病症,针对毒邪之因,仅指解毒一法。�
  (2)排毒之法 排毒是指通过药物将毒邪从口吐出,从大便排出,从小便利出,从皮肤排出。具体有利尿排毒、利水排毒、催吐排毒、泻下排毒、发汗排毒。排毒也包括祛毒之意。�
  (3)化毒之法 化毒是指对机体脏腑气虚,又复感毒邪的病症,使用扶正药品增强脏腑功能,以抵抗毒邪的治疗方法。具体有养血化毒、补肺化毒、益气化毒、健脾化毒等方法。�
  综上所述,彝族先辈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从“毒”来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形成具有彝族医药特色的“毒”理论,从而通过“毒”的病因病症来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收稿日期:2007年2月4日)

推荐访问:论彝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nghuazhici/minzhushenghuohuifayan/2019/0330/4429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