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发现》教学设计3篇

【www.zhangdahai.com--教学设计】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学写五个生字。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趣发现》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有趣发现》教学设计3篇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学写五个生字。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蔡伦(造纸) 、沈括(印刷术)、张衡(地动仪)、祖冲之(圆周率)......爱因斯坦(相对论)、牛顿(万有引力,力学学说)、爱迪生(发明大王)、麦克斯维(电磁)、诺贝尔(炸药)、达尔文(进化论)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小朋友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吗?(简介达尔文)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这就是《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有意思、好玩;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

  (2)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

  (2)读通句子。

  (3)标上自然段序号。(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自读效果。

  出示生字:

  1、自读、正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7、我们一起听听课文的范读。

  8、齐读课文

  四、初步理解课文汇报内容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

  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下面请同位互相检查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指名回答)(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观察、自学生字。

  (2)交流记忆生字。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1、生字口头扩词。

  2、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教后反思:

  一、设计意图:

  1、丰富语言积累,拓展课外知识。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 语言的过程。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有关课外知识,积累有关词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2、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读中思,读中。

  二、反思不足

  在本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执教了《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回顾执教的过程,自觉得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学中虽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读书要求,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但课堂中总感觉到缺乏读书的氛围,读书不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所谓“生成”,就是利用已有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生成”源于学生的独特感受,是学生通过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和思考所领悟到的。很多时候,教师的大脑转动还赶不上学生的奇思妙想,我们多么需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亮点,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要不断地学习、更新、充实和完善自我,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课文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对太*洋践个小岛上昆虫的观察,发现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体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全文共4个小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第一自然段,简要介绍达尔文是什么人。第二小节写达尔文乘船到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第三小节写达尔文由观察到的现象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联系,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能否适应生存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有趣的发现”,即“适者才能生存”,从而点明题旨。第4小节,指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要求:(1)标好小节号。(2)读准生字字音。(3)读通课文中的长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词。(出示下列词语)

  有趣 达尔文 小岛 昆虫 翅膀

  观察 比较 因为 生存 研究 重要

  指名带读,正音后,再指名带读,开火车读。

  (2)去拼音后,指名带读这些词语,开火车读。

  (3)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重点指导读第二至第四句。

  (4)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评议。

  3、范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读一读,巩固生字的字音。

  2、你是怎么样记住每个生字的?指导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偏旁。

  上下结构——容、易、究。

  左右结构——较、研。

  半包围结构——达、存。

  3、指导书写: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5、集体书空这些生字。

  6、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习字册》。

  2、课后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入题

  1、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谁获得了有趣的发现吗?指名说。

  (二)指导学文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达尔文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请小朋友快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读思考,师巡视指导。

  3、交流: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谁再读?达尔文看到了几种昆虫?指名说。

  ②奇怪什么意思?你觉得奇怪在哪儿呢?(看图:从哪里看出达尔文很奇怪呢?)

  ③质疑:是啊,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虫呢?真是奇怪!

  ④你觉得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谁来读?小朋友一齐来用动作演示读一下。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将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来。

  交流: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指名读。

  ①引读:(出示课件)原来 ……指名读。

  ②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岛上的昆虫各种各样,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③可因为岛上:(出示句子)岛上经常刮大风。

  听风声,用语言描述,想象刮大风时的情景,树叶会怎样?海上的风浪呢?一般的昆虫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怕吗?读好“经常”。

  2、(出示课件)句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翅膀的昆虫,它们怕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读给大家听。

  你想它们会被风刮到海里去吗?能生活下来吗?风来了,想想它们可能生活在哪里?(草丛、泥土、石缝)读好“不大可能”。像小蚂蚁、小螳螂多幸运,为它们感到高兴吗?你觉得应怎样读?评议。动作演示读。

  ( 同法学习句3和句4。)

  ④句三:翅膀大的昆虫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像蝴蝶,也比较幸运,它们也不容易被淹死,为什么呢?引读这句话。谁再读?评议。翅膀大的昆虫真勇敢!(强调翅膀大,力气大)

  ⑤ 句四:有一类昆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是……引读:可怜的是……

  一种昆虫的消失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书上说——逐渐消失

  是呀,它们可怜就可怜在长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长得小,所以它们只能灭亡。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同情。

  3、角色演示读。刚才我们学习了不同翅膀的昆虫情况,现在让我们亲自来到这个小岛上,体会体会做昆虫的感觉好吗?分小组,(大翅膀、小翅膀、没翅膀)听!大风来啦,你挥动你的翅膀感觉一下――你怕吗?(指名接着说。)

  4、齐读这几句。

  5、师小结:(我们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过渡:那达尔文是怎样找到这些答案的呢?你从哪句看出来的,指名回答。

  1、根据回答出示句子比较: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2、谁再读?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3、交流:

  从“许多、反复、终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在这样的一个很长又很难的过程中,达尔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么样?很高兴,那我们读的时候心情应该怎样?

  5、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师:从这里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渡:达尔文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

  1、引读这一自然段: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像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读。

  (三)总结延伸

  希望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时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其实,很多科学家小时候都有这样的好习惯,看,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出示故事。牛顿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四)板书设计

  7 有趣的发现

  达尔文

  没有翅膀

  翅膀很大

  终于找到答案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学生非常投入。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自然而活泼。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风。

  教学重点:进行词和句的训练

  教学方法:紧扣课文主线“有趣的发现”,以读为主,在读中学习本课

  课前准备:生字卡 课文录音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有趣的发现

  2 解题:“有趣”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3、自读课文闯三关 (1)抽读生字卡片 (2)试读课文 (3)指名读文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给著名找个近义词

  四、学习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词

  2、回忆已学内容,巩固“考察”词义,冠以全班考察员头衔

  二、了解现象,发现问题

  1、考察员们,你和达尔文在岛上发现了什么现象?自读课文说一说

  “要么……要么……”换成“不是……就是……”帮助理解有趣现象

  2、出示句子: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面对这种有趣的现象,你会发现什么问题?

  3、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大的和没有翅膀的昆虫,而没有翅膀小的昆虫呢?同学们说说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请研究员们组成研究组研读地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自主展示

  1、小组研读地三自然段解决问题。

  教师点拨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思考:“经常刮大风、不会飞”“翅膀大、顶住”“翅膀小、能飞、顶不住”(相机板书)

  2、自主展示结论。

  学生自由选择方式展示结论。可能会采用的方式有:讲解、表演……

  指导用句式“因为……所以……”练习说话

  最终评学生们为“科学家”,得出适者生存的终极结论。

  3、品味感受,感情朗读。

  四、朗读全文谈收获

  教师介绍达尔文,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激励学生从自然界中发现有趣的现象,研究这些有趣的现象。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复述课文

  1、指导复述课文

  只要把主要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指名学生课文

  3、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

  4、指名复述

  三、写一写

  板书:

  有趣的发现(适者生存)

  翅膀大

  因为 翅膀小 大风 所以……

  没有翅膀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关于达尔文的故事,课文的故事性比较浓,也是孩子们上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要求复述的课文。那么让孩子们记清楚故事内容是一方面,怎样完整的把一个故事说出来是训练的重点。

  今天两节课,所以就将课文学完了。总的来说,孩子们今天下午还是比较配合的,第一课时从读课文到认读生字再到把生字带入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孩子们进行的都不错,关于第一课时,我准备得不够充分,因为我没有事先将生字词抄在小黑板上,孩子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我本应该下去巡视的,结果就在黑板上抄写生字了,以至于那些自觉性差的孩子在吵闹。我最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这节课围绕课题提的问题,有同学问:我想知道有趣的发现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发现是有趣的?他是怎么发现的?以后要加强孩子们质疑的能力,让孩子们学会问问题。

  第二课时,我将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作为课文的重点,了解故事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结合昨天的预习课,我让孩子们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一句话一句话地分析,我首先提出问题:究竟达尔文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再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孩子们都挺聪明的,一眼就看出来了,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接着我用一句话过渡:达尔文是怎样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的?我再让孩子分句读第3自然段,找找课文中说了哪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孩子们很快就能找出来。在这里我疏忽了一点:没有写板书。应该写上大翅膀的昆虫怎么样;没翅膀的昆虫怎么样;小翅膀的昆虫怎么样。()写上板书可能对于孩子们复述课文比较有帮助。下一节课一定记得要写上板书。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复述课文,这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说谁能不看书就能说出达尔文这个有趣的发现,孩子们都不会说,我太高估二年级孩子的水*了,没有人敢举手,我就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结果还是没有人敢举手,于是我想到自己先作示范,也许孩子们听了示范就容易一点了。示范完了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这时,杨超然敢举手了,我没想到杨超然说得非常好,语句流利,口齿清晰,故事说的完整,于是我马上拿出两颗星奖给他。果然星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其他孩子看见星星了也争着要说,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就被我调动得差不多了。我适当地给了其他孩子星星。最后再让他们说给同桌听,说的都还不错。我的发现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2

  一、质疑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同学们提出了一下问题:

  1.谁的发现?

  2.在哪里发现的?

  3.发现了什么?

  4.怎么样发现的?

  二、解决疑问

  1.结合问题进行朗读。

  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2.感悟词语方法多样。

  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3.找到答案了。

  “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大的

  小的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感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孩子们去解答是老师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3

  1.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原文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的生物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感到很奇怪。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这个有趣的发现,更激发了达尔文研究昆虫的兴趣。

  2.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百”“达”“文”“反”“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关词句,重点是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挂图,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若干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5、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属于这三类中的一种?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逐段讲读,解答疑问。

  (一)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一”的变调,“英”“名”后鼻音,“达尔文”英文名字多读熟练。

  3、从短短的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有关,是达尔文发现的。

  (2)“一百多年前”。

  师加述:达尔文出生在1809年,去世时73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国科学家”。

  出示达尔文的肖像图,师加述:瞧,这位就是身穿英国绅士服的达尔文,他经常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学家。

  4、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感情朗读。

  5、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读。

  4、哪个问题你能解决了?

  (1)(在哪发现。)——学习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习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会儿两个问题解决了,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

  (1)到底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却没有小翅膀的昆虫?

  (2)什么是“考察”,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习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

  (1)“许多”

  教师: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

  学生:(蜻蜓、蝴蝶、蚂蚁、蜘蛛……)

  教师: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指名读好词语。

  (2)“反复”

  学生:反复说明达尔文观察比较了很多次。

  教师:是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学生:达尔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

  教师: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指名读好词语。

  7、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四、教学生字,授以方法。

  百、达、文、反、较

  1、认读。

  2、组词:想帮谁组就帮谁组。

  3、指导写法:除“比较”的“较”笔画比较多外,其余笔画都较少,写好笔画较少的词,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笔画。分析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4、描红,抄写。

  3.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学会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我不敢松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让孩子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对每个段落有个整体内容的把握,根据他们的发言和课文内容,我相机在黑板上板书:达尔文——考察,发现奇怪的现象——反复观察比较,找答案——研究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是复述的重点,我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三种昆虫的情况,化解了复述的难度。

  第二,根据板书,我先示范把课文复述了一遍,让学生明白复述和背诵的区别,知道复述可以抓关键词。具体复述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复述内容,再把课文串起来去复述,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小部分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练了,复述课文时就把课文背了下来。也有一部分学生故意把文中的词换成自己的词,我看到孩子把故事内容大体说了出来,语言也较有条理、有序,就对孩子给予肯定。不知道各位是怎么做的?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4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有趣的发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谁获得了有趣的发现吗?指名说。

  二、指导学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达尔文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请小朋友快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读思考,师巡视指导。

  3、交流: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谁再读?达尔文看到了几种昆虫?指名说。

  ②奇怪什么意思?你觉得奇怪在哪儿呢?(看图:从哪里看出达尔文很奇怪呢?)

  ③质疑:是啊,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虫呢?真是奇怪!

  ④你觉得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谁来读?小朋友一齐来用动作演示读一下。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A、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将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来。

  2、交流: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指名读。

  ① 引读:(出示课件)原来 ……指名读。

  ②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岛上的昆虫各种各样,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③ 可因为岛上:(出示句子)岛上经常刮大风。

  听风声,用语言描述,想象刮大风时的情景,树叶会怎样?海上的风浪呢?一般的昆虫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怕吗?读好“经常”。

  ③(出示课件)句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翅膀的昆虫,它们怕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读给大家听。

  你想它们会被风刮到海里去吗?能生活下来吗?风来了,想想它们可能生活在哪里?(草丛、泥土、石缝)读好“不大可能”。像小蚂蚁、小螳螂多幸运,为它们感到高兴吗?你觉得应怎样读?评议。动作演示读。

  ( 同法学习句3和句4。)

  ④ 句三:翅膀大的昆虫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像蝴蝶,也比较幸运,它们也不容易被淹死,为什么呢?引读这句话。谁再读?评议。翅膀大的昆虫真勇敢!(强调翅膀大,力气大)

  ⑤ 句四:有一类昆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是……引读:可怜的是……

  一种昆虫的消失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书上说——逐渐消失

  是呀,它们可怜就可怜在长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长得小,所以它们只能灭亡。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同情。

  3、角色演示读。刚才我们学习了不同翅膀的昆虫情况,现在让我们亲自来到这个小岛上,体会体会做昆虫的感觉好吗?分小组,(大翅膀、小翅膀、没翅膀)听!大风来啦,你挥动你的翅膀感觉一下――你怕吗?(指名接着说。)

  4、齐读这几句。

  5、师小结:(我们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B、渡:那达尔文是怎样找到这些答案的呢?你从哪句看出来的,指名回答。

  1、<根据回答出示句子比较>: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2、谁再读?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3、交流:

  从“许多、反复、终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在这样的一个很长又很难的过程中,达尔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么样?很高兴,那我们读的时候心情应该怎样?

  5、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师:从这里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渡:达尔文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

  1、引读这一自然段: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像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读。

  三、总结延伸:

  希望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时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其实,很多科学家小时候都有这样的好习惯,看,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出示故事。牛顿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课文重难点在学生的表演练说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5

  第7课《有趣的发现》主要讲解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没有翅膀,要么翅膀特别大,经过一些列研究分析,最终找到了答案。这一发现对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达尔文不够了解且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到陌生,至于这一发现对后来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学生更是茫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整合了课本、拓展阅读及练习册等多种资源。

  在授课前,利用学生到班级至早读上课前时间,安排学生阅读了拓展阅读第57页《达尔文》,通过阅读孩子们懂得了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立者,他曾乘军舰做了一次环球旅行,他的惊世之作是《物种起源》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其实也是我有意提取的,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我教学《有趣的发现》,同时这些信息使学生对达尔文的背景有所了解,另外也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教学中,让孩子们知晓本课达尔文到小岛上考察就是在他环球旅行的时候,他的这个有趣的发现对他后来提出“进化论”,写出惊世之作《物种起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整合了练习册资源。本课是指导朗读的好文章,教学中也把指导朗读作为重点,其中练习册中的第4题,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经过“反复”观察、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

  让学生说说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重读“著名”体会达尔文的大名鼎鼎,重读“反复”“终于”体会达尔文认真、仔细的科学研究态度及找到答案的艰辛和不易。

  课后又整合了拓展阅读,阅读第62页《达尔文和小松鼠》,进一步了解达尔文,走进达尔文,学习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同时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我整合了练习册22页《苹果落地的联想》,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同时整合拓展阅读《童年的问号》,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梦,童年还是一串长长的问号。

  通过整合语文课本、拓展阅读和练习册,巧妙整合有效教学资源,使我本课教学事半功倍。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6

  国庆前一天上了《有趣的发现》一课。本以为这篇课文孩子会没有多大兴趣,但事实却是出人意料的。

  我从有趣一词入手,先在黑板上写下“有趣”一词,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孩子都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有孩子说和爸爸去旅游,结果爸爸是穿着拖鞋去的。)孩子们都哄堂大笑,很开心。孩子很快融入了课堂。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都在我的掌控之下。顺势我又在黑板上写下“发现”,导入今天的课题。我问孩子“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孩子读书的兴趣,孩子饶有兴趣的开始读书,之后我开始检查孩子读字词的情况。这时就有个别孩子开始注意力不集中,开始做小动作。而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点名,批评。而是让他来读词语(孩子在家都预习过了,所以读得很好)我就对他进行了表扬“你读得真准!如果你能放下手中的东西,眼睛看黑板,那你会更棒的!”这时,孩子很乖,很听话,立即放下手中的东西,身体坐得特端正,注意力又回到了我这里。

  在让学生理解“著名”一词时,我先用找近意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他们说说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名的体育运动员,再让他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人。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去理解。虽然没有对于“著名”一词的讲解,但从孩子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

  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我采用的是问题质疑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而后梳理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一,达尔文是在哪里发现的?二、发现了什么?三、怎么样发现的?而后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主要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感悟词语。

  结合问题进行朗读。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感悟词语方法多样。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终于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 顶住风 生存

  小的 顶不住风 逐渐消失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不足之处:

  一、教师讲还是太多。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我感觉自己又犯了老毛病。当我提问完后总急着去寻找正确答案,不停的提问多个同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后感觉自己都在重复与引导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的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要给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时总是赶着一个又一个环节连续,生怕耽误教学进度。

  二、时间安排欠缺。前松后紧,这是一个毛病,前面两个自然段总感觉时间较充足,自己也就罗嗦了一些,总想把问题讲解透彻,其实有些时候却是徒劳。整节课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课文放在同一个课时,再加上低年级的写字指导,感觉太紧。

  三、语言含糊。教师的语言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自己的底气实在是不足,所以课堂的语言组织总有些混乱不堪,没有贴切的表达,没有适当的语速。提炼自己的语言,不断的学习完善自身的语言素养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授之以渔”,让孩子们“会学”,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人们总是把字典比喻为不说话的“老师”,可真正向这位“老师”请教的孩子能有几个?字典是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是孩子身旁宝贵的资源,要用好它,用活它,首先得教会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安排了音序查字法的教学,分别安排在三个单元练习中。首先是认识并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接着是记住大写字母,熟练地掌握字母的排列顺序,为下一步的音序查字法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开始教学查字典。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上课,孩子们拿来了早已买好的字典,有的孩子兴奋地告诉我,他已经学会查字典了,看来孩子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于是第二节语文课上,我就教孩子们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他们先读了课本上有关介绍音序查字法的对话,大部分孩子心中有数了,迫不及待地查黑板上的生字,学习热情非常高。然后我让孩子们读课本上的儿歌,他们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明白了原来在写话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可以找字典老师帮忙,于是他们很快查起来,遇到困难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学习气氛非常和谐融洽。做完了这道练习,大部分同学都学会了查字典。个别同学不熟练,主要原因还是拼音掌握得不好,在找到大写字母后,查找音节比较困难,有待进一步加强生字拼音的巩固。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苏教版教材这样安排非常合理,降低了教学难度,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往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都是费好大的劲也效果不好。今天上课感觉特别顺利,孩子们也学得兴趣盎然。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8

  9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学校领导和全体语文教师来到二(1)班教室听我讲《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上课前,我心情比较*静。上课了,我反而紧张起来,说话声音也有些颤抖,因为毕竟是公开课吗。自己也安慰自己别紧张,但是无济于事。开始的教学还比较顺当。当讲完第二自然段后,我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更加紧张了,甚至有些慌乱。所以在讲第三自然段时,由于学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学生回答问题说不上来,我就替他们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独角戏。尽管这样还是拖堂了。应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这节课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即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该重点学习这个自然段。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而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我们备课一般只注重备教材,很多时候忽略了备学生。我曾经带过两届高段语文,已经初步了解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备学生时无意中就把二年级学生当成五六年级学生来对待。教过高段学生再来教低段很着急。总觉得学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外,一定要注重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9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习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一个孩子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

  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0

  《有趣的发现》一文要求复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应该做好铺垫工作。

  第一,让学生通过读书对每自然段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抓好纲目,做到纲举目张。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讨论,引导归纳大意。如《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课文各小节的大意:

  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3、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4、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第二,给学生以方法。复述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回顾各部分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做上标记,教师板书。同样在这一课中,重点段第三段共有四句话,用总分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的发现的答案。要逐句引导学生读懂,理出线索: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重点部分进行梳理之后,加上第一自然段的“著名”、最后一自然段的“非常重要”这两个词语,学生会由这些词语勾起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教师示范后学生会“遵路识斯真”,通过第一次的良好开端逐步学会复述的方法。我想,在随后的第六单元16《孔繁森》一课中,也要求复述课文,只要引导学生回忆第七课的复述方法,相信学生能按照老师给的提纲和关键词进行正确复述,语文学习能力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1

  《有趣的发现》是一篇有些科学性的课文。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学生会不感兴趣,课堂效率不会高。上完后感觉效果还可以。

  首先我抓住“发现”入手。我在身上放一些特征性的东西,引学生观察我。从而引出“发现”一词,随即让学生和我一起写“发现”。紧着我就是抓住“有趣”。体会“谁会用‘有趣’说一句话吗?”,随即板书,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有趣,并学会用有趣说话。总结课题,让学生明白课文要讲述一个“发现”,而且是“有趣”的发现。

  在讲述课文的时候,我并没有先讲述课文内容,首先我着重介绍了达尔文,并讲述有关他的故事,让学生对课文的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个了解,特别是对达尔文,让学生对“著名”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2

  教学本课我我先从"有趣"一词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让孩子们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带翅膀不同的昆虫的不同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顺势导入今天的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我觉得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3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位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二、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有一个同学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 “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三、在新理念中,双边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多点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中学会应有的知识。同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朗读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主要环节,以读代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学到更多应有的知识

  教学完这一课后,我受益匪浅。虽然本堂课,也上出了几分小学语文的味道,但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自己课前解读教材时设想得比较周全,因此,在学生一气儿说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时,只想着让学生细读品味,未能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以致于后来的教学时间过于紧张。由此想到我们的教材解读,老师的解读要深、要透、要细,但在教学中绝不能贪多求全,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加于学生,或“生拉硬拽”地将孩子的思维硬拉于自己画定的圈子中,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力求“一课一得”。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4

  反复朗读,凸现主体,是切入该课文的突破口。现代教学观强调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反复朗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化传统的烦琐分析讲解为琅琅读书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畅快忘情的阅读,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逐渐高涨。朗读,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了一种活泼高涨的气势。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学生真正成了行为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给了学生一片创新的蓝天,造就了学生发表主见的天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语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去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维碰撞,成果交流。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较肤浅,但他们已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热情,他们在积极思想、热烈交流中流淌出了无以比拟的学习之乐,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在朗读中理解达尔文发现的奇特现象,并利用孩子爱表演的特点,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三种昆虫在大风中的生存状态,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孩子们形象的知道了为什么翅膀特别大的和没有翅膀的昆虫能在小岛上存活下来。有效的突破了难点。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关于达尔文的故事,课文的故事性比较浓,也是孩子们上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要求复述的课文。那么让孩子们记清楚故事内容是一方面,怎样完整的把一个故事说出来是训练的重点。

  今天两节课,所以就将课文学完了。总的来说,孩子们今天下午还是比较配合的,第一课时从读课文到认读生字再到把生字带入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孩子们进行的都不错,关于第一课时,我准备得不够充分,因为我没有事先将生字词抄在小黑板上,孩子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我本应该下去巡视的,结果就在黑板上抄写生字了,以至于那些自觉性差的孩子在吵闹。我最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这节课围绕课题提的问题,有同学问:我想知道有趣的发现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发现是有趣的?他是怎么发现的?以后要加强孩子们质疑的能力,让孩子们学会问问题。

  第二课时,我将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作为课文的重点,了解故事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结合昨天的预习课,我让孩子们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一句话一句话地分析,我首先提出问题:究竟达尔文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再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孩子们都挺聪明的,一眼就看出来了,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接着我用一句话过渡:达尔文是怎样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的?我再让孩子分句读第3自然段,找找课文中说了哪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孩子们很快就能找出来。在这里我疏忽了一点:没有写板书。应该写上大翅膀的昆虫怎么样;没翅膀的昆虫怎么样;小翅膀的昆虫怎么样。()写上板书可能对于孩子们复述课文比较有帮助。下一节课一定记得要写上板书。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复述课文,这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说谁能不看书就能说出达尔文这个有趣的发现,孩子们都不会说,我太高估二年级孩子的水*了,没有人敢举手,我就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结果还是没有人敢举手,于是我想到自己先作示范,也许孩子们听了示范就容易一点了。示范完了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这时,杨超然敢举手了,我没想到杨超然说得非常好,语句流利,口齿清晰,故事说的完整,于是我马上拿出两颗星奖给他。果然星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其他孩子看见星星了也争着要说,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就被我调动得差不多了。我适当地给了其他孩子星星。最后再让他们说给同桌听,说的都还不错。我的发现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2

  一、质疑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同学们提出了一下问题:

  1.谁的发现?

  2.在哪里发现的?

  3.发现了什么?

  4.怎么样发现的?

  二、解决疑问

  1.结合问题进行朗读。

  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2.感悟词语方法多样。

  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3.找到答案了。

  “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大的

  小的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感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孩子们去解答是老师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3

  1.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原文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的生物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感到很奇怪。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这个有趣的发现,更激发了达尔文研究昆虫的兴趣。

  2.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百”“达”“文”“反”“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关词句,重点是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挂图,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若干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5、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属于这三类中的一种?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逐段讲读,解答疑问。

  (一)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一”的变调,“英”“名”后鼻音,“达尔文”英文名字多读熟练。

  3、从短短的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有关,是达尔文发现的。

  (2)“一百多年前”。

  师加述:达尔文出生在1809年,去世时73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国科学家”。

  出示达尔文的肖像图,师加述:瞧,这位就是身穿英国绅士服的达尔文,他经常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学家。

  4、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感情朗读。

  5、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读。

  4、哪个问题你能解决了?

  (1)(在哪发现。)——学习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习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会儿两个问题解决了,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

  (1)到底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却没有小翅膀的昆虫?

  (2)什么是“考察”,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习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

  (1)“许多”

  教师: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

  学生:(蜻蜓、蝴蝶、蚂蚁、蜘蛛……)

  教师: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指名读好词语。

  (2)“反复”

  学生:反复说明达尔文观察比较了很多次。

  教师:是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学生:达尔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

  教师: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指名读好词语。

  7、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四、教学生字,授以方法。

  百、达、文、反、较

  1、认读。

  2、组词:想帮谁组就帮谁组。

  3、指导写法:除“比较”的“较”笔画比较多外,其余笔画都较少,写好笔画较少的词,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笔画。分析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4、描红,抄写。

  3.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学会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我不敢松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让孩子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对每个段落有个整体内容的把握,根据他们的发言和课文内容,我相机在黑板上板书:达尔文——考察,发现奇怪的现象——反复观察比较,找答案——研究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是复述的重点,我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三种昆虫的情况,化解了复述的难度。

  第二,根据板书,我先示范把课文复述了一遍,让学生明白复述和背诵的区别,知道复述可以抓关键词。具体复述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复述内容,再把课文串起来去复述,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小部分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练了,复述课文时就把课文背了下来。也有一部分学生故意把文中的词换成自己的词,我看到孩子把故事内容大体说了出来,语言也较有条理、有序,就对孩子给予肯定。不知道各位是怎么做的?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4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有趣的发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谁获得了有趣的发现吗?指名说。

  二、指导学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达尔文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请小朋友快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读思考,师巡视指导。

  3、交流: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谁再读?达尔文看到了几种昆虫?指名说。

  ②奇怪什么意思?你觉得奇怪在哪儿呢?(看图:从哪里看出达尔文很奇怪呢?)

  ③质疑:是啊,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虫呢?真是奇怪!

  ④你觉得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谁来读?小朋友一齐来用动作演示读一下。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A、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将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来。

  2、交流: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指名读。

  ① 引读:(出示课件)原来 ……指名读。

  ②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岛上的昆虫各种各样,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③ 可因为岛上:(出示句子)岛上经常刮大风。

  听风声,用语言描述,想象刮大风时的情景,树叶会怎样?海上的风浪呢?一般的昆虫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怕吗?读好“经常”。

  ③(出示课件)句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翅膀的昆虫,它们怕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读给大家听。

  你想它们会被风刮到海里去吗?能生活下来吗?风来了,想想它们可能生活在哪里?(草丛、泥土、石缝)读好“不大可能”。像小蚂蚁、小螳螂多幸运,为它们感到高兴吗?你觉得应怎样读?评议。动作演示读。

  ( 同法学习句3和句4。)

  ④ 句三:翅膀大的昆虫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像蝴蝶,也比较幸运,它们也不容易被淹死,为什么呢?引读这句话。谁再读?评议。翅膀大的昆虫真勇敢!(强调翅膀大,力气大)

  ⑤ 句四:有一类昆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是……引读:可怜的是……

  一种昆虫的消失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书上说——逐渐消失

  是呀,它们可怜就可怜在长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长得小,所以它们只能灭亡。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同情。

  3、角色演示读。刚才我们学习了不同翅膀的昆虫情况,现在让我们亲自来到这个小岛上,体会体会做昆虫的感觉好吗?分小组,(大翅膀、小翅膀、没翅膀)听!大风来啦,你挥动你的翅膀感觉一下――你怕吗?(指名接着说。)

  4、齐读这几句。

  5、师小结:(我们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B、渡:那达尔文是怎样找到这些答案的呢?你从哪句看出来的,指名回答。

  1、<根据回答出示句子比较>: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2、谁再读?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3、交流:

  从“许多、反复、终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在这样的一个很长又很难的过程中,达尔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么样?很高兴,那我们读的时候心情应该怎样?

  5、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师:从这里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渡:达尔文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

  1、引读这一自然段: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像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读。

  三、总结延伸:

  希望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时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其实,很多科学家小时候都有这样的好习惯,看,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出示故事。牛顿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课文重难点在学生的表演练说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5

  第7课《有趣的发现》主要讲解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没有翅膀,要么翅膀特别大,经过一些列研究分析,最终找到了答案。这一发现对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达尔文不够了解且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到陌生,至于这一发现对后来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学生更是茫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整合了课本、拓展阅读及练习册等多种资源。

  在授课前,利用学生到班级至早读上课前时间,安排学生阅读了拓展阅读第57页《达尔文》,通过阅读孩子们懂得了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立者,他曾乘军舰做了一次环球旅行,他的惊世之作是《物种起源》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其实也是我有意提取的,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我教学《有趣的发现》,同时这些信息使学生对达尔文的背景有所了解,另外也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教学中,让孩子们知晓本课达尔文到小岛上考察就是在他环球旅行的时候,他的这个有趣的发现对他后来提出“进化论”,写出惊世之作《物种起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整合了练习册资源。本课是指导朗读的好文章,教学中也把指导朗读作为重点,其中练习册中的第4题,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经过“反复”观察、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

  让学生说说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重读“著名”体会达尔文的大名鼎鼎,重读“反复”“终于”体会达尔文认真、仔细的科学研究态度及找到答案的艰辛和不易。

  课后又整合了拓展阅读,阅读第62页《达尔文和小松鼠》,进一步了解达尔文,走进达尔文,学习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同时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我整合了练习册22页《苹果落地的联想》,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同时整合拓展阅读《童年的问号》,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梦,童年还是一串长长的问号。

  通过整合语文课本、拓展阅读和练习册,巧妙整合有效教学资源,使我本课教学事半功倍。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6

  国庆前一天上了《有趣的发现》一课。本以为这篇课文孩子会没有多大兴趣,但事实却是出人意料的。

  我从有趣一词入手,先在黑板上写下“有趣”一词,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孩子都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有孩子说和爸爸去旅游,结果爸爸是穿着拖鞋去的。)孩子们都哄堂大笑,很开心。孩子很快融入了课堂。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都在我的掌控之下。顺势我又在黑板上写下“发现”,导入今天的课题。我问孩子“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孩子读书的兴趣,孩子饶有兴趣的开始读书,之后我开始检查孩子读字词的情况。这时就有个别孩子开始注意力不集中,开始做小动作。而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点名,批评。而是让他来读词语(孩子在家都预习过了,所以读得很好)我就对他进行了表扬“你读得真准!如果你能放下手中的东西,眼睛看黑板,那你会更棒的!”这时,孩子很乖,很听话,立即放下手中的东西,身体坐得特端正,注意力又回到了我这里。

  在让学生理解“著名”一词时,我先用找近意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他们说说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名的体育运动员,再让他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人。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去理解。虽然没有对于“著名”一词的讲解,但从孩子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

  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我采用的是问题质疑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而后梳理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一,达尔文是在哪里发现的?二、发现了什么?三、怎么样发现的?而后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主要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感悟词语。

  结合问题进行朗读。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感悟词语方法多样。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终于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 顶住风 生存

  小的 顶不住风 逐渐消失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不足之处:

  一、教师讲还是太多。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我感觉自己又犯了老毛病。当我提问完后总急着去寻找正确答案,不停的提问多个同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后感觉自己都在重复与引导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的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要给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时总是赶着一个又一个环节连续,生怕耽误教学进度。

  二、时间安排欠缺。前松后紧,这是一个毛病,前面两个自然段总感觉时间较充足,自己也就罗嗦了一些,总想把问题讲解透彻,其实有些时候却是徒劳。整节课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课文放在同一个课时,再加上低年级的写字指导,感觉太紧。

  三、语言含糊。教师的语言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自己的底气实在是不足,所以课堂的语言组织总有些混乱不堪,没有贴切的表达,没有适当的语速。提炼自己的语言,不断的学习完善自身的语言素养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授之以渔”,让孩子们“会学”,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人们总是把字典比喻为不说话的“老师”,可真正向这位“老师”请教的孩子能有几个?字典是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是孩子身旁宝贵的资源,要用好它,用活它,首先得教会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安排了音序查字法的教学,分别安排在三个单元练习中。首先是认识并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接着是记住大写字母,熟练地掌握字母的排列顺序,为下一步的音序查字法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开始教学查字典。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上课,孩子们拿来了早已买好的字典,有的孩子兴奋地告诉我,他已经学会查字典了,看来孩子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于是第二节语文课上,我就教孩子们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他们先读了课本上有关介绍音序查字法的对话,大部分孩子心中有数了,迫不及待地查黑板上的生字,学习热情非常高。然后我让孩子们读课本上的儿歌,他们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明白了原来在写话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可以找字典老师帮忙,于是他们很快查起来,遇到困难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学习气氛非常和谐融洽。做完了这道练习,大部分同学都学会了查字典。个别同学不熟练,主要原因还是拼音掌握得不好,在找到大写字母后,查找音节比较困难,有待进一步加强生字拼音的巩固。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苏教版教材这样安排非常合理,降低了教学难度,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往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都是费好大的劲也效果不好。今天上课感觉特别顺利,孩子们也学得兴趣盎然。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8

  9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学校领导和全体语文教师来到二(1)班教室听我讲《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上课前,我心情比较*静。上课了,我反而紧张起来,说话声音也有些颤抖,因为毕竟是公开课吗。自己也安慰自己别紧张,但是无济于事。开始的教学还比较顺当。当讲完第二自然段后,我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更加紧张了,甚至有些慌乱。所以在讲第三自然段时,由于学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学生回答问题说不上来,我就替他们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独角戏。尽管这样还是拖堂了。应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这节课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即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该重点学习这个自然段。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而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我们备课一般只注重备教材,很多时候忽略了备学生。我曾经带过两届高段语文,已经初步了解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备学生时无意中就把二年级学生当成五六年级学生来对待。教过高段学生再来教低段很着急。总觉得学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外,一定要注重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9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习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一个孩子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

  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0

  《有趣的发现》一文要求复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应该做好铺垫工作。

  第一,让学生通过读书对每自然段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抓好纲目,做到纲举目张。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讨论,引导归纳大意。如《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课文各小节的大意:

  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3、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4、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第二,给学生以方法。复述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回顾各部分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做上标记,教师板书。同样在这一课中,重点段第三段共有四句话,用总分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的发现的答案。要逐句引导学生读懂,理出线索: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重点部分进行梳理之后,加上第一自然段的“著名”、最后一自然段的“非常重要”这两个词语,学生会由这些词语勾起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教师示范后学生会“遵路识斯真”,通过第一次的良好开端逐步学会复述的方法。我想,在随后的第六单元16《孔繁森》一课中,也要求复述课文,只要引导学生回忆第七课的复述方法,相信学生能按照老师给的提纲和关键词进行正确复述,语文学习能力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1

  《有趣的发现》是一篇有些科学性的课文。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学生会不感兴趣,课堂效率不会高。上完后感觉效果还可以。

  首先我抓住“发现”入手。我在身上放一些特征性的东西,引学生观察我。从而引出“发现”一词,随即让学生和我一起写“发现”。紧着我就是抓住“有趣”。体会“谁会用‘有趣’说一句话吗?”,随即板书,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有趣,并学会用有趣说话。总结课题,让学生明白课文要讲述一个“发现”,而且是“有趣”的发现。

  在讲述课文的时候,我并没有先讲述课文内容,首先我着重介绍了达尔文,并讲述有关他的故事,让学生对课文的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个了解,特别是对达尔文,让学生对“著名”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2

  教学本课我我先从"有趣"一词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让孩子们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带翅膀不同的昆虫的不同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顺势导入今天的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我觉得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3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位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二、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有一个同学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 “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三、在新理念中,双边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多点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中学会应有的知识。同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朗读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主要环节,以读代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学到更多应有的知识

  教学完这一课后,我受益匪浅。虽然本堂课,也上出了几分小学语文的味道,但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自己课前解读教材时设想得比较周全,因此,在学生一气儿说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时,只想着让学生细读品味,未能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以致于后来的教学时间过于紧张。由此想到我们的教材解读,老师的解读要深、要透、要细,但在教学中绝不能贪多求全,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加于学生,或“生拉硬拽”地将孩子的思维硬拉于自己画定的圈子中,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力求“一课一得”。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4

  反复朗读,凸现主体,是切入该课文的突破口。现代教学观强调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反复朗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化传统的烦琐分析讲解为琅琅读书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畅快忘情的阅读,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逐渐高涨。朗读,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了一种活泼高涨的气势。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学生真正成了行为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给了学生一片创新的蓝天,造就了学生发表主见的天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语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去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维碰撞,成果交流。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较肤浅,但他们已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热情,他们在积极思想、热烈交流中流淌出了无以比拟的学习之乐,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在朗读中理解达尔文发现的奇特现象,并利用孩子爱表演的特点,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三种昆虫在大风中的生存状态,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孩子们形象的知道了为什么翅膀特别大的和没有翅膀的昆虫能在小岛上存活下来。有效的突破了难点。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

  《有趣的发现》不像一些童话、诗歌似的课文,贴近学生年龄特点。本文是一篇有科学性的课文。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学生会不感兴趣,课堂效率不会高,上完课后,我感觉效果还不错。

  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我并没有先讲述课文内容,首先我着重介绍了达尔文,并讲述有关他的事迹,让学生对课文的知识有个了解,特别是对达尔文,从而让学生对“著名”一词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另外在教学发现时,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动物去理解昆虫翅膀与大风的关系。这样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在教学第二课时开始时,我抓住“考察”、“奇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效果比较好,从表情、动作去感悟词语的意思。

  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从“发现”入手,从观察身边的引入到课题,在这里还可以通过联系学生身边有趣的事情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指导复述课文时,我先通过学生对每个自然段的整体把握,到抓好纲目。在读书、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大意、提纲,回顾各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再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复述,多种方式进行复述,学生基本都能复述课文,对达尔文的发现特别清晰。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2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3

  9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学校领导和全体语文教师来到二(1)班教室听我讲《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上课前,我心情比较*静。上课了,我反而紧张起来,说话声音也有些颤抖,因为毕竟是公开课吗。自己也安慰自己别紧张,但是无济于事。开始的教学还比较顺当。当讲完第二自然段后,我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更加紧张了,甚至有些慌乱。所以在讲第三自然段时,由于学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学生回答问题说不上来,我就替他们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独角戏。尽管这样还是拖堂了。应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这节课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即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该重点学习这个自然段。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而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我们备课一般只注重备教材,很多时候忽略了备学生。我曾经带过两届高段语文,已经初步了解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备学生时无意中就把二年级学生当成五六年级学生来对待。教过高段学生再来教低段很着急。总觉得学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外,一定要注重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4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有趣的发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谁获得了有趣的发现吗?指名说。

  二、指导学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达尔文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请小朋友快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读思考,师巡视指导。

  3、交流: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谁再读?达尔文看到了几种昆虫?指名说。

  ②奇怪什么意思?你觉得奇怪在哪儿呢?(看图:从哪里看出达尔文很奇怪呢?)

  ③质疑:是啊,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虫呢?真是奇怪!

  ④你觉得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谁来读?小朋友一齐来用动作演示读一下。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A、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将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来。

  2、交流: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指名读。

  ① 引读:(出示课件)原来 ……指名读。

  ②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岛上的昆虫各种各样,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③ 可因为岛上:(出示句子)岛上经常刮大风。

  听风声,用语言描述,想象刮大风时的情景,树叶会怎样?海上的风浪呢?一般的昆虫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怕吗?读好“经常”。

  ③(出示课件)句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翅膀的昆虫,它们怕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读给大家听。

  你想它们会被风刮到海里去吗?能生活下来吗?风来了,想想它们可能生活在哪里?(草丛、泥土、石缝)读好“不大可能”。像小蚂蚁、小螳螂多幸运,为它们感到高兴吗?你觉得应怎样读?评议。动作演示读。

  ( 同法学习句3和句4。)

  ④ 句三:翅膀大的昆虫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像蝴蝶,也比较幸运,它们也不容易被淹死,为什么呢?引读这句话。谁再读?评议。翅膀大的昆虫真勇敢!(强调翅膀大,力气大)

  ⑤ 句四:有一类昆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是……引读:可怜的是……

  一种昆虫的消失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书上说——逐渐消失

  是呀,它们可怜就可怜在长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长得小,所以它们只能灭亡。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同情。

  3、角色演示读。刚才我们学习了不同翅膀的昆虫情况,现在让我们亲自来到这个小岛上,体会体会做昆虫的感觉好吗?分小组,(大翅膀、小翅膀、没翅膀)听!大风来啦,你挥动你的翅膀感觉一下――你怕吗?(指名接着说。)

  4、齐读这几句。

  5、师小结:(我们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B、渡:那达尔文是怎样找到这些答案的呢?你从哪句看出来的,指名回答。

  1、<根据回答出示句子比较>: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2、谁再读?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3、交流:

  从“许多、反复、终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在这样的一个很长又很难的过程中,达尔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么样?很高兴,那我们读的时候心情应该怎样?

  5、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师:从这里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渡:达尔文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

  1、引读这一自然段: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像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读。

  三、总结延伸:

  希望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时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其实,很多科学家小时候都有这样的好习惯,看,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出示故事。牛顿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课文重难点在学生的表演练说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5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表演完后,我让孩子们大胆地说:“小朋友们,现在你们都是一只只可爱的昆虫,刚才在大风来临时,你们正在做什么呢?”孩子们情绪高涨,有的说:“我是一只可爱的蝴蝶,大风吹起来了,我张大翅膀使劲飞,结果勇敢的我活了下来。”有的说:“我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大风吹来了,我一下子就躲在岩石后面,凤就吹不到我身上了!”说完还得意地学着蚂蚁的样子爬了几下。这时一个同学垂头丧气地站来起来,他伤心地说:“我是一只小翅膀的昆虫,大风吹来了,我的力气小,顶不住,被海风刮到海里去了淹死了。”说完还做了个倒地的动作,那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6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体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精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本文要求学生复述全文,复述要在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学生对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在进行第三段的教学时,先是自读找出共有几句话,然后找四名同学分句朗读,接着以第二句为例,围绕“什么样的翅膀,因为什么,结果怎样”找重点词,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找出了“没有、不能飞、不大可能”这几个词语,并顺势找出第三、四句的重点词。最后,又再次读了一遍课文,教师用从第二句话中找到的词语说了和第二句话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学生练说第三四句。学生有词语作基础,有教师的示范,顺畅地说了出来。说完之后,我就揭示了这就是复述。并让学生试着复述第一、二自然段,由于准备充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总结了抓住关键词复述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知晓了达尔文的有趣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达尔文考察回来后,就小岛这种奇怪的现象,举行了一场发布会,你们就是达尔文的代言人,谁来发言?通过这样的一个情景创设,让学生复述了课文的重点段落。

  在这个复述的过程中,学生非常投入,表演得非常精彩。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轻易自然地解决了。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我采用的是问题质疑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而后梳理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一,达尔文是在哪里发现的?二、发现了什么?三、怎么样发现的?而后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主要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感悟词语。

  结合问题进行朗读。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感悟词语方法多样。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终于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 顶住风 生存

  小的 顶不住风 逐渐消失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不足之处:

  一、教师讲还是太多。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我感觉自己又犯了老毛病。当我提问完后总急着去寻找正确答案,不停的提问多个同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后感觉自己都在重复与引导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的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要给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时总是赶着一个又一个环节连续,生怕耽误教学进度。

  二、时间安排欠缺。前松后紧,这是一个毛病,前面两个自然段总感觉时间较充足,自己也就罗嗦了一些,总想把问题讲解透彻,其实有些时候却是徒劳。整节课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课文放在同一个课时,再加上低年级的写字指导,感觉太紧。

  三、语言含糊。教师的语言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自己的底气实在是不足,所以课堂的语言组织总有些混乱不堪,没有贴切的表达,没有适当的语速。提炼自己的语言,不断的学习完善自身的语言素养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授之以渔”,让孩子们“会学”,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人们总是把字典比喻为不说话的“老师”,可真正向这位“老师”请教的孩子能有几个?字典是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是孩子身旁宝贵的资源,要用好它,用活它,首先得教会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安排了音序查字法的教学,分别安排在三个单元练习中。首先是认识并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接着是记住大写字母,熟练地掌握字母的排列顺序,为下一步的音序查字法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开始教学查字典。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上课,孩子们拿来了早已买好的字典,有的孩子兴奋地告诉我,他已经学会查字典了,看来孩子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于是第二节语文课上,我就教孩子们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他们先读了课本上有关介绍音序查字法的对话,大部分孩子心中有数了,迫不及待地查黑板上的生字,学习热情非常高。然后我让孩子们读课本上的儿歌,他们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明白了原来在写话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可以找字典老师帮忙,于是他们很快查起来,遇到困难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学习气氛非常和谐融洽。做完了这道练习,大部分同学都学会了查字典。个别同学不熟练,主要原因还是拼音掌握得不好,在找到大写字母后,查找音节比较困难,有待进一步加强生字拼音的巩固。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苏教版教材这样安排非常合理,降低了教学难度,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往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都是费好大的劲也效果不好。今天上课感觉特别顺利,孩子们也学得兴趣盎然。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8

  《有趣的发现》一文要求复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应该做好铺垫工作。

  第一,让学生通过读书对每自然段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抓好纲目,做到纲举目张。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讨论,引导归纳大意。如《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课文各小节的大意:

  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3、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4、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第二,给学生以方法。复述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回顾各部分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做上标记,教师板书。同样在这一课中,重点段第三段共有四句话,用总分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的发现的答案。要逐句引导学生读懂,理出线索: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重点部分进行梳理之后,加上第一自然段的“著名”、最后一自然段的“非常重要”这两个词语,学生会由这些词语勾起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教师示范后学生会“遵路识斯真”,通过第一次的良好开端逐步学会复述的方法。我想,在随后的第六单元16《孔繁森》一课中,也要求复述课文,只要引导学生回忆第七课的复述方法,相信学生能按照老师给的提纲和关键词进行正确复述,语文学习能力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9

  教学本课我我先从"有趣"一词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让孩子们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带翅膀不同的昆虫的不同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顺势导入今天的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我觉得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0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法,鼓励质疑.

  在揭示课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读好“有趣”,接着就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读了课题,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哪些小问号呢?学生就能提出如“这个发现是谁发现的呢?这是什么发现呢?问什么说是有趣的发现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这很快使学生进入了课堂学习的氛围。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科学家?“著名”还可以换什么词?如“闻名”、“有名”、“举世闻名”等词语,这样教育学生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你想了解达尔文的哪些内容呢?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唤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最后进行说话训练:达尔文是()。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于是我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现象,会想到什么呀?进而进行句式训练:达尔文发现岛上只有()的和()的昆虫,却没有()的昆虫,感到很奇怪。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但本节课中,我觉得朗读训练得不够扎实。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1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习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一个孩子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

  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2

  第7课《有趣的发现》主要讲解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没有翅膀,要么翅膀特别大,经过一些列研究分析,最终找到了答案。这一发现对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达尔文不够了解且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到陌生,至于这一发现对后来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学生更是茫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整合了课本、拓展阅读及练习册等多种资源。

  在授课前,利用学生到班级至早读上课前时间,安排学生阅读了拓展阅读第57页《达尔文》,通过阅读孩子们懂得了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立者,他曾乘军舰做了一次环球旅行,他的惊世之作是《物种起源》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其实也是我有意提取的,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我教学《有趣的发现》,同时这些信息使学生对达尔文的背景有所了解,另外也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教学中,让孩子们知晓本课达尔文到小岛上考察就是在他环球旅行的时候,他的这个有趣的发现对他后来提出“进化论”,写出惊世之作《物种起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整合了练习册资源。本课是指导朗读的好文章,教学中也把指导朗读作为重点,其中练习册中的第4题,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经过“反复”观察、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

  让学生说说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重读“著名”体会达尔文的大名鼎鼎,重读“反复”“终于”体会达尔文认真、仔细的科学研究态度及找到答案的艰辛和不易。

  课后又整合了拓展阅读,阅读第62页《达尔文和小松鼠》,进一步了解达尔文,走进达尔文,学习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同时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我整合了练习册22页《苹果落地的联想》,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同时整合拓展阅读《童年的问号》,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梦,童年还是一串长长的问号。

  通过整合语文课本、拓展阅读和练习册,巧妙整合有效教学资源,使我本课教学事半功倍。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3

  本节课上完了,按预定目标完成了任务,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还需要不断改进。

  本课最满意的是联系生活实际、换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需要改进的是:

  1、课件上,色彩斑斓小蝴蝶飞来飞去,大大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想必这个动画的设计也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板书过于强调探究过程,没有板出三种昆虫的状况,突不出重难点。

  3、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学习本课。”教学中过于注重多种形式,却减弱了最基本有效的形式——朗读。假如把表格制作成卡片,让学生分组研读,效果会好多了。

  4、揭示达尔文品德的那些词语过多,导致难度加深,影响了孩子水*的发挥。

  因为教师没有多媒体,本节课是首次,所以问题多多。中有走进课堂,才能有所发现,应该引以为戒。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学会容、易、研、究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会按课文内容表演,评议。

  教学程序

  一、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我们继续学习《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领悟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细读第一自然段

  2、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是什么意思?

  3、小结:小朋友,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着他的名字,这就是。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二)学习课文2至3自然段

  提问:课题是有趣的发现,那么达尔文到底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呢?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至3自然段。

  2、谁来说说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

  4、出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5、指名让同学读好这句话,其他小朋友想一想奇怪在那里?

  6、指名回答

  7、达尔文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会想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达尔文,你正在小岛上考察。如果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会想些什么呢?)

  8、讨论交流

  是呀,为什么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那些翅小的昆虫哪里去了呢?

  9、朗读第二自然段

  10、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达尔文又是怎样做的呢?

  1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2、思考后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然后汇报。

  出示句子: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便逐渐消失了。

  13、让学生说说这段话中讲了哪几种昆虫?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清三种昆虫的情况。

  14、思考后讨论

  出示句式训练: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所以

  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所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所以

  15、让学生表演2至3自然段的内容,集体评议。

  16、那么,达尔文是如何找到答案的呢?

  板书:反复观察比较

  17、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细读第四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

  是啊,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

  即适者生存,这才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的科学研究成果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学习生字

  容、究、易、研

  ①观察容、究两个生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学生发现回答

  ③说说怎样记住易、研这两个字。

  ④学生交流

  ⑤老师范写生字,学生监写、描红。

  四、复述课文

  1、老师指导复述

  考虑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2、学生自己练习复述

  3、同桌自己练习复述

  4、指名复述

  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海洋中的小岛上考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并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虽然,文中对达尔文找到的答案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叙述,学生理解起来也不难,但对于达尔文如何进行观察比较研究,文中只是概括性的精简的一句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达尔文这一人物形象,学习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我带着孩子们细细品读,抓住关键词语,从中感受到达尔文专注、执着于科学研究的精神品质。

  课堂上,我从问题入手“达尔文找到问题的答案,容易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孩子们马上找到了句子“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接着,我们抓住关键词语“许多”、“反复”、“终于”引导学生咀嚼、品读。

  达尔文为什么要抓“许多”昆虫呢?这样是不是有点不爱护小生命呀?孩子们马上表示不是的,达尔文抓许多昆虫是为了观察,他要观察很多次,就需要很多昆虫。是呀,达尔文抓了很多昆虫,而且是很多种类的昆虫,有翅膀特别大的,还有没翅膀的,只有仔细观察,这样他才能作出比较呢。

  “反复”观察比较说明什么呀?孩子们说达尔文观察比较的次数多。你们能猜猜他做了多少次的观察比较呢?孩子们有的说10次,有的说20次,有的说100次,数字是越来越多。我跟孩子们说,反复就是研究的次数多,达尔文一次不成功,再做一次,一次接着一次,不灰心,不放弃,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他这种认真的研究态度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呀!

  “终于”是什么意思呀?“终于”就是花的时间很长,遇到的困难很多。可见,达尔文找到问题的答案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最后,我再让孩子们用一句话来夸一夸达尔文,从他们的回答中,我知道孩子们已经认识了一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达尔文,趁势我鼓励孩子们向达尔文学习,学习他认真钻研的科学精神。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

  1.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原文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的生物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感到很奇怪。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这个有趣的发现,更激发了达尔文研究昆虫的兴趣。

  2.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百”“达”“文”“反”“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关词句,重点是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挂图,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若干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5、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属于这三类中的一种?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逐段讲读,解答疑问。

  (一)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一”的变调,“英”“名”后鼻音,“达尔文”英文名字多读熟练。

  3、从短短的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有关,是达尔文发现的。

  (2)“一百多年前”。

  师加述:达尔文出生在1809年,去世时73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国科学家”。

  出示达尔文的肖像图,师加述:瞧,这位就是身穿英国绅士服的达尔文,他经常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学家。

  4、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感情朗读。

  5、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读。

  4、哪个问题你能解决了?

  (1)(在哪发现。)——学习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习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会儿两个问题解决了,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

  (1)到底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却没有小翅膀的昆虫?

  (2)什么是“考察”,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习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

  (1)“许多”

  教师: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

  学生:(蜻蜓、蝴蝶、蚂蚁、蜘蛛……)

  教师: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指名读好词语。

  (2)“反复”

  学生:反复说明达尔文观察比较了很多次。

  教师:是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学生:达尔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

  教师: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指名读好词语。

  7、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四、教学生字,授以方法。

  百、达、文、反、较

  1、认读。

  2、组词:想帮谁组就帮谁组。

  3、指导写法:除“比较”的“较”笔画比较多外,其余笔画都较少,写好笔画较少的词,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笔画。分析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4、描红,抄写。

  3.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学会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我不敢松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让孩子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对每个段落有个整体内容的把握,根据他们的发言和课文内容,我相机在黑板上板书:达尔文——考察,发现奇怪的现象——反复观察比较,找答案——研究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是复述的重点,我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三种昆虫的情况,化解了复述的难度。

  第二,根据板书,我先示范把课文复述了一遍,让学生明白复述和背诵的区别,知道复述可以抓关键词。具体复述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复述内容,再把课文串起来去复述,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小部分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练了,复述课文时就把课文背了下来。也有一部分学生故意把文中的词换成自己的词,我看到孩子把故事内容大体说了出来,语言也较有条理、有序,就对孩子给予肯定。不知道各位是怎么做的?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3篇(扩展4)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10篇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如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样发现的?

  2、感受语言的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幽默活泼的语言特点。

  3、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放《童年》歌曲、

  二、激趣导入,引导质疑

  1、激趣导入

  童年一首诗,童年是一首歌,童年里珍藏着每一个人五彩斑斓的梦想,童年里包蕴着每一个人多姿多彩的追求。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自己可歌可颂的精彩故事,都有自己可圈可点的难忘回忆。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童年的发现是——

  生:胚胎发育的规律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费奥多罗夫的童年。

  2、直奔重点,引导质疑

  围绕“胚胎发育的规律”你能提什么问题?

  (什么是胚胎发育的规律?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

  3、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看谁最先找出什么是胚胎发育的规律。

  (1)学生汇报。

  (2)出示:“人是有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

  (3)默读这几句话,看一看能不能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学生交流汇报

  师:从你们的转述中,我们知道了这就是------胚胎发育的规律。

  播放课件《胚胎的发育》

  过渡:费奥多罗夫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非常高兴,因为他毕竟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是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请同学们继续读书,看一看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下来反复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交流汇报;

  3、出示课件:“我的发现----似乎飞到哪里。”

  (1)同桌合作读这段话,说说你的体会。板书:大胆想象

  (2)“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语可以概括梦中飞行的特点?

  理解“随心所欲”—— 梦中飞行可以轻轻跃起,可以着地滑翔,可以长久盘旋,可以双臂舒展,可以双腿动弹,那简直是随心所欲。

  (3)梦中飞行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边想像画面。

  (4)把你的想象融入朗读中,男女生轮读。

  (5)孩子们,你们有过类似的梦吗?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6)是啊,如果你也做了同样的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体会得真好,收获真多!把书捧起来,让我们一起轻声地把这一节读一读吧,别把美梦惊醒了。

  4、继续交流

  (1)带着这个奇妙的问题,他们去请教老师。咱们师生分角色朗读,

  (2)此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你的好奇。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请你带着追根刨底的语气再读。

  (3)他想的是那样痴迷,以至于翻来覆去地看鱼,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什么。

  这是一个多么执着的孩子!板书:执着探索

  三、读悟结合,体会情感

  1、过渡引读:费奥多罗夫经过思考、请教、推算,终于找到了答案,并在生物课上得到了证实,“我的想法竟然和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的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说--------(学生齐读);师继续导读:听了老师的批评我困窘地说---------(学生齐读);师导读: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苍白,大步朝我走来。(学生齐读)。

  2、师问:最后我被赶出教室我会想些什么?

  (1)、学生答后打出课件

  (2)、齐读打出的课件

  (3)、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师引导:理解句子的方法很多,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生说:有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有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有举例子理解。

  (4)、你打算用哪种方法来理解。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板书:幽默风趣

  四、联系生活,总结升华

  1、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候别人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令自己非常痛苦的麻烦,可是,老师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每个人都去享受自己发现的快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发现。你能把你童年发现的快乐讲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吗?生说。

  2、同学们透亮的眼睛真会发现,有观察中的发现,有玩耍中的发现,还有读书中的发现。这些就是你们创造研究的"开始,孩子们行动起来!驾驶着童年的发现这艘充满创想的航船认真地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将来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吧!

  五、课外延伸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练笔新时空:(课件出示)

  童年时人生记忆中最完美的一页,其间发生了许多有趣、好奇的事。孩子们,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写你在童年的发现吧

  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胚胎发育的规律

  大胆想象 执着探索 幽默风趣

  教学评析:

  《童年的发现》这节课思路清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首先通过复习质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什么事胚胎发育的规律”,“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围绕这一规律作者写了哪些事?”抓住这一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中,老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阅读课文,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想象均得到发挥。汇报时配合多媒体课件,学生汇报到哪老师点拨到哪,并通过指导朗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形式,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学生也经历了一个阅读、思考、感悟的过程。同时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老师时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想像,让课堂既生动、活泼,又有条不紊,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得道了发展。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大胆想象、探究思考的启迪教育。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要你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他们想象和表达的自主,他们会给你更多的精彩和感动。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师:“老师是第一次来岸堤中心校,当时我们找不到学校门口在哪里,谁来猜猜最后我们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吗?”

  生猜测

  师:“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呀,跟在你们后面就找到这里来啦。你们就好像是一只只小蜜蜂,把我们给引来了。你看处处留心皆学问。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一篇有关发现的文章——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童年的发现》一文。

  二、检查旧知,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时就有一个重大发现,通过预习课文,谁来说一说他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读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出作者告诉我们这个发现时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吗?

  ——从那里体会出来的?你能从词语里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很好,学习语文就应该有这样的敏感。来,让我们自豪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品读体验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3段,看看我是怎样发现的?

  可以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一下。也可以找原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汇报,交流。

  (1)梦中飞行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梦中飞行是一副怎样的情景?谁能找出相关的语段读读?

  指名读:(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文中哪个词语可以概括梦中飞行的特点?

  ——理解“随心所欲”,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就是“随心所欲”?梦中飞行可以(),可以()可以(),想象下:还可以()?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感觉?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段话。自由读,指名读

  ——从这奇妙的梦里,我们感受到了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富于幻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这时的我对“飞行”,产生了好奇心,急于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接下去我们是怎么做的?谁来说?

  (2)请教老师

  ——我们一起找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时,我一连串提了几个问题?我们一般写作文,写人物对话时,特别喜欢加上提示语,例如:我问:“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这是提示语在前,还有哪几种类型?(提示语在后的,提示语在中间)(出示小黑板)

  (1)我( )问:“我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

  (2)“为什么只有在晚上睡觉时才长?”我( )的问。

  (3)“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我( )问,“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能结合文意给加个修饰词吗?

  ——本文中在能分清说话人身份情况下,作者舍弃了这些提示语,我们除了体会出他们的好奇外,还体会出他们怎样的的心情?(迫切,着急)

  好,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读。评价

  ——通过这连珠炮般的追问,我不禁想到一个歇后语:打破砂锅问到底,读到这儿我们对费奥多罗夫又有了怎样的了解?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勤于思考 求知若渴 刨根问底)

  小结:发现的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更少不了勤于思考、求知若渴、刨根问底的精神。老师的解答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又是怎样做的?

  (3)痴迷研究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研究一条鱼的情形是怎样的?(朗读这句话)

  你研究鱼时“翻来覆去”的会看些什么?你翻来覆去的看鱼时会想些什么?

  听到费奥多罗夫这么说,这么想,看到他这么痴迷的研究,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勤于思考、求知若渴、执着探索)

  小结:发现离不开执着的探索。

  (4)、发现规律

  那么我想出名堂来了吗?找出本段具体描述我的发现的句子。(齐读)读到费奥多罗夫的这个发现,我们不禁感叹:————————!为了这个发现我思考的情形是什么样的?认真、痴迷等,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绞尽脑汁。什么意思?你能用换词法来解释下吗: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费尽心思等。从哪里体会出作者绞尽脑汁?梅花香至苦寒来,所以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高兴,自豪)谁来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心情?

  小结:结合板书,你看:作者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请教老师——痴迷研究——发现规律,通过学习作者发现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发现也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那是要有善于幻想,有追根究底及求知若渴的精神。

  因为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具有这些品质,所以他才有这非凡的发现。

  四、拓展延伸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比如: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小结: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成熟的苹果一个个的从树上落下来,人们司空见惯,但只有落在牛顿面前的苹果,令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壶盖被热气顶的“突突”跳,瓦特看到后发明了蒸汽机。你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处处留心皆学问,说不定同学们的这些发现日后还能成为一项重大发明!不过,这还需要努力,学习”。有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执着探索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 富于幻想

  怎样发现? 请教老师 勤学好问

  痴迷研究 执着探索

  发现规律 大胆想像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文章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部分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叙事中,作者的意识在飞快地流动但脉络清晰,所叙之事也环环相扣,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了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知识的渴求,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是一篇向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外延伸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2、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基本读懂课文。

  3、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板书“发现”,提出问题:老师昨天跟隔壁班的同学聊天,他们告诉我,小时候他们发现过很多有趣的事情。有同学说,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有同学说,我发现下雨过后天空会有彩虹;有同学说,我发现了云在天上不会掉下来;同学们,你们曾经发现过什么?

  2、板书“童年”,谈话: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你们的童年一定曾经发生过让你们到现在都难以忘怀的趣事!我们的童年曾有过多少的发现啊!

  3、板书“的”,齐读课题,我们一起读课文,仔细的思考,读完课文以后,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只有用心地读课文,用心地思考课文,才能够提出问题。不要怕人笑话,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问问题,不仅是学习态度问题,也是学习方法问题。

  二、合作交流:

  1、用小黑板出示学生预习课文时提出的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

  2、小声读课文的方式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完之后选择自己还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纠正读音、解释词语)

  三、品读体验:

  1、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2、“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3、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5、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6、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师小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丽,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给自己这样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我们的学习是那么的愉快,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就会有新的发现,能有新的发现总结!

  四、巩固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起因: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经过: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的过程

  结果: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启示: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如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样发现的?

  2、感受语言的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幽默活泼的语言特点。

  3、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放《童年》歌曲、

  二、激趣导入,引导质疑

  1、激趣导入

  童年一首诗,童年是一首歌,童年里珍藏着每一个人五彩斑斓的梦想,童年里包蕴着每一个人多姿多彩的追求。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自己可歌可颂的精彩故事,都有自己可圈可点的难忘回忆。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一生:胚胎发育的规律。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费奥多罗夫的童年。

  2、直奔重点,引导质疑

  围绕“胚胎发育的规律”你能提什么问题?

  (什么是胚胎发育的规律?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

  3、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看谁最先找出什么是胚胎发育的规律。

  (1)学生汇报。

  (2)出示:“人是有细胞构成的------正好是九个月。”

  (3)默读这几句话,看一看能不能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学生交流汇报

  师:从你们的转述中,我们知道了这就是------胚胎发育的规律。

  播放课件《胚胎的发育》

  过渡:费奥多罗夫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非常高兴,因为他毕竟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他是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请同学们继续读书,看一看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下来反复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交流汇报;

  3、出示课件:“我的发现-似乎飞到哪里。”

  (1)同桌合作读这段话,说说你的体会。板书:大胆想象

  (2)“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语可以概括梦中飞行的特点?

  理解“随心所欲”—— 梦中飞行可以轻轻跃起,可以着地滑翔,可以长久盘旋,可以双臂舒展,可以双腿动弹,那简直是随心所欲。

  (3)梦中飞行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边想像画面。

  (4)把你的想象融入朗读中,男女生轮读。

  (5)孩子们,你们有过类似的梦吗?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6)是啊,如果你也做了同样的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体会得真好,收获真多!把书捧起来,让我们一起轻声地把这一节读一读吧,别把美梦惊醒了。

  4、继续交流

  (1)带着这个奇妙的问题,他们去请教老师。咱们师生分角色朗读,

  (2)此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你的好奇。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请你带着追根刨底的语气再读。

  (3)他想的是那样痴迷,以至于翻来覆去地看鱼,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什么。

  这是一个多么执着的孩子!板书:执着探索

  三、读悟结合,体会情感

  1、过渡引读:费奥多罗夫经过思考、请教、推算,终于找到了答案,并在生物课上得到了证实,“我的想法竟然和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的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说(学生齐读);师继续导读:听了老师的批评我困窘地说(学生齐读);师导读: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苍白,大步朝我走来。(学生齐读)。

  2、师问:最后我被赶出教室我会想些什么?

  (1)、学生答后打出课件

  (2)、齐读打出的课件

  (3)、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师引导:理解句子的方法很多,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生说:有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有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有举例子理解。

  (4)、你打算用哪种方法来理解。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板书:幽默风趣

  四、联系生活,总结升华

  1、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候别人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令自己非常痛苦的麻烦,可是,老师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每个人都去享受自己发现的快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发现。你能把你童年发现的快乐讲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吗?生说。

  2、同学们透亮的眼睛真会发现,有观察中的发现,有玩耍中的发现,还有读书中的发现。这些就是你们创造研究的开始,孩子们行动起来!驾驶着童年的发现这艘充满创想的航船认真地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将来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吧!

  五、课外延伸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练笔新时空:(课件出示)

  童年时人生记忆中最完美的一页,其间发生了许多有趣、好奇的事。孩子们,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写你在童年的发现吧

  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胚胎发育的规律

  大胆想象 执着探索 幽默风趣

  教学评析:

  《童年的发现》这节课思路清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首先通过复习质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什么事胚胎发育的规律”,“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一规律的”,“围绕这一规律作者写了哪些事?”抓住这一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中,老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阅读课文,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想象均得到发挥。汇报时配合多媒体课件,学生汇报到哪老师点拨到哪,并通过指导朗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形式,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学生也经历了一个阅读、思考、感悟的过程。同时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老师时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想像,让课堂既生动、活泼,又有条不紊,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得道了发展。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大胆想象、探究思考的启迪教育。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要你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他们想象和表达的自主,他们会给你更多的精彩和感动。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童年的发现》的作者是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9岁时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证实,课堂上,作者因想起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而当众受到惩罚。文中用幽默而富于童趣的语言,展现了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知识的渴求,是一篇向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策略,能较好地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此设计力图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只是“*等中的首席”,引领学生反复读书,体验作者童年的发现,感受阅读这篇课文带来的情感体验、认识发展和自主愉悦。

  语文课要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打好人生底蕴。此设计打通了课堂的壁垒,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极大地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引导学生课内外了解科学家发现的故事,了解胚胎发育的规律正是积累文化,而带领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发现”的历程引导学生亲身发现正是积淀一种精神。

  【教学目标】

  教学这篇课文用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情意目标: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外延伸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3、认知目标:

  认识生字,基本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抓住“发现”,导入新课

  1、板书:

  发现

  问:你曾经发现过什么?

  2、板书:

  童年

  谈话:

  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童年曾经发生过多么难忘的事,发生过多少有趣的事啊!童年曾有个多少发现啊!

  3、板书:

  的

  齐读课题,激励:

  处处留心皆学问,说不定同学们的这些发现日后还能成为一项重大发明,申请个专利呢!不过,这还需要努力,学习《童年的发现》后,你一定会受到启发。

  (以学生的亲身发现引导入题,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具体生活,学生兴致盎然,为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

  二、由疑促读,感知“发现”

  1、质疑:

  学生看题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归类,筛选。

  2、读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可以低声速读,可以高声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双人读,个人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

  3、交流:

  初读课文后,你发现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引导学生了解“发现”的内容,感知“胚胎的发育规律”这一发现的过程:梦见会飞──请教原因──痴迷研究──发现原理。

  4、再读:

  你还有哪些没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的?通过学习,你又发现了哪些问题?学生可能存在的大问题是:作者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的?胚胎发育规律究竟是怎样的?作者的发现正确吗?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此环节以学生的疑问引导读文,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其发展的心理安全的保障和心理自由空间,创设了民主、轻松、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

  三、研读体悟,感受“发现”

  1、自读感悟:

  让学生自主选择“发现过程”中感受较深的一个或两个内容,反复读课文,自我揣摩,自我感悟。可以是说说或写写自己的感受,可以画一画某个过程……表达形式自由选择。

  2、合作学习:

  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研究的问题分成学习小组,进行再朗读,再感悟,然后相互交流,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及时鼓励,随机引导与点拨。

  3、小组汇报:

  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其他组员作补充或提出不同的想法,师生共同评价,随机指点理解难句:“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风险。”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材料,如:*、布鲁诺、伽利略因坚持“日心说”而受到宗教势力的迫害,布鲁诺被烧死,伽利略被终身监禁。

  4、老师交流:

  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针对文中那位老师因误解“我”的笑声把“我”轰出教室一事谈自己的感悟。

  5、感情朗读:

  自由选择方式,可以个人读,可以分角色读,可以表演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上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体验了“胚胎发育规律”这一发现的过程,而且也感受到了作者之所以有这个发现的原因:敢于提问,反复思考,大胆想象。老师只是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出现,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更是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

  四、拓展延伸,引导“发现”

  1、拓展:

  交流课前搜集的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并谈谈感想。如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瓦特发现壶盖跳动等。

  2、比较:

  上课前,大家都交流了自己的“发现”,请把你的“发现”或同学的“发现”与作者的发现、牛顿的发现、瓦特的发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你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的思维最敏捷。

  (在比较中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发现,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发现能力。)

  3、引导: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给自己这样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我们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的学习是那么愉快,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就会有新的发现,能有新的发现,是一个了不起的本领。

  (重大的发明、发现往往源于生活,源于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4、实践:

  ⑴留心观察,记下自己的新发现或合作观察,写好观察日记。比一比,谁的发现最有意思。

  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请你用喜欢的方式来解决。

  (课尽意未犹。学生的亲身观察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还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下一个单元的习作《我发现……》积累了素材。)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进化论的过程。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问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学习作者通过一件事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进化论的过程。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问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难点】

  末段的意思。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音乐导入。《童年》。

  同学们,上节课林老师和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并知道作者童年时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

  (顺序的词语:起始于……决定……仍在继续……又过了……)

  三、品读课文,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知识点落实:压缩句子)

  (爱观察、善于思考)

  1、细读课文。

  2、汇报交流。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学习。

  3、评价生成。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四、悟读课文。(发明与发现)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五、总结与质疑。

  六、读写结合。

  【板书】

  童年的发现

  爱观察

  善于思考的费奥多罗夫

  自豪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拓展与延伸】寻找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谈一谈自己“童年的发现”。

  【重、难点突破】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以题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课文题目,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提示:可能会提出“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即发现的过程)”、“结果如何”几个问题。

  好,我们就按上面的几个问题来自学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在课上交流。

  提示: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2、你有不理解的句子和不明白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提示: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要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反复读书尝试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跟大家交流讨论。对于涉及到的生物学的知识,可告诉学生以后上中学时会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课外查阅资料解决;跟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深入读书,展开讨论来解决。

  3、附课文句子理解举例:

  ①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创立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的过程。我们不能不注意作者的有意强调:“九岁”“完全”“独立”等词,这些词语无不在显示着“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所以在读这句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作者这种想法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九岁的孩童,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就能发现,在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作者说“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而后面的句子,恐怕才是作者真正要说的意思,作者的语言不乏幽默,后面也有类似的句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童年这段故事让他在自豪之余,也有着丝丝的愤懑。这种复杂的感情,要反复地朗读课文才能体会到。

  另外,这样的开头,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足以激发起读者的读书欲望,这是作者写故事的高明之处。

  ③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本来,我已经为自己的发现而格外高兴了,现在知道这发现果然是了不起的事情,简直是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阿基米德、*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当然,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发现的文章——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童年的发现》一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时就有一个重大发现,他发现了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生字,重点强调“澄”的读音,借助图片了解“草履虫”。

  三、精读课文,品读体验

  1、默读第1、2自然段,找出作者童年时发现了什么?能体会出作者告诉我们这个发现时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吗?

  (2)、齐读1、2自然段

  (3)、交流写作方法。

  2、“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3段,看看我是怎样发现的?

  汇报,交流。

  (1)梦中飞行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梦中飞行是一副怎样的情景?谁能找出相关的语段读读?

  指名读:(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文中哪个词语可以概括梦中飞行的特点?

  理解“随心所欲”,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就是“随心所欲”?梦中飞行可以( ),可以( )可以( ),想象下:还可以(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感觉?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段话。自由读,指名读

  从这奇妙的梦里,我们感受到了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富于幻想)

  师:这时的我对“飞行”,产生了好奇心,急于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接下去我们是怎么做的?谁来说?

  (2)请教老师

  我们一起找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时,我一连串提了几个问题?

  我们除了体会出他们的好奇外,还体会出他们怎样的的心情?(迫切,着急)

  好,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读。评价

  读到这儿我们对费奥多罗夫又有了怎样的了解?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勤于思考求知若渴,刨根问底)

  小结:发现的过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更少不了勤于思考求知若渴,刨根问底的精神。老师的解答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吗?我又是怎样做的?

  (3)痴迷研究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研究一条鱼的情形是怎样的?(朗读这句话)

  你研究鱼时“翻来覆去”的会看些什么?你翻来覆去的看鱼时会想些什么?

  听到费奥多罗夫这么说,这么想,看到他这么痴迷的研究,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勤于思考求知若渴执着探索)

  小结:发现离不开执着的探索。

  (4)发现规律

  找出本段具体描述我的发现的句子。(齐读)读到费奥多罗夫的这个发现,我们不禁感叹:——!为了这个发现我思考的情形是什么样的?认真、痴迷等,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绞尽脑汁。什么意思?你能用换词法来解释下吗: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费尽心思等。从哪里体会出作者绞尽脑汁?所以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高兴,自豪)谁来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心情?

  小结:指板书,你看:作者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请教老师——痴迷研究——发现规律,通过学习作者发现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发现也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那是要有善于幻想,有追根究底及求知若渴的精神。

  因为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具有这些品质,所以他才有这非凡的发现。

  三、拓展延伸: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比如: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

  3、出示*、伽利略等资料。

  小结: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成熟的苹果一个个的从树上落下来,人们司空见惯,但只有落在牛顿面前的苹果,令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壶盖被热气顶的“突突”跳,瓦特看到后发明了蒸汽机。你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处处留心皆学问,说不定同学们的这些发现日后还能成为一项重大发明!不过,这还需要努力,学习”。有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执着探索的精神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富于幻想

  请教老师勤学好问

  痴迷研究执着探索

  发现规律大胆想像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2、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积累的词语。

  学习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明确目标

  1、导入: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俄国作家奥普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齐读课题)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2、明确目标。(见上)

  二、检查字词预习

  1、学生汇报自己本课积累的词语(一读)

  2、抽查认读本课词语(二读)

  胚胎 祸患 双臂 天赋 淘气 妨碍 岂止 痴迷 厘米 惭愧

  幸亏 困窘 澄澈 一本正经 情不自禁 运转自如 随心所欲

  翻来覆去 默不作声 绞尽脑汁 (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听写学生易错的词语: 胚胎 祸患 天赋 幸亏 岂止

  4、再读词语,(三读),猜词游戏

  (1)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随心所欲)

  (2)夏夜闷热,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翻来覆去)

  (3)一道数学拦路虎出现了,我左思思右想想,一点儿头绪都没。

  (绞尽脑汁)

  (4)上天赐予我的本领、能力。(天赋)

  (5)清亮清凉的,一点儿杂质都没,用来形容天空或湖面。(澄澈)

  (6)它是吊儿郎当的反义词。(一本正经)

  ……

  三、围绕“发现”,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及学习方法:

  自学提示:默读课文,小组学习:

  a、“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b、“我”是怎样发现的?(小组汇报)

  c、发现的结果如何?

  学习方法:

  a、抓具体事例并简单概括

  b、抓关键词句

  c、联系上下文

  d、联系生活实际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完成目标(一)

  指生回答:发现是什么?抓关键词“九岁、完全、独立”,联系下文,具体到13自然段内容,反复体味朗读第1自然段,感受小作者的自豪喜悦激动。

  (2)完成目标(二)

  小组汇报“发现”的过程,相机引导理清文章脉络:

  梦中飞行——产生疑问——请教老师

  老师解释——继续追问——引出问题

  痴迷思索——大胆猜想——发现规律

  (3)完成目标(三)

  老师讲解——得到证实——因笑受到驱逐

  (4)小结板书,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的过程。

  3、学生汇报学习心得。

  四、名言积累,布置预学要求

  1、名言积累: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2、预学要求:

  (1)围绕“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收集相关的事例。

  (3)想想你的童年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五、课内阅读练习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 留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 清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 轻巧),可以(随心所欲 忘乎所以),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1、用“ ”划去括号内运用不恰当的词语。

  2、请给这段话取一个小标题。

  3、你曾经做过一个怎样的梦?能把梦境用几句话有条理地写下来吗?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即第八课),该单元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主题展开,《童年的发现》主要写了作者费奥多罗夫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从而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学习重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课题。

  1.生质疑课题:课文写的是谁的童年?他在童年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发现的?

  2.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文中注音的字词。

  2.学习生字词,理解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2.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4.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的过程。

  5.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四、自学课文,理解内容。

  1.自学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要求: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五、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高兴、惊喜、新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正好是九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

  ◇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

  (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六、拓展延伸,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七、小结。

  师: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希望我们的同学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板书设计

  8.童年的发现

  发现规律——寻找答案——得到证实

  启示:(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有趣的发现优秀作文3篇

有趣的发现优秀作文1

  假期的一天,我和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我们正玩得高兴,忽然我看见一排小黑点在移动,这是什么东西呢?我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大大小小的蚂蚁,他们背着食物,正向着花园后面的小山丘爬去,我觉得很奇怪,问题就像浪涛一样滚滚而来:蚂蚁为什么要这样成群结队爬上小山丘?为什么要搬着食物?它们的窝不就是在花园里面吗?

  我疑惑不解,急忙叫来小伙伴:“朋友们,你们知道蚂蚁为什么要搬家吗?”张诗涵说:“会不会是他们想再找个舒服点的窝?”“应该是他们想聚一聚,把食物都搬出来分享吧!”我坐在花园的木头椅子上,双手拖着下巴,心想:怎样才能知道蚂蚁搬家的秘密呢?要不就翻翻《十万个为什么》?

  回到家后,我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翻到蚂蚁搬家的那一页,才明白原来快要下雨的时候,蚂蚁要搬到高的地方,这样它们的窝才不会湿。

  我把这个结果告诉了朋友们,三个人的心里都美滋滋的,特别高兴。我心里想:*时一定要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这样就可以知道更多的自然秘密。

有趣的发现优秀作文2

  在一个阳光明媚、晴空万里的早晨,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但同时我也为这只小蜗牛感到伤心。

  有一次,我正在看电视。突然看到蜗牛遇到盐会融化,我乡知道这是不是真的,旧自己拿着盐去寻找蜗牛。我找到了一只又大又老的蜗牛,看见它好像在睡觉。于是我把盐往蜗牛头上撒了一点,这只蜗牛就把头缩进去,而且好像很痛苦似的。我把所有盐往蜗牛身上撒,结果这只蜗牛慢慢地冒出气泡,也慢慢地融化了。唯独这只蜗牛的头还没有融化,我看了之后害怕极了。

  我用脚把蜗牛轻轻地踩了一脚,这只蜗牛的壳破了。我又跑回家拿了好多的盐,我用棍子把蜗牛的壳弄开,然后把盐放上去,这只蜗牛可痛苦了,一直在原地翻来覆去。我看到小蜗牛这样子痛苦,我心里也好难受啊!最后小蜗牛融化了!我把小蜗牛安葬起来了。在每个孩子的童年中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而发现的事情往往会令自己快乐、伤心、垂头丧气等。我发现的这件事情可能别人早就发现过了。这件事情令我快乐而伤心。

有趣的发现优秀作文3

  傍晚,我去院子里玩,发现草丛里有一条小路,我就进去看看里面有什么。

  我刚进去就发现里面有一棵蒲公英,它的叶子像一排排锯齿,它的中间有一朵已经合拢的小花,就像一把已经合上的花伞。我继续往深处走,又发现了一棵,但这个与前面的那棵就大不相同了:它比前一棵要茂盛好多,叶子开得肥大,而且花开得很茂盛,它的花瓣是金色的,细细长长,茎笔直笔直的,整个就像一把张开的小花伞。

  蒲公英在早上和晚上是合闭着的,白天是张开的,但为什么之前那棵是合拢着的,现在这棵是张开的呢?我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发现之前那棵的前面有一棵花树,现在的这棵前面却什么也没有。啊!我知道为什么了,原来之前那棵蒲公英前面的花树遮住了太阳的光线,所以它就是合闭着的。现在这棵蒲公英的前面什么也没有空荡荡的,夕阳的余晖照耀在它的身上,所以它就是张开的。

  多么有趣的发现啊!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有趣的推理》教学设计3篇

《有趣的推理》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经历和体验生活中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解决一些问题的过程。教科书提出了两个问题,通过解决“分别在哪个兴趣小组”,体验通过列表进行推理;通过解决“飞机模型放在了柜子的什么位置”体验借助分类活动进行推理。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够对这些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2、学会运用列表、分类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能力。

  3、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表格、分类方法进行生活中的推理。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球、3个盒子、3个信封、扑克牌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要带领你们上一节好玩儿的数学课,有没有兴趣和老师做一个好玩儿的数学游戏?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精彩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

  这是一个彩色的球,这里有三个盒子,分别标上了1、2、3号,现在老师要把这个球藏在其中一个盒子里。请你猜猜它会在哪个盒子里?

  很难确定是不是?那现在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它既不在1号盒子里也不在3号盒子里?现在你们还敢不敢确定它在哪个盒子里?是的,它就在2号盒子里。

  师:刚才我们玩的这个游戏其实是一个推理游戏,利用所给的已知信息把范围逐渐缩小,最终找到正确答案,这个过程就是推理过程。那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需要推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推理。(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首先,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熟悉的校园去看一看那里有什么推理问题。

  1、猜兴趣小组

  学校有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奇思根据自己

  师:谁能根据填写的表格把你的推理过程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并说说:为什么?从哪句话进行判断的?

  (板书:首先列表格;然后记录已知信息;最后根据已知信息推理,将表格填完整。)

  总结:情况比较复杂时使用表格来记录信息推理判断,非常简单、方便、一目了然,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利用表格来判断推理下面的这个问题。

  2、猜气球颜色

  为了庆祝元旦,学校举办了联欢会,小明、小红、小芳每人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气球,(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红、黄、蓝三个气球)小明说我的气球是红色的,小红说我的气球不是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球吗?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卡1独立完成推理判断。(教师巡视、参与,学生展示汇报。)

  师:这位同学的表格做得非常好,推理过程也是正确的。刚才老师巡视时发现咱班同学做的都非常好,老师相信你们已经掌握了用表格推理的方法,现在老师需要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飞机模型摆放问题”。

  3、飞机模型摆放问题

  航模小组有6个飞机模型:淘气号、奇思号、妙想号、笑笑号、乐乐号、教练号,放在柜子里。请你根据下面的信息,找到它们的位置。

  提示信息:

  淘气号和乐乐号都放在柜子的左侧。淘气号在乐乐号的上面。教练号在最上面一排左侧。

  妙想号不在最上面,也不在最下面。

  奇思号没有放在教练号的旁边。

  (1)淘气号在哪个位置?(所以乐乐号应该在哪个位置呢?)

  (2)妙想号在哪个位置?

  (3)还有哪些模型没有确定位置?如何确定?与同伴进行交流。

  (小组合作推理判断,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总结:在上述推理过程中用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分类(如何分类的?)。把确定6种型号的飞机模型按左、右位置分成两类后,确定6种型号的飞机模型位置问题,就变成了确定3种型号飞机模型与3种不同位置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分类可以把原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一些。

  4、整理玩具

  师:同学们,瞧,这是谁的房间这么乱啊?小玲的习惯好吗?(不好)那我们要怎样做?(玩完的玩具要放好),那我们就帮她整理一

  下房间吧。要怎样整理呢?小玲有6种玩具:熊猫、松鼠、小狗、洋娃娃、小喇叭、手鼓,放在右边的玩具柜里。熊猫放在洋娃娃的左面、小狗的上面;松鼠既没有放在小狗的旁边也没有放在洋娃娃的上面;小喇叭也不在小狗的旁边。你能把这些玩具都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吗?

  (1)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学习卡2合作完成推理,并把你们的推理结果写下来。(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教师巡视、参与。)

  (2)交流推理结果。

  师:哪一组来为我们公布结果呢?(注意:交流时,方位交代清楚是重点。)

  师:有不一样结果的吗?(师:同学们非常棒,你们推理的非常正确。)

  (教师用电脑再演示一遍推理过程。)

  师:小玲的房间现在多整洁啊!我们也要养成好习惯,做一个爱整洁的好孩子!

  (三)练习巩固、提升能力

  师:看来咱们班的同学非常聪明、肯积极动脑,这么快就掌握了用表格和分类推理的方法,现在老师要请孩子们参加好玩的“猜花色游戏”,愿意勇敢地挑战难题、挑战自己吗?(愿意)

  1、开动脑筋猜花色

  师:老师手中有1、2、3号3个信封,分别装有一张扑克牌,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信息推测,红色的牌、黑色的牌和大王牌分别在几号信封里?(教师在课件上出示题目并且把3个信封贴在黑板上。)

  提示信息:

  红色的"牌不在3号信封里。

  黑色的牌不在1号信封里。

  大王牌既不在1号信封里,也不在3号信封里。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推理判断。(教师巡视、帮助,学生展示汇报。)、(教师请一个学生说:你首先肯定了谁?从哪条信息判断出来的?(公布答案)师:我们在判断肯定的语句时,有些是直接告诉我们的,有些是隐含在语句当中的,同学们要善于发现!

  然后确定谁?(公布答案)

  最后确定了谁?(公布答案)

  师:猜中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真了不起!来,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2、老师教什么课

  淘气和笑笑的学校刚分配了三位年轻教师分别是王老师、李老师、张老师,这三位教师分别担任什么课成为了一个难题,请咱们班的同学帮助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学校开设了美术、音乐和体育三门课,王、李、张三位老师分别教其中一门课,王老师不是美术老师,李老师从不在操场上课,张老师上课要用钢琴。这三位老师分别教哪一课呢?

  师:这回光靠想就有些困难了,这是我们就要借助表格来推理判断了(拿出学习卡3)。表格上要写清楚哪些内容呢?(表格不仅要写清楚三位老师的名字,还要写清楚三门课程的名称。)

  3、男生做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这几位同学也喜欢做游戏,所以李老师就带领了小军、小明、小林、小兵、小海到操场上做游戏。李老师的两边是小明和小军,小林正好在李老师的对面,小兵在小林的左边,小兵的对面是小明。你能根据他们所占的位置,推理出他们各自的名字吗?

  4、女生比身高。

  小红、小青、小芳、小丽四个人中,小青不是最高的,但比小红、小丽高;而小红又比小丽高。请在下图中标出她们的名字。

  这一次是四个人,你能试着列出表格吗?表格中必须写清楚哪些内容呢?

  (四)畅谈收获,走向生活实际

  1、总结

  师:亲爱的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活动暂时进行到这里。请你们想一想,通过参与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①学会了用列表的方法进行了推理;②学会了用分类的方法进行了推理。)

  师:生活中有趣的推理无处不在,孩子们要善于思考,体会推理的奥妙与乐趣!

  2、作业

  师:我们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同学们细心观察一下,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推理。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有趣 发现 《有趣发现》教学设计3篇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1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1年级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2023/0510/596128.html

  • 相关内容
  • 05-10 2023年《有效管理者》读书心得体会3篇(完整文档)

    《有效的管理者》读书心得体会1  第一次接触德鲁克管理思想是在现代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当时老师在现代管理理论一节中对德鲁克先生的管理思想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向我们推荐了几本德鲁克的经典管理学著作,其

  • 05-10 2023小班安全预防传染病教案3篇(精选文档)

    小班安全预防传染病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能说出并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3、增强自身预防疾病的意识。  【活动准备】  教学PPT。  【活动过程】  一、活

  • 05-10 幼儿教育求职信【10篇】(精选文档)

    幼儿教育求职信1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xx学院XX系的一名学生,经过大学的学习和锻炼,我将于XX年X月完成大专学业,真正步入社会,开始人生路上的新一段征程。在投身社会之际,为了找到适合自己且

  • 05-10 2023年快乐与烦恼五篇(完整文档)

    快乐与烦恼1  快乐与烦恼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快乐能使人身心健康,而过多的烦恼却会给人带来压力,甚至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懂得快乐的重要性,他们整天悲观失望,整天唉声叹气,整天暴

  • 05-10 做灯笼作文300字【10篇】

    做灯笼作文300字1  这个星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了两个灯笼,一个灯笼是大大的兔子灯,一个灯笼是普通的灯笼。  我来说说我和爸爸做的兔子灯吧!那一天,爸爸拿来了许多铁丝’我问:“这些铁丝是干什么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