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学习体会之二--学生亦资源

【www.zhangdahai.com--毕业论文】

     苏联教育家巴拉诺夫曾说过:"对儿童教学与教育的成绩,决定于教师对他们的估计程度。" 备课要备学生,这是每位老师都知道的命题,也是每位老师最难做好的命题。备学生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也是当教师最大乐趣和最高境界之所在。但是,知道在备课中要备学生不等于就能够备好学生,更不等于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放到应有的位置,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优势,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如何在备课中真正认识到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其教学资源作用,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当持之以恒地坚持探讨的重要课题。“生本教育”给我们开发学生资源的启示是:

1. 学生资源与教材资源链接,备学生世界,设计体验式、探究式的资源学习活动。

  学生资源与教材资源链接包括三个方面:学生现有知识与技能水平与教材呈现的知识与技能水平链接,备教学的起点;
学生已有经验与教材内容的链接,备教学的切入点;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教材内涵的链接,备教学的生长点。

  新课程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没有学生的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精神的感悟,教材便成为约束和局限学生发展的媒介。就学生而言,只有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联的认知才是鲜活而深刻的认知;
教师在备课中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内核,勇于突破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中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撷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设置学生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探讨。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觉悟的桥梁,让生活成为学生形成正确觉悟的不可或缺的媒介。

2.学生资源与教师资源链接,备教师自己,设计有价值的师生对话、问题沟通的资源学习活动。

学生资源与教师资源链接,即教师备课时要围绕学生备自己。教师在备课时要明晰:学生现在有什么?他们还需要什么?我能够提供什么?我不能够提供的怎么办?教师的素养不等于学生的素养。教师同一般“专家”、“学者”以及道德高尚的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同学生的沟通。他们的各种素养只有在同学生沟通中才能发生实际影响。因为一切教育活动本质上说就是师生双方借助于交往和沟通而实现的。师生沟通强调师生双方的相互尊重与平等、相互影响、共同参与和分享的互动关系。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要有自己独到的、个性化的理解,并设计有价值的师生对话、问题沟通的学习活动,让这些理解成为引发学生理解、感悟的最优导火线。通常我们以为学生能复述教材、记忆教材就表示他们已经理解教材,这是错觉。学生的答案有些是真正的差错,有些答案同教材及教师的理解有出入,是由于按照他们的心理水平与经验只能那么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思考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怎样的形式出现,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备课中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是为了给课堂中教学资源的生成留下空间。

3.学生资源与学生资源链接,备学生世界,设计合作、交流的资源学习活动。

  传统备课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龄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学生没有个人的地位,没有个人的价值,只是被视为没有生命、没有意识的容器,把知识填充进去就完了。学生与学生资源链接,就是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把抽象的人(学生)还原为具体的人(学生)。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常常会从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出发,表达不同的见解,产生意见的分歧,这就是一种差异。如果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感悟与见解挖掘隐藏其后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分清优劣、扬长补短,将十分有利于个体认识的深化和各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际上,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声音时,智力在接受挑战,尤其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非教师时,学生的思维碰撞会更加激烈。

  由于学生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知识构成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使生生之间容易沟通,产生共鸣。但是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生活阅历等方面又有许多不同,因而使不同个体有想得到更多信息的渴望,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因此,备课中要注重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这些思想是与维果斯基对于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视的思想相一致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学生“亦”资源,新课程的备课视角,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仅把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师生间的关系被扭曲成“教与被教”、 “管与被管”、“灌与被灌”的关系的现象,把学生看成具有能动性、潜在性与差异性的活生生的人。使学生感受到激励和关怀,在人格上获得充分的自尊,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教育,进而变单纯依靠“他人教育”为重在进行“自我教育”,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推荐访问:学习体会 之二 学生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biyelunwen/2021/0308/16348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