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与管理机制研究

【www.zhangdahai.com--毕业论文】

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与管理机制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主要研究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与运作管理问题。课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青少年在社区中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青少年活动阵地分布状况、项目设置、功能开发的要求,并结合长宁区自2001年7月以来根据团中央要求建设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的探索和实践,对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阵地建设的建设模式、管理方式、运作机制和项目开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社区  共青团  青少年工作  阵地建设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区与个人的关系趋向紧密,作为在社区中生活时间最长、联系最密切的人群之一,青少年对社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社区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撑,在青少年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正逐步凸显。与此同时,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趋势,对社区的活动阵地的需求也日益明显,建设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服务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成为开展社区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青少年的需求,对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方式、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进行了研究。本次调研在新华、华阳街道和新泾镇三个不同的社区以青少年为对象下发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63份,其中男性占50.2%,女性占49.8%;
14岁以下占33.5%,14—16岁占23.5%,16—20岁占22.8%,20岁以上占20.2%。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社区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状况
1、活动需求呈现广泛性、休闲型趋势
青少年的业余活动需求呈现广泛性的特点,影音视听、上网及联机游戏、体育活动、科技小发明、摄影等娱乐性强、有时代性、创造性的休闲活动都成为青少年热衷的活动项目,尤其是前三者占到了53.8%。而从青少年对希望社区提供的活动内容来看,41.1%的青少年选择娱乐休闲活动,其次是各类培训、心理辅导、课业辅导、择业指导等。
2、文化需求呈现实用性、工具化的特点
随着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青少年在文化需求的选择上体现务实、工具化的特点,最希望学习的技能和知识依次是:外语知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知识、书法绘画等文化类和艺术类、体育类。想学习外语和计算机等实用技能的占总人数的57.1%。
3、人际交往需求呈现同龄化、兴趣相投的特点
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现在的青少年普遍缺少和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问卷了解,青少年人际交往需求中的要求依次是:希望认识年龄相近的、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能给予自己帮助指导的、能与自己交流谈心的。从中显示:青少年对人际交往的需求以同年龄段、兴趣相投的同伴为主要对象。
(二)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状况
1、现有阵地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
我区现有各类可用于青少年活动的阵地约300多个,其中200多个是各街道镇、居村委会的图书室、活动室,功能简单、设施陈旧,主要对老年人开放。全区80多所学校的活动场所虽然对青少年吸引力较大,但只有30%左右能向社区开放。真正吸引青少年的除了社会赢利性场所外,主要是少年宫、少科站等,与我区12万青少年的数量相比,明显偏少。同时,调查表明,青少年目前经常去的活动场所中离家步行在10分钟以内的只占28.1%,10—30分钟的占38%,活动场所布局的不合理造成青少年无法在社区内就近、就便地参与活动。
2、阵地项目设置滞后于青少年需求
调查表明,青少年希望在活动阵地中参加的活动项目依次为:上网19.1%,书报阅览18.6%,棋牌活动18.2%,体育活动15.1%,影音视听11.7%。对现有的活动阵地存在的问题,有23.3%的青少年认为“活动设施太少”,22.1%的青少年认为“不喜欢里面的活动项目”,19.6%的青少年认为“路太远”,有15.3%的青少年认为开放时间不合适。而且,现有的青少年活动场所由于由于经费等问题,项目设置单一、设施老化,缺少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3、阵地日常管理、资源配置不合理
目前已有的青少年活动阵地在运作过程普遍存在着运作机制不完善,缺少专业化项目开发人员的问题,项目设置缺乏娱乐性与青少年需求的结合,尤其缺少“市场调研—项目开发—试运行—调整—正式运作”的市场运作模式。同时,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许多可用于青少年活动的场所未打破条块束缚向社区开放,既造成大量教育和活动资源的闲置,也使青少年缺少就近就便的社区活动场所。
(三)试点建设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的探索实践
2001年7月,团中央来我区视察并指导社区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时提出,在我区开展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建设的试点,由教育部校外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专项资金下拨专款40万,区、街道(镇)二级财政提供配套资金,在每个街道(镇)建设综合性青少年活动场所。在团市委、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区财政下拨120万专项资金,将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的建设纳入2002年区政府“五个一”实事工程。在2002年底之前,全面建成10个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
1、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建设标准
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的主要有四方面功能。一是服务功能,即利用中心的活动场所整合社区内相关资源,为社区内青少年提供学习、娱乐、健身、交往、社会实践等多项服务,促进青少年全面素质的提高。二是教育功能,即利用中心,对社区群众和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法律知识等教育。三是组织功能,即中心要成为社区团队组织和其他青年组织的活动终端与枢纽,组织吸引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增强社区归属感。四是监督协调功能:即对社区内的青少年活动场所、服务站点进行监督,协调有关部门,有效地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的建设有明确标准。一要根据团中央统一规定制作统一标识;
二要有不少于200平方米的固定的场地;
三要有一定设施:藏书3000册以上的青少年图书阅览室,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电脑20台以上的青少年网络俱乐部,青少年文体活动室等用于青少年服务、活动的其他公益性设施;
四要建立青少年维权服务站、青少年志愿者服务联络站。
2、中心的建设方式与途径
一是独立式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如新华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中心建设用地原为长宁区新华路小学东部校区,因学校撤并而闲置,区教育局向社区无偿提供场地五年的使用权,街道投资144万元进行改建。新华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现为三层独立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共有18个活动室。中心全部用于青少年活动。
二是共享式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如华阳街道投资265万元购买一所托儿所,建设投资147万元。该中心现为三层独立建筑,建筑面积670多平方米,设有9间活动室,同时作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和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周一至周五白天主要向老年人开放,每天下午4:00以后、双休日、寒暑假主要向青少年开放,开放时间实行错位。又如其他八个街道(镇)的特色型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不设独立场地,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中一个楼面或几个房间按照建设要求和标准进行改建,实现资源共享,阵地共享,功能共享。
三是分散式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如天山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分二处建设,主中心建设在街道西部的社区服务中心内,同时在东部的纺大居民区活动室内开设分中心,解决了中心建设在场地、面积、功能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增强了对社区中青少年的辐射功能。
3、建设资金投入情况及其来源
我区各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建设经费投入根据中心的规模、设施、设备不等,除新华、华阳作为综合性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投入170万和400万外,其他8个特色型的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一般建设经费为15万至20万左右不等(主要为装修、设备添置的费用)。建设经费的来源主要由三部分:团中央、教育部专项投入40万、区政府专项资金120万,街道(镇)配套资金。投入新华、华阳的专项资金各40万,投入其他街道(镇)的专项资金10万,街道(镇)提供配套资金。中心年运行费用包括日常费用、设备折旧、添置费用、管理人员费用和活动策划费用等。主要来源三部分:街道(镇)每年行政投入,一般为5-10万不等;
项目运作的盈余,如与社会力量合作开设培训的盈余;
社会各方的捐赠、投入等。
4、中心的日常管理情况
在管理队伍上,街道(镇)成立由党工委、办事处领导牵头,各职能科室参加的中心管理委员会,中心日常管理主要由街道(镇)团工委(团委)负责,项目策划、日常运作以社区辅导员、青保教师、街道社发科、宣传科为主,并定期面向社会招募青年志愿者,经培训后上岗。
在管理机制上,中心采取项目管理和后勤管理适当分离的原则,成立调研组、策划组、总务组、评估组,采取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模式,通过调研—策划—评估的流程,根据青少年的需求确定项目的实施,形成较为规范的资金运作、师资调配等制度。
在项目设置上,根据中心的设施情况,一般开设图书阅览、网络浏览、文体健身、棋牌活动、影音视听志愿者管理、维权热线、择业指导等长设项目,并根据青少年需求和社区特点,不定期地开办各类培训班、手工制作、科普宣传、形体训练、团队活动、法制教育、晚托班、暑托班等,通过会员制的方式,以低廉的收费吸引一批稳定的青少年对象。活动项目和服务项目以免费为主,少数项目酌情收取适当成本费,但低于市场价。
5、青少年对中心运作的基本反映
调查显示,已建服务中心的社区中青少年对青少年服务中心的知晓率为83%,54.9%的青少年经常去中心参加各类活动,最受欢迎的项目依次为网吧上网、书报阅览、棋牌活动、体育活动等,青少年对中心的评价为:有丰富的活动内容(29.4%)、方便、离家近(21.4%)、有齐全的活动设施(21.2%)。而其他社区中有74.4%的青少年希望能尽快建立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已成为青少年文化活动的组织枢纽、健康成长的生活空间、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受到了青少年及家长的欢迎和认可。然而,在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在长效化的物质支持、社会化的资源整合、市场化的项目运作和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一)努力形成长效化的物质支撑
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在青少年综合素质提高、思想道德建设、业余文化生活中具有其他活动场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的阵地之一,其建设应该纳入政府的青少年工作项目,并在政府投入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寻求多元化、长效化的物质支撑。如是否可在教育经费中设立青少年校外教育专项经费,用于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和青少年校外教育。同时,积极争取有关企业、社会青少年组织、慈善机构甚至个人的资金投入,多途径地筹措建设经费,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同样,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的日常运作经费也应该依靠多渠道的来源,应该尝试走市场化的道路,实现日常运作经费三分之一依靠政府投入,三分之一依靠社会捐助收入,三分之一通过项目运作的赢余。
(二)积极争取社会化的资源支撑
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青少年活动阵地,而应该辐射到社区内的其他青少年文化活动资源,形成联网式发展,通过中心为青少年提供就近就便的服务,提供各类服务信息,成为社区青少年的活动枢纽和组织枢纽。因此,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资源优势和协调资源,力求做到对社会资源的最大化整合,加强与社会各界,如专业从事青少年工作的专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合作,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特别对于社区中各类可用于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如学校的各类设施、文化体育场馆等,应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的开放力度,实现社区青少年活动资源的共享。
(三)不断完善市场化的项目支撑
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的日常项目设置应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需求、团的优势和教育的引导目的、社区的特色和居民的层次结构,在体现教育引导的作用和满足青少年需求的结合点上设计项目,避免“系统空转”和“盲区运作”。青少年在社区中的第一需求是娱乐休闲,项目设计上可以参与类活动、体验类游戏和实践类操作为主,并在游戏和活动设计中蕴涵教育内涵,通过活动的参与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避免简单的灌输式、单一式方式。同时,项目设计上要兼顾各个年龄层次、学历层次青少年的不同需要,如针对低龄少年儿童,可以体验类游戏为主,针对在校青少年以实践类动手活动为主,对在职青年可以突出服务,如维权受理、志愿者服务、择业指导等,体现层次。同时,可通过调研和评估,引进一些具有一定资质和师资力量,受到青少年欢迎的社会项目,充实完善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的项目设置。
(四)建立健全专业化的队伍支撑
应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管理者队伍,除社区团干部、青保教师等专业社区青少年工作者外,应探索职业化社工队伍的建设,建议有关部门可加强对社区公益性场所管理的研究。同时,应加强对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日常管理者的理论培训、实务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活动策划、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团队带领等综合能力和素质。此外,应发挥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和与青少年同龄的优势,通过招募、注册、培训使之成为参与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日常管理的一支重要工作力量。
(五)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尤其在注重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的同时通过愉快的教育方式增强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现状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家长看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甚于综合能力,对于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这一新兴事物,还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家长的认同。与此相反,香港、新加坡等地就十分重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家长非常乐于让青少年参加各类实践能力,提高各种综合能力。因此,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作为社区中青少年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要让青少年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动手能力,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加强宣传,赢得社会的认同。

 

 

推荐访问:阵地 管理机制 青少年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biyelunwen/2021/0320/19235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