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育思想对高等美术教学的启示

【www.zhangdahai.com--教学论文】

摘 要:在当今社会的美术教育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从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入手去分析。虽然民国时期距离今天已有百年之久,然而伟大的教育家们以及他们的教育思想依然对现在有着深远的影响。陶行知是当时十分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接知如接枝等教学主张依然能为当今的美术教师带来发人深省的启示。

关键词:陶行知 美术教育 教学做合一

清朝末年以及民国初期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由于当时的中国受到了国外侵略势力的压迫,国内的有识之士纷纷寻求解救中国的道路。许多画家和教育家也受到当时时代的影响,有的维持中国的传统不变,有的积极向国外学习,有的则是采取中和的方式。

战乱以及社会变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灾难,但是在危机之下人们的思想却也因此十分开阔,众多知识分子各抒己见,抒发自己的主张来促进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他们的思想对现在的人们依然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陶行知先生便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虽然民国时期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真理却始终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提出了许多至今都颇为实际的教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对于美术的教学同样也起到了重要的启示。

一 、“教学做”要三位一体

蔡元培曾跟随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主张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获得真实的生活感悟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因此,蔡元培的一个重要的主张就是“教学做”合一。在他看来原来的老师只是单纯地教,学生只是一味地学,两者之间缺乏联系,十分符合现在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法只会把原本天真活泼的小孩子变成是“书架子”或者是“字纸篓”。蔡元培对于中教育中的这种情况作了一个比喻:“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效率是极其低下的,并不能起到用知识改变人生的作用,反而不磨灭人的天性变成不会生活的书呆子。美术是释放人天性、丰满人性的教育。然而在当今的一些高等学府,大学生的美术教育却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尤其是在美术史等理论课上,并没有摆脱教师“掉书袋”的现象。学识渊博的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教书,台下的学生有的在认真地聆听或者做笔记,然而更多的是做“低头族”,醉心于手机上的新鲜资讯。缺少互动已经是高等教育中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呈下降的趋势。如果去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去看美术的上课情况,学生都是很积极的在回答老师的问题,甚至有许多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抢答!然而回过头来看大学里的美术教学的情况,简直是一片死寂。

针对这种问题,蔡元培指出学校里的老师所使用的方法不应该是“教授法”而是“教学法”,也就是说,教师的责任不是让学生学会“接受”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怎么“学到”知识。用另一句俗语来说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一个问题,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也不是只把解决的方法告诉学生就可以了,还应教会学生如何找到解决方法的过程和手续告诉他们,让学生能够利用这样的方法和经验来解决类似的问题,做到触类旁通。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美术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绘画技能练习和基础理论学习。然而现在的美术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技法课教师只是简要地指出方向不做细致地教学,且只是教导一些虚无的概念,这样一来学生学到的知识极为有限。相反,理论课这是满堂灌,学生被迫接受大量的文字知识,却无法和实际学习结合到一起。总的来看,技法课是教技法,理论课是教理论,二者相互分离,没有真正地结合起来。而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都是教授法,无论是说的多还是讲的少,都只是僵硬地向学生灌输自己的知识,学生并不了解教师是怎么学到这样的知识的。也就是说,教师教给学生的更多是一些知识而不是方法。并且,在美术教学当中“示范”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但是现在的大部分教师都懒得动手去给大家做范画,美其名曰不想限制学生的思维,但是也否定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机会。在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里提出了教学的三个维度,其中一个维度就是“过程与方法”。虽然这是中小学教案中所要求理清的部分,但是对于高等学校的美术教育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要将知识获取的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向学生做范画,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寻求知识,而不是在教师口中觅食。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教学相长”。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时刻补充自己的知识库,学生是不断生长和发展的,如果教师还只是守着几本旧书恐怕是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的。而且对于教师来说,长时间教一样的东西,也会觉得枯燥和乏味,长期以来势必会降低教师的热情和活力。所以,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才能符合学生的需求,才能让教师本身从满活力。正如孔子说过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只有不断地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教师才能在教的过程中把学习的快乐传递给学生。高等学校的教师可谓是站在教育的顶峰,所进行的教学也是高素质的教学,然而教学内容也应当根据学生的需要而变化,大学的教育是宽泛而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瞬息万变。因此,如果教师仅仅依靠以往的知识进行教育是不足取的,大学里的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他们所拥有的知识量和兴趣点和以往的学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如果教师不能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依然采用老套的教育模式。那么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会消失。对于美术教育来说,如果失去了创新和活力,那么这样的教育也就变成了死的教育。因此,即使是教授级别的教师,在美术教学的领域里时时刻刻更新自己,与学生共成长才是努力的方向!

另外还有不可忽视的就是“做”,这是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之后,蔡元培提出的新主張:“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是在最初的教学合一的思想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陶行知尤其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更加强调了教学都是在“做”中实现的,所谓“在劳力上劳心”就是指出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同时,陶行知也一直重复一句话,那就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美术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做”,也就是实践,这也是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高等学府里,美术教学做的形式主要体现在画室里的写生和创作。学生所学的东西都要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当符合学生创作的需要,学生需要哪种知识或者技法,教师就要适时地教给学生,学生也会立刻将教师教的东西运用到创作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做”是最基础也是最首要的环节,同时,在做的过程中要体现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样才是真正的“教学做”三位一体。

二 、教育要有生命气息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的是“分析学情”,陶行知把教育分成三部:一是死的教育,二是不死不活的教育,三是活的教育。死的教育不要,半死的要救活,活的要“更活”。所谓活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如鱼得水,如同小鸟归林自由翱翔,也就是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长特点因材施教,而不能禁锢学生的想法。如果教师丝毫不理会学生的所思所想,完全从自己想当然的角度出发,只会让学生觉得乏味。这样不仅让教师教的辛苦却收效甚微,而且学生也会很苦恼。所以,要做到教学合一,就必须按照学生学的法子来安排教的法子,只要摸清和理顺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的过程就会如同庖丁解牛一样舒畅。一定要按着纹路来,不要无厘头地乱教,否则会碰到硬骨头,费时又费力。

在高等美术教育中,教师往往因为学生是已经是成人了,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发展,这的确给了学生一些自由和空间。但是这种想法也催生了“教而不教”的思想。给了学生太多的自由,反而导致学生变得散漫而缺乏管教。高等美术教学中教师对于學生的管理和教育是相对宽泛的,教师往往抛出了一个简短的理论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发展和自学,教师并未去真正地分析过学生的特点,不了解学生的需要,也没有具体的方向和目标。然而这却是对自由的滥用和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现在的大学模式是根据西方的体制沿用的,但是国内外的教育思想不同,教学环境也不同。国外的教育方式一向是偏向自由和放松的,因此高等教育也是如此。而中国的教育则不同,中国的学生在大学以前是被教师管理的比较严格的,而到了大学突然给了比较自由的环境,学生则很容易陷入迷茫。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就更应该对此采用一些措施,多加引导。从而帮助学生过渡和转化。然而,高等教育中的美术教师则基本上一直呈现出一种“艺术自由”的论调,使得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学习美术的时候有迷茫的感觉。这一点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三、接知如接枝

陶行知推崇杜威的教育思想,也积极地吸取其中的有益元素,并在杜威的思想上进行了学习和改变。而他也提出了一个形象的理论:“接知如接枝。”也就是说应当像给树木接枝一样,把别人的知识也嫁接到自己的知识之上。这其实就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一种融合!

陶行知主张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要真正地去实践,去获得一些亲身体验过的经验,也就是“墨辩”中“亲知、闻知、说知”中的“亲知”。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知识要学,单凭一个人去学习,总是会走很多弯路,这样的学习效率十分低下。人是作为群体性动物存在的,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借鉴别人的生活经验来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出现。否则看到别人走路掉进臭水沟里而不知道吸取经验绕行,反而同前人一样也掉进水沟里,岂不是可笑。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有学校和教育事业的出现了。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说:“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才能把别人的经验接得上去。假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相信他决不能运用或者了解别人关于此事的经验”。这表明在嫁接别人的知识之前必须先保证自己有一个基础做根,否则移来的花枝又安放在何处呢?所以,“亲知”是先决条件。不然即使拿来别人的知识和经验也理解不了。“世事洞明皆学问”,很多东西都是值得学习的资源。

美术教学十分重视艺术上的创新和改变,正如陶行知说述,美术的学习也必须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变革。书法教学上有句话是先临帖在出帖,也就是说要先临摹名家的字体,学到一些基础之后,再开创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也应当重视临摹的学习。并且应当注意观察生活,为自己的艺术创作积累素材。在户外写生或者通过旅游等方式去接触大自然、体验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高等美术教学可以打破校园的限制,到校园以外或者自己的身边去收集感兴趣的事物。只有亲自体验了生活,并且学习了前人的表达方法,才能传移摹写,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作品。

结语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非是针对美术教育提出的,但是,他的一些主张却可以为美术教学所用,对于提升美术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也有促进的作用。尤其是在高等美术教育中,“教学做”三位一体等思想依然是值得关注的,并且也是师生继续前行和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金成林,张行可,吴琴南.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罗红辉,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思想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研究.2011.

[3]陈学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学_从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说开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17-21

[4]张永英,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及哲学认识论思想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7.4

[5]朱丽,生活与教育_杜威_教育即生活_与陶行知_生活即教育_之比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

[6]曹青,民国早期外来美术教学的历史评价【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7

推荐访问:民国 启示 美术 思想 教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jiaoxuelunwen/2023/0404/57956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