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大学生高校就业援助机制研究 高校减免残疾学生学费

【www.zhangdahai.com--行政管理论文】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残疾人就业是维护残疾人劳动权益、改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生活状况、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基础。随着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残疾大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残疾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稳定性差、就业层次较低没有根本性转变。在形势下,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的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合残疾大学生就业的工作理论和机制。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高校;就业;援助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大学生就业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生作为数量庞大的精英群体,他们的就业无疑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更引发了全社会的共同讨论和关注。
  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起步较晚,而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也是在近些年才刚刚起步,根据《2010年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短短四年间,高校录取的残疾大学生人数从5134人上升到8731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全国各类残疾人数为8296万,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以上)的残疾人为94万,占残疾人总数的1.16%,而1987年的这一数据只有不到万分之一。由此可见,在国家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竞争日趋激烈、健全大学生找工作都十分困难的市场经济时代,生理上有种种缺陷的残疾大学生,他们就业之路的艰难程度不言而喻。
  目前我国残疾大学生采取随便班就读方式,因为人数少,他们的就业关注度较低。加之生理上的缺陷和社会上的种种偏见,就业呈现出异常艰难、一次性就业率低、质量较低、专业不对口、岗位偏劳动性的诸多特点。但随着国家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残疾人学习、就业意识的逐渐唤醒,未来残疾大学生的数量将逐渐增多。作为承担高校主要就业任务的就业指导部门,如何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的质量和水平、如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系统且具有延续性的残疾大学生就业机制,就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和研究和课题之一。
  第一,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从残疾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残疾人服务机制和就业体系,从制度上保障残疾大学生就业。
  对待残疾人的态度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对高校而言体现其人性化办学的宗旨和理念。残疾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社会排斥、社会接纳度的问题,还包括教育质量不高、残疾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多个方面。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应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合作,高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机制,努力提升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残疾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目前,我国专门化的高等特殊教育机构仅有17所,年招生人数十分有限,庞大的残疾人群体的需求与专门化特殊教育机构的数量有限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国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应该超越隔离模式而采用随班就读的形式。因此,高校作为残疾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义务和责任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然而据了解,我国目前一般性高校几乎都没有专门的残疾人服务机构或部门,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使高校提供残疾人服务缺乏法律保障。
  残疾大学生因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其在认知能力、知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思想成熟程度、心理健康等方面普遍滞后于健全大学生。因此,高校在探索残疾大学生服务体系上应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研究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化特征,尊重他们的人格,用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将平等、多元和个性化理念贯彻到残疾人学习、生活、康复和就业等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残疾人高等教育质量才能得到提升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只有这样,对残疾人事业有着深远意义和影响的就业,其在整体层次上才能得到提高,在领域上才能得到拓宽 ,残疾人就业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从目前来看,高校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管理比较分散,缺乏专门指导,没有建立系统而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然而作为培养创新人才、蕴含创新思想和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环节的高等院校,不能被动等待,而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残疾人就业理论、机制并积极实践。
  第二,建立科学、系统的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残疾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综合性的就业指导。
  目前,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工作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就业指导中心对当地残联负责。长期的实践证明,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年来各所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都给予相当的重视。然而,随着就业市场和社会对人才质量结构性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更不能满足数量日益增长的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不得不在课程设置、内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和改革,从而建立更加科学系统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是教材的建设。从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出发,秉持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的原则,在编写就业指导教材的过程中,一是在编写一般性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编写符合残疾大学生实际的专门性就业指导教材,如此就可以根据残疾大学生生心理特点进行专门指导、个性化的一对一训练。就业部门还可以举办专门的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讲座,适时为残疾大学生就业进行有针对的专业指导。二是将符合残疾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就业指导内容融合进一般就业指导教材,然后对他们进行分层次、分年级、分阶段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就业指导课程不是万能的,也有像教学时间安排晚、课时少、指导范围狭窄等局限性。实践证明,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高校从一开始不仅应该积极引导残疾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生涯规划,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进行初步的职业定位,另外高校对残疾大学生的培养方式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到整个培养计划,将就业指导内容融入到各门学科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去。
  例如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把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优势和不足、就业现状等内容纳入到教学计划中,让学生对专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初步正确的导向;在公共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残疾大学生外语、计算机水平普遍较低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公共技能训练之外,还可以考虑为他们提供特殊、人性化的服务,在学业评价环节根据残疾大学生的特点提供灵活多样的评估方式,例如:延长考试时间、放大字体和图片、提供语音试卷等;在形势与政策和德育课的教学中,根据残疾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心理素质较弱的特点,对他们进行“逆境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加强对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法制课的教学中,将《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劳动保障法》等残疾人法律法规纳入课程内容,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在教学形式和管理上,专门的特殊教育院校对残疾大学生独立开班教学,而非专门进行特殊教育的高校一般采取随班就读的培养模式,但最好以“个别化教学”作为辅助。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地在校本课程设计和开发上做一些尝试。校本课程是针对国家课程难以照顾到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事物。为了使教育能够满足每一个残疾大学生的发展需求,高校尤其是一些特殊教育院校应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适合残疾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新课程。随着国家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重视,未来学校的校本课程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三,搭建残疾大学生就业实训平台,设立实践基地,全方位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和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残疾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机会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主观意愿上,残疾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差,在心理上自我暗示自我否定。因此,学校除了要加强对残疾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和援助外,更要积极为他们联系就业实习实训基地,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实习实践,残疾大学生不仅可以增加接触社会、认知社会的机会,提高他们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动手能力、锻炼职业技能,而且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意识。
  第四,积极为残疾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法律援助和社会各界的帮助。
  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层次和水平不是单凭高校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帮助和支持,需要社会各界、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因此高校应该积极为他们寻求政策支持、法律援助和社会各界的帮助。
  首先是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残疾大学生就业最需要的是政府的主导和支持,近几年,我国政府部门先后颁布《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就业保障法》等法律文件,各地方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就业保障条例和优惠政策,如按比例就业、奖励性就业等。江苏省新制定的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在就业保障方面,制定了《江苏省实施办法》,实施“残疾人就业优先计划”;全面落实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采取资金支持、贷款贴息、社保补贴、免费培训、岗位补贴等政策措施;开展残疾人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建立残疾人就业行政执法机制等等。
  其次,高校应积极为残疾大学生向当地的残疾人联合会等相关部门或机构争取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职业技能培训是残疾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面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新形势,国务院批准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国残联将根据残疾人就业需要,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院)、特殊教育学校(院)、各类职业培训基地和企业为载体的残疾人职业培训网络,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一次性就业率相衔接的促进机制,提高培训就业率。高校应利用好这些资源,积极主动地与上述提供残疾人培训的机构和部门取得联系和支持,努力提升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残疾大学生是我国特殊人群中比较优秀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就业水平、就业质量、就业层次的高低关系到未来残疾人教育体系的构建和残疾人事业的长远发展。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提高残疾大学生整体就业层次,高校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未来残疾大学生就业一定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牛连华.加强支持性就业指导,强化残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现代特殊教育,2010(6):
  17-19.
  [2]黄伟.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13-14.
  [3]卢茜,雷江华.美国高校残疾人服务特点及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0(9):
  29-31.
  [4]谈秀菁,特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4).
  [5]残疾人就业促进网.省略/html/23/n-43323.html,2011-6-11.
  [6]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省略/fwxx/cjr/content_1840158.htm,2011-4-07.
  [7]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6-2011年度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录取残疾考生情况:http://www.省略.cn/special/2012gzh/2011-12/19/content_30372789.htm.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高校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项目编号:2010SJD8800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元志立,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助教。
  王娟,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国继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推荐访问:援助 残疾 机制 高校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xingzhengguanlilunwen/2019/0317/1889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