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宗罪【银行N宗罪】

【www.zhangdahai.com--员工思想】

  今年“两会”关于银行暴利、乱收费、信用卡盗刷等问题成为热点。央视2012年的“3・15”晚会曝光了部分银行员工兜售客户的个人信息,致使犯罪分子将客户的钱盗走。一时间,银行成了众矢之的。
  说起银行的N宗罪,依稀还记得半个月前看过的一则笑话――银行家的儿子问爸爸:“爸爸,银行里的钱都是客户和储户的。那你是怎样赚来房子、奔驰车和游艇的呢?”银行家指着冰箱说:“儿子,冰箱里有一块肥肉,你把它拿来。”儿子很听话,很快把肉拿了过来。之后,银行家说:“再放回去吧。”儿子问:“什么意思?”银行家说:“你看你的手指上是不是有油啊?”
  这则名为《“油水”的解释》的笑话,以冷幽默的方式提出了银行获利背后的故事,生动且引人深思。
  
  银行理财乱象丛生
  
  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着实火了一把。2012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该何去何从?根据本刊接到的投诉数据显示,春节过后,理财产品风波不断,有多名消费者投诉银行违规推介理财产品导致亏损。此外,也有多款银行理财产品被曝大幅度亏损。市场尚未到期的理财产品高达8.4万亿元,这一部分的预期收益可能不乐观。
  造成理财产品亏损虽然有市场原因,但很多投资者却亏损得不明不白,有的投资者甚至连自己买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其中的风险。对此,银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销售人员忽略风险提示。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理财经理往往忽略了给投资者提示风险,而单纯强调潜在收益。很多投资者是6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高风险的产品根本不适合他们;
  二是产品条款暗藏收益陷阱。银行推出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产品说明很多投资者根本看不懂,只知道收益很高,却不知道这类产品只有达到银行设定的条件,才会取得高收益,而产品一旦亏损,投资者将损失惨重;
  三是信息披露不透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资产的具体种类及比例区间常常比较笼统,也就导致资金投向无法让普通投资者所知。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透明很容易造成银行变相吸储,或者造成不断的“发新还旧”,即使是银行也将陷入“庞氏骗局”(即俗话说的“空手套白狼”)而无法自拔。
  银行理财产品虽然存在问题,由于当前的通胀压力,消费者不能因噎废食,购买理财产品时应注意以下4点:
  1.看自身风险能力。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前,首先要了解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不要以为追求高收益产品,毕竟年收益百分之十几甚至百分之二十几的产品,伴随的风险也很高,很可能让投资者血本无归。比如规定收益类产品可以保本保息,适合风险承受能力低,对金融市场不太了解的人;浮动收益类产品收益相对较高,但风险也大,适合对金融市场比较了解,风险承受能力高的人。
  2.看资金流动性。银行理财产品通常不能提前赎回,所以面对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投资者要考虑自己这笔钱的闲置期有多久。通常市场处于加息通道时,购买短期理财产品比较合适;如果市场处于降息通道时,则购买中长期产品比较有利。
  3.看清收益关键字。在确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后,投资者要认清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预期收益是银行认为在正常的市场走势下获得的收益,千万别把预期收益当成实际收益。有的银行为了让产品吸引人,会写上产品投资期内的预期总收益。比如写一个两年期的产品收益率为8%,那么年收益率就是4%。所以购买时,投资者要多留意预期收益和年收益率这些关键字。
  4.多加比较再购买。面对不同期限的同类产品时,到期收益肯定不同。投资者可以把每款产品的年收益率计算出来,进行比较后再做决定。
  
  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
  尽管大家都知道银行挣得多,但没想到银行利润已经超过烟草和石油行业。银行的捞钱能力已经到了连行长都感叹“银行利润太高了,都不好意思公布”的地步。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计算,2011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平均每天净赚25亿,人均利润近40万元。银行的敛财能力已经超过烟草和石油这些公认的暴利行业。
  对于银行的暴利,普通百姓直观感受到的就是各种繁多的收费项目。不到10年时间,银行收费项目从300多项增加到3000多项,各种手续费、服务费让客户为银行利润“添砖加瓦”。
  转账不成功照扣手续费
  就在银行高利润在“两会”上被热议的同时,一些银行收费问题也遭持卡人质疑。
  3月中旬,北京的王女士通过北京农商银行网上银行,向其中国银行的账户中转账42000元。在北京农商银行收取8元手续费和0.2元短信提醒费,并短信通知转账成功后,王女士等了大半天也没有查询到其中国银行的账户内有资金汇入。
  随后,王女士拨通了北京农商银行的客服电话。客服人员表示,王小姐所转的42000元又被退回到原账户中,如需查询被退回原因,需要王小姐携带本人有效证件去北京农商银行柜台办理查询,至于收取的8.2元费用则无法退还。对此,王小姐认为这是银行的霸王条款。
  银行收取服务收费成为“霸王”行为,根源在于垄断经营。国内的商业银行数量多于10年前,但并未达到充分竞争的程度,客户很多时候难以得到竞争带来的价格实惠。
  有企业界的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痛批:“我们现在全部是为银行打工,银行赚大钱”。银行界的政协委员则为高利润正名,称“银行业利润没有和工业企业背离,而且银行利润来自规模扩张,而不是价格提高”。
  面对高利润及服务收费引来的批评,银行不该忙于正名,多一些自我检讨又何妨。
  利差高与收费多被认为是银行高利润的两大来源,前者企业不满,后者金融消费者不舒服。
  银行高管将高利润解释为来自规模扩张,可问题在于,银行中小股东同样不高兴。正是规模扩张导致资本充足率告急,上市银行再融资无休止,犹如“另一种活熊取胆”。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两会”上指出,“不能吃偏饭吃得太过,银行就很轻松地变成了稳利润。”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向媒体表示,“不等于说赚钱就不能批评了。赚钱要真正地靠自己的本领来赚钱,那是真家伙,如果靠利差、靠贷款增量赚钱那是两回事。”
  黄奇帆和刘明康的话,实际上已经提醒国内银行考虑当前的高利润能否持续。看来,银行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检讨服务收费及定价的合理性。
  4000余元的天价对账单
  银行赚取“不好意思”的高利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受到代表委员们热议。而在会场外,爆出一则花旗银行天价对账单被客户告上法庭的新闻。
  花旗银行客户王岩打印47个月的对账单,竟被要求收费4700元,经交涉后,这共计96页的对账单少收了500元,折合每页收费约44元,王岩遂一纸诉状将花旗银行告上北京市朝阳区法院。
  针对此次天价对账单事件,相关银行一夜之间对服务收费标准火速变更:从近日起,对个人银行服务费率进行调整,向客户免费打印12个月以内的对账单,12个月以上每份收取100元人民币,但最高只收取1000元人民币。从上不封顶的天价收费,到一千元“包圆”的新规,这“弹性”大得让人咋舌。
  虽然没有对普通服务实行天价收费,但中资银行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收费项目在最近7年猛增10倍,由此遭到骂声更多。此次“两会”上,有政协委员举例称:“最无奈的收费”小额账户管理费,“最常见的收费”取款手续费,“最趁火打劫的收费”挂失手续费、ATM机跨行取款收费等。这些服务项目虽收费不高,但因其影响更多的中低收入客户,反对的声音较天价账单有过之而无不及。某种程度上说,遏制银行乱收费的关键是剑指基础服务项目领域。
  高利润的银行业似乎变得“人见人不爱”,难道不该进行反思吗?其实,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天价对账单到底有多么“天价”,而是如果不是消费者对天价对账单说不,那么相关银行会有如此“惠民”的自觉之举吗?譬如当事银行对于“每份100元”的解释是“一个月一份100元”、而不是消费者所理解的“一次性一份100元”。如此模棱两可的说法,当然由不得银行单方解释,因为按照合同法规定,格式合同条款在出现两种解释时,应作出不利于格式合同提供人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收费属于政府定价,因此,无论是对账单收费还是其他收费项目,都当在职能监管部门的“视线范围”之内。
  外资银行的天价对账单算是告一段落,那么,中资银行的对账单经得起公平正义的考量吗?事实上,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对账单收费上也是落差悬殊,作为深陷垄断身份疑云与利差暴利之下的银行业,清理收费项目不能总是等着“炮轰”吧?
  信用卡全额罚息引质疑
  对于不少信用卡“卡奴”来说,最担心的莫过于不能及时或足额还款了。影响个人信用记录不说,银行罚息也让卡奴们直呼“伤不起”。
  目前有媒体报道,一持卡人在信用卡少还2.95元的情况下,被银行收取420元利息,罚息高达所欠金额的142倍。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就在于银行对持卡人在未偿清情况的账单采取全额罚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罚息依据的金额外,银行计算利息的时间起始点也颇受诟病。
  近日,记者在微博、论坛针对信用卡全额罚息进行搜索,发现持卡人对银行的抱怨比比皆是。不少网友表示,银行对未还的部分收取利息可以理解,但对已偿还的部分也收取利息实在无法认同。
  “我认为银行不应该对信用卡部分欠款实行全额罚息,尤其是欠款才几块钱。”消费者周女士表示,有时候自己有美元账单,计算人民币还款金额容易有误差。“如果因此发生欠款,并非我的主观恶意,针对账单全额罚息,显得有些说不过去。”
  除对“部分欠款全额罚息”不满外,还有不少网友指出,银行的全额罚息并不是从到期还款日计算,而是从消费记账日开始。
  假设周女士的信用卡账单日为每月15日,到期还款日为次月3日,当月账单有两笔消费,每笔1000元,消费日期分别为1日、5日。
  如果周女士在次月3日之前还了1900元,将产生100元欠款,账单总额2000元都将被收取利息,两笔消费分别从1日、5日起计算利息,每日收取万分之五。不少持卡人质疑:“一般账单从消费当天到到期还款日都是免息的,如果有欠款,银行收取利息也应该从到期还款日开始计算,凭什么从消费当天算起?”
  据了解,如果持卡人未还到最低还款额(一般为账单金额的10%),除利息外,还将被收取滞纳金,一般为最低还款额未还部分的5%,也有银行规定最低收取20元。
  100元变0元
  近日,有网友在论坛上发帖称,2001年曾在某银行存入100元,却因为银行征收小额账户管理费而变成0元,这是明显的一种不公平。
  银行的收费不合理由来已久,网友所说,存进100块钱,若干年后,就会因为银行征收小额账户管理费而变成0元,再多过几年,说不定储户还欠银行的钱,然后利滚利……
  当年许霆拿了银行自动取款机里多吐的钱差点被判无期,而客户从银行的自动存款机,甚至从银行柜台取到假钞却无人管理。
  1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而1~3年的贷款利率却高达6.65%。这样确保了银行业3%的利息差,稳赚不赔,在这存贷款利率的一低一高里丰厚的息差就出来了。
  很多普通百姓目前都是房奴车奴,目前很多银行的房贷利率是基准利率的1.1倍,很多人面临着一辈子为银行打工的沉重生活。
  中小企业为经济繁荣发挥重要作用,银行应为这些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利率,但现实是他们要么贷不到款,要么接受比6.5%贷款利率还要高出许多的霸王条款,这也构成了银行的暴利。
  银行“暴利”让银行赚翻天,对百姓和经济没有一点好处。存款人、贷款人皆输,只有银行大赚,不仅不道德,也不可持续。
  只有改变目前的现状,才会让银行为经济增长贡献力量,否则银行只能成为经济的绊脚石。有学者建议单边加息,而贷款利率不动,就能够减少银行由于利差导致的高利润。
  学会做个有心人
  面对银行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消费者应该学会做个有心人,避免被银行“宰”。
  1.注销睡眠卡。目前很多银行对储蓄卡收取年费,一般收取10~12元,如果消费者手里有几张不用的储蓄卡,最好注销,不要让银行占“便宜”;
  2.合并小额账户。有些银行对三个月内账户日均余额小于300元的个人活期账户收取管理费,很可能几年后,消费者的小额账户就被扣光了,最好合并这类小额账户,或者保证日均余额大于300元;
  3.网银、手机费用低。各大银行的转账手续费都不同,但总的来说,通过网银或者手机银行转账,比柜台转账费用低50%~60%,在能够确保电脑和手机安全的前提下,使用网银或者手机银行能为消费者省更多;
  4.信用卡费用要了解。信用卡虽然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信用卡费用也很多,消费者在收到一张新卡时,一定要详细了解各项收费标准,避免再交冤枉钱。信用卡的费用包括年费、滞纳金、取现费、全额计息费、超消费等,这些费用一不小心,就会利滚利,让消费者“吃不了兜着走”。
  
  银行员工贩卖用户信息牟利
  在央视举办的2012年3・15晚会上曝光了,多家银行的个别员工因出售客户的个人信息,导致犯罪分子通过这些信息,将储户的钱盗走,造成受害人损失3000多万元。
  一条信息最低卖10元
  早在2011年就曾有媒体爆料,客户的银行卡信息从银行员工处泄露,而银行员工卖出一条信息最低只收10元。
  据某股份制银行原信用卡员工胡某供述,他2009年7月通过应聘进入该行上海信用卡中心工作,在征信岗位任职,可以根据客户提供的身份证资料查询开户资料及交易明细以及客户在他行的信用记录。
  从2010年11月起,胡某开始通过QQ群出卖客户信息。为了接收赃款,胡某买了一张建行龙卡和与之对应的身份证。
  “我有3个QQ号用来做这种交易联络。并且起名‘金融毕业生’、‘银行黄牛’这样的名字来暗示别人我能弄到银行内部客户资料。”胡某事后交代。
  胡某是通过该行信用卡中心员工办公室的公用电脑登录银行内部网站进行查询,用户名和密码都是员工公用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开始到案发,胡某基本天天“接单”,多时每天查几十条,少时每天查一两条。胡某通过QQ或手机短信收到待查的客户身份证号,然后到单位的公用电脑上查,将查询结果通过电脑及手机短信的方式发给上家。胡某对每条信息收取40元到180元不等的费用,共获利5万多元。
  在朱某、胡某等银行卡诈骗案中还发现四大行中的两家存在相似案例。
  与胡某一样,某四大行之一的武汉黄陂支行员工曹某同样通过QQ群结识了买卖个人信息的中介,并从今年3月开始出售该行客户信息。在曹某做柜台时,把查到的客户账号、开户行、开户时间、余额等编短信发给上家。如果要查流水,就用手机拍下来再发到上家的QQ邮箱。曹某共出售一千余条客户信息。
  “刚开始查余额、流水都是50元一个,后来查询余额30元一个,流水70元一份。”曹某说。
  另一家四大行之一的无锡荣龙支行员工董某以10元一条的价格,以类似方式出售116条客户信息。
  银行员工通常帮中介查“包行”。“包行”是业内“术语”,就是指包括银行卡卡号、余额、开户时间、开户行、持卡人姓名在内的全套信息。
  法律监管存在空白区
  银行员工很清楚他们所出售信息的最终去向。“向他们要客户信息的是私人侦探、洗钱以及盗取卡里资金者……”胡某事后坦白。
  实际上买卖客户信息的行为已非常泛滥。据某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士透露,保险公司以每条200元左右的价格从电信部门购买客户电话、姓名、住址等信息;房产中介也坦言会从银行、交易中心等处花大价钱购买客户信息;医院把孕妇信息卖给妇婴用品公司等也都屡见不鲜。
  “在个人信息管理方面,我国还没有相应的法规,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一旦出现信息泄露情况,该处罚谁、怎么处罚都无法可依。连最重要的金融信息都得不到保护,更别说其他信息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征信行业人士表示。
  据该人士介绍,金融信息涉及个人的资产情况,是个人信息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部分,但至今别说立法,连管理条例也没有公布。央行的《征信管理条例》还在第二次征求意见中,有望在年内实施。
  但他表示,央行的征信系统具有这样的技术手段:能够查到是哪家银行、曾经在哪台电脑上、因何原因查询个人信息。“个人可以到当地人民银行查询。如果发现有哪家银行在没有发生业务的情况下无故查询你的信息,你完全可以向这家银行提出质疑并索赔。以此慢慢培养银行等机构对擅查个人信息的敬畏。”该人士说。
  据信用管理界专家介绍,美国的信用管理体系由国家信用管理、行业信用管理以及包括立法、惩罚机制、教育与科研在内的信用环境共同构成。相关法律条款简明、具体、操作性强。如规定,凡以欺骗手段取得他人资信调查报告的,将被处以1年以下徒刑,同时处以5000美元罚款等。无论是技术手段还是监管环境都环环相扣,几乎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银行也应设立淘汰机制
  以往常见消费者控诉称自己卡不离身,也很少用卡,却偏偏被异地取走巨款,对此银行总是强硬表示:这是消费者自己没有保存好密码,银行毫无责任。于是吃亏的永远是消费者,银行基本没有被动过一根毫毛。
  如今央视曝光出来的内幕,终于让人看到,银行强硬的背后原来有着如此不堪的劣行。公众由此陷入混乱:把钱放在银行,是能得到安全,还是会更加危险?不但个人信息随时可能被自由买卖,连半辈子积蓄都可能化为乌有无迹可寻。
  对此,《羊城晚报》评论员耀琪认为,公众面对银行等强势经营部门,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服从的境地。银行要寻求自身风险最小化,同时也将利益最大化掺入到对用户的强制条款中。由此,公众不但让渡了自己的权益,还奉献了自己及亲属的私密信息。从而让银行有更大的运作公民信息、信用、存款和消费规律的可能。
  相应地,公众对银行的制衡与监督的权利几乎是一片空白,想指望上级部门明镜高悬,这更是鞭长莫及。没有足够透明度的舆论监督,没有垄断企业的问责机制,要想在制度上杜绝公众的损失,也就只留下最后一项:技术手段。但人们却看到,一些银行员工集中从技术手段入手侵占用户权益。
  我国的《刑法修正案》中有专门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款,明确规定国家机关,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将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且不说最长三年的惩罚能制止多少铤而走险行为,更凶险的是,如果有一天你的信息被泄露了,哪一个部门会承认是自己把你卖了呢?
  公众信息的泄露及与之相关的财富的灭失,正是由垄断部门长期傲慢对待公民权益,进而累积而来的一种恶果。只要这些强势银行没有真正的退出和淘汰机制,就难指望他们对个人权益保护有过高的设计。
  
  银行“暴利”何时休?
  在银行业暴利成为“两会”热点话题的同时,随着银行年报拉开帷幕,各家银行的平均薪酬也将逐渐浮出水面。深发展披露的年报就显示,该行去年员工平均年薪高达27.8万元,同比增长幅度超过八成。市场普遍预计,多家银行的人均薪酬也将超出20万元。专家指出,除了监管部门应对银行薪酬发挥指导性作用外,建立长期股权激励可能是限制银行业高薪的出路所在。
  “两会”热议银行“暴利”
  “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和委员围绕银行业利润展开了讨论。
  在各方声音喧闹之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货币政策及金融改革”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用“暴利”这个词恐怕有些过分了。他认为,银行业系统今年恐怕还面临着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还有一定的缺口。
  即使去年银行业的利润状况“确实是不错的”,但周小川认为,对银行业的利润“大家要注意观察”,特别是银行业和经济周期关系较大这种因素。周小川举例指出,西方金融危机出现以来,很多银行由于自身的问题,特别是资本不足的问题,导致其现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力度不足,“过去盈利很好的银行现在情况这么糟糕,这和经济周期关系比较大”。
  周小川对“高利差形成高利润”的说法也持保留意见,他认为亚洲金融风暴时我国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利差高过现在,但彼时银行“全面亏损”,现在的利差有所收窄,“高利润是不是完全是利差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随着讨论的深入,业界对银行“暴利”的说法已经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广东金融学院代院长陆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银行的利润多数来自于量上的扩张,随着信贷规模的收缩,银行的“暴利”应该能得到遏制。
  一位银行业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大家对银行的利润看法应该摒弃情绪化的表达,要看到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各种因素,这才能对银行业的利润形成正确的认识。
  银行薪酬遭质疑
  不过,在对银行“暴利”形成正确认识后,外界对于银行薪酬的质疑却又重新被提及。2011年首份银行类上市公司年报――深发展的年报显示,深发展去年全年支付员工薪酬51.6亿元,平均年薪27.8万元,同比增长80.6%。24名高管平均年薪为174.13万元,其中行长理查德年薪达到869万元,同比增长56.8%。
  而在2010年的数据中,16家上市银行中,人均职工薪酬超过20万元的就有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
  如此亮丽数据的背后,具体到每个员工身上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在股份制银行工作的小张告诉记者,去年他的职位晋升一级之后,薪酬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全年税前收入超过25万了。”
  不过小张也强调银行的高薪酬并不像外界说得那么美,“在银行工作,要想拿高薪,必须要有优秀的业务表现”,像刚进来的新员工、后勤保障部门以及柜员,都不太可能拿到高薪。
  而在国有大行工作的小陈则反复强调,“高薪与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国有大行员工的薪酬与股份制银行差距在3~5倍之间”,小陈说,即使是平均年薪,“那也是因为领导的薪酬太高拉高了平均水平,中低层国有大行银行员工的薪酬与其他行业并无多大区别”。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首先肯定了银行员工和高管取得高收入的合理性,“即使是在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员工收入也是高于其他行业的。”郭田勇说。但他认为,高也要有“合理性”,“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银行业门槛较高、缺乏竞争是高利润的主要原因,国家相关部门要对银行的高薪酬作出指引。”
  在财政部2009年出台的《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了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最高年薪为280万元人民币,且该薪酬为税前收入。银监会随后亦有《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明确提出商业银行的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其薪酬总额的35%。
  陆磊则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起长期股权激励机制,“国有大行的薪酬管住了,高管和员工就会往更高薪的股份制银行跳槽,只有将员工的长远利益与银行挂钩,才能防止银行相互之间挖角。”陆磊说。
  银行“暴利”之代表见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中国银行业巨额的利润的确有不合理的地方,人们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
  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建议降低银行贷款利率,让利给老百姓和企业;减少个人业务服务性收费,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并鼓励发展民营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潘功胜:银行业利润没有和工业企业背离,而且银行利润来自规模扩张,而不是价格提高。
  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银行每年新增贷款7万亿,要按12.5%资本充足率,银行一年的利润才1万亿,8000亿补充资本金了,剩下的还有分红还有成本,大头都给政府拿走了。
  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中国银行业完全靠高利差实现高利润这个说法不太符合事实,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水平大体是2.5%左右,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银行的利差是偏低的。

推荐访问:银行 宗罪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yuangongsixiang/2019/0318/2044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