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研究] 高校财务管理的研究内容

【www.zhangdahai.com--章程规章制度】

   摘 要:在高等院校教育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针对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解决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以更好地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确保高校能以独立法人的地位筹措资金,统筹合理地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问题 建议 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学校已由过去单一的教学、科研单位,逐渐转变为教学、科研、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服务和生产经营各项活动并举的法人单位。高校的教育经费来源正在从以政府拨款为主,向政策性收费、生产经营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转变。
   受1999年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生源迅速增加,并且每年都以一定比例增长,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仅2009年普通本专科招生达1179.85万人,比上年增加75.63万人,增长了6.85%,研究生115.86万人,比上年增加11.2万人,增长了10.7%。随着高校中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建设,要求各参评高校教学要达标,在扩招及评估的双重压力下,各大高校都广泛筹资,大兴土木,但资金从何来?国家的财政拨款是有限的,高校在此情况下,不得不借助银行信贷等金融工具支持,给高校带来了巨大财政的压力,也产生了相应的财务风险。
   高等学校作为准公共组织,具有准公共性和非营利性,一旦出现财务风险,严重的社会影响迫使政府不得不帮助高校走出财务困境,从而决定了他不会成为最终的风险承担着,最后的风险只能由政府买单。如果不能控制和解决好高校财务风险问题,将会弱化高校财务管理的职能,还会使国家公共财政承受风险。
   可见,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核心工作之一,对高校的经济费用有很大的影响。对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予以分析,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优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研究现状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在我国属于薄弱环节,相关财务管理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我国,财务管理在企业得到重视,投入产出分析得以大力推广。但在高校鲜为实施。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余及分配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财务清算、财务报告与分析、财务监督等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制在逐渐改革,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现阶段高校的财务逐渐承担起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和合理安排使用各种资金的重任。高校的财务管理已逐渐引起相关专家的重视。像理论界与实务界主要从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效益、重视教育成本核算等方面展开研究。对于高校的师生比例、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经费生均占用量,教学仪器设备生均占有量、图书生均占有量等数据进行研究对比,从而根据经济学的边际效用原理,确定能产生最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办学规模。
   2.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从原来的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办学模式正向由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模式过渡及转变。逐步建立了依靠法律、政策、经济、服务和监督等方式管理学校的运行机制。高等教育也从“教育福利”转变为“教育产业”。高校的经济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成为以教育资金为主渠道,以从属于教育资金的生产经营资金为辅的两种资金运动。筹资渠道的多元化,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也由原来的“重核算,轻管理”转变为“重核算,重管理”。国家明确规定高等教育是非国民义务教育,实行了由国家和个人共同分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新体制,各高等院校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逐渐提高收费标准,同时国家为了确保少数困难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实施了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等配套政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赋予高等院校能以独立的法人地位,依法多种渠道筹集高等教育办学经费,在使用资金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使得高校能够把提高办学效益同其自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挖掘潜力,合理组织收入,努力节约开支,加强财务管理,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1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
   2.1.1预算管理不科学
   * 编制方法落后,缺乏必要的论证过程
   目前大部分院校采用增量调整预算的编制方法,编制预算时只是简单地按上年基数再加一定的比例调整。这种方法虽简便易行,可以保证各项事业的基本维持,但年年基数加增长,使校内各单位基数大的多得,基数小的少得,而且实际执行中只能增不能减,导致单位之间的苦乐不均,又不利于合理控制支出。
   * 预算效力缺乏权威性,约束力不强
   追加预算一般是依据单位报告、领导批示等方法来确定。至于项目的必要性、轻重缓急、经济效益等,缺乏必要的论证,哪儿要得急就往哪儿安排,年度的实际支出数往往高出年初预算数很多。由于预算约束力不强,很多单位在预算指标执行过程中,千方百计找理由、立项目、递报告、找领导,使预算在执行中追加频繁,导致学校财力无法负担。
   * 预算基数缺乏必要的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
   各高校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各专业的招生人数是变动的,而预算编制者不能及时地根据各院系的招生计划数的变化而调整预算基数,往往造成该花钱的地方没钱花,不需花钱的地方经费有结余,不少单位为保基数,年终突击花钱的现象较为普遍。
   2.1.2轻视成本核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院校经费由财政全口径拨款,政府给多少钱,办多少事,钱不够伸手要,不用考虑财务状况,不用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由于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无法将成本费用与收入进行配比,学校财务部门等同于政府的钱匣子,成了单纯的记账室,不讲投入,不说成本核算,不讲投入效益。由于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各部门吃学校大锅饭现象十分严重,使本已十分紧缺的资金却要超负荷承担学校的各项开支,造成学校难以承受经费负担。
   2.1.3财务人员能力不适应高校改革的需要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队伍普遍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包括理财观念滞后、方法陈旧,出现了新型理财知识的“饥渴症”;有些财务人员缺乏掌握和运用新型知识的主动性,疏于知识的更新与补充,造成了知识结构不合理。这种现状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化、信息化的要求相去甚远。
   2.1.4财务管理思想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
   当前,高校已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高校经费来源已由政府统一拨款方式转变为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新局面,但我国高校在思想上、观念上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和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统一领导”力度不够,缺乏整体系统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但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统一领导”的力度不够明显。高校内部财务控制涉及到人事、国有资产、教务、建设规划、科技开发、校办产业、后勤服务等多个部门的管理,各个部门虽然自身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办法与手段,但从学校整体上来看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综合控制,容易造成综合运行上的矛盾、低效率,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和优化,甚至出现失控情况,从而制约了学校的事业发展。
   第二,财务参与经济决策不够。由于高校发展较快,经济决策机制尚不完善,有些高校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财务管理部门参与程度不高,学校签署的对外经济活动方面的合同或协议以及其他文件,征求财务管理部门的意见不够,不利于学校内部财务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2.1.5财务审批权过度集中
   “一支笔”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实行的一种财务支出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忽略对票据本身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完整性的审查,只注重支出数额的合理与否进行审批,使得经办人办理报销等手续时可能含有大量不合法的无效票据,而财会人员面对行政命令不得已而从之,结果给会计核算工作造成被动局面。虽然多年来实践证明大多数“一支笔”能够严格执行财经法规,认真履行手中职权,用好手中笔。但是确有极少数“一支笔”在利益面前禁不住诱惑,置国家法制于不顾,使“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成为空谈。
   2.1.6资金的使用缺乏计划性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内部建立和规范预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核心。加强资金收入和支出的预算管理,以及对预算结果监督职能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前提。“上年基数+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却不符合公平、规范和透明的原则。分配给下属预算单位的指标基数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其弊端在实际管理中越来越明显。在经费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无控制,因而导致资金使用超支,而使一些主要工作因缺乏资金却不能按期完成,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1.7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现有高校财务管理评价的指标一般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财务活动历史状况的指标、关于学校信贷价值的指标和关于影响财务活动未来因素的指标。高校财务活动历史状况的指标主要是反映高校在一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反映高校资金运用是否合理,是否能量力而出。虽然高校财务评价指标非常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很少运用这些指标对高校财务活动进行评价。
   2.2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成因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很多,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高校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我国高校以往一直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学校在思想上、观念上、管理上尚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没有完全认识到高校是独立的法人含义。高校领导层对于内部会计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模糊,而且高校会计制度中对学校没有成本核算的要求,没有效益核算的理念,不关心投入效益比,其会计核算相对较为简单。学校在借款时会认为学校是国家的,与企业不同,不会破产倒闭,如果还不起贷款,政府会出面解决,对学校不会形成影响。因此,很多高校在向银行贷款时,根本不考虑自身的偿债能力,对贷款数额和期限的长短也不进行评估和规划,任意举债,导致高校出现财务风险。因此,忽视了对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高校的内部控制的基础十分薄弱。
   2.2.2财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首先,有些高校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财务管理部门参与程度不高,学校签署的经济活动方面的协议、合同等文件,基本不征求或很少征求财务管理部门的意见;有些高校对校办产业、总务后勤及基建等二级财务部门业务监督管理弱化,且各自为政,给学校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设置了人为的障碍。其次,我国已发布实施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一直未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由于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指导,理论上对内部会计控制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位。因此,高校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2.2.3对高校财务监督缺位
   各级监督部门对高校的财务监督刚刚起步,日常性的监督机制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内外监督机构对高校的财务监督没有形成体系和合力,导致监督环节缺位。在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也是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些高校财务工作中存在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督力度不够、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而造成的假账泛滥、财务信息失真等严重问题。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3.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为保障高校各项资产的完整、安全,合理筹集、使用借款,规避财务风险,防止资产流失,建立和完善各项财务制度,规范高校的财务工作,现提出如下建议:
   3.1合理确定预算编制范围,选择科学预算编制方法
   随着高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加强预算管理首先要合理地确定预算编制的范围。高校预算编制范围除了传统的国家财政拨款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以外,还应该增加债务预算,将单位向金融机构的融资编入本预算年度使用的信贷资金收入计划,以保证高校预算编制范围的完整和真实。
   其次,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应该遵循政策性、稳妥性、合理性、全面性和统一性的原则,采用零基预算法与绩效预算法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项目预算,坚持量入为出,合理安排预算资金。
   3.2梳理绩效管理观念,加强成本核算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要摒弃财务工作的重点就是把好“用钱关”的观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树立绩效管理理念,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核算观念要贯穿高校办学过程的始终,使高校理财体制、模式、方法与社会相适应,降低学校运行成本,提高竞争力,千方百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3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降低财务风险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向商业银行的过度贷款。高校在向商业银行贷款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的可行性分析,导致贷款数额偏大,一方面给高校带来巨大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造成了高校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使高校资金流动性差,甚至使高校的资金链断裂,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为此,高校内部要建立信贷资金管理小组,将筹集资金的成本控制在高校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验证贷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制订还款计划,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清轻重缓急,把贷款资金用在能够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上。在信贷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信贷资金管理小组与内审部门加强对信贷资金使用的监管,规范资金的使用,降低财务风险。
   3.4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的精神,高校要健全财务工作经济责任制,确定高校每一层次每一岗位相衔接的责任目标体系。高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明确学校法定代表人是经济运行状况的总负责人;明确学校财务处是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统一管理学校各项财务工作,学校二级财务部门核算的全部收入、支出必须纳入校级综合财务计划;各级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各级财务人员都要为本岗位的经济行为负相应的责任。各岗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哪个层次上出现问题,其上一级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5强化内部审计机制和外部监管职能
   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加大经济责任考核力度对权力主体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做到监督与激励相结合,并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学校经济工作良性循环。同时,外部监督部门也要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高校强化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3.6提高会计及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财务管理,要提高实施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制度、政策得到很好的实施。首先要培养财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经受各种利益的诱惑,树立实事求是的职业观。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要有良好的现代数学、法学和信息网络技术基础,能应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灵活、多变的需要,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财务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第三要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及时对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运行状况、财务管理体制和新经济业务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
   4.结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加快和深化,必将牵动高校财务管理改革。在日趋复杂的办学环境下,高校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经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4.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做了大量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效,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预算管理不科学、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缺乏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等。
   4.2当前,我国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由高校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财务监督控缺位等原因引起的。
   4.3为应对新形势下的具体问题,强化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策略有强化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核算、确定合理筹资规模、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以及充分发挥内外部监管职能等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耿淑荣.试论全面预算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财会研究.2006(1)
  [3]北京大学财务部.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研究[M].教育财会改革探索,2010(1)
  [4]陈义明.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会通讯.2008(4)
  [5]李淑霞.论新时期大学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J].事业财会. 2005(2)
  [6]黄祥林.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思考[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2(4)
  [7]冯烟云.知识经济时代加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6
  [8]龚建英.普通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
  [9]刘斌.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建议[J].企业经济.2009(5)
  [10]胡珍.浅谈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2)
  
  作者简介:
   文蔚明(1968-),女,汉族,湖南东安人,本科,会计师,工作单位:南京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推荐访问:财务管理 高校 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zhangchengguizhangzhidu/2019/0319/2266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