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章:卢雪松老师所思所为的意义

【www.zhangdahai.com--汇报材料】

  

  林昭是一位与张志新烈士一样的知识女性,她用生命的代价对自由和真理的捍卫,曾经引起多少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公开讨论和深情怀念。可谁曾想到,眼下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因为与学生一起回顾探讨林昭的故事,结果被学生积极分子告发,最后被学校停课,她就是吉林艺术学院刚过而立之年的卢雪松。读到7月28日《东方早报》评论《值得认真对待的卢雪松停课事件》中透露的这一信息,我的心在颤动,为她遭遇的成因——坚持按照做人的常识和良知而思考和行动。

  

  印象中,十五六年来,许多青年人的追求变得愈益简单——考学谋职并保职,评职称升级别涨工资,购车旅游住毫宅,成家生育后再让子女如法炮制一个轮回。在他们看来,生活的内容就是这些,很少有更高、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追求,好象一思考一追求就会触犯某种禁忌从而招来恐惧。于是,不该遗忘的遗忘了,不该忽视的忽视了,不该放弃的放弃了。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幸福观支配下,道德完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几乎不再有意义。大概,这就是所谓的“被体制化”了吧。

  

  卢雪松老师对青年人的这种麻木和冷漠感到痛心,她“不能忍受这种状态在自己身上继续,更不能忍受再这样伤害她的学生们。”于是,她要“尽自己的努力,和学生们一道,探索回归真实之路”,回归“自由、正义、美与善”这些最基本的为人之道。她的具体做法之一就是——与学生一起探寻如张志新烈士般站立过的林昭女士的足迹,思考中国的个人生活逻辑和社会发展轨迹。按理,卢老师的这种高尚行为应当得到激赏和提倡才对,可她遭遇的却是被告发,被认为“存在思想问题”,被停课。这种在“运动”时期常见的手法,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这究竟是“文革思维”的余毒作祟,还是这种思维本身的复活?

  

  其实,生活有其自身的逻辑,这种逻辑从来不会被披着现代外衣但永远难掩其虚妄本质的乌托邦教条所彻底改变或消灭。《芙蓉镇》里被打成右派的那个主人公,扫大街时还要以帚为伴,来一段优美的华尔兹。“最后的贵族”康同璧差人买豆腐乳时,也不忘交代买那种最好吃的牌子。就连那个遭受了11年冤狱之灾的农民佘祥林,出狱的那一刻都保持着镇定的表情、清晰的思维、冷静的言语和从容的姿态,以至当日《南方都市报》有关佘案的社论标题中用了这样一句话:体制化未必泯灭人心。卢老师的所思所为,也是其作为一个人难以被外力抑灭的、很自然就要流露出来的对真实、善良、美好和宽容的追求。

  

  也许,卢雪松的思考、行为和她的遭遇没有发生在清华大学那样的名校,从而没有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但她所引发出来的问题,远比陈丹青教授出走所引发的局部性问题更具本质和整体意义,这种意义就在于,尽管众人皆醉,终将有人清醒——对我们所处社会生态的清醒。这种清醒能否如星火般燃起人们心中的希望,那种卢雪松自己所说的“让灵魂自由地站起来”的希望呢?希望的端倪已然显露:著名作家傅国涌先生著文给予她极大的同情、赞赏和激励;
中山大学教授艾晓明邀请她来该校报考研究生或任教,尽管这种邀请有点“庖代”意味,但我相信,曾经公开讨论、纪念林昭烈士和送走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理念的陈寅恪先生最后20年生命历程的中山大学,一定有勇气、有胸怀接纳这位有道义担当的青年女教师;
从当初的窃窃私语到眼下的网上热议再到报纸的公开声援,卢雪松被停课事件的意义已经超出始作佣者的想象,而成为有良知和负责任的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愿这一关注最终能够促成这出闹剧由悲而喜的收场。

推荐访问:所思 所为 意义 老师 王永章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huibaocailiao/2021/0221/13515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