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良性互动(完整)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良性互动(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良性互动(完整)

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5篇

【篇1】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

历史上重大改革答题模版

一、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二、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③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改革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进步

⑥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国家和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四、改革的作用:

第一,打击旧势力的特权,保障进步势力的利益

第二,缓和社会矛盾、抑制土地兼并、巩固政治统治、促进社会稳定;

第三,促进生产力(小农经济或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富国强兵、社会进步;

第四,促进民族融合、思想解放;

第五,促进社会转型、近代化和文明演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六,有利于赢得民族独立,获得民族解放。

【篇2】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

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

一. 伯利克里改革——古希腊雅典

(1)时间:前5世纪后半期;

(2)人物:伯利克里;

(3)性质:奴隶制改革;

(4)内容:①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公民可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5)影响: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但本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

二. 日本历史上由弱到强的两次改革

1. 大化改新

(1)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

(2)人物:改革派(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孝德天皇”执政;

(3)性质:封建制改革;

(4)学习对象:中国隋唐制度;

(5)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6)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 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人物:明治天皇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

(5)内容:

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

(6)影响:

①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

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三.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1)时间:1861年

(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5)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6)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点。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列宁

【苏联的历次改革】

1. 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此话的含义:三年内战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和平建设时期发展。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

(3)“新”的表现(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民向国家交了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5)意义: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苏联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

(2)形成的标志:
1936年通过新宪法。

(3)评价:①它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情况下形成,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②它也有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产量,使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拿农民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无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给我国的启示:①制定政策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

3.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991年在“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际,为阻止联盟解体趋势引发“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控制全局。

2.苏联解体的原因:(1)根本原因:僵化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误;(3)外部原因:西方势力(和平演变)的影响。

3.苏联解体说明的道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列举世界历史上俄国国名的演变:

沙皇俄国(1917年3月以前)、俄国(1917年3-11月)、苏维埃俄国(1917年11月-1922年)、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俄罗斯(1991年底至今)

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背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代表:匈牙利改革。

结果:东欧改革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美国——罗斯福新政】

(1)时间:1933年;

(2)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3)“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说明: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

(4)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发生产过剩,从而加强政府的控制与调节。

(5)影响:

①新政取得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②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德国、日本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不同改革的比较】

1.列举日本古代拜认的第一位老师、近代拜认的第二位老师的国家、学习的内容。

(1)古代的老师中国;近代的老师西方列强。

(2)古代学习中国隋唐封建制度;近代学习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制度。

2. 列举世界近代史上(1640---1917.11)两次改革的名称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 简要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是历史的转折点,都有利于资本的发展;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2)不同点:日本改革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4. 中国和苏联改革的不同后果及其启示:

(1)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3)苏联改革失败给我们的启示:

①改革要实事求是,适合国情,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④ 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5.列举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点。

都是在确保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6.列举中外历史上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

伯利克里改革、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

改革的启示:

①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③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于求成

④ 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

(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

(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4)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篇3】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

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历史修订的内容中,历史的3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小编现收集历史上重大改革给各位高中学子,如有不完整之处可补充。

第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
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
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
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第二、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第三、汉武帝改革

思想上,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

第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五、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期)

颁布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甲法、将兵法以及教育方面的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面对封建统治危机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六、张居正改革

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使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

第七、戊戌变法(1898年)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

第八、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开始)

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改革国家权力机构,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措施。梭伦推崇的“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已被迫远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

第九、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517年开始)

改革内容: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
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建立本民族教会。此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第十、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532年开始)

宗教改革由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的展开,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第一位国教最高首脑的国王。该改革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篇4】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

重大改革之扩大医保覆盖范围

    现在,人社部、财政部已经联合下发通知,具体明确了有关降低“五险一金”缴费率的标准,其中特别提到了一条: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工作,待国务院制定出台相关规定后统一组织实施

  我们通常说的“五险一金”中的“五险”具体指的是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其中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是分别缴纳的特别是生育险主要针对的是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然而,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正式落地,流动就业者无法上生育险、职工产检费报销比例过小等等问题突出,因此,生育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的呼声一直不断如今,这一政策明确之后,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近日,记者从城关区了解到,为了提高全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目标,城关区率先在全省将在校学生、入托幼儿和流动人员未上户口孩子、农民工以及全区所有享受低保人员、村民等所有人群纳入基本医保范围,标志着城关区率先在全省实现参保人群无缝隙全覆盖与此同时,农民工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不受户籍限制

  据城关区医保局局长高亚平介绍,今年10月中旬,城关区医保局根据省上有关部门要求,决定在辖区原有参保人群的基础上,将辖区中专技校中小学等在校学生、入托幼儿和流动人员未上户口孩子、农民工以及全区所有享受低保人员、村民等所有人群纳入基本医保范围,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目标,于本月初率先在全省开始开展中专技校、中小学在校学生和入托幼儿参加医保工作

  据了解,城关区现中技小学生参加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为120元,其中个人每人每年缴费40元,财政补助80元;
幼儿筹资标准为200元,其中个人每人每年缴费80元,财政补助120元

  学龄前儿童中享受低保一二类人员个人不缴费,三四类人员个人缴费30元;
中小学生中享受低保待遇人员个人不缴费,以上人员费用由财政代缴,其他人员按相关规定征缴

  与此同时,城关区还把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没有上户口的孩子纳入医保范围,从而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医疗保障问题,并通过学校核实名额为无户口孩子办理医保,而且农民工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不受户籍限制,使农民工及其子女享受到与城关居民同等待遇

  此外,城关区还将全区享受低保人员、村民全部纳入基本医保范围,享受低保不缴费人员现有8370人,每人每年政府补助80元;
享受低保三四类人员有4468人,每人每年政府补助50元;
持优惠证的困难人员有9413人,每人每年政府补助40元;
享受低保的村民现有6008人,每人每年政府补助60元

  有效的商业险的补充也是大家越来越希望能够得到的,国家其实在去年就已经做了很大力度的推动了,而且保险公司已经设计了大量产品并开始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个作用就会慢慢发挥出来,后面可能还会有很多国家政策推动商业保险,尤其是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这样一来,大病保险、重疾险以及商业重疾险等等都会减轻政府的负担

【篇5】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近代重大改革回眸之戊戌变法
日语142吴焱
21214217

一、背景1、外因
甲午战争之后,战败的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议和,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不但向日本割地赔款,还不得不让日本势力侵入中国。甲午战争中,泱泱大国的中国被一个岛国日本打败,不仅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使清政府的软弱腐朽更加暴露无遗。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内因
为了交付对日巨额赔款,财政空虚的清政府先后三次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西方列强还积极争夺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并且开设银行,进行资本输出。同时,列强抢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为了应付严重的财政危机,采取一系列节支增收措施。但是,这些措施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许多官吏趁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根本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当时洋务派已经无法再垄断近代工业,财政困乏的清政府也无力再投资新式企业。同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投资设厂,清政府只好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初步发展,但力量薄弱。一方面,遭帝国主义的排挤,另一方面,遭受政府的苛捐杂税。新兴的民族资产积极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二、过程
1、早期维新运动的兴起早在19世纪70年代,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们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他们主张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竞争。然而因为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没有付诸实践,所以没有成功。
2、关于《万国公报》和强学会的建立康有为(1858~1927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谓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见经今古文学)。用以推翻古文经学“述而不作”的旧说,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时,他正在北京应会试。听到与日本议和,

割让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的消息,震惊愤慨,于5月2日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人发动“公车上书”,极陈时局忧危,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初步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变法纲领。会试榜发,康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5月29日,在《上清帝第三书》中,再次阐述变法的理由和步骤,提出富国、养民、养士、练兵的自强雪耻之策。接着,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8月17日,创《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11月中旬(一说为八月),与帝党开明官僚文廷式、陈炽等创立强学会,改《万国公报》为《中外纪闻》。随后赴上海设强学会,创《强学报》,推动各地设立学会、报馆、鼓吹变法维新。
3、百日维新政治方面
(1)开放言路。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

(2)精减机构。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

(3)任用新人。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
(4)仿效康熙、乾隆时的旧制,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构(未能实行)。经济建设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
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教育改革
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
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军事方面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
筹设武备大学堂;
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三、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四、评价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
废科举,建学堂;
奖励民办工厂;
改革法制;
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
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推荐访问:改革 互动 法治 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良性互动 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 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2/0901/48028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