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何欢兰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专业阅读;
教学水平;
教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70-0062-04

《晏子春秋》中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我常常有梁丘据一样的担忧,担心自己一生庸碌无为,担忧自己与他人相距甚远。而晏子认为化解惶恐最好的办法,就是“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即一个人只管埋头苦干,不放弃,不停止,总会闯出一条路来。

一、初始阶段:追求“技”的成熟

刚开始工作时,学校的一位老教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一定要站稳讲台!三尺讲台,要站稳不容易,尤其是重点学校的讲台更难站稳!”

站稳讲台的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备课,查找各种资料以深入解读课文,再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我还主动阅读语文教学类杂志和书籍,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同时,我会利用大量的时间去做好配套工作,如为了解学情找学生谈话、认真批改每一项作业、不厌其烦地讲解错题、为巩固知识点选编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加强练习。

我要求自己把每一节课都上成公开课,于是醉心于课例研究。我摘抄杂志上各种特色课例,研究网络上名家的公开教学视频,几年下来,笔记记了几大本。之后,我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法。同时,我尝试对同一节课的不同教法做比较研究。一方面,多听老教师的课,同一节课,听几个教师讲,比较他们对于文本的处理方式,获取他们对教材处理的经验;
另一方面,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与老教师比较,在比较中寻找差距,并据此总结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2005年秋季,江苏省正式使用苏教版教材,之后经常有各种教材和教法的研讨活动,有研讨活动就会有公开课,我有幸上了各种公开课,如新人亮相课、校级赛课、市级赛课等。虽然刚走上工作岗位,事务烦琐,但是在机会面前我绝不退缩,我利用自己在硕士期间所学的教学理论去研究课例,并且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语文组的众多前辈也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于我。就这样,我快速成长起来。

一个青年教师要想站稳讲台,除了上好课,还需要让学生考出好成绩,这样家长才会放心。理想化的教学在现实中常常碰壁,虽然我平时也很勤奋,但是在第一次教高三的时候,还是有家长怀疑我的能力。当时这个班级的六位任课教师已经换了四个,我即将成为第五个。那时我鼓励自己“再难也要挺住”。我沉下心来研究高考题型,仔细研读语文杂志上关于高考题的各种文章。虽然那一年很辛苦,但学生成绩有了很大提升。

有了第一轮的经验,第二轮时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的理想”和“应试的现实”中寻找平衡。我尝试把语文课上得活泼一些,让学生更感兴趣,让他们的能力实现更大的提升。这样,我所帶的第二届高三学生的高考成绩在年级中已经领先了。

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第六轮,我一直都在循环教学。循环教学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完整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节奏,完整地思考自己的教学过程,也更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每次教同一篇课文时,我都尝试推陈出新,每学期都开设一节校级公开课,一年至少开设一节市级研究课。在一轮一轮的教学实践中,我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反思阶段:全方位突围

站稳讲台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但是,对于“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对于模仿别人的课例,并把名家经验照搬到自己课堂上的做法,我真的能够容忍吗?学别人的长处,体现的是别人的特点,而我需要综合运用各家所长,消化吸收之后打造自己的特色。我的特色是什么?我的特色应当能体现我对教材的理解,应当用我的方式去讲课。首先,我是个读书人,我的阅读不能停留于我对教材的研读上,我应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其次,我是个教书人,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教学生读书,教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反观当时自己上的一些公开课,刻意求新,把“与众不同”作为开设公开课的标准,缺少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因此课虽然上得很热闹,却少了些深度和内涵。

这样想来,我就不再纠结于教学方式的创新,因为我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阅读学,运用阅读学的原理去读书和教书,我是有信心的。2014年,我写的《关于课堂教学流程的思考》一文发表。在这篇论文中,我深刻地领悟到:教学流程的设计无迹可寻、无法可仿,是出乎意外、妙法偶得之的。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靠的不是方法和技巧的积累,而是教师的基本功。只有深入地、独特地解读文本,才有可能实现创新;
创新是经验的产物,更是智慧的结晶。这是我对工作前十年的阶段性反思,也是跳出束缚、寻找自我的一次尝试。

语文教学,从来就不只是教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是否有特色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素养高低。想要突破自我,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语文教师应该是个博学的人,古今中外的名著要熟悉,教学理论要及时更新,时尚的流行文学也要研究,当然还得有自己的阅读特色。由于校本课程的推动,我重点研读《周易》《老子》《论语》等哲学经典,先当课程去教,后来当课题去研究,集中精力,慢慢就有了一点心得。

要想让语文课受学生欢迎,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尊重学生,所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特点尤为重要。时代在发展,每一届学生都有其特点,每一个学生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我自学心理学知识,努力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并且把心理学理论与学生实际表现相结合,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渐渐地,我不再满足于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不再满足于上完课之后内心的愉悦与陶醉,我开始设计一些话题让学生自己去讲,比如课前演讲、课堂中的小辩论。再后来,我会安排一些简单的课文让学生去讲,先是诗词,再是散文,课型逐渐丰富多彩起来,有读报展示课、素材分享课、专题研讨课……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我都组织他们去讲。思想一解放,我就不仅让学生讲课,还让学生命题,如组织“《红楼梦》基础知识大赛”,几百道题目全部由学生提供,被选中的题目冠上学生的姓名。上课的方式也不断变化:我退到幕后,由主讲人变成策划者。学生讲课虽然没有老师讲得深,讲得透,但是锻炼之后,他们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多,课外学习语文的时间更多,语文学习的劲头就更足,完全变“我要他们学”为“他们自己要学”。让学生做老师,表面上看是解放了老师,其实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临机应变能力、临场发挥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都需要提升。

语文课,应该有生活,有学生的生活,也有语文教师的生活。语文教师不仅是个读书人,也是个引路人,应用自己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去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因此,我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多个方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尤其是丰富自己的生活。

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吗?一位毕业生是这样评价我的语文课的:“我觉得何老师的课堂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语文学习是需要兴趣去推动的。”学生的兴趣在什么地方?很明显,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语文课应该跟生活接壤,生活无限精彩,语文课也应该无限精彩。如果把语文课看成为了让学生获取高分而上的课,那么学生的灵性就会被压制,语文课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我常常与学生分享我看到的自然风光,分享我制作的糕点,分享我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分享我参加各种活动时的感受,分享自己与几届学生相处的故事……生活是无边无际的,但生活是与语文接壤的。

三、精进阶段:风格逐渐形成

在行走的路上,我们需要适时地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之后再改进,由此形成论文。从短时间来看,论文写作是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重要方式;
从长远来看,论文写作也是培育科研能力、形成个人风格的重要方式。

工作第一年,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了一篇论文,是关于诵读教学的,发表在大学的学报上,当时我很受鼓舞,觉得自己似乎可以做点理论研究。在攻读硕士期间,我发表了六篇论文,毕业论文《刘勰〈文心雕龙〉阅读教学研究》有十万多字,我的导师徐林祥教授把我的论文初稿发给阅读学研究专家曾祥芹教授,请他指点。记得曾教授给我回了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这篇硕士论文架构宏大,可与博士毕业论文相媲美”。曾教授看在导师的面子上,给了我极大的赞誉。之后,在我写作毫无头绪的时候,在我苦思冥想却无路可走的时候,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给我信心和力量,让我不畏艰难,勇敢前行。

如何寻找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是论文写作的重要突破口。我采用的方式是寻找一个切入点作理论研究,这个点有的是因为自己感兴趣,有的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比如我在研究《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找到了评点法这一切入口,于是论文《跟脂砚斋学评点》发表了;
在研究《人间词话》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我找到了评论类书籍的阅读方法这一切入口,于是论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文学评论类书册阅读》发表了;
在研究哲学类书籍的整本书阅读时,我抓住了“读写融合”这一切入点,于是论文《〈论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践研究》发表了。

如何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我觉得重要方式之一便是做课题研究。当然,课题研究应当体现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应该是自己的强项。我有个师弟叫屠锦红,他当时考上了博士,申报了一个国家级课题——“‘有效教学’视域下我国当代语文教学范式的审理与重建”。他邀请我一起做课题,让我负责“阅读教学的范式研究”这个板块。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课题,也根据课题相关内容发表了两篇论文。后来,这项研究因师弟的病逝而结束,但是我做课题的念头却愈发强烈。

之后,我们学校的几位老师申报了省级课题,邀我一起做课题,我逐渐熟悉了课题研究的流程,着手自己申报课题。2019年,我第一次申报省级课题,当时流行整本书阅读,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也有一点心得,于是便选择了这个话题,但是申报没有成功。我总结经验,分析申报失败的原因:整本书阅读是热点,做的人太多,而我的课题研究没有独特的角度,没有新颖的提法,没有创意的表达,不容易脱颖而出。2021年,我申报的两个省级课题“哲學经典阅读”和“读写融合”通过评审。这两个省级课题,正是我的研究方向,我相信我的教学风格会在研究这两个课题的过程中变得成熟。

对于语文课堂的追求,我觉得自己经历了三个阶段,正如《庖丁解牛》中所说的那样:先追求“技”,所见的“无非全牛”;
后来对教材熟悉之后,细读文本,反观自我,“未尝见全牛也”;
再后来,思考教学规律,尝试在“道”上有所突破。因此,各个阶段我的语文课有不同的特色,但是总体来看,我的语文课呈现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风格。

行走在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路上,我无怨无悔。“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唯有奋楫笃行,才能有不竭的动力和无尽的创造力,才能让不断重复的日子变得熠熠生辉。

未来的路在脚下延伸,“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猜你喜欢教学水平教学风格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师教学风格现状的调查研究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2018年8期)2018-09-04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小学(2016年10期)2016-12-12常州市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与分析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作文教学研究(2016年1期)2016-07-05名师的教学风格与课堂文化小学教学研究(2015年10期)2015-12-05高校数学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6期)2015-03-01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推荐访问:不休 不置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23/65832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