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知识学习深体会。(精选文档)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知识学习深体会。(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知识学习深体会。(精选文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知识学习深的体会。4篇

第1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知识学习深的体会。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答: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命题角度二: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命题角度三: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的关系的关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四、十八大报告中的首次提出: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注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时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

第2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知识学习深的体会。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作者:吴传毅
来源:《湖湘论坛》2015年第03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除了一些特定内涵外,还有许多特质,其中之一是在不断发展民主政治的同时,又保持了相对集权。一个国家选择相对集权或相对分权,既与其国情或社会发展阶段及社会情形有关,又与其历史文化传统有关。中国现阶段的相对集权有其政治优势。相对集权于任何一个政府都是必须的。某些国家因为高度集权从而导致政权倒台,只能说明高度集权不好。高度集权就会演变成为攫取性政治经济体制,这就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相对集权与相对分权各有其优点和缺点,从惩治腐败的角度,把分权看作是预防腐败的“定海神针”是错误的。从加强权力制约角度看,分权有利于抑制腐败,但单纯的分权却不利于抑制腐败。要是没有法治的积极跟进及其他保障措施,分权就可能导致“分散腐败”。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还是要靠法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对分权制度;
相对集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5)03-0027-07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高度概括和总结,提出了“三个自信”。其中的“制度自信”指的是对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所证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各项具体制度在内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始终指向公平正义与共同富裕,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显著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除了上述特定内涵外,还有许多特质,其中之一是在不断发展民主政治的同时,又保持了相对集权。

第3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知识学习深的体会。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制度保障, 它是中国人

民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认可, 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内容。

种自信不仅源于制度本身的优势, 还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想长期保持自信, 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实践, 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
自信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 要求全党要坚定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

“三个自信”本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自信,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1] 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

定性和长期性,道路、理论的最终落脚点都得靠制度的实践来保证。所以,制度

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集中体现形式,道路自信更具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

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文化体

[2]

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自信”就是个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 对自己所作各种准备的感性评估并在自我评价上持积极态度, 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 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亦即自己相信自己。

[3] 所谓“制度自信” ,则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身制度设计优越性的充分肯定和对这一优越性得以继续发挥的坚定信心。

[4] 这种自信源

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的深刻体悟。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


1


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9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

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

的社会制度,确立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现实根据

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不是盲目的, 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自身优越性和实践成果中得以确立的,它“基于历史,立足现实,更着眼未

来”。

[5] 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情,没有优

秀的、坚定的政党的领导, 就不会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 更不会出

现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肯定和自信。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得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是在社会发展的需要下依据中

国的国情而确立的, 并为中国的历史和实践所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发展的制度。

国近代的历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 [6]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探索中

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经过新中国

60多年的建设,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政治结构进更加完善,法律不断完备,人民民主进一步加强;
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人才不断涌现;
社会生活更加和谐,人民精神风貌不断提升,生态突出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民族关系更加融洽, 香港澳门得以回归, 两岸关系取得长足性进展;
中国从地区大国成为世界强国, 这都是政治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所以,历史和实践结果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是行得通的、 有益的制

度。

(二)有效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多层面、 多角度、多联系的, 正是在这些不同层面的制度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共同构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 相互联系、 密不可分的联动制度体系 [7] 。不管在任何时期,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能够充

分利用制度优势(特别是一党制和民主集中制的优势)来充分调动、协调政治、


2


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以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这样,我国能够对出

现的机遇和挑战迅速作出反应和调整, 特别是中华民族在面对灾难和巨大挑战的

时候更能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汶川大地震、 2008 世界经济危机, G20

峰会,“一带一路”战略等都反复证明了我国制度的高效性和优越性。

(三)有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不是固步自封的制度, 而是不断发展、极具科学性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乃至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

则, 又结合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 , 还积极吸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合理成分 , 逐步形成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 , 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 , 其中包括我国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体制、 社会体制等等 ,

这是符合中国国情、世情和民情的制度。

[8] 不仅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加新内容。

它顺应着世界变局 , 顺应时代潮流 , 有着其他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和自我满足, 而是当前以及今后我国长远发展和继续保持自信的需要。这对我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方面,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制度自信, 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和热爱, 才能保证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保持正确的方向,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人类解放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

想。另一方面,我国生产力发展还不充分, 经济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民主政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依旧存在, 国家统一尚未完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多发, 全球化趋势更加严峻, 国内外风险和挑战更加多样化,这都需要强有力的制度来支撑中国不断进行改革开放, 以应对复杂的局


3


势,将中华民族带向更远的将来。所以,我国还应继续保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

的态度,以科学的方法保持中国制度自信,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一)加强理论学习,从认知中把握制度自信

自信不是盲目的, 保持制度自信也不是人云亦云, 这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有正确的认知。

首先要从历史进程中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新中国建立时

的制度选择,再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要在内容上深

刻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相配套的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制度;
再有,要从中国特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上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是遵循以人为本, 满足群众利益需求, 促进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等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和目标, 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贯

穿于制度设计和实践;

最后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理论以及其他国家制度理论研究, 为制度建设和制度自信提供学理支撑。

进而

认知上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二)提高思想觉悟,从思想上坚定制度自信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要从思想上根本树立。

即是要从内心认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并以此为荣, 以客观、公正的态

度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特别是要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想

观念。一方面,由于中国发展的不完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深化,

中国社会矛盾、 社会问题凸显, 特别是党员干部的不正之风使得民众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了怀疑和不信任, 认为西方的制度更加先进, 人民更加幸福。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不断复兴, 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 部分人认为中国的制度

是世界最先进、最完善的制度,学习任何国家的制度都是多余的。所以,坚定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要从思想上端正态度,既要克服盲目自信,妄自菲薄,

[9]

又要防止自信疲软,崇洋媚外。

(三)注重实践探索,从现实中提升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产生以来都是立足中国的国情为出发点的, 并在实

践上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所以今后的发展更应立足实践, 从现实中保持制度自

信。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不断加强党

的顶层设计,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


4


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政府要摸着石头过河, 以人民群众的为导向, 关心老百姓

所关心的民主、分配、教育、就业等问题,加强相关具体制度的完善,利用制度

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不断提高开放强

度,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联系, 批判的继承外国先进文化制度, 改善中国现

有制度的不足,使之“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形成

立足中国国情的、先进的、科学的、极富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制度。

综上所述,坚定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作为“三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

不是盲目的自信, 而是由它的历史根据、 自身本质优越性和实践结果确立的。

要想继续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还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凝聚中华之力, 不断务实求新,开拓进取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钰民 . 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1):30-34.

[2] 张泽强 .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本内涵浅析 [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

报,2013(2):18-20.

[3]辞海 [Z].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5319.

[4]张艳娥 . 论制度自信内涵的三层维度 [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3(8):19-22.

[5]肖贵清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础[J].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5):9-10.

[6] 田克勤 , 张泽强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J]. 思想理论教

育,2013(3):4-9.

[7][8] 张克难,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

究,2013(3):6-11.

[9]刘芳 , 王喜 . 国论坚定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的必然性及其提升路径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3(1):9-14.


5

第4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知识学习深的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既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又有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只有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制度各司其职,有机协调,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优势;
中国国情;
发展需要;
根本利益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国建国起已实施六十余载。曾经一个时期,提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都会有些许语塞,因为我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发展差距比较大,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能从理论上阐释,还得到实践的充分印证;
不仅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而且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20xx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既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又有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只有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制度各司其职,有机协调,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
  革目标,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比如,20xx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反应迅速,果断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很快初见成效,国际社会给予了积极评价。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说:“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这些优势在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中更是显示出巨大威力。有国外学者评价中国抗击汶川地震灾害时说:“地震之后人们确实看到了中国制度体系的优越性,中国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日本《朝日新闻》认为,北京奥运会“使中国特有的体制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从文化制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围绕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我们党从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那天起,就始终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承担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着眼时代前沿,立足新的实践,努力建设和弘扬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充分展现了先进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在探索建设先进文化实践中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从根本上说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路,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从社会制度来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必然要求。60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3岁,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免除,社会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这样的优越性,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既取得重要成果,也遭遇过严重挫折。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体制和机制。它既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又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它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xx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5]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1995
  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些内容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各个方面。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概括为五个有利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一、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保持党和国家活力,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无论是相对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相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都既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又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根本制度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障。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具体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改善民生的制度,这种制度有效解决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充分体现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方向。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明显的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像西方三权分立的议会制那样互相牵扯、议而不决,耽误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时机。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五、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前苏联在处理民族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国家统一等问题上出现了失误,导致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国家分裂,最终亡党亡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国家学说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的民族问题、社会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从而很好地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一国两制”体现了我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思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拥有这些优势,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成果,它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需要,符合党心民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之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显著优势,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xx-07-02(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方玉梅,张丽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与优势[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7(3);
279-282
  [4]杜青.坚定制度自信: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及优势[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1(2);
18-21
  [5]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优势[j].长白学刊,20xx,181(1);
1-6
  作者简介
  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业题
  1.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我们过去搞的超越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特殊的历史起点、特殊的经济模式、特殊的政治体制、特殊的意识形态、特殊的发展道路和特殊的“两制关系”等方面。
  (2)与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这突出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采取完全不同的体制。
  ①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②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
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
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③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④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3)在实践中,逐步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格局:一是适时启动和加快对外开放进程,改变了过去的封闭发展格局。二是改变了过去平均主义的格局。三是改变过去经济部门和社会部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不分的格局,适时推动社会部门与公共部门的建设,整个社会开始呈现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分野、经济领域效率提高、社会领域迅速发展并开始承担社会整合和维护社会公平职能的局面。四是逐渐从外延式、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集约式发展转变,经济发展开始更多地依赖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
  (1)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2)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
  病和不足;
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
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
  (3)当然,不仅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答:(一)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
  (1)基本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将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2)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第二,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因而,我们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有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
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4)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
  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要实现中国现代化就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十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
  (5)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我们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各方面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清醒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这个定位是我们观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2)十七大报告在分析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时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两个没有变”在代表中反响热烈。这是观察国情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3)近五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各省区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巨变,但与东部相比,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
  (4)“两个没有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十七大报告在分析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时,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8个方面阐明了基本国情的现状和发展态势,指明了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深刻变化以及阶段性特征对经济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5)“两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这个定位是我们观察问题、
  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6)“两个没有变”,是我们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新的期待,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要求,都会使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会给社会的主要矛盾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共产党人讲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只有立足这个实际,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取得胜利。
  正是由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于“两个没有变”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并把它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只有牢记“两个没有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3.有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2)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当今世界,中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3)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4)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的足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就是文化。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比其他力量的影响更具渗透性、持久性、广泛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6)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脑袋”,“口袋”“脑袋”一起富,才能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快。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所以说,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4.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答:意义:
  (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就要求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把发展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上,体现在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笑脸上,这样的发展这才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3)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如何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问题。只有坚持不断地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4)民生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进步程度。目前,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加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途径:
  (1)在教育方面,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制定中长期规划,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督促地方财政增加收入,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
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
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
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
  (2)在就业方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了实现就业公平,强调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并加强全面培训劳动者、建立统一规
  

推荐访问: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2/0909/48394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