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开展情况调查及分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开展情况调查及分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开展情况调查及分析

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开展情况调查及分析3篇

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开展情况调查及分析篇1

 大轱辘车在河西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悠悠地转动了几千年, 岁月如流水般冲刷了它曲折的轨迹,西风吹散了它吱呀的声音,黄沙掩埋了它坚硬的躯体。在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的,只有那辆被陈列在冰冷的博物馆中、但关于大轱辘车的记忆、关于大轱辘车的故事永远不会消失…… 

不再转动的大轱辘车

 

陈列在嘉峪关城市博物馆里的大轱辘车

制作

试车

  
 
 

大轱辘车是中国古代沙漠戈壁上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其特点是轴长、轮大、车高。今天,大轱辘车在浩瀚的中国北方摇晃了几千年后,慢慢停止转动,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消失。我市自2007年以来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搜救工作无疑给滚向消亡的大轱辘车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2009年,大轱辘车制作技艺和嘉峪关故事传说、嘉峪关民间小调、嘉峪关地蹦子、嘉峪关烤肉串烤制技艺和嘉峪石砚制作工艺被列为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轱辘车制作技艺作为一项重要的民间工艺,列居首位。在2011年9月30日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举办的传承人授牌仪式上,有关部门向常兴发颁发了大轱辘车制作技艺认定证书及传承人证书。 

  亮相

为了保存这一面临消失的“工艺”,2009年1月15日,由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发现》栏目的李文训编导一行来到嘉峪关,历时9夭,在嘉峪关市新城镇中沟村四组孙延录家进行现场录制,对整个大轱辘车和铁钉铁瓦的制作都一一做了拍摄。这种车的主要特点是轴长、轮高,适合于在戈壁沙漠上行驶,颠簸轻,是当地古代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该车的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所以这次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为了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将大轱辘车的制作工艺列为特别节目《中国手艺》。于2月15日晚21点20分在中央十套《探索发现》栏目中播出。

    大轱辘车,以其轱辘大、结构科学合理、坚固实用经济而闻名遐迩,成为甘肃河西的一大特色。车轮特别高大,直径可达2.2米,车毂牗即车轮中间贯轴的圆木牘大如水桶牞,辐条18根,辋子宽23-26公分,厚10-13公分。这样一对庞然大物,装在车厢两边,有时套着一头毛驴,居然可以拉得动,初见者往往咋舌称奇。

    嘉峪关市志办的吴生贵主任说,汉代张掖已有轺车和牛车。汉墓壁画上画的牛车,汉墓出土的仿制轺车,均为大轱辘车,证明到汉代大轱辘车仍在张掖沿用。到了唐代,河西一带大轱辘车更加兴盛,官员出行都坐各式大轱辘车,敦煌壁画中有一幅张义潮出行图,图中画有大轱辘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大轱辘车仍是农田运输、短途运输乃至长途运输的主要工具,随着公路运输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到80年代初,这种车才被逐渐淘汰。

   现在,这种大轱辘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已由架子车、三轮子、手扶拖拉机和汽车所代替,它的雄姿和辙迹,已经在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中逐渐消失了。

    大轱辘车为什么要做成如此的高且大呢?这主要是走沙路、爬沙丘的特殊产物。这种高大宽厚的轱辘,可减轻车轮在沙碛上的深陷度,而且车轱辘大了,车脚子就高,装得越重,向前推进的惯性力就越大。这是人们根据实践经验所进行的创造。

关于这个大轱辘,在民勤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原先民勤的车轮子也较小。有一次,几个人去西沙窝打柴,回来路过一个沙丘,车轮陷入沙中,大家合力去推,费了老大的劲也难以转动。正在无计可施时,忽然走来一个身体健壮、面目和善的老头儿,二话不说,帮他们把车一个一个推过沙丘,这伙人感激不尽,连声称谢,并诉说起赶车过沙丘的难处。那老人啥也没说,只是用一只手臂在车轮子上大大划了一个圈儿,就笑嘻嘻地走了。这些人莫名其妙,不理解老人的意思。其中有一个木匠,他猜想:“老人是不是说,要我们把车轱辘再做得高大一点?”回家后,他几经试验,终于制作出了这种大轱辘,以后过沙丘就容易多了。一来二去,很快传遍了,车辆全部换上了大轱辘,还说那老人绝对是鲁班师健显灵,专门来指点民勤人解决这个困难的。

沉重缄默

逐渐消失的大轱辘车


          随着现代文明的日新月异,作为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的大轱辘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被人们逐渐遗忘和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的架子车、三轮车、拖拉机。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和普及极大地显示了交通和运输业的发达,这无疑是一件让人自豪的事。虽然大轱辘车失去了其使用价值,但它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载体、一种艺术参照物,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据了解,如今嘉峪关的大轱辘车几近绝迹,其制作技艺也几近失传,如若再不进行及时抢救和保护,再过十年或者几十年,大轱辘车的制作技艺就有可能真正成为历史了。 
      一位正在书店看书的老人告诉我们,他家在1981年之前有一个大轱辘车,后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把大轱辘车转让给了别人。大轱辘车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之后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架子车。至今,老人还能很清楚地说出大轱辘车的构造及用处,据他所知目前大轱辘车在农村可能没有了,能打造大轱辘车的人可能都不在了。老人对大轱辘车制作工艺的现状深表担忧。“现在生活好了,大轱辘车已不合时宜了,但可以把这门技术当文化去挖。可惜会这门技术的人也几乎找不到了。”另外他还告诉记者,大轱辘车一对车轮共有36根辐条,不能多也不能少,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 
      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那里摆放着一辆孤寂的大轱辘车,车轮显然修补过,沧桑的旧车辋上裂痕累累、斑驳点点,不知滚过了多少路程和岁月,今天被人收藏在此,并仍然避免不了风吹日晒的命运。街上一边歌舞升平,一边车水马龙,大轱辘车被夹在中间,粗糙的车身黯然失色,在初冬的夕阳下倍显凄凉。看到此情此境,不得不让人心里百感交集,心情沉重。 
 

痛定思痛

追忆濒临失传的技艺


        2006年夏天,新城镇中沟村四组的孙延录老人家院里响起了破木的清脆声,孙延录老人在儿子和另外三位木匠的协助下耗时十余天,打制出一辆完整的大轱辘车,被陈列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2009年春天,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发现》栏目制作组来到孙延录家进行现场录制,对整个大轱辘车和铁钉铁瓦的制作进行了录制,并专门做了大轱辘车制作技艺的报道。孙延录老人带病和其他几位木匠历时九天精心制作的两个大轱辘车轮被带回北京收藏,但遗憾的是,时隔不久,孙延录老人因病不幸去世。 
     2011年11月12日中午,记者登上前往新城镇的汽车,去拜访这“历史的车轮”,走访孙延录老人的家,期盼能从老人的儿子孙青身上发现大轱辘车的最后希望。 
    孙青不仅流露出对已故父亲的怀念之情,而且对大轱辘车制作技艺深表担忧。“老一辈的木匠大都不在了,在我们这辈人里面,很少有人能说出大轱辘车的构造,就是见过的人也很少,如果再过十几年,等我们都老了的时候,恐怕这门技术就失传了。” 
     孙青的父亲孙延录1943年出生于新城镇中沟村,一生做过木工、务过农、经过商,可谓阅历丰富。老人弟妹六个,他是老四,生有三子,老大和老二以务农为主,老三孙青今年42岁,平时跑运输做小生意,曾跟随老人在2006年和2009年打造过大轱辘车。 
     时光回到50年前,老人正值风华正茂,一次偶然机会见到有人在打造大轱辘车,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下定决心要拜师学艺。师傅一开始见其年幼不愿意接收,在老人再三坚持之下,真诚之心终于打动师傅传授技艺。学成之后,老人曾在60年代时期的农业社经常打造大轱辘车,靠计算工分养家糊口。60年代末,正直大炼钢铁,老人又被保送到酒钢干活,到1970年时被任命为自建队队长。一晃到了改革开放,80年代初,老人曾担任过市炭黑厂厂长,虽然不识字,但老人的社交能力很强。包产到户之后老人回家务农,期间包过活、办过厂子、做过生意。90年代,老人由于身体原因一直在家休息养老。直至2009年的春天,老人留下一生风风火火的背影,坐在岁月的轱辘上平静离去。 
     由于在父亲两次打造大轱辘车时,儿子孙青亲眼目睹了全过程,而且在老人的引导和指点下,孙青也掌握了一定的大轱辘车制作技艺。当聊起大轱辘车制作技艺时,孙青讲得头头是道。 
     孙青告诉记者,大轱辘车制作主要采用的材料是榆木,因为榆木质地坚实牢固,也有用柳木的。大轱辘车的制作流程为:车头——车辋——辐条——车轮——车轴——套装——车身——完工。其中最难制作的是车头部分(用于支持车轴旋转并保持其正确的位置),一对车头大如水桶,外面用4根铁箍捆扎,以防裂口,里面轴瓦部分(车头和车轴相接处)装有铁片打制而成的铁圈,车轴上掏渠镶有车锏,以减少摩擦阻力,就相当于现在的轴承。正是车头的关键作用,才保证了车轮的转动速度,让这个庞然大物能够奔走在戈壁沙漠。制作车头还要按照严格的比例,其外面18根辐条卯口之间的距离只有一公分。车头制好之后,再做车辋,辋子宽23—26公分,厚10—13公分。其制作过程也带有难度,要按一定比例把九节车辋用公卯母卯相套的方法牢固地套在一起,并要保证其精准的圆度,不能跑偏。然后按照车辋的直径大小再制作辐条,一般车轮的直径为1.5米至1.8米。随后制作车轴,车轴有如碗口粗细,长度足有两米,其两头和车头衔接处镶有锻打的指头粗细的车锏。接下来就是套装车轱辘。制好两个车轱辘,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剩下的车身、车檐部分就相对简单了许多。孙青说:“做一个车轱辘,一个人至少也得花十天工夫,光车辋上的眼一个人一天打上三四个就不错了。” 
     孙青告诉记者,由于平时比较忙,另外制作所需材料榆木很难找,现在也没人需要大轱辘车,自2009年之后再没打造过大轱辘车。记者只能以“不要因为老人不在了,就把这们技艺丢失了”和孙青互勉。不过他对以后略有计划,“我想以后买些工具,抽时间制作一些小的大轱辘车工艺品。”很可惜孙青家里没有流传下来的大轱辘车,记者没有亲眼目睹这穿越千百年历史的车轮。孙青家里只留有一副在2006年制作大轱辘车时所剩下的车辋,上面积满厚厚的灰尘。 
     为了进一步详细了解大轱辘车的方方面面,记者计划采访市文化馆所提供的现任大轱辘车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常兴发,可惜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和其取得联系。 
 

悠悠岁月

滚动在戈壁的木轮


     大轱辘车以经济耐用、牢固方便、结构科学合理闻名遐迩,在古代的河西走廊做出了重大贡献。嘉峪关原市志办的主任吴生贵曾说,汉代时张掖已有轺车和牛车。汉墓壁画上画的牛车,汉墓出土的仿制轺车,均为大轱辘车,证明到汉代大轱辘车仍在张掖沿用。到了唐代,河西一带大轱辘车更加兴盛,官员出行都坐各式大轱辘车,敦煌壁画中有一幅张义潮出行图,图中画有大轱辘车。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9月经过河西到新疆,当时林则徐骑马前行,初七走到酒泉时,时风时雨,于是换成轿子,但道路难行,轿夫叫苦,于是林则徐决定换成当地的大轱辘车,顿时感觉省力不少,于是乘大轱辘车直到出关。这些在《林则徐集·日记》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大轱辘车还仍是农田运输、短途运输乃至长途运输的主要工具,随着公路运输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到80年代初,这种车才被逐渐被淘汰。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有新事物的出现就有旧事物的淘汰。大轱辘车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在戈壁沙漠中滚动了千百年,在交通四通八达的今天,它早已派不上用场,但也不能因其没有实用价值而被遗弃,相反对大轱辘车制作技艺更应该进行保护和挖掘,让这门绝技得以薪火相传。        

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开展情况调查及分析篇2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俞趁欣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2018年第03期

        摘 要:河北省霸州市第四中学立足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将传统文化引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文化活动展演、文化专题讲座、成立文化社团、田野调查及文化展板等活动,让师生感触并传播胜芳传统文化。同时,学校开展胜芳传统文化的科研活动,编制传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真正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一方面使教师、学生获得成长,另一方面也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意义深远。

        关键词:学校教育;
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9-0059-04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对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延续中华文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传承保护的重要路径,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历史使命,也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新课题。

        胜芳传统文化指在胜芳这一区域内长久形成的特色文化,涉及历史、经济、建筑、特色饮食、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花会、民俗节日等内容。胜芳镇始建于春秋末期,历史悠久,地处华北平原中东部,位于海河流域的大清河北岸,毗邻京津保三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古即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水旱码头和物资集散地,是北方少有的水乡。胜芳古镇有着丰厚而独特的水乡文化,现有2项国家级、5项省级、8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相比北方其他城镇,胜芳镇的民俗文化集中、丰富、完整,被学界誉为 “民俗圣地——华北民间文化活化石”。

        无疑,我们守着一座文化“富矿”,且镇域内有小学17所、初中2所、高中1所,拥有比较完整的中小学教育体系,具备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基础条件。霸州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霸州四中)是一所普通高中,在校生3000余人,是霸州市东市区唯一的一所高中学校。霸州四中上承大学教育,下连初中、小学教育,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阶段开展,既是对初中、小学教育的深化,又能为大学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霸州四中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必将辐射辖区内其他学校,拉动更多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其意义重大且深远。

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开展情况调查及分析篇3

给定资料2”中的文章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15分) 要求:全面、简明。不超过250字。


【解题思路]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阅读题目,本题要求谈谈对一种说法的见解,换言之,就是评论该说法。题干明确说明结合“给定资料”,要求全面、简明,所以不要单纯着眼于从“给定资料2”中提炼要点,以免遗漏。

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这一说法涉及两个主体:一为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为长城、故宫。可知长城、故宫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回到材料中寻找与两个主体有关的要点。

给定资料1围绕传统结婚仪式展开,主要说明传统婚庆仪式沿袭了乡村习俗,传承着某种精神。

题目中说法的出处在给定资料2,那么重点阅读给定资料2。给定资料2讲到文物即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流失、盗墓猖撅,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毁灭更加触月惊心。资料中一系列伺句均在说明一个问题,即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认识的模糊不清,所以导致其面临危机。资料2紧接着阐述作者之所以认为非一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原因,即长城、故宫已失去其实用性,而戏曲、剪纸等活着的文化,集中体现着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表明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此处同资料1都在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资料2紧接着讲到民间文化消失后无法再生,这是在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资料2最后一段讲到某些政府官员在文化理解上存在误区,不仅没有增加文化内涵,反而伤害了文化。这也是在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此问题同之前的问题可以进行合并。
资料三主要讲述不同地区在保护地方特色文化方面的成功经验;
资料4主要讲述妈祖文化;
资料5主要讲述平阳鹤溪缸窑曾经的辉煌,而今巫须保护促进发展。由这三则资料可知,特色文化只有保护到位才能不断发展、创新。资料6讲述作家F对文化发展与保护的看法,他提出全民保护与科学保护,这两点即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可用对策。资料6最后再次阐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而此处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对以上信息进行合并、加工,梳理作答逻辑,既然是谈对一种说法的见解,那么就要先表明态度,然后分析持此观点的理由,最后联系实际,对观点进行总结,在总结时应结合给定资料简单谈谈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要重要的财富。这是因为:
一是长城、故宫已失去实用性,而戏曲、秧歌、剪纸、刺绣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它集中体现了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优美与神秘,传承着独有的民族精神,可以让人获得精神归属感。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毁灭便无法再生,导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但目前,很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不够;
某些政府官员在文化理解上存在误区。因此,必须推行全民保护与科学保护,全面系统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荐访问:启蒙教育 文化遗产 物质 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开展情况调查及分析 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的开展情况调查及分析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查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2/0920/489133.html

  • 相关内容
  • 09-20 2022年度无疫村申报材料及经验做法范本(范文推荐)

    材料:汉语词汇材料:游戏《地下城与勇士》奖励材料:2008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无疫村申报材料及经验做法范文2篇,供大家参考选择。无疫村申报材料及经验做法范文2篇【篇一】无

  • 09-20 2022年度X街道党工委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报告

    2020年,X街道党工委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章为遵循,以纪律为戒尺,以忠诚为品质,聚焦主业主责,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持六重六严工作法

  • 09-20 2022年党内庸俗化心得体会3篇

    2022年党内庸俗化心得体会3篇2022年党内庸俗化心得体会篇1近期,我区集中开展了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交易化问题集中治理工作,聚焦“圈子文化”、“码头文化”

  • 09-20 机关党支部党建工作计划

    党支部: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在社会基层单位中发挥核心作用。凡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50人以下的基层单位,都应当设立

  • 09-20 XX县实施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方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XX县实施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方案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