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法律解释“本体论”探究【完整版】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法律解释“本体论”探究【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法律解释“本体论”探究【完整版】

法律解释的“本体论”探究5篇

法律解释的“本体论”探究篇1

任务二答案

选择题:1、BCD 2、BCD 3、D 4、B 5、D 6、BCD 7、AB 8、AB 9、B 10、BD 11、A 12、ABCD 13、ABD 14、AB 15、AB

简答1

哲学本体论(ontology)几乎与哲学一样古老,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就是哲学。从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本体论研究的主要是“存在”问题,正因为如此,它有时也 被称为“存在论”。但是它不是研究“存在者”的一门学问,而是探究“存在者”何以 “存在”的一种智慧,并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终极关怀紧密相关。20世纪以来,本体论 遭到了严重拒斥甚至否定,这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也与人们的理智迷误不无关联 。然而,无论本体论的命运如何,它所关注的问题都是我们无法超越、无法回避的,因 为那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在今天这个人们越来越丧失家园感的“表面化”的、浮躁的时 代,情形更是如此。

从西方哲学史来看,本体论作为一门学问起源于对万物本原也就是本体问题的追问。

所谓“本原”(英文的对应词是principle,亦译为“始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 ,就是万物都由它构成,最初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其属性变化不已,而其本体 常居不变的那个东西。(参见亚里士多德)从希腊早期哲学家的研究看,无论他们把万物 的本原看作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看作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看作是可变的还是不可变 的,有一点对于他们来说是共同的,这就是把探寻万物的本原作为本体论或哲学研究的 任务。这些哲学家的历史贡献在于,他们注意到本体论的任务不是要研究现象世界,而 是要探寻现象背后的根源或本原。但是,这种本体论是有明显缺陷的,主要表现在这些 哲学家还没有意识到现象与本体的区别,没有从现象世界进一步深入到本体世界去探寻 世界的本来面目,没有实现本原向本体的转换。从本原向本体的转换是柏拉图完成的。

柏拉图转换的重要前提是毕达哥拉斯哲学,特别是巴门尼德哲学。毕达哥拉斯学派认 为“万物都是数”。数不仅被看作万物的本原,而且被看作万物的原型、世界的本体。

巴门尼德则提出了比数更为抽象的“存在”作为世界的本体。他注意到,事物是形形色 色的,而存在则是惟一的,宇宙万物以及它们的属性、动作等,无一不是“存在”。变 化万千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有这惟一的、不变不动的“存在”才是真实的世界 ,才是万物的本原。巴门尼德认为,各种特殊性都由某一门具体的科学来研究,只有“ 存在”才是哲学应该研究的对象。后来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这种最一般、最普遍的“ 存在”被表述为“作为存在的存在”,并被明确作为第一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

到了柏拉图那里,本体论已经不再局限于对万物本原的追问,而是转向了对世界本体( noumena)的探寻和本体世界(即世界本来面目)的逻辑构造。柏拉图以更明确的形式将巴 门尼德的两个世界的学说表达出来:一个是我们所处的现象世界,它是变化生灭的,是 感觉感知的对象;
另一个则是理念世界,它是永恒不变的,是理性认识的对象。在柏拉 图看来,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才是世界的本体。“理念”也是“存在”,但与巴门尼

德的“存在”有所不同: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共性,而“理念”只是一类 事物的共性。不是惟一的、不变不动的“存在”,而是各种不同理念构成的世界本来面 目。另一方面,柏拉图又吸取毕达哥拉斯关于数是万物的“原型”的意思,认为理念不 仅是世界的本体,而且是万物的原型,世界万物都不过是对理念的“分有”或“摹本” 。尽管柏拉图的理念论在理论上存在着诸多困难,而且还有不少牵强附会的地方和神秘 主义色彩,但这种理念论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关于本体的学问,是一种典型的本体论。

在柏拉图之后,亚里士多德把“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他的第一哲学的对象。他所说 的“作为存在的存在”(也就是第一存在)实际上就是本体。他把存在区分为偶性意义的 存在,本质意义的存在,真和假的存在,潜能的存在和现实的存在,而只有实体(subst ance,亦译为本体,其含义是作为其他东西的基础、基质和主体)才是事物的本质,才 是本质意义的存在,才是第一存在。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有不同的规定,但他最终把事物 的“形式”(form)看作第一实体,而他所谓的“形式”实质上就是柏拉图的“理念”, 也即“本体”。这些本体论并非关于存在的学问,而是从追问万物的本原肇始、以探寻 世界的本体完成其理论构建的关于本体的学问。

简答2小论文: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但近几十年里,这个词被应用到计算机界,并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语言以及数据库理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有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
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
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
但其探寻的“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
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为真理之根本。

正确认识哲学本体论及其表现形式."道可道,非常道",任何一个已经讲出来的、写在纸上的理论都不是真理本身,它只是真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形式.要成为一个好的学者或者一个悟道的人必须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心里不能执著于任何现有的理论,必须以"常无"的心态来观察现象,但是任何现象都是"道"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任何现象都是决策者在一定条件下理性的选择的结果,所以我们要不断从经验现象中总结出理论模型来,要做到"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有"指的是对"道"的表现形式的把握."徼"是"道"的表现形式的边界。然后从现象的观察中实现常"有",也就是做到把握经济逻辑在这个现象是如何表现的。

法律解释的“本体论”探究篇2

论安瑟尔谟本体论的证明
作者:张耀元
来源:《知与行》2019年第01期

        [摘要]生活在中世纪的先辈安瑟尔谟在立足信仰在先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而他运用归谬法,从“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大的存在者”中分析得出如果设想概念不存在会发生怎样的逻辑矛盾,从而得出上帝存在。使“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大的存在者”具有了先天存在于人的心中的合法性。然而,安瑟尔谟的论证却遭到了法国僧侣高尼罗的反驳,即能被直观把握到的概念,才应承认它先天存在于人的心中的合法性。至少说,在没有阐述这个概念之前,是无法直接把握到它的。所以这个概念不能作为论证的前提。二者的论辩演示了一场精彩的思想博弈。

        [关键词]安瑟尔谟;高尼罗;存在者;不存在;设想;理解

        [中图分类号]B50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1-0150-06

        一、导言

         从哲学史的标准来说,11世纪的欧洲大陆,是经院哲学时代的开始。在这之前,基督徒对上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无须论证的。因为在基督徒看来,人有限的智力是无法揣测窥探上帝的。因此用人的智力去论证上帝的存在,本身就是错误。所以关于上帝,正如德尔图良所说的那样,唯其不可能我才相信。因此,只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信仰就可以了。但到了11、12世纪,人们对上帝的态度不再仅仅满足于为了信仰而信仰。在立足于信仰的基础上,对于上帝的存在,还希望能从另外一些途径给出一些解释。为此,被称之为经院哲学之父的安瑟尔谟,在立足于信仰在先的基础上“为信仰而寻求理解”,首先提出了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的论证。

         其实,提到本体论的证明,不得不说到康德。正是由于他对安瑟尔谟这种证明方式的批判,这种论证方式才被冠名为“本体论的证明”。与之相对应,在康德那里,除了本体论的证明方式外,他还把其他对上帝的证明方式归结为宇宙论、自然神学两种证明方法。但是,在康德看来,无论是宇宙论还是自然神学的证明最终都要回归到本体论的证明之中。因为,宇宙论与自然神学的证明表面上是依托于经验,但实际上在这两种证明中,已经预设了一个最高实在性的概念,用安瑟尔谟的话来说就是“那无法设想有比之更大的存在者”,这个概念已经寓于这两种证明之中。所以,这两种证明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本体论的证明之中。

法律解释的“本体论”探究篇3

本体论与认识论

摘要:本体论是研究哲学所无法绕开的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至今,

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哲学上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转向,哲学的研究

视角也不断的发生改变,但本体论哲学并没有随之覆灭,本体论哲学

试图从人所从来的终极存在,始初本基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本

性、行为、根据以及前途命运的一种理论方式,这种形式逻辑的哲学

与经验世界相分离,但它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并不因远离生活而失

去价值,相反却像明灯一样,指引着人们。

关键词:本性 终级存在 纯粹原理 形式逻辑 实在意义

一,导论

哲学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试图为人类提供某种关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终极性的根据、尺度和标准,也就是为人类提供某种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哲学的终极关怀,也就是哲学的本体论追求。

一般哲学史著作都认为,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研究重心的转换,即从重点研究“本体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简称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
现代西方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相较,又发生了一次转变,从重点研究认识论问题转向重点研究语言问题,即所谓“语言转向”(linguistic turn)。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但是,近现代哲学所发生的两次“转向”,并不意味着作为最古老和最基础的哲学分支——存在论的消失;
相反,在近代哲学中,按照本体论的方式去探讨存在论问题的取向,特别是继续把它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哲学型态来看待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根本改变。只是在休谟和康德具有摧毁性的批判之后,传统本体论哲学所探讨的问题才成为可疑或必须“存疑”的问题。“存疑”不等于问题的取消,而只是要求对本体论的基础进行“审查”(如康德)。因此,在康德之后,黑格尔通过重建理性工具,又重新恢复了本体论哲学的基本信念。本体论是研究哲学所无法绕开的结,然而,本体论研究的内核是什么?研究本体论的意义何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反思,

二,本体论的概念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把哲学规定为关于“本体”之学,按照他的理解,这种本体之学的目标是寻找“万物始所从来,与其终所从入者,其属性变化不已,而本体常如”的东西。西方哲学中第一次提出“本体论”(ontology)这个术语并为之下定义的是近代德国哲学家沃尔夫,黑格尔曾转述过它的定义:“本体论,论述各种有关‘存在’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存在是唯一的、完善的;
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诸范畴;
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我们可以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由于形而上学是以本体论为主要内容的,人们常把形而上学等同于本体论,康德哲学使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故而人们称康德以前的西方形而上学为“传统”形而上学。高清海先生在分析亚里士多德对“本体”观念的理解时指出:“所谓本体论,顾名思义就是试图从人所从来的终极存在,始初本基中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本性、行为、根据以及前途命运的一种理论方式。从这种理论方式看来,人的本质不在人的本身,事物的本性也不再事物本身,它们共同有一种超越于它们之上的存在所规定,这种存在就是本体。”本体就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就是世界包括人在内的秘密所在。只要理解并把握了这个本体,就没有什么不在掌握之中了。

三,本体论的基本特征

本体论最初产生于柏拉图的理念论中 ,按照柏拉图的理念论 ,世界被二分为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可感世界中事物是变动不居的 ,没有实在性 ,只有理念世界中的事物才是确定不变的。它是事物的本质 ,在人的感觉经验之外 ,并且是可感世界事物的根据。本体论正是活动在理念世界的领域之中 ,并且以之为对象的。通过理念世界中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明现象界中的事物。黑格尔在其哲学中就认为 ,绝对理念是纯粹的原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表现都是绝对理念的外化或展开。这样的原理由于不是从经验中得出的认识 ,而是先于经验的 ,它必定是从概念到概念构造出来的体系。因此 ,本体论就是这样与经验世界隔绝或者先于经验世界的理念世界、 绝对精神、 纯粹理性的领域 ,它是纯粹的原理、“第一哲学” 。正因为本体论是先于经验的纯粹原理 ,这些原理从理论上讲就不是人主观地设想出来的 ,而是概念自身逻辑运动的结果。对此 ,黑格尔作了如此概括 : “这种精神的运动 ,从单纯性中给予自己以规定性 ,又从这个规定性给自己以自身同一性 ,因此 ,精神的运动就是概念的内在发展 ;它乃是认识的绝对方法 ,同时也是内容本身的内在灵魂。我认为 ,只有沿着这条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 ,哲学才能够成为客观的、 论证的科学。”在本体论哲学家看来 ,正是概念的逻辑运动 ,才保证了这套原理系统作为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与本体论运用逻辑方法这一特征相符的是 ,在本体论中所使用的那些概念必须是从逻辑上加以规定的概念。逻辑地规定的概念与日常语言中的概念的区别是 ,日常语言的概念是从这个概念所指的对象方面得到其意义的。而逻辑的概念则是从其与其他的逻辑概念的关系中得到规定的 ,逻辑概念的意义就是它的逻辑规定性。本体论通过把一切概念转变为“所是” 和 “是” ,使 “是” 成为统摄 ,包容一切 “所是” 的最高、 最普遍的概念 ,从而使它们都成了逻辑的概念。综上所述 ,所谓本体论就是运用以 “是” 为核心的范畴 ,逻辑地构造出来的哲学原理系统。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 :1、 从实质上讲 ,本体论是与经验世界(或可感世界) 相分离或先于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原理系统 ,这种哲学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之列 ;2、 从方法论上讲 ,本体论采用的是逻辑的方法 ,主要是形式逻辑的方法 ,到了黑格尔发展为辩证逻辑的方法 ;3、 从形式上讲 ,本体论是关于 “是” 的哲学 , “是” 是经过哲学家改造以后而成为的一个具有最高、 最普遍的逻辑规定性的概念 ,它包容其余种种作为 “所是” 的逻辑规定性。Ontology因之而得以命名 ,即它是一门关于 “是” 的学问。故本体论亦可译之为 “是论” 。

四,本体论的合理性和实在意义

前面我们说本体论是一种先与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原理系统,是与经验世界相分离的;
并且本体论是形式逻辑的产物;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本体论哲学是脱离于我们的实际生活,那我们就要探究一下这种游离于实际的理论哲学是否有其合理性和实际价值。谈论某一事物是否具有合理性的标准从来不会是是否是现实存在的或是说是否是经验的结果,所以本体论哲学的先经验而存在的特点并不能否认它的合理性。本体论追求的合理性并不在于它是否能找到这个最终的存在,不在于能否到达“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价值”,它的合理性在于,人类总是设置一个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存在,把自身的实际存在变为更加理想化的实际存在,而不断的对其进行追求。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人类总是在历史的确定性与人类的“至上”性之间,永远保证一种“张力”,而又不断的打破这一微妙的“平衡”,使人类不断的反思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本”,进入更高的哲学追求,不断更新自身的思维方式,世界图景和价值观念。所以从这种角度讲,本体论是一种给予人方向和追求的哲学,在今天甚至在未来,本体论都会有着它所独有的魅力。哲学的发展并不是以完全否定先前的理论为前提,而是扬弃,所以从这点来讲,不论是认识论还是语言哲学都有本体论哲学合理性的存在,所以本体论哲学的超现实意义远大于其实际存在的意义。

法律解释的“本体论”探究篇4


关于本体论的研究
一,定义
1,哲学史上关于本体论的最早定义。
哲学上关于本体论的定义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沃尔夫,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其说如下:本体论,论述各种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如“是”以及“是”之成为一和善。在这个抽象的形而上学中进一步产生出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见中文本贺麟,王安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189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由此而可以看出在沃尔夫的定义中,本体论最初是西哲史上的一种形态。
2,百科全书上关于本体论的定义。
(1)《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关于本体论的定义。全部引述如下:本体论:关于“是”本身,即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和研究,这个术语直到17世纪时才首次拼造出来,然而本体论痛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所界定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是同义的,由于后来形而上学也包括其他的研究,例如,哲学的宇宙论和心理学,本体论就毋宁指对“是”的研究了,本体论在近代哲学中成为显学,是由于德国理性主义者克里斯蒂安·沃尔夫,依他的看法,本体论是走向关于诸是者之本质的必然真理的演绎的学说,然而,他的伟大的后继者康德却对作为演绎体系的本体论,以及作为对上帝的必然存在(当做最高最完善的“是”)所作的本体论证明作了有重大影响的拒斥,由于20世纪队形而上学的革新,本体论火本体论的思想又变得重要起来,这主要表现在现象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中,其中包括了马丁·海德格尔。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则认为,“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定性的学说。”又说:“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还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跟论’”等等。
在我国哲学界,还有许多关于本体论的说法,它们大体都可包括在我们上面所引到的几条说法中。而且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本体论的说法比之沃尔夫关于对本体论的定义更为被大众接受。


综上,我们认为,所谓本体论就是运用以“是”为核心的范畴,逻辑地构建出来的哲学原理系统,根据定义它有三个基本的特征:
①,从实质上讲,本体论是与经验世界相分离或先于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原理系统,这种哲学当然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之列。
②,从方法上讲,本体论是采用逻辑的方法,主要是形式逻辑的方法,到了黑格尔发展为辩证逻辑的方法。
③,从形式上讲,本体论是关于“是”的哲学,“是”是经过哲学家改造以后成为的一个具有最高,最普遍的逻辑规定性的概念,它包容其余种种作为“所是”的逻辑规定性。Ontology,因它而得以命名,即它是一门关于“是”的学问,是较适当的译名应为“是论”。
二,Ontology及其汉译问题
“本体论”一词译自拉丁文:“ontology”,该词为17世纪的德国经院哲学家郭克兰纽(1547—1678)所创,他是根据希腊词on的复数onta(诸存在者)加上logos(学)构成的,将其拉丁化后,成为Ontology,从构词上看,所谓“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者”的学问,要研究存在者先要在思想上确定“存在本身”,因此我们可以说“存在”就是“是其所是”包括两方面:一是什么?二如何是。追问存在——存在必须显现——追问存在的意义。所以,当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本身”被换成“存在者”,是西方几千年的本体论传统的一个基本错误,即把“存在者”当做“存在本身”,其存在论差异就在于区分存在与存在者。
在中国,中国人用“本体论”来译Ontology是不尽妥当的,“本体”一词,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是与“道”“用”“器”相对应的词,佛学思想进来之后,中国人开始明确区分“体”“用”,另外,“本体”也是“本跟”的意思,“本体论”即“本根论”,本根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指究天地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问。“本根”是某种无形无相,与天地万物不同而天地万物都由之而出的东西,这与西方的Ontology专门研究诸存在者之最基本的“存在规定”,意思不同。
然而西方的本体论的根本旨趣在于说明存在者的基本规定,Ontology不管怎么汉译都是从对“存在者的基本规定”的追问入手的“论道之学”。所以可以


看出在精神上,无论是中西方其本体论的研究都在于对文化世界的统一性之根据的澄清,可以说本根论和Ontology都是论道之学,这一点便是他们的共通之处。所不同的是论道的方法,门路,着力处的不同,故而形成中西不同的智慧境界。
然而从根本上说,论道,在西方哲学史上,不论在时间上,还是逻辑上,都先于论认识,论道德,论历史,论道成为对于抽象的最高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而中国传统哲学也是从论道开始的,但中国人一开始就不把论道与论认识,论道德,论历史加以明确区分,而是紧密结合,由此才得以把论道落实于论生命实践上,而不使其抽象化,不使论道成为对于抽象的最高知识(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哲学”)的追求,这是中国传统的论道之学的基本特征。
三,西方本体论思想的发展(从本体论在巴门尼德那里的开创到柏拉图时
的形成一直讲到近代本体论的特征与问题)
本体论这个词虽然很晚才出现,但研究“存在问题”的兴趣却是哲学的起点。也就是说,自哲学诞生起,关于存在问题的学问也就起步了,他的最初形态是世界本原学说。
1,世界本原学说——“前本体论”
世界本原之观念在古希腊自然哲学中被表达成“始基”,始基就是万变之中不变的本原,是整个自然界变化过程的基础,这基础乃是一种单一的宇宙物质。古希腊哲学的开端——伊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学派的学说就属于世界本原学说。为什么说他是“前本体论”,因为这种学说是本体论的先导,他探讨世界统一性的原理,也就是要揭示诸存在者之最基本个共同规定。只是他所揭示的基本规定,没有跳出有限的感性具体性的范围。
在泰勒斯的命题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已经初步包含了西方的知识观念:用洞察到“一”之原则的思想去超越感性直观到的“杂多”。但是泰勒斯命题的基本矛盾在于:作为普遍概念的水与感性存在的水之间的矛盾,即思想的普遍原则与感性的有限形式之间的矛盾。所以后来的哲学家也看到了这点。阿那克西曼德:无限——阿拉克西美尼:气。(没能解决)无法找到第一因,本原无法追寻。
赫拉克利特:火。表现形态体现不断运动变化。世界无永恒的东西如果有那就是变化。
“逻各斯”。哲学思想中的核心定语,“一及一切一切即一”普遍规


律法则。取消了本原问题,所留下的问题,如何寻得一种方法超越感性,以揭示诸存在者的基本的共同规定。
2,本体论的开创
感性的东西是以非感性的东西作为原因和根据的,因此从世界本原学说到本体论的过渡即从对感性的第一因的探求到对非感性的自因的探求,取决于能否找到超越的推知方法。(巴门尼德)
毕达哥拉斯:数的本原说。本质来源于抽象,抽象来源于具体,灵魂进化的方式:数和音乐。通过毕达哥拉斯,西方人第一次不以自然的感性形式了解“绝对”,而把他了解为一种“思想的范畴”,这样一个原则就被树立起来:只有在思维中,才能正确的把握事物的本性。从超感性世界到理念世界之间。
如果说毕达哥拉斯派在数中无法真正表达纯粹思维的话,赫拉克利特把探索的目光引向思维所居住的语言,逻各斯指示着蕴含在语言中的纯粹思维,却未曾在语言中找出纯粹思维,而巴门尼德实现了这一纯粹思维的探讨。
巴门尼德:a,存在存在,非存在不存在。(无中不能生有,找到哲学的终极任务——存在)
B,存在是一个球体,四周被锁链固定着。(存在是有限的,唯一的,完满的)C,能思维者与能存在者是同一的。感性事物之所以能够被思,是因为他被客观思维所决定,即它成了能存在者,即客观思维世界决定感性世界。(1)语言的本性是思维,语言表达存在者,即是思维做出存在者,语言是客观的,思维是客观的,而客观的普遍的思维规定隐含在语言的构造规则中。(2)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3)思维决定存在。(并非个人的主观思维可以与存在同一并决定存在,与存在同一并决定他的是客观思维即主宰一切的逻各斯)
于是把思维规定实体化,使得存在者开始实体化,思维规定与感性脱离,成了自在自为的世界。所以说巴门尼德是本体论的先驱。
3,本体论的形成——柏拉图
来源(1)克拉底努: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现象界
(2)毕达哥拉斯:从超感性世界到理念世界(3)巴门尼德:存在
(4)苏格拉底:归纳,定义,本质——智思界,理念界


柏拉图:现象界——理念界(如何到达和衔接)分有说,模仿说,灵魂回忆说。“智篇”(没有解答)
所以柏拉图的贡献在于分离,即两个世界。以后的西方哲学一直在解决分离后的融合问题。亚里士多德:原因论,实体论,存在论,范畴论,“个体化形式”——第一实体。通感说,企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没有成功。
(理念,原型“看”,可看,但同时具有超越性。即内在的超越性。——康德的“先验”。上通下达。老子的“和光同存”,基督教比犹太教更为优越的地方在于犹太教的神具有绝对性,而基督教的神打破了这个东西)
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5,近代西方哲学精神中对本原问题的回归及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问题
因此可以看出,柏拉图思想的缺陷在于在真理与现实的关系中放逐了人本身。说到底,人回忆与否根本无关紧要。这一缺陷同时就是近代之前的西方本体论及之引导出来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致命缺陷。这一缺陷必将导致对超验的,彼岸的真理体系的反抗,要求给以人本身在真理和现实中的中心地位。而全部的问题不在于怀疑客观思维的真理品质,而在于将客观真理拉回人心,拉回到人的内在理性。人的内在理性才是真理的发源地,人是真理的主体。真理对人来说不是外部的权威而是内心的自由,这自由出自内心的理性的自觉。这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典型的二元论者,从怀疑一切既有的定论开始找到了最后的不可怀疑者,即: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不可怀疑,“怀疑”——“思维”。思维的出发点不是外在的董事,而是我思,即是说“存在”是“我思”的结果。由“我思”证明的“我在”之存在与感性事物之存在,是不同的规定,所以笛卡尔区分了两种实体“物质实体”“精神实体”。
笛卡尔的意义在于,不仅把彼岸的客观思维拉回人的内心,以便宣布真理属于理性的内在性,同时还为纯粹思维树立了他的对立面——广延(即存在),以追求真正的知识。但如何再把这一对立面不看成对立面,使之成为真理自身的内容?笛卡尔无法对付这个问题,所以,最后,他还是借助神(上帝)这一绝对


的实体。拿他来保证纯思与感性内容的结合,即保证真理,这显然是从二元论立场转到一元论立场上去了。
但是,虚构神并不是对问题的解决。可以说,整个近代的西方哲学都在对付这个问题。——(如果要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分离,黑格尔——绝对精神说明了这点。)
四,西方本体论与中国的道
根本区别:一体和两离具体体现在:哲学的目标,语言和途径上。1,目标中国:境界——做人的境界西方:真理——认识真理,追求知识
(与伦理道德的关联问题)
2,语言中国:“名”名与实的关系范畴,道与道统,物,关于有无之辩。“无中能生有”
西方:通过概念得到逻辑性规定的范畴。“是”。“无中不能生有”
3,形而上学的差异中国:形上与行下相对,有原型和摹本,从行下入行上。西方:纯粹的哲学哲学的核心
本体论哲学的特征:语言。本体论是在独立的特殊语言王国里的纯粹思辨的哲学。
五,本体论问题与个人人生的关联
1,2,

死亡问题与终极关怀克服虚无的道路:哲学与宗教

法律解释的“本体论”探究篇5

本体(Ontology)简介
最早接触Ontology是2003年4月份,当时正在做《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与对策》本科毕业论文,看到了Ontology方面的相关资料,但由于与论文关系不大,所以就匆匆浏览了一下,并未细看。
研究生上的是情报学专业,导师在企业竞争情报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的,因此我的研究方向也自然选择了竞争情报。毕业论文被指定为了《基于Ontology的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因为导师认为Ontology类似于词表,但是又比词表功能强大,因此将Ontology引入内容分析法,可以将内容分析提高到语义分析的层次上,并且又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点,是实现语义内容分析的一个新的思路。因此从论文题目定下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与Ontology卯上了。
Ontology的定义
Ontology也称为本体,它最初是一个哲学范畴,后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被人工智能界赋予了新的定义。而在Web飞速发展的今天,Ontology的发展已由哲学、人工智能领域延伸到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其他各个领域,并受到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Ontology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关注的焦点也不同:
哲学领域:本体是对世界上客观存在事物的系统的描述,即存在论,也就是最形而上的知识。形而上学不是指孤立、静止之类的意思,而是指超越具体形态的抽象意思,是关于物质世界最普遍的、最一般的、最不具体的规律的学问。比如什么是物质,物质世界的图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等。
人工智能领域:认为本体是一种知识的人工引擎。但本体究竟是什么仍是争论中的一个话题。美国Stanford大学的知识系统实验室(KnowledgeSystemLaboratory)的学者TomGruber在1993年提出了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本体是概念化的显式的表示。之后Studer在Gruber的基础上于1998年扩展了本体的概念,即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形式化规范说明。显然后一个定义更能够说明什么是本体。这个定义的具体含义如下:
概念化:将客观世界中的一些现象抽象出来得到的模型。它是客观世界的抽象和简化。
明确:即显式地定义所使用的概念以及概念的约束。形式化:即精确的数学表述,能够为计算机读取。共享:本体描述的概念应该是某个领域公认的概念集。
Ontology的种类
在介绍本体描述语言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本体的种类。

Guarino提出了从详细程度与领域依赖度两个方面对Ontology进行划分。详细程度是一个相对的、比较模糊的概念,指描述或刻画建模对象的程度。详细程度高的称作参考(reference)Ontologies,详细程度低的称为共享(share)Ontologies。
依照领域依赖程度,可以细分为顶层Ontology、领域Ontology、任务Ontology和应用Ontology四类。顶层Ontologies描述的是最普遍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空间、时间、事件、行为等等,与具体的应用无关,其他种类的Ontologies都是该类Ontologies的特例;

领域Ontologies描述的是某个特定领域(如医药、地理等)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任务Ontologies描述的是特定任务或行为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应用Ontologies描述的是依赖于特定领域和任务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Ontology的用途
Ontology是共享概念的显示表述。它关注概念之间的内在的语义联系,一般具有交流、互用性、软件工程等三类用途。
交流是指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以及人与组织之间的沟通。Ontology可以提供一组共同的词汇和概念,从而实现交流。在交流活动中,Ontology是一个标准化模型,任何大规模集成软件系统内,各种各样、背景不同的人必须对系统及其目标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因此必须建立起标准化模型,否则无法进行沟通;
Ontology对软件系统中所用的术语所提供的明确定义,对于同一个事物在系统中有完全一致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也是确定的;
通过Ontology可以集成不同用户的不同观点,以形成更加全面完整的看法。互用性是指系统间协同工作的能力。Ontology可以在完全不同的建模方法、范例、语言及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转换,从而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操作和集成。
Ontology在软件工程方面的作用是从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面进行考虑的。Ontology可以在可重用性、可靠性、规格说明等方面在软件工程中发挥作用。
从Ontology的这些用途来看,Ontology可用于许多领域,如人工智能、知识工程、知识管理、语义检索、信息检索和提取、企业集成、自然语言翻译等各种信息系统。目前在上述领域中,对Ontology的应用探索开展得如火如荼。


推荐访问:本体论 探究 解释 法律解释的 法律本体论是探究法律是什么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2/1012/499322.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