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国开终结考试版」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国开终结考试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国开终结考试版」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国开终结考试版」6篇

【篇1】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国开终结考试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名言


1.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______《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2.恩格斯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 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3.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278页

4.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5.恩格斯: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3页

6.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7.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8.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无产阶级。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9.马克思: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10.马恩: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11.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5页

12.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束缚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形式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8页

1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毛泽东选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14.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15.马克思: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16.恩格斯: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17.恩格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灰灭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18.辩证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19.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20.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21.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

22.马克思: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23.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24.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25.“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页

26.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27.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会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28.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29.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
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9页

30.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
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第三章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2.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3.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页

4.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手推磨产生的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5.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6.马恩: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7.恩格斯: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8.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己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9.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第四章

1.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62页

2.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14页

3.马克思,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48页

第五章

1.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22页

2.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4.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旧资本主义已被这场战争彻底摧毁,它已经让位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0页

5.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6.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页

第六章

1.马恩: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2.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页

3.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4.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5.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7.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8.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9.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史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第七章

1.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

2.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3.恩格斯: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731页

5.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380页

6.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7.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到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篇2】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国开终结考试版」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党报工作者有很严格的要求。他们指出,党报工作者应有铁的纪律,按党的纪律和规定工作。在工作方法上,他们认为最主要的是掌握调查研究、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党报工作者的道德品质,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认为,党报工作者应该一心一意为着无产阶级利益,不能把眼光盯在个人私利上,不能把革命变为摇钱树。在语言和文风方面,

他们一再提出党报工作者不能“阉割语言”,不要拘泥于现代语法,不必搞学究式的语句重新排列,否则,会使叙述失去鲜明性和生动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运动,亲自办报,对于党报工作的具体业务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明确的办报指导思想。他们对于党报工作者的素质与修养要求也很高,认为从事工人报刊工作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坚定,勇敢,诚实,并且认为党报工作者应对工人的事业和工人的报刊有责任感,应保持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列宁认为,党报必须旗帜鲜明地按马克思主义方针办报,以此统率整个编辑业务。其要求党报编辑部成为战争时代的司令部,从思想上统一全党的认识。

他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通过对党报制定统一的党纲和党章,通过党报工作者自下而上和广泛周密的联系,把党集中起来,组织工人参加实际斗争,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

毛泽东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遵守政治家办报的原则,将报纸作为党组织一切工作的武器和工具。其认为党报除了党性外,必须具有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群众性是指报纸要反映人民生活,深入群众,善于调整研究的方向;
战斗性是指报纸要充分反映出党的立场;
组织性是指报纸要指导现实,从全局把握问题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要求新闻传播者要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向他们提供适用的新闻作品和其他思想资料。毛泽东就一直要求文艺工作者同群众打成一片,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了解群众,懂得他们的语言。他认为,“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我们的文艺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

在文风上,毛泽东十分反对洋八股、党八股;
认为党报的文风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

邓小平认为文风应该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作风,联系群众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新闻工作者应当实事求是地作深入的工作,工作要扎实,效果要实在,不弄虚作假。对于新闻宣传队伍的建设,邓小平要求新闻工作者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断增强自己在政治、业务方面的修养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具有虚心学习、认真探讨的态度。

江泽民强调新闻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抓新闻领导班子建设,需要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为此,其在1996年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表示新闻工作者要打好“五个根底”:打好理论路线根底;
打好政策法律纪律根底;
打好群众观点根底;
打好知识根底;
打好新闻业务根底 。还要坚持、发扬党的新闻工作“六个作风”:敬业的作风;
实事求是的作风;
艰苦奋斗的作风;
清正廉洁的作风;
严谨细致的作风;
勇于创新的作风。

胡锦涛强调要抓好新闻队伍的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他认为关键在班子、在队伍、在人才。其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者和主管部门领导人不断关心和研究新闻宣传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坚持学习与研究中扩大视野、增长才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胡锦涛认为应将互联网作为新闻宣传的前沿阵地和有效平台。另外他还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讲大局、讲原则、讲纪律,还有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锻炼,提高能力素质。

【篇3】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国开终结考试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无产阶级 政党组织性纪律性
作者:杨俊
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03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唯物史观,认为机器大生产是工人阶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机器大生产条件下的协作性质、相互依存和共同的阶级状况,锻造了工人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意识。党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必须将工人阶级的组织性纪律性升华为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的自觉意识。党的组织性纪律性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党章是组织的形式表现,“集中思想”作为根本原则应该通过党章把它固定下来。

        关键词:无产阶级;
共产党;
组织性;
纪律性

        中图分类号:D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7)03-0059-007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于他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这是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思想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是遵循这一基本观点来分析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组织性纪律性的。在他们看来,组织性纪律性的产生是受物质条件所制约的,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集中表现。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无产阶级最有觉悟先进分子组成的战斗部队,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是他们具有的特殊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一、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阶级特性

        按照唯物史观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断发展,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也在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即早期的无产者。①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到了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社会化劳动和城市为主体的工业取得根本性的优势,资本主义是以彻底战胜封建主义。在现代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的过程中,从前的中间等级,特别是小手工业师傅日益破产;
而“我们的小农,同过了时的生产方式的任何残余一样,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他们是未来的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9页。这样,“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页。与取代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相对应,产业工人的队伍也随之迅速壮大,形成了强大的现代无产阶级。也就是说,以机器大生产为根本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创造出“代表新的生产力,并且完成创造新社会的使命”的“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6页。。

【篇4】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国开终结考试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黄沁茗[1];

【期刊名称】《智库时代》

【年(卷),期】2018(000)041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自觉地运用和发展了哲学的基本方法、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和人学的独特方法,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区别开来。

【总页数】2页(P.294-295)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科学方法

【作者】黄沁茗[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A7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 [J], 李立培; 徐其清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科学认识 [J], 陈姝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管理思想及现实意义 [J], 郭风英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社会发展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J], 聂火云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J], 梅定国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5】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国开终结考试版」

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作者:孙海义

作者机构: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ISSN:1671-0215

年:2011

卷:000

期:006

页码:80-82

页数:3

中图分类:G4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摘要: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根本原则,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理论联系实际不等同于举例说明,不是简单的原理加例子。作为一条根本的教学原则,需要把它贯彻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选择、教学效果的追求等都应当联系相关的实际。

【篇6】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国开终结考试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的主要思想

刘道福 檀雪菲 

    

    对于任何政党来说,都存在着如何处理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但中国共产党人研究的党群关系,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党群关系。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关注着党群关系,正是他们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为确立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基本关系奠定了基础。然而,把党群关系的好坏、亲疏与党的执政地位相联系,却是在无产阶级即将夺取政权以及成为执政党之后。在此期间,列宁曾经把人民群众比作大海,而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只是沧海一粟;
斯大林把人民群众比作大地母亲,把布尔什维克党比作安泰,这说明密切党群关系,对于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并长期执政,具有决定意义。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卜,如何处理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已经成为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应对的严峻考验。深入研究马列主义中蕴含的丰富的党群关系思想,从其中寻找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力支撑,对于我们认识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历史回顾
    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自然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为起点来延伸。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政党刚刚创立,党还处在为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做准备的阶段。这时,确立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树立党的权威,赢得无产阶级的信任,是党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党群关系的理论也是围绕这个任务来展开的。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进入了夺取政权的实践阶段,列宁关于党群关系的论述则更多涉及广大群众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由于时代的不同,无产阶级所肩负的历史任务不同,也由于领袖们所赖以扎根的国度不同,他们对党群关系理论的具体结论是各具特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融会贯通,运用并创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党群关系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提过党群关系的概念,但他们很重视无产阶级政党与工人群众的关系。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处在无产阶级政党刚刚诞生的时期,他们更多阐述的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依据或称合理性,从而论证无产阶级政党取代已有的其他工人政党而成为无产阶级领导者的资格。围绕着这个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有关党群关系的基本内容。
    1、阐明了党与工人群众之间的基本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时候,就指明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基本关系,即党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推动力量和领导者,与此同时,也阐述了党必须以工人群众为依托——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领导功能的阶级基础。
    一方面,这个“基本关系论”表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它是工人群众的当然领导者,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学说之初就表达的思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不乏组织者,但都没能为无产阶级找到解放的出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应运而生。在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
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过程和一般结果。”马恩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从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领导人民群众的重任。首先,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要求党对无产阶级的领导。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的唯物史观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资本主义制度自然发展的结果,它还需要无产阶级依靠主观的力量,从外部推翻旧的政权。而无产阶级政党是掌握了斗争条件的、预先知道工人阶级解放运动前途的先进组织,因此党能够领导运动。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自然是以为自身夺取政权作为最终目的,为此当然需要一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在经济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的预先的组织。”其次,政党本身的功能决定了政党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现代意义的政党产生之后,阶级之间的较量,实际上就是政党之间的较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阶级本身也需要党的领导,政党是政治斗争最重要的武器。“无产阶级要想完成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上升为统治阶级,关键是组织成为独立的真正的工人政党。”只有组织起来,无产阶级才能与资产阶级民主派相抗衡,并且在自己的政党里独立讨论阶级利益而不受资产阶级的影响。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关系论”指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依托无产阶级才能实现自己的领导作用。革命政党总是要依赖时代最先进的阶级而生存,而这个阶级是否先进则取决于它能否走在生产力发展的前列。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也就是在机器大工业时代,无产阶级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这个物质基础也决定了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先进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这说明,无产阶级政党只有依靠无产阶级,才能表达自己的政治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批驳了那些看不起工人的论调,指出无产阶级是“现代一切民主运动的核心”,是“唯一坚决革命的阶级”“。这样优秀的阶级,正是党实现领导地位的阶级基础。
    2、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
    在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前面提到的那样一种基本关系的原因在于,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吻合的,一致的。自从现代意义的政党产生以来,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经常会受到挑战,引起危机的根本因素是人类不能回避的利益问题。一般说来,政治集团获得民众支持的重要因素就是与人民(或选民)之间存在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的范围各式各样:可能是与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选民的利益一致,也可能是在不同的时间与人民有不同的共同利益。共产党之所以代表工人群众的利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无产阶级“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换句话说,无产阶级的利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就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与资产阶级政党宣称代表所有选民的利益相区别,“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而,无产阶级决不代表其他反动阶级的利益。恩格斯说:“我们党内可以有来自任何社会阶级的个人,但是我们绝对不需要任何代表资本家、中等资产阶级或中等农民的利益的集团。”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说明,进一步强调了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而那些其他阶级的个人加人无产阶级政党,是建立在他们已经改变各自旧的阶级立场的前提下,他们的主张和行动应体现人民的利益和党的利益。
    3、党的领导地位取决于工人乃至人民群众的认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不是被动地接受党对阶级利益的代表,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主要在于工人乃至人民群众的认可。1847年,恩格斯在批评德国小资产阶级不了解德国情况,脱离实际的起义主张时指出,如果党的号召是脱离、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是丝毫不会重视“这类政治说教”的。而那些革命性的措施之所以能够实行,“是因为整个奋起反抗的无产阶级赞同这些措施并用武力支持这些措施。”“换句话说,如果党的措施不能代表工人群众的利益,就不能获得无产阶级的支持,党的领导地位也就没有了实现的可能。马克思在1881年谈到重建国际工人协会的条件时指出:“我认为,任何工人代表大会或社会党人代表大会,只要它不和这个或那个国家当前的直接条件联系起来,那就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它们只能在没完没了的翻来覆去的陈词滥调之中化为乌有。”也就是说,每个国家的工人组织或政党本身的生存,取决于他们能否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有权利监督党是否真正代表了这个利益。
    为了使工人群众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有责任和义务唤醒他们的阶级意识。恩格斯曾经指示德国党要通过自己的报刊向群众进行宣传,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在社会中受压迫的处境,讲明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目标和利益。马克思在帮助英国工人运动时也说过,由于英国的工人不懂得支持了爱尔兰的民族解放就是为英国工人的社会解放创造条件,所以,国际工人协会、伦敦中央委员会的特殊任务就是唤醒英国工人阶级,使他们意识到这些。意思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中,已经包含着这些道理,但由于工人缺少文化知识,他们不能意识到工人解放与爱尔兰民族解放的关系。党的任务就是启发工人觉悟,唤醒阶级意识。
    唤醒任务由党的思想家完成。那么,思想家从何而来?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即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会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所以,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正是这样的人。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他们注重参加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自觉补上自己所缺乏的不了解工人阶级、对工人阶级缺少感性认识这一课,从工人阶级中吸取精神养料,在成为无产阶级理论家的同时,也完成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当然,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智慧的源泉,不投入到火热的生产活动中,不参加实践,不深人工人群众中调查研究,就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唤醒群众的任务就无从谈起。
   (二)列宁关于党群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19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列宁开始了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党群关系也是列宁必谈的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一个执掌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第一次面临着在实践中解决党群关系的重大任务。列宁关于党群关系的论述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基础上,从布尔什维克党执政的需要和实践出发的,是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的升华。列宁提出的一切有关党群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都是开创性的。这些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1、人民群众具有人数上的优势,是无产阶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原因。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在社会上争取尽可能多的群众支持,这是政党取得政权、巩固政权的基本条件,也是列宁党群关系理论中强调的多数原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俄国党不可能走议会道路,只能靠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因此,在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之后,俄国党就面临着新问题,即党不是通过选举从地下状态上升为执政状态的,这个时候,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赢得民意,对布尔什维克党来说非常重要。列宁多次强调了多数对于党的意义。他在1918年时说:“数以千百万计的群众,——哪里有千百万人,哪里才是政治的起点;
哪里有千百万人,而不是几千人,哪里才是真正的政治的起点。”这就是说,党执政的起点在多数群众之中,工作在于紧紧抓住民意。
    当然,列宁也不是无原则地追求数量和民意。列宁认为,“党是阶级的先锋队;
它的任务决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水平,而是带领群众前进。”列宁作了以下具体分析: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
只有把不按照生产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区分的绝大多数同在生产的社会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集团对立时,才可以把群众和阶级对立起来;
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
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在这里,一是列宁强调,不要把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对立起来,进而去否定阶级、政党和领袖;
二是列宁眼中的人民群众的范围比马克思恩格斯要宽泛些,群众这个概念是指大多数。“人民群众”被定位在“全体被剥削者”“,它不仅指工人群众,而且是指广大人民。列宁的党群关系结构是呈阶梯状的:
                           党
                             
                           
           无产阶级(列宁又称之为革命阶级)
                           
                           
                    群众(即全体被剥削劳动者)
    其中,“党”指的是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即有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俄国无产阶级新型政党;
“无产阶级”指的是与党有着天然紧密联系的阶级,它不是一般的被剥削的劳动群众,而是群众中最先进的部分,这个阶级决定着党的性质;
“群众”则具有人数上的优势,是“决定历史结局”的人群,也同时决定着党的命运。列宁的这个思想说明,争取人民群众对于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意义重大。
    在实践中,列宁也是基于扩大了的人民群众来制定党的政策。比如,苏维埃非常重视与其他阶级阶层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年轻的苏维埃缺少经济建设的经验和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前面提到的数量原因,党不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包括掌握了科学技术的资产阶级专家的支持。与社会各个阶层的非党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列宁称之为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重大任务”。
    2、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到党的生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
    无论是执政前,还是执政后,党的存亡都取决于群众,列宁对此的看法十分明确。1905年,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对于布尔什维克党来说,教训在于党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因此,列宁总结到:“只有以一定的阶级为依靠的政党才是强有力的,才能在形势发生各种各样的转变时期安然无恙。公开的政治斗争迫使政党更紧密地联系群众,因为没有这种联系,政党就没有什么用处。”也就是说,如果党不能依靠本阶级,那么,党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领导地位,更重要的是,党在非法状态下的安全将受到威胁,而当党的生存面临危险的时候,政党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根本无法实现夺取政权的目的。
    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前夜,列宁把党群关系同党的执政地位联系在一起。他说:“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1921年12月,列宁又进一步讲到:“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得太远,没有‘保持排面整齐’,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列宁在1922年说:“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在各种活动领域中,不同非共产党员结成联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有成效的共产主义建设。”列宁提醒全党:“我们党目前也许会陷人十分危险的境地,即变得骄傲自大起来。这是十分愚蠢、可耻和可笑的。……一些政党有了骄傲自大的可能,这往往就是失败和衰落的前奏。”这里,列宁的党群关系思想的目的性十分鲜明:实现党的领导地位和建设共产主义事业。密切联系群众,首先是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同时也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打成一片,是党实现领导的基本条件。
    在此基础上,列宁努力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果断提出了一些保持和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措施。比如,针对党和国家存在的严重官僚主义,大力精简机关,缩减编制;
建立工农检察院,加强对党和国家机关的检查和监督工作;
通过清党,把“欺骗分子、官僚化分子、不忠诚分子和不坚定的共产党员以及虽然‘改头换面’但内心依然故我的孟什维克从党内清除出去”;
建议用星期六义务劳动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对于不执行星期六义务劳动的党员,“甚至给予开除党籍的处分”。
    二、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本身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它是在具体的政党实践中表现出理论生命力的。因此,回顾经典作家党群关系理论,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的理论是各具特色的,很难用整齐划一的理论模式表达出来。但是,共同的唯物史观以及共同的群众观,又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内在规律性,这些共同点经受了时空的考验,我们应该坚持和遵循。对此,我们尝试着总结如下:
    第一个特点:革命导师都把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同党的政权意识和执政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政权意识,就是指尚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把夺取政权、执掌政权、使人民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作为自己的基本追求。执政意识,是指已经执掌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把巩固执政地位、为人民带来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在争得执政地位,还是在巩固执政地位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对于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赢得胜利并且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开宗明义地讲无产阶级政党不存在自己的特殊利益,反复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最能代表运动的方向,就是为了说明党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是合理的,是必然的、是得到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赞同的。在当时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在人民群众没有得到民主选举权利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证明是非常重要的。无产阶级天然的革命性,以及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的历史责任,使无产阶级政党最终赢得了领导者的地位,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锋。
    巩固政权是政党执政之后的首要任务,虽然巩固执政地位的方法有多种,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民主执政是惟一的执政方法,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政党不能选择专制的执政方法。而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紧紧依赖广大人民群众,是民主执政的内容之一。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良,就是不合格的执政,与人民群众关系恶劣,就有丧失政权的危险。
    第二个特点:革命导师都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
    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利益问题是非常敏感、非常重要的问题,他们通常以此为标准来决定对政党的选择。革命导师深知这一点,他们都没有回避利益问题,并且恰恰是从利益问题人手,讲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他们公开表明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的集团私利,它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党的最高标准。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党才能够在地下状态时,深深地吸引广大人民群众义无反顾地跟着党。
    第三个特点:革命导师都指出党群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党与人民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执政的整体。
    关系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的关系。在考察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时,我们发现,革命导师把党与人民群众二者置于这种辩证的关系之中。
    党群关系是一系列相互对立统一的概念的集合,无产阶级党群关系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事业的推动力量和领导者,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社会基础;
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行为的监督者;
无产阶级政党是科学思想的唤醒者,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这些关系表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联系。并不是党把自己强加给人民群众,也不是人民群众要百依百顺地服从党。党与人民群众是有机相连的整体,二者都是政党政治中的必要因素,二者共同构成了执政的整体。
    第四个特点:执政党必须同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党的产生与发展是有时限的,人民群众则是永远的;
党群关系出现裂痕,责任不在人民群众,而在手握重权的执政党。正是从政党自身来反思,革命导师作了两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针对党执政后出现的官僚主义等弊端,提出体制改革的思想。比如列宁的《给代表大会的信》、《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就体现了共产党克服执政体制弊端的决心。二是下大决心治理脱离人民群众的消极腐败现象。为此,列宁提出“加重法庭对共产党员的判罪”的要求,针对莫斯科市委“姑息应该绞死的犯罪的共产党员”的错误,他甚至用激动的语气写道:“可耻和荒唐到了极点:执政党庇护‘自己的’坏蛋!!”;
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中的这种反向思维告诉我们,要密切党群关系,就要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不满意的是什么,反感的是什么,对人民群众造成伤害的是什么,从而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
   (摘自2005年第1期《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本刊有删节)

欢迎阅读本文档!

推荐访问: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2/1016/501275.html

  • 相关内容
  • 10-16 年X县税务局党委书记抓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述职报告

    2021年X县税务局党委书记抓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述职报告根据安排,现将个人履行2021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情况报告如下。一、深化政治监督,有力服务保障中心大局。坚持把学习************

  • 10-16 这篇关于文化自信讲话讲稿,收获满满(2022年)

    一、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也是近年习近平同志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讲话中反复提及、使用频率极高的热词。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

  • 10-16 2022年度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争做时代先锋心得体会(全文完整)

    担当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āndāng,意思是指承担、担负任务责任等。出自《朱子语类》卷八七:“岂不可出来为他担当一家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争做时代先锋心得体会5

  • 10-16 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发声亮剑8篇

    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发声亮剑8篇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发声亮剑篇1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 10-16 2022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交流会上的发言

    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交流会上的发言按照今天会议安排,我就石渠县教体系统开展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工作推进情况作如下交流,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青年工作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