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程理念,植入法治思维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孔召良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要“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为课程的核心”,“通过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逐步形成是非、善恶与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人的公民”。初中阶段是学生各种意识、理念、思想形成的关键期,是进行学校法治教育的最佳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落实青少年法律观念、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思维是法治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基于此认识,我以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一课教学为例,简要谈点教学体会

一、教学地位分析

1. 從课程教材立意上看

“预防犯罪”一课所在的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教材的立意在于通过创设社会生活语境,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关系需要规则,只有认识、学习、遵守规则,维护规则才能过幸福美好的生活。教材设计体系层层递进,由认识社会规则的范畴到认识道德与法律,并将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规则,即道德与法律进行了章节学习强化,最后学生对社会规则的认知落脚到了法律板块,以此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即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教材依据学生认知能力的特点,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让他们在意识上植入法治理念,形成法的思想雏形,有法的感官体验和初步的法治思维,达成在行动上敬畏法律的目的。

2. 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上看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情绪易变期,做事容易冲动,对一些日常生活细节“小事”不拘小节,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形成不良习惯,如果不及时纠正,有可能沾染上坏习惯,形成坏思想,出现违法行为,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由于规则意识、法治观念缺失,容易出现伤害与被伤害的情况。因此,法治课教育是中学生成长的必修课,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进行法治教学的主阵地和重要手段。通过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法律,将日常生活与法律规定相结合,能够初步学会用法治思维思考日常生活问题。教师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堂教学手段能更好地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3. 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看

坚持“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承载着学生德育的重要任务,学科教学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和功利性。“预防犯罪”一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德育和法律主题,学科教师需要用活资源,用好这一育人方式,提高学生的品德意识和法律素养。本课学习用案例从学生生活的日常点滴小事中存在的不良行为表现,以阶梯式的分析方式,让学生了解从不良行为、习气到严重不良行为及违法,最后到犯罪的清晰逻辑关系,让学生明白预防犯罪需要从避免沾染不良行为入手,做到生活中自省、自律,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健康成长。教学内容精心落实了“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这一条基本准则。本课学习契合学生德育提升和法治意识提高的成长需求。

二、教学实施的功能体现

基于本课教学对学生成长需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施本课教学活动之前,我们对“预防犯罪”一课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解读,尤其需要清楚其育人的功能性体现。

作为一门学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考试必备的考点知识,做到记忆清晰,能再现书中的知识、观点、原理,更要学会灵活运用,以便指导学生生活,最终能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呈现。

1. 清晰认识违法,消除误区

在教学中,学生由于受社会交往圈的限制,没有经历过复杂的社会问题,总认为违法、犯罪等问题与自己无关,觉得学习这些东西仅仅是考试需要而已,所以学习中欲望不强,没有主动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收集同龄人违法犯罪的案例,给他们现身说法,并进行细致解说,通过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育,解开学生认知的“结”。例如,有一名学生列举了他们小学同班同学没有上完初中就多次被派出所找去批评教育,最终因打人造成重伤而没有能上完职业学校就进了监狱的事例。同时,教师凭借自身丰富的社会阅历,多方收集整理典型事例,用情抒怀,让学生清晰认识违法的危害及应该怎样做到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又如,给学生讲述云南励志少年林东方圆梦清华的故事,告诉学生“鲜花绽放的背后是长期的积累,圆梦清华的背后有精彩的故事”,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也尝试用林东方日记里那句“唯有自强不息,我们才会有日后的无限可能”来激励自己。通过学生列举反例的“破”和教师正面故事讲述的“立”,让学生明白怎样学会过健康向上向善的生活,去消除生活中“不良行为”“犯错”“违法”等与年龄小无关的错误想法,从学生思想认识上根植“不想变坏”的根基,清晰认识坏思想、坏毛病滋长的危害。

2. 法条解读,弄清犯罪的特点,树立不触碰法的意识

在“预防犯罪”一课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十三条罗列其中,教材编写者意图明显,一方面需要通过教材学习将我国的法律规章不断植入学生头脑,培养学生学习法条的好习惯,是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小手拉大手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会依法释案,在生活中能够用法律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形塑法治思维,在笃行中养成法治习惯。特别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对学生“年龄小实施犯罪也不要紧”这一认识误区作了法理说明,为学生的刚性认知提供了真凭实据。在教学中,教师精心用好法条,认真解读,通过分析案例对照法条,让学生对违法或犯罪的界定有清晰的认知,明白无论违法还是犯罪均对社会和个人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法律的刚性规定就是要让人们敬畏法律,不触碰法律的规定,人人做到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

3. 指导学生生活,做守法护法用法尊法的好孩子

本课教材通过运用你的经验栏目中的图片列举了偷盗、地沟油问题、催债限制人身自由三个案情导入犯罪主题,案例契合主题,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导入起到了拨云见日的奇效,学生能从违法行为性质上认识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对接下来的违法与犯罪辨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也为教师在进行犯罪概念解释和犯罪构成要件上的阐释奠定了思维逻辑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把握契机,抓住问题的关键,重视用好学生耳熟能详的案例,做好细致分析解读。例如,在突破如何区分罪与非罪这一重点问题时,教师要利用好教材探究与分享中的两个案件类比,即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伤,受治安处罚;行为二,殴打他人造成重伤甚至死亡,触犯刑法。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行为的异同,引导学生归纳违法与犯罪的不同点和共同点,进一步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犯罪的特点。A953682E-21FC-42C9-89E1-B996E9A07BEE

本课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为所用、学有所为,达成生活中个人自律能力的提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材中“加强自我防范”部分是教材育人功能的落脚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和又一个重点。在教学中采用以案说法让学生从理论认知和观点信服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材通过15岁中学生陈某由品学兼优到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的案例展示突出了青少年学生加强自我防范的必要性,教学中教师用好用活此案例就是最有效的课堂育人手段。通过分析陈某的犯罪逻辑,以階梯式的图示解析教学,形象告知学生“有因才有果”的道理,让他们明确有了不良行为、习惯需要及时改正,否则将会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才是未成年孩子成长中需要不断完善自我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教学实施活动中,教师要尊重教材、研究教材、用活教材,明晰教材中编写者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做到大胆使用教材。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刻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突出德育、法制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学科功能性作用,积极落实好育人的根,实现教学真正为学生成长负责的目的,少一些唯分数的追求,多一些为学生未来成长的思考。

三、教学反思

任何真知灼见如果不经过实践的考验只能是纸上谈兵,如过眼云烟。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把“法的意识”“法的理念”贯穿于学生行为上的自觉行动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只靠课堂上的时间就能实现法治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首先教师要是一片法治教育的云才能去推动另一片云。教师要把落实课程理念与法治思维有效结合,做到滴水成溪,让法的意识渗入学生心灵,给法纪的涓涓细流汇入法的江海,为法治中国的建设尽绵薄之力。

1. 法治思想与法治行为相结合,学用统一,防止“两张皮”现象

对初中学生来说,思维正处于从形象化到抽象化发展的阶段,法律知识纯概念和理论化容易使他们失去求知欲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有“学而无用”的思想萌芽。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用好一些生活化的案例分析外,还应创设一些让学生亲身能够感受到的场景体会。如针对学生身边的一些同学因产生矛盾后而不能恰当处理造成伤害引起的违法行为该怎样避免或解决,可以让他们清晰认知法律的有效性和学习的必要性。从学生的思想认识上告知他们:法律就在身边,学法是为了指导生活中如何用法等。

2. 给学生自主时间,强化学习的内驱力

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阵地,教师要严格落实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强化学生学的前提,不要做演讲式教学,教师是启发和诱导者,是参与者。尤其在课堂中要重视学生的表达权,充分尊重学生的每一次自我表达机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耐心倾听学生的交流。同时,要鼓励学生将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认知模糊或有困惑的问题纳入课堂交流内容,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提高生活能力问题”的目的。如驾驶摩托车不小心撞了人后因害怕而逃跑的情况是否违法,向别人借了钱无力偿还而拖欠不理不睬,父母离异后双方对孩子抚养问题互相推卸责任等,这些问题有些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有些是他们听说的,法律问题很贴近生活,是学生感兴趣和想知道的,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奋点和求知欲。

3. 用好作业布置环节,抓实核心要点知识掌握巩固

学生因初涉法律知识,基本概念认知为零基础,但要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让他们记住一些抽象的概念还需要课余时间的阅读强化记忆,让他们从感性认知再到理性理解。为此,教师利用好课后作业布置环节的有效性,可以增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课后作业可以体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层次化,即形式上可以朗读规定遍数、抄写、默写、同桌互问、背诵、列举案例并分析解读等;内容上可以落实一课一个点或几个点,分不同的同学作出不同的内容布置要求。

4. 抓实备课环节,充分做好课堂预设

常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好课,教师的备课是关键。教师在备课环节要潜心研究内容,认真分析教育个体,细心设计教学环节、流程,并对当堂课内容的把握要运用自如,充分预估各环节和具体知识点的深度和延长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要做好备课内容、学生、教学场景的全面预估,始终要认识到一堂课是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责任编辑 晏祥辉◇A953682E-21FC-42C9-89E1-B996E9A07BEE

猜你喜欢 本课犯罪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北京支部生活(2022年5期)2022-05-24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浙江人大(2022年4期)2022-04-28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0年4期)2020-07-08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成长(2020年3期)2020-05-27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2020年7期)2020-04-09Televisions学生导报·东方少年(2019年8期)2019-06-11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环境犯罪的崛起中国慈善家(2017年6期)2017-07-29“犯罪”种种海外英语(2013年7期)2013-11-22

推荐访问:植入 法治 落实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319/57227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