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八一公园的景观演变研究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黄子营 鲍沁星

摘要:历史公园具有历史意義与纪念价值,其发展是城市园林历程的写照。八一公园是南昌历史最为悠久的公园之一,是反映南昌公园发展演变历程最为典型案例。通过史料搜集、复原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梳理八一公园变迁过程,将其分为人文景观逐步形成时期、公园初步建设时期、公园建设曲折发展时期和公园建设接续发展时期 4个阶段,指出公园发展受城水互动、政治教化、社会探索、生态实践4个因素推动,呈现古典园林风格到中西融合的风格转变,再到古典园林风格回归的变迁特征。最后总结了城市历史公园景观演变发展动因共性和变迁特征差异性。

关键词:城市历史公园;古典园林;近现代公园;南昌八一公园;公园景观演变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2)03-0064-05

投稿日期:2021-11-11

修回日期:2021-12-16

Abstract:The historical park ha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commemorative value, and its development is a portrayal of the history of urban gardens. Bayi Park is one of the parks with the longest history in Nanchang, and it is the most typical case reflec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Nanchang Park. Through historical data collection, restoration research,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sort out the change process of Bayi Park,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gradual formation of human landscape,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period of the park, the tortuous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park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park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is driven by four factors of urban water interaction, political education, social exploration, and ecological practice, showing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garden style to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s, and then to the return of classical garden style. Finally, th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s i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historical park landscapes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
Urban historical park; Classical gardens; Modern parks; Nanchang Bayi Park; Park landscape evolution

历史公园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意义与纪念价值,园中留有历史遗存,并与重要历史背景、人物、事件有显著联系的公共性质园林[1]。其发展变迁受政治、社会、文化的影响,反映社会对于公园意义及其价值判断的变化[2]。当前对城市历史公园变迁研究主要集中在在上海、广州、南京等文化异质性明显的中心城市[3~5],缺乏对内陆中部城市历史公园演变的关注。南昌作为中部省会城市,城市历史公园变迁研究有待深入挖掘。南昌八一公园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东湖,是南昌历史最为悠久的公园之一。八一公园历经古典园林、近代公园、现代公园的转变,其发展贯穿着南昌园林发展的始末,是反映南昌公园发展演变历程最为典型案例。八一公园古典园林阶段研究详实[6~10],近代公园营建略有涉及[11~12],现代公园阶段鲜有梳理,基于此,笔者试图以南昌八一公园为例,探究城市历史公园景观演变的发展动因和变迁特征。

南昌八一公园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区中心东湖之中,是古典园林风格的公园,由“水木清华”“苏圃春蔬”“东湖泛月”等景点联成的景区,属于省级风景名胜保护区[13]。八一公园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豫章城外的东大湖(即今东湖),其作为重点区域进行古典园林营建;民国时期被改建为中山公园、湖滨公园2座近代公园,由城市湖泊向近代公园转变;建国后2座公园合并为八一公园,进行了现代公园营建(图1)。其发展变迁受到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布局营建反映了时代特征,文脉传承历经保留、舍弃与更新。本文将八一公园历史变迁过程分为4个阶段——人文景观逐步形成时期(1911年以前)、公园初步建设时期(1912—1948年)、公园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49—1999年)和公园建设接续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并展开论述。

1 人文景观逐步形成时期

南昌自然环境优渥,文化璀璨发达,园林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古代东大湖是南昌城中园林的荟萃之地,古人对其进行治理和疏浚,使之成为营造园林的胜地,文人墨客又对环湖的园林盛况进行题诗作对,使其周边成为南昌城内景色绝佳、文化底蕴深厚的游憩胜地。

1.1发展动力:城水互动下的人文积淀

南昌城址历经迁城、扩展,与八一公园的雏形东大湖的相对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彭适凡[6~7]、卢方琦[14]、胡振[15]、晏雪平[16]等学者对南昌城水系变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城址、水系、公园三元素进行梳理对比(图2),得到这一阶段南昌古城与东大湖的城水关系主要历经3次重要转变:1)湖城相离,东汉时期,东大湖位于古城西北处,太守张躬在湖的南面修路,阻断了东大湖与赣江的相通,令其成为一口内塘[7]。此次水利工程为八一公园的山水格局奠定了基础。2)湖城相接,东晋年间,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考量,城池西迁,至此东大湖毗邻城下,与东城墙相接[8],城水的关系在空间上更加紧凑。观察使韦丹治湖筑堤,疏淤植柳[5],东大湖景观格局初步成型。3)湖在城中,至唐代,东大湖被纳入城中,明清时期城址向东继续扩张,此时东大湖被逐渐分为东、西、北三湖,位于城中央,其中东湖面积最大,景观营建最为丰富。由东大湖演变而来的三湖成为古代南昌城公共游览中心。

南昌古城历经西迁东扩,城与湖的相对关系发生转变,东大湖在古城的区位逐渐拔提升,由最初的治湖筑堤逐步过渡到风景化营建。在城水互动下,东大湖亭榭呼应,曲桥钩连,垂柳列岸,由以自然景观为主,转变为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的融糅,成为古代著名游览胜地。

1.2 营建布局:传统园林山水骨架的构建

东大湖自汉代开始人工疏凿营建,砌石为堤,遂成面积稳定的湖泊[17]。明清时期,三湖中的东湖仰仗水面开阔,风景隽秀之利,营造活动最甚,由其中3座小岛组成的百花洲成为东湖的核心景观,相关研究记载颇为丰厚。吴斌生等[18]对东湖百花洲进行复原,明确了周边的亭、楼等风景建筑的位置。笔者在此基础上搜集了清代中期百花洲风貌图历史画卷,并结合《南昌府志》[19]等史料,对清代中晚期东湖百花洲布局进一步深化,在原有基础上厘清百花洲入口和南洲的空间布局,并复原清代东湖平面图(图3)。东湖百花三洲南洲、北洲和东洲矗立湖心,形成“一池三山”的格局。南洲从西、南二桥进入,洲上并排建有江章公祠和张江二公祠[12],均为三进院落布局。紧邻公祠两侧的半廊通向水木清华馆和约鸥榭[8],两者承担着兼具观景、雅集、祭祀等功能,通过百花桥与北洲相连。北洲环洲掇石堆山,设有冠鳌亭,可登高而望远,是全园景致的最佳观赏点。北洲通过苏堤与东洲相连,堤上设桥亭。东洲为方形岛屿,洲上建有苏公亭、苏公祠,以纪念宋代隐士苏云卿。东湖沿岸广植垂柳Salix babylonica,营建亭榭,与南北两洲互相借景。古人围绕东湖的造景活动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和造园要素,奠定了八一公园的山水骨架和历史底蕴。

2 公园初步建设时期

从官署园林改建而成的豫章公园,到清代旧址改建的中山公园和湖滨公园,南昌古典园林在这一时期逐步走向开放,建设成面向大众开放的城市公园。这一阶段公园建设呈现两方面特征,公园注重彰显政治革新意图,引入了西式的游憩设施,活动场地结合中式的建筑亭廊,呈现出中西结合的风格特征。

2.1 发展动力:彰显民国政治

由于蒋介石在南昌设行营,南昌逐渐成为当时军政中心。为凸显南昌的“政治新风貌”和领袖意志,提升城市面貌,彰显城市形象,南昌进行了近代公园营建。李宝勇[11]、苏源[12]等学者总结了南昌民国时期的公园营建,其中中山公园和湖滨公园占据着城的中心地带,成为南昌近代公园营建的代表。公园建设迎合了当局政府的诉求:一方面体现为政治性口号的物质空间实践活动,更本质的目的在于彰显政治革新意图;另一方面表现为民国政府以改革的姿态来迎合群众心里,维护其权力的合法性。围绕中山公园、湖滨公园增设草坪,配置乔灌木,堆筑假山,增添西式游乐设施及运动场地等一系列营建活动,公园成为当局政治教化的舞台。

2.2 营建布局:亦中亦西的园林风格

在南昌城市的近代化转型中,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建筑及园林出现了亦中亦西的风格特征。笔者在龚子路[20]、袁雪[21]、李宝勇[11]、苏源[12]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搜集了民国中山公园等的历史照片和1934年南昌平面图,并结合《当代南昌城市建设志》[22]等史料,复原出同期中山公园、湖滨公园平面图(图4)。

中山公园延续了清代百花洲的布局,分为南洲、北洲和东洲。南洲拓展成为与街道接壤的半岛,采用规则式布局,设置有花坛、广场、儿童运动场、图书馆、游泳池及动物室[5],代替了原来的亭榭、祠宇,同时祭祀功能被游憩、集会和观景等功能取代。北洲和东洲延续清代布局,冠鳌亭、苏堤和苏公亭等古迹得以保留,风格和布局得到延续。中山公园整体风格呈现中西融合的特征。

湖滨公园与中山公园隔湖相望,其布局亦呈现中西融合的特征。园路采用直线形,已经初步具备功能分区:西侧为儿童活动区,设有儿童乐园[21],满足儿童活动需求;南侧为休闲游览区,设有品字亭、露天茶社[11]等,满足休闲娱乐的功能;东北区域为音乐堂[5],面向大片的草坪可容纳上千人,具有演出、集会和政治宣传的功能。

民国时期中山公园和湖滨公园与东湖的营建融入了近代公园造园特点,也保留了古迹遗存,亦中亦西的园林建设反映了南昌公园营建上本土化融合的特征。但是湖滨公园改建忽视了原有场所环境,清代旧址被拆除,原有的贡院文脉被忽略,成为这一时期公园建设的遗憾。

3 公园建设曲折发展时期

南昌经历近代战乱侵袭,公园损毁殆尽,中山公园和湖滨公园作为硕果少存的公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被整合为八一公园,进行重点改造营建,公园发展历经曲折探索。这一阶段公园古典園林造园艺术回归,延续了东湖古典文脉。

3.1 发展动力:百废待兴下的公园建设探索

为纪念“八一起义”,南昌市园林部门将中山公园和湖滨公园合并为八一公园。中山公园南洲被划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未纳入八一公园范畴,而民国湖滨公园在建成不久便遭受战争摧残,故相较于千年传承的古典园林风格,两座公园民国风格特征存世较短,地方特色不够鲜明。因此,合并后的八一公园由民国亦中亦西风格转向古典园林风格[22]。百废待兴下公园建设进行艰辛探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经费不足,南昌市政府采取捐助的方法向各方筹款[17],对公园进行改造。“大跃进”运动时期,南昌市政府压缩市政工程投资,增加园林投资[22],使得八一公园改建得到进一步深化。“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园园景遭到破坏。在“改革开放”后,八一公园的功能进一步丰富,与之相应的游乐设施不断增加。这一阶段八一公园建设处于探索中,其作为建国后南昌的第一个公园,成为重点营建对象,公园古典园林风格得以巩固,园林设施得以进一步丰富。

3.2 营建布局: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回归

公园修复、重建了品字亭、水木清华馆、百花洲石碑等古迹,新建了动物观赏室、水族馆、溜冰场、船坞码头和茶室等文化娱乐设施。公园营建布局分为3个区(图5):1)湖滨文娱活动区,即湖滨公园旧址,原公园设施损毁,经重新规划布置,设南北2个公园入口,南入口为主入口,入口建筑为古典建筑风格,以一条中轴对称的景观大道与主路相连。北入口为现代风格的钢筋混凝土大门样式,通向水池假山,采用了障景的手法,北入口轴线尽端被假山遮蔽,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假山后面布置亭廊,颇有曲径通幽的韵味。中心地段设有大草坪、露天演出台、儿童游戏场、溜冰场等活动场地。2)湖岛安静游览区,由原来的百花洲三岛演变成了湖心四岛,四岛以桥、堤相连,曲折散布在湖面(图6),岛上筑有亭榭,供人游览休憩。3)湖面水上划船区,湖面岛堤相间,湖中增设喷泉造景,东岸设仿古建筑形式的游船码头,供游人游船观园。

八一公园经过这一阶段的建设,基本恢复了百花洲诸景,且新建的园林建筑小品以古典建筑风格为主,公园形成了古典园林风格和“古、朴、幽、雅”的景观特点[13],延续了东湖古典文脉,为南昌建设古典园林风格的公园积累了丰富经验。与此同时,在这一阶段公园的民国风格特征被摈弃,文脉延续呈现割裂局面,其因纪念“八一起义”而得名,但园内诸景并未反映与之契合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在公园建设中未得到重视。

4 公园建设接续发展时期

21世纪以后公园建设更加注重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生态系统平衡和可持续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注重以人为本,以及山水环境与城市的相融。在此背景下,南昌八一公园迎来了接续发展阶段,为顺应时代发展,服务大众,进行了生态化改造提升。

4.1 发展动力:生态建设下的开放与融合

步入21世纪,城市公园生态设计理念作为新时期城市公园规划建设的方法,在不断地被接受和推广[23]。南昌确立创建现代文明花园城市的目标,不断加强公园生态化建设,增强地域特色。南昌在这一阶段涌现了一批生态设计的新公园,如艾溪湖湿地公园、象湖湿地公园、瑶湖湿地公园等,这类公园注重生态、艺术、功能的结合,将地域特征和历史人文特征相融合。在新建公园生态设计的实践影响下,八一公园的生态化改造提升也接续展开。2018年南昌市设置东湖环境风貌区,对百花洲景区进行提升改造。改造后八一公园古典建筑的风格和“古、朴、幽、雅”的景观特点得以延续,公园由封闭走向开放。

4.2 优化布局:生态休闲,还绿于民

相较于上一阶段,八一公园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图7),其在生态化改造下,由传统封闭式公园走向生态开放型公园(图8)。改造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拆墙透绿,将公园沿街道路的围墙彻底拆除,打开边界,与城市街道共享景观界面,并在民德路和苏圃路段增设多个入口广场,在其内种植乔木,布置条石坐凳。2)水生态整治,利用生态浮床、水生植物、底泥微生物活化等方式净化东湖水质,提升公园水生态环境质量。3)改造湖岸亲水栈道,沿岸配置季相变化丰富的行道树,利用绿化空间和花箱种植多年生花卉,添绿添彩,美化环境,优化亲水观景体验感。4)完善绿色基础设施,拆除大型儿童游乐设备,减少硬质场地,扩大草坪空间,增加透水铺装材料和可再生材料的使用。

5 结语

纵观南昌八一公园的4个发展阶段:1)在人文景观逐步形成时期,南昌城与东大湖的城水互动,奠定了八一公园的山水骨架和历史底蕴;2)在公园初步建设时期,在民国政治宣扬下,中西融合的设计风格运用于中山公园和湖滨公园中,与这一时期南昌公园造园风格相得益彰;3)在公园建设曲折发展时期,八一公园在百废待兴下进行公园建设探索,摈弃民国风格,回归古典园林风格,形成“古、朴、幽、雅”的景观特点;4)在公园建设接续发展时期,八一公园在生态设计实践的引导下走向开放与融合,开展与时俱进的更新,焕发新机。八一公园历史变迁增减起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昌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公园的景观演变既有时代背景下的共性,也有地方区域下的特性:1)在发展动因上表现出共性。城市历史公园的前身一般是在一定山水自然环境下孕育而生,在山水人文的互动下形成了古典园林风格特征。其在近代政治教化的驱动下,进行了西方公园化改造,呈现亦中亦西的风格特征。而随着社会发展驱动,公众需求层次愈加丰富,其功能在改造更新中进一步完善。

2)在变迁特征上表现出差异性。每个城市公园发展所处的阶段不一样,区域文化特色也不尽相同,公园演变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地方特征。城市历史公园景观演变共同反映了中国城市公园的发展变迁,笔者以南昌八一公园变迁作为研究对象,为城市历史公园景观演变提供南昌写照,期许各地方城市历史公园演变理论研究日益丰富。

注:图2改绘底图来自参考文献[7];图3改绘底图来自清代宣统二年百花洲图,图片由学者陈澳龙提供;图4整理改绘自江西省档案馆民国中山公园、湖滨公园历史照片及南昌民國地图;图5改绘自南昌八一公园管理处公园平面图;图6来自参考文献 [22];图8来自 https://you.ctrip.com/photos/sight/shanghai2/r133721-640862327.html;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周向频,陈路平. 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的历史公园更新策略[J]. 风景园林,2021,28 (6):50-55.

[2]赵纪军. 武昌首义公园历史变迁研究[J]. 中国园林,2011,27(9):70-73.

[3]彭长歆. 中国近代公园之始——广州十三行美国花园和英国花园[J]. 中国园林,2014,30(5):108-114.

[4]张安. 上海鲁迅公园空间构成变迁及其特征研究[J]. 中国园林,2012,28(11):96-100.

[5]胡运宏. 从皇家苑池到近代城市公园——南京玄武湖的历史变迁[J]. 广东园林,2017,39(1):4-8.

[6]彭适凡. 古代南昌城的变迁与发展概述[J]. 江西历史文物,1980(1):15-23.

[7]彭适凡. 再论古代南昌城的变迁与发展[J]. 南方文物,1995(4):86-98.

[8]吴斌生,戴坤利,刘纯青. 南昌东大湖古典园林的建构与发展[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20,39(2):54-59.

[9]達婷. 明清南昌城历史景观组织研究[J]. 中国园林,2017,33(4):120-124.

[10]杭进峰,林广臻,谢燮. 唐宋时期南昌东湖的历史发展与营造特色探析[J]. 广东园林,2021,43(5):40-45.

[11]李宝勇,吴春生,刘牧,等. 民国南昌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研究及启示(1926—1949)[J]. 中国园林,2020,36(8):101-106.

[12]苏源. 近代南昌市城市公园建设与规划(1882~1949)[J]. 住宅科技,2019,39(12):14-19.

[13]邓绍平,李敏. 关于公园改造的思考[J]. 江西园艺,2004(2):39-40.

[14]卢方琦. 明清南昌城复原研究[D]. 北京:北京大学,2013.

[15] 胡振. 南昌城的历史变迁及其民俗内涵[J]. 南方文物,2002(3):48-51.

[16]晏雪平. 历史时期南昌城排水系统及其变迁——兼及南昌城内及周边河湖的演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2):95-101.

[17]南昌市城乡建设局. 南昌市城市建设志[M]. 南昌:南昌市城乡建设局,1992.

[18]吴斌生. 南昌市古代园林研究[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6.

[19]许应鑅,王之藩,修.同治南昌府志[M]. 曾作舟,杜防,纂.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387.

[20]龚子路. 1945年—1949年:民国时期南昌“示范市”战后重建规划及实践[J]. 北京规划建设,2020(6):105-108.

[21]袁雪. 近代南昌城市转型与城市建设的历史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22]南昌市城乡建设局. 当代南昌城市建设(1949-1985)[Z]. 1990.

[23]李珊珊. 重庆中央公园: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及其机制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 青年景观设计师对我国新中式景观的思考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1期)2017-03-17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融合中国经贸(2016年23期)2017-03-01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影响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11期)2016-12-13看《园冶》谈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组合探析科技视界(2016年17期)2016-07-15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元素符号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传承和创新科技与创新(2016年5期)2016-03-17景观设计学在中国的诞生鄱阳湖学刊(2015年1期)2015-04-21

推荐访问:南昌 演变 景观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322/57345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