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 要:所谓量感,就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关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还需要多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量感素养,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掌握知识,更好地应用知识。基于此,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教育手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19-0022-03

引  言

小学生正处在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需要更多地获取知识,使自身获得综合性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学生所处的阶段,强调对学生的教育,着力关注学生在量感方面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形成较好的素养,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为此,本文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从多方面探讨培养小学生良好量感的有效策略。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深刻记忆知识

小学数学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比较抽象,其中长度、重量等知识点,仅仅依靠简单的文字向学生讲解,难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形象且直观的认识。学生倘若没有较好的量感,难以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倘若具备较好的量感,学生就能够通过简单的文字,形象地感受这些知识,从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更好地掌握知识,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小学数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够使学生明确认知具体化的个数、重量等,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拉近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影响小学生量感培养的因素

(一)生活中的“量感”感知浅表化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一些计量单位,像克、斤、米等,在购买物品、进行体检时,学生形象地感知了何为计量单位。不过,相对来说,这种感知是较为粗浅和片面的,学生仅仅是知道,还没有形成认识。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理解方面的困难,且感知极为模糊,无法应用这些单位准确估测与比较,不利于学生发展自身量感[1]。

(二)教学中的“量感”体验不持续

以计量单位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据现实生活,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使学生在一系列真实的测量活动中亲自体验物体的长度,感受物体的重量等,由此获得对计量单位的深刻认识。不过这种实践活动的持续性不佳,只能是在课堂上偶尔为之,因此学生无法通过渐进的过程,逐步实现对量感的感知和内化。无法获得连续性的体验,对学生量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评价中的“量感”发展有待完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新确定了评估内容,不过,对于量感的评估在要求上还不甚明确,并且很难量化。量感具有随机性和个体性,在教学中很难妥善做出评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师生在“量感”认知上的不同步,影响学生量感的良性发展。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

(一)引入生活元素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使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2]。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着力引入生活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测量”这部分知识主要的教学目标便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量感,笔者引入了生活元素。课堂上,笔者准备了直尺、橡皮、铅笔、A4白纸、铅笔盒等多种多样的物品。依托这些物品,笔者向学生讲解与测量相关的知识,带领学生测量这些生活中的物品,并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此外,笔者还让学生将10个1厘米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指导学生测量,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1厘米与1分米之间的关系。因为笔者所引入的事物是學生经常接触的,所以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能够在笔者的教学引导下,更好地关注这些事物,并依托这些事物,深入地展开知识的学习,进行物品的测量。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便能够形成较好的量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

总之,知识与生活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知识教学时,要充分关注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引入生活元素,指导学生基于生活元素,形成较好的量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体会和了解,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知识教学时,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还应着力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了解所学习的知识,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量感素养,获得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授“时、分、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在讲授基础知识时,笔者开展了关于“猜猜1分钟时间有多长”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并开始计时,在学生认为1分钟时间已经到了时,让学生举手。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没有等到1分钟,便纷纷举起了手。等到1分钟过后,笔者才宣布结束,让学生睁开眼睛。此时,学生都表示,1分钟的时间太长了。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更好地感知了1分钟的时长。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量感,并使学生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笔者还开展了关于“1分钟做事”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笔者让学生在1分钟时间内,尝试走路、写作、踢毽子等,使学生感知自己在1分钟时间内可以走的步数、能够写的字数及可以踢的毽子数等。当然,笔者还会让学生对实践结果进行反馈,并说一说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感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秒的量感,笔者还开展了以秒为单位的实践活动。笔者让学生尝试闭眼感受10秒的时长,引导学生尝试感受拍20次皮球、跳绳10次、跑50米所需要的秒数。这样,学生便能够更好地建立起秒的量感。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体会和认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量感,从而更好地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三)关注评估和探究

在基于量感培养的教育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进行评估和探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量感训练,让学生逐渐增强自身的量感能力,并发展自身的探究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也能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仍以“测量”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对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后,笔者主动准备多种物品,让学生不用直尺测量其长度,而是先进行评估。这样,学生便会依据自身对长度单位的感受和了解,对这些物品的长度进行估算。在学生估算完毕后,笔者开始指导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测量,使学生了解自身所评估的物品长度与物品实际长度之间的差异。这样,学生便能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逐渐增强并提升自身的量感。此外,笔者还开展评估竞赛活动,并为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奖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评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笔者还会在讲解基础知识时,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这样,在笔者的教育引导下,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基础概念,自主形成量感。这样的探究形式能够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思维素养获得一定的发展和提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形成较好的量感。

(四)精确训练,促进丰富“量感”

对于一个高效的学习者来说,仅仅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量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朝着精确化的方向努力。因此,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在课堂上通过精确化的“量感”训练,帮助学生修正在“量感”上的偏差[3]。

例如,在“千米”这一概念的了解及空间观念的延伸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系在體育课上跑1千米的场景,使学生对1千米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接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从学校出发到某地刚好是1千米的路程,由此唤起学生对熟悉的地理场景的记忆。然后,教师可以拿出一份学校周围的交通图,让学生画一画从学校大门出发,到哪里大概是1千米,这时学生往往能够估测出具体的位置。同时,学生还会自发地将千米与学过的速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为此,教师可以提出“动车每小时可行驶多少千米”“地球每秒绕太阳运行多少千米”等问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迪士尼游玩日记中的错误长度单位进行修改;对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进行了解,并估测大概路程,然后通过地图软件进行验证。这些课堂上的估测活动,给予了学生很强的训练和感知,加深了学生对原本枯燥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了“千米”的数学价值和生活价值。

(五)反思辨析,促进积淀“量感”

缺少了思维的数学不是真正的数学。在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依靠感知和体验,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即反思和辨析,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准确有效的“量感”。

例如,在教学完“面积”相关的知识后,教师需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想一想,1平方厘米能够用来测量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假如用一个1平方厘米的物体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是否合适?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并探讨面积单位的适用范围。对面积单位的“量感”的反思和理性辨析,离不开逻辑与推理,就好比对“平方千米”“公顷”等比较大的面积单位,想要有实际体验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学生需要在自己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想象。

对计量单位的反思和辨析,是一种内省式的个体思维活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使其形成更敏锐、更理性的“量感”。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反思,能使个人形成的“量感”更加科学、准确,从而将生活“量感”顺利迁移到数学“量感”中。

(六)知识建构,促进内化“量感”

教师要把握量与其他数学知识的相关性,在相互贯穿中推动学生把“量感”内化于心,自觉发挥“量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作用。

“量感”的建立有前置条件,即充分掌握不同量之间的本质区别,对不同的量构建清晰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完“周长”和“面积”的知识后,很多学生由于量感不佳,不仅对同一类的计量单位认识不足,还容易把不同的计量单位混为一谈。在学习“体积单位”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立体空间单位,这种计量单位相较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要更加抽象一些。如果分辨不清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学生的“单位系统”将更为混乱。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的知识时,教师应将其与之前的计算单位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明晰其中的区别,抓住各自的本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两本书”为媒介,通过设问,逐步带领学生认识计量单位。一问:假如要比较两本书的厚度,应该用哪种计量单位?二问:如果比较两本书封面的大小,应该用哪种单位?借助实物,学生可以迅速回忆起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分别测量线的长短和面的大小的。紧接着,教师可以进行第三问:要比较这两本书的大小,应该采用什么单位呢?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不会再认为是采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此时,教师便可以快速地引入新课的教学。教师通过三个问题便能初步帮助学生辨别不同维度的三个计量单位,建立不同类型单位之间的“量感”。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知识教学时,应强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在量感方面的发展需求,并根据学生这种比较具体化的发展需求,基于教材知识,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梁培斌.科学利用数学教材培养学生量感[J].教学与管理,2017(02):43-45.

丁正霞.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策略初探[J].阅读,2016(95):42-43.

彭玲.小学生的数学量感之培养[J].新课程,2016(09):200.

作者简介:周婷婷(1979.1-),女,福建晋江人,任教于福建省晋江市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晋江市骨干教师,2016—2017年被评为“青阳街道优秀教师”。

猜你喜欢 量感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小学数字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2年2期)2022-07-11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22年4期)2022-04-28兼收并蓄小资CHIC!ELEGANCE(2021年9期)2021-04-18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新课程·中旬(2017年9期)2017-11-18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小学数学 如何在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322/573563.html

  • 相关内容
  • 03-22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探析

    牛瑾 杨杰摘要: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发展壮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信贷集中问题日益加剧。

  • 03-22 阅读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小荣大部头,又啃了一部大部头。合上书的那一刻,我重重地舒了口气,就好像经历了一场辛苦而又满足的长途旅

  • 03-22 在图书馆与伟大的科学家“不期而遇”

    刘巍亨廷顿图书馆全称“亨廷顿图书馆、艺术博物馆和植物园”,坐落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力诺城内一座占地

  • 03-22 陌生之地

    韩浩月词典里对于“陌生”的解释很简单,只有“生疏”“不熟悉”这两个释义,远远不能够满足人对陌生的想象

  • 03-22 血珠

    王佳慧暴雨将至的草原,暖湿狂风裹挟着淡淡血腥味。低矮灌木蜷缩在罪恶的阴霾之中,魅影幢幢。豺狼匍匐躲藏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