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2篇

【篇一】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报告



  篇一:20XX年度个人意识形态报告
  20XX年度个人意识形态报告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本质上是不同核心价值体系的较量。习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指示中肯而剀切。医院领导干部同样有责任抓住管好意识形态工作。
  做意识形态工作,重要的是宣扬党的科学理论,使广大医务工作者了解并接受。今年来,通过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使医院职工进一步形成共同的信仰,使意志更专注于党确定的奋斗目标,调动职工为医院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积极性。抓意识形态工作,要注意防止纠正意识形态工作仅仅是上层的事、与基层关系不大的观念。医院领导班子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把意识形态当作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来开展,要纳入医院班子重要议事日程,时刻关注各种社会思潮的变化,经常研究问题,做到统一部署,坚持齐抓共管。同时,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任务来筹划安排,经常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向干部职工介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情况,重点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医院职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能力。
  意识形态上保持清醒的头脑,重要的是加强干部职工理论武装。集中学习宣传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职工思想,占领干部职工思想阵地,增强干部职工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组织干部职工一起讨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在讨论中解疑释惑,澄清传闻,抵制谣言,帮助干部职工正确认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不被别有用心的人花言巧语所迷惑和欺骗。紧紧抓住根本,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让干部职工紧紧团结在医院建设的周围,为实现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奋斗。
  篇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20XX-05-0321:36宣讲家杨金海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哲学博士
  字号:大家上午好,非常容幸能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大家知道今年的主要政治任务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推动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从十八大以来讲了很多话,我大致梳理一下有136条,其中既讲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又讲到军队、国防、外交等,涉及面非常广。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很重视,也做了重要讲话,今天主要就这个问题来和大家谈一点体会。引言: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我们先讲几句引言吧。100年前孙中山先生讲过这样四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100年前世界潮流是怎样的呢?是资本主义一统天下。100年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世界潮流,你会发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潮流已经被打破。尽管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一些挫折、甚至是严重的挫折,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社会主义又重新受到关注。我相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化基本完成的时候,社会主义在这个世界上会更加光彩夺目。因此,我们这代人应该是非常幸运的,正处在两种制度相互交替的关键时刻。
  学习总书记的讲话,领会中央的精神。我送给大家四句话:要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历史视野、未来意识。
  第一,世界眼光。所谓世界眼光,就是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来看问题,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看问题。过去我们老是讲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这个话很好,今天仍然要坚持,首先考虑中国的事情,然后来考虑世界。你要想看清当今世界的问题,看清中国的问题,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看问题,才能看清中国现在的发展,包括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究竟在世界总的发展竞争当中处于什么状态,处于什么历史范围。
  第二,战略思维。所谓战略思维就是要从总体上看问题,要从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去看问题,而不是从局部的角度看问题。看中国的问题是这样,看世界的问题也是这样。最近这些年来有一个新概念叫做全球社会,就是把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包括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这是个完全不同的新概念。
  第三,历史视野。就是要善于从历史的角度来把握中国现在发展的情况,就是要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要了解近代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还要了解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近现代90年的历史,还有就是解放以后60多年的历史,还要了解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历史。这些历史节点都要很清楚,作为领导干部,作为专家学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把历史节点搞清楚,每个节点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这些情况搞清楚了,你才能真正把握我们今天处在什么历史发展状态。
  第四,未来意识。研究世界也好,研究中国也好,研究历史也好,目的都是未来。我们要有哲学思维,要有时间概念。刚才讲的都是空间概念,时间概念
  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正在过去,未来才是无限的。未来怎么把握?比如中国的问题,10年之后中国是什么样子,30年之后中国是什么样子,100年后,乃至500年后,1000年之后中国是什么样子?要去研究这些问题,在这方面美国人比我们做得好,经常讲未来趋势。我们在这方面研究的还不够。
  有了这样一些能力,有了这样一些视野,我们对中国问题的理解也好,对世界问题的理解也好,恐怕就有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同志十八大以来的讲话很多,大致有136篇讲话,最近在欧洲访问途中也讲了很多的话。概括起来至少有九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总体战略的讲话。就是中国发展战略是什么,怎么样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国防等等各个方面来思考中国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中国梦的思考。二是改革发展与经济建设。今年是改革发展的开局之年,有很多重大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特别是涉及到一些重大的经济利益需要我们动真格的,这个改革是很困难的,很复杂的,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近平同志做了很多的讲话。三是改革发展与政治建设。现在我们的经济改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了政治体制改革。四是民生建设,包括教育、住房、医疗等,这方面问题很多。五是生态建设。六是统一战线问题。七是国防建设问题。八是外交工作。九是党的自身建设。在这些讲话中重点有三方面:第一,强调讲纪律、反腐败,大家知道现在反腐败力度非常大,对腐败分子形成了震慑,这十分重要。第二,讲要全面改革;
第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些讲话总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大气派,视野很宽,站得很高。二是宽眼界,就是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三是接地气,真正把中央的所思所想跟老
  百姓的所思所想结合起来。四是抓落实,习近平同志上来以后,强调要抓落实。我们学习他的讲话,仔细思考他讲话的这些内涵、特点、风格等。
  我们今天重点地讲近平同志关于意识形态的讲话精神,他在去年讲话当中,就明确讲,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那么为什么要强调极端重要,过去讲意识形态工作很重要,但是没有讲极端重要。所谓极端就是,没有比这个更重要了,没有比这个时候讲意识形态更重要了。为什么这样讲?这里边大有深意。因为总书记是站在全党、全国发展的战略来看这个问题的,大家想一想,现在中国缺什么?经济建设我们搞得不错,实践证明我们是可以搞的。军事建设我们搞得也很不错,从历史上看我们能打胜仗,朝鲜战争我们打胜了,所以美国人还是比较害怕我们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不仅总书记思考,也是我们全党同志应当认真思考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能不能长期打胜仗,这个问题很考验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本来是我们党的一个优势,从很大意义上来讲,我们就是通过宣传实践工作战胜了国民党,当然跟我们打土豪分田地这些政策有关系,跟我们的宣传部队也有极大的关系。现在中国人不愁吃不愁穿,最愁的是精神支柱。大家看一下苏东为什么垮台?核心我认为还是出在意识形态方面,因为它的经济建设虽然有缺陷,比较重视重工业,不重视轻工业,不重视民生建设,老百姓有一点意见,但是总体上来讲在社会主义国家当中还是很厉害的。
  深入领会中央的精神,就是要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过去我们讲一个国家的安全就是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现在还有一个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过去毛泽东特别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他讲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制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是这样的,反革命也是这样的,现在回过头寻思毛泽东
  这些话讲得太对了。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去抓,人的思想不会是真空的,只要你睁开眼睛,一定在想问题,除非你是傻子,大家都有这个体会,是不是?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没有真空的,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这些年我们思想为什么这么混乱?就是因为我们占领得太少了,西方人占领得太多了,宗教势力等这些歪风邪气占得太多了。所以一定要有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千万不要以为这个东西跟我没有关系。今年是改革开局之年,面临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涉及到很多重大利益问题。那么大家不要忘记,政治关系背后是什么?是经济关系。而它的表现是意识形态。马克思告诉我们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决定思想文化,决定意识形态。我们要去抓老虎,这些大老虎也不是傻子,他会做工作,他可能会在经济上给你捣乱,意识形态上给你破坏。所以目前的形势是比较复杂的,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要讲政治,越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我想围绕这个问题讲三点心得。一是怎么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全面把握意识形态的形势,三是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刚才已经讲了,习近平总书记讲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实际上毛主席过去讲过,邓小平也讲过,江泽民同志也讲过,胡锦涛同志也讲过,都讲过意识形态十分重要。邓小平同志讲两个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来他又讲两手抓。后来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胡锦涛同志提出文化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这都很好。我认为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既继承前人又有创新,超越前人的地方在于强调建设,强调落实。怎么样落实?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篇三: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和主要任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大家上午好,非常容幸能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大家知道今年的主要政治任务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推动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从十八大以来讲了很多话,我大致梳理一下有136条,其中既讲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又讲到军队、国防、外交等,涉及面非常广。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很重视,也做了重要讲话,今天主要就这个问题来和大家谈一点体会。
  引言: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我们先讲几句引言吧。100年前孙中山先生讲过这样四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100年前世界潮流是怎样的呢?是资本主义一统天下。100年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世界潮流,你会发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潮流已经被打破。尽管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一些挫折、甚至是严重的挫折,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社会主义又重新受到关注。我相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化基本完成的时候,社会主义在这个世界上会更加光彩夺目。因此,我们这代人应该是非常幸运的,正处在两种制度相互交替的关键时刻。
  学习总书记的讲话,领会中央的精神。我送给大家四句话:要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历史视野、未来意识。
  第一,世界眼光。所谓世界眼光,就是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来看问题,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看问题。过去我们老是讲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这个话很好,今
  天仍然要坚持,首先考虑中国的事情,然后来考虑世界。你要想看清当今世界的问题,看清中国的问题,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看问题,才能看清中国现在的发展,包括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究竟在世界总的发展竞争当中处于什么状态,处于什么历史范围。
  第二,战略思维。所谓战略思维就是要从总体上看问题,要从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去看问题,而不是从局部的角度看问题。看中国的问题是这样,看世界的问题也是这样。最近这些年来有一个新概念叫做全球社会,就是把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包括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这是个完全不同的新概念。
  第三,历史视野。就是要善于从历史的角度来把握中国现在发展的情况,就是要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要了解近代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还要了解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近现代90年的历史,还有就是解放以后60多年的历史,还要了解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历史。这些历史节点都要很清楚,作为领导干部,作为专家学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把历史节点搞清楚,每个节点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这些情况搞清楚了,你才能真正把握我们今天处在什么历史发展状态。
  第四,未来意识。研究世界也好,研究中国也好,研究历史也好,目的都是未来。我们要有哲学思维,要有时间概念。刚才讲的都是空间概念,时间概念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正在过去,未来才是无限的。未来怎么把握?比如中国的问题,10年之后中国是什么样子,30年之后中国是什么样子,100年后,乃至500年后,1000年之后中国是什么样子?要去研究这些问题,在这方面美国人比我们做得好,经常讲未来趋势。我们在这方面研究的还不够。
  有了这样一些能力,有了这样一些视野,我们对中国问题的理解也好,对世界问题的理解也好,恐怕就有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同志十八大以来的讲话很多,大致有136篇讲话,最近在欧洲访问途中也讲了很多的话。概括起来至少有九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总体战略的讲话。就是中国发展战略是什么,怎么样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国防等等各个方面来思考中国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中国梦的思考。二是改革发展与经济建设。今年是改革发展的开局之年,有很多重大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特别是涉及到一些重大的经济利益需要我们动真格的,这个改革是很困难的,很复杂的,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近平同志做了
  很多的讲话。三是改革发展与政治建设。现在我们的经济改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了政治体制改革。四是民生建设,包括教育、住房、医疗等,这方面问题很多。五是生态建设。六是统一战线问题。七是国防建设问题。八是外交工作。九是党的自身建设。在这些讲话中重点有三方面:第一,强调讲纪律、反腐败,大家知道现在反腐败力度非常大,对腐败分子形成了震慑,这十分重要。第二,讲要全面改革;
第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些讲话总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大气派,视野很宽,站得很高。二是宽眼界,就是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三是接地气,真正把中央的所思所想跟老百姓的所思所想结合起来。四是抓落实,习近平同志上来以后,强调要抓落实。我们学习他的讲话,仔细思考他讲话的这些内涵、特点、风格等。
  我们今天重点地讲近平同志关于意识形态的讲话精神,他在去年讲话当中,就明确讲,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那么为什么要强调极端重要,过去讲意识形态工作很重要,但是没有讲极端重要。所谓极端就是,没有比这个更重要了,没有比这个时候讲意识形态更重要了。为什么这样讲?这里边大有深意。因为总书记是站在全党、全国发展的战略来看这个问题的,大家想一想,现在中国缺什么?经济建设我们搞得不错,实践证明我们是可以搞的。军事建设我们搞得也很不错,从历史上看我们能打胜仗,朝鲜战争我们打胜了,所以美国人还是比较害怕我们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不仅总书记思考,也是我们全党同志应当认真思考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能不能长期打胜仗,这个问题很考验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本来是我们党的一个优势,从很大意义上来讲,我们就是通过宣传实践工作战胜了国民党,当然跟我们打土豪分田地这些政策有关系,跟我们的宣传部队也有极大的关系。现在中国人不愁吃不愁穿,最愁的是精神支柱。大家看一下苏东为什么垮台?核心我认为还是出在意识形态方面,因为它的经济建设虽然有缺陷,比较重视重工业,不重视轻工业,不重视民生建设,老百姓有一点意见,但是总体上来讲在社会主义国家当中还是很厉害的。
  深入领会中央的精神,就是要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过去我们讲一个国家的安全就是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现在还有一个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过去毛泽东特别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他讲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制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是这样的,反革命也是这样的,现在回过头寻思毛泽东这些话讲得太对了。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去抓,人的思想不会是真空的,只要你睁开眼睛,一定在想问题,除非你是傻子,大家都有这个体会,是不是?一个人
  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没有真空的,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这些年我们思想为什么这么混乱?就是因为我们占领得太少了,西方人占领得太多了,宗教势力等这些歪风邪气占得太多了。所以一定要有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千万不要以为这个东西跟我没有关系。今年是改革开局之年,面临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涉及到很多重大利益问题。那么大家不要忘记,政治关系背后是什么?是经济关系。而它的表现是意识形态。马克思告诉我们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决定思想文化,决定意识形态。我们要去抓老虎,这些大老虎也不是傻子,他会做工作,他可能会在经济上给你捣乱,意识形态上给你破坏。所以目前的形势是比较复杂的,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要讲政治,越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我想围绕这个问题讲三点心得。一是怎么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全面把握意识形态的形势,三是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刚才已经讲了,习近平总书记讲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实际上毛主席过去讲过,邓小平(: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报告)也讲过,江泽民同志也讲过,胡锦涛同志也讲过,都讲过意识形态十分重要。邓小平同志讲两个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来他又讲两手抓。后来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胡锦涛同志提出文化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这都很好。我认为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既继承前人又有创新,超越前人的地方在于强调建设,强调落实。怎么样落实?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首先,从社会意识发展的规律来理解。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个高度来理解,你会发现人类社会发展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历史。一个国家如果经济发达,思想文化很落后,那它不是一个先进国家。先进国家的标志绝对不等于经济,一些小的石油国家是很富的,但是你能说它是先进国家吗?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看也是这样,社会主义最终超越资本主义必须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我们要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速度要快,效果要好,在这点上我们30年来是很好的,西方世界也是承认的,没有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显示出很多优越性,但是还有很多缺陷,包括我们的民风、政风等,在很多方面比起西方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从执政党建设规律看也是这样的,我们党有两大优势,一是理论优势,二是是实践优势。这些年我们在理论建设方面尽管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就是意识形态工作这一块考虑不够。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块、精神信仰这一块,我们关心不够,很多人相信佛教,相信道教、相信基督教,这些宗教讲人的生死问
  题,特别是老人,他面临着生死问题,我们过去在这方面研究不够,党的宣传工作在这方面也不够,所以老百姓不相信我们的宣传。为什么?他们觉得讲科学发展观这些东西是你们干部的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怎样做好宣传工作,这里大有学问,如果说我们原封不动的照搬中央精神,一个卖红薯的老太太你跟她讲科学发展观,她肯定骂你是神经病。一定要转化,一定要结合她的生活实际,她想什么,她有什么困惑。在这方面我们做的不够。
  其次,是从维护国家安全来看。刚才讲了,这些年国家安全的理念,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讲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过去一讲国家安全就是经济安全,现在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安全问题,就是意识形态安全。苏东为什么垮台,中东为什么出现乱局,主要是意识形态领域垮了,当然这些政权本身也是有问题的,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意识形态这个关口没有把握好。再加上互联网,互联网的放大功能太大了,一个小事一夜之间就搞的全世界都知道了。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条件下,在网络普及的条件下,怎么解决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这是非常大的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如果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我们很可能会垮台。中央十分重视互联网建设,习近平同志讲了很多这方面的话,也希望大家好好去思考。我们改革开放,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方向盘,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安全阀,方向不能动、不能变,安全阀不能轻易开。
  最后,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来看。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是什么?我想无非就是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二是制度层面,三是思想文化层面。物质层面相对好办一些,就是经济建设,把楼盖好了,把道路修好了。比这难的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现在举步维艰。为什么?因为涉及到很多利益关系。马克思讲利益关系决定了你的思想关系,你站在什么立场上你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改革干什么?就是要调整利益关系。第三个层面就是文化的复兴。要复兴到什么地方去呢?不是复兴到唐朝去,要复兴到唐朝那个时候中华民族在整个世界上的地位,要变成一流国家,四海来朝,而不是受人欺负。真正到四海来朝,不是看看高楼和马路,一定是来学习的,来中国学习思想文化。近代以来西方引领世界,我们有很多人到西方取经,也是取它的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也是我们从西方取过来的,不是西方人强迫给我们的,是我们取回来的,就像当年我们取回佛经一样,是我们取的,不是人家强迫我们的。为什么要取?它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将来中国要引领世界,必须能够给人类提供一套现代化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先进的思想文化体系,包括话语体系、生活方式、生产方面等,没有这个东西引领世界是不可能的,人家会笑话你的。
  

【篇二】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倾向性问题一:基础主义

 

  基础主义主要表现为:课程改革强调理论知识的厚实,主张理论知识不仅要有足够的深度,而且要有足够的宽度,即所谓的“厚基础”,这是当前我国许多本科院校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奉行的课程理念。实践中,它一方面主张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课程外,还应学习跨专业课程,以便拓宽基础。另一方面,就本专业课程而言,它认为课程设置除了包括公共基础课外,还应包括专业基础课,而且后者应占整个课程的绝大部分。与此同时,对实践教学课时量的安排却很少,形式也比较单一,往往只有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以及很少的认知实践。譬如大部分的工科专业在学时安排上,公共基础课课时占50%以上,专业基础课占30%左右,专业课(含专业必修课和任选课)仅占10%左右,而且还存在被继续压缩和减少的可能。另外,重要的毕业实习只有2~3周,时间很少。[1]

  强调“厚基础”,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理念,即:基础打得越牢越好,理论学得越多越好,什么知识都学点,相当于进行通识教育,学生将来就能应对自如。应该说,市场确实需要适应能力强的人才,但这种能力的形成恰恰不是靠深厚的理论知识,而要靠一般能力的习得和素质的提高。在这方面,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的缩写)模式下的工程教育是比较成功的。它是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的工程教育模式,强调在基于项目的反复学习训练中,让学生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共享知识(团队合作)、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知识(技术创新)、传播知识(沟通交流)。这些一般方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才是真正通识的,是社会所真正需要的。[2]然而,目前我们却过分强调基础科学理论,这势必弱化专业内容和实践,从而影响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鉴于学生的理论基础、师资状况和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原因,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际选择不应该强调“厚基础”,而应该强调能力的培养。在我国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一般高校的大部分本科生不可能都在企业从事研发工作,而要担任“现场工程师”的角色。因此,他们迫切需要的是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养成,而不是基础理论知识的丰厚。

  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奉行的“厚基础”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可行的路径是强调“实基础、强能力”。所谓“实”,是指实在、实用,即基础应该真正成为能力发展所必需的基础,也就是说,基础理论知识应该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从某专业社会需要的知识能力出发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一些基础理论课可以适当采用整合的方式处理;
在课程内容上,可以适当打破严格的学科逻辑体系,采用模块化方式设计;
在课程时数上,可以适当精简;
在课程授受方式上,可以适当灵活处理,如德国一些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不是由数学老师来教授,而是由化学老师教授,以真正确保理论知识的适切性。所谓“强”,是指强化,即强化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改变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在一些专业倡导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以“用”导“学”,以“用”促“学”,从而真正把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联系起来。同时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科竞赛、考级考证、任务驱动、社会参与等多种平台,帮助学生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倾向性问题二:学科主义

 

  学科主义主要表现为: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选择的学科取向。在现行的教育实践中,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在提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即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这里,学科建设是第一位的,专业课程建设则是第二位的,课程设置不是按照人才培养规律,而是按照学科要求进行。应该说,强调课程的学科取向由来已久。高等教育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传授高深学问,促进学科发展,因而学科建设主导课程建设顺理成章。这种传统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在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中传承并延续着,以至于高校教师似乎与生俱来就带有一种学科情结而少有课程情感,学科意识浓厚而课程意识缺乏。

  课程设置以学科科目相对应的方式展开,既容易导致课程设置的精细化和课程内容的精深化,又容易导致条块分割,切断横向联系,最终使课程的可调适性变弱。这显然不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必需、够用”原则在课程结构方面的综合化的要求。不仅如此,课程与学科科目相对应设置,还容易导致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众所周知,在当今时代,知识、高等教育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正在发生转变,从以前的“高等教育-知识-社会”转变为现在的“社会-知识-高等教育”,知识必须放在社会背景中加以理解。评价知识的标准,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社会说了算,社会的需要才是决定课程的真正标准。如果说以前是“生产决定消费”,那么今天则是“消费决定生产”,这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更应如此。由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设计,课程大纲制订应该基于社会需求分析,这样才能真正为地方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这里,CDIO模式同样给我们重要启示,其教学大纲的制订基于社会需求,强调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与产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逐项挂钩,课程设置采用集成化方式,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避免内容重复,从而保证学生获得应有的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3]

  基于以上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强调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核心,强调课程建设优先与社会而不是与学科对接。这样,学科建设不再是引领课程建设,而应该成为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也就是说,不应“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而应“以学科建设为支撑”。这也必然要求学科建设本身进行适应性变革:在学科建设的方向上,要重视应用研究,而不是纯理论研究;
在学科建设的路径上,要密切联系社会,在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加强学校与市场的广泛接触,把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从而促进课程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倾向性问题三:训练主义

 

  如果说前两个倾向性问题与课程设置相关,那么训练主义则关系到课程实施。训练主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教的方面看,由于内隐于我国高校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观深受唯科技理性思想的影响,因此现实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唯逻辑化和纯客观化倾向,一部分人或者“将逻辑看作是知识的惟一特征,否认知识的非逻辑性、体验性特征”,或者“将知识的客观性奉为至上”,“在教学中只强调知识的客观成分而忽视知识的主观价值,忽视知识的人文蕴涵”。[4]在人文教育中,只是注重人文知识的机械记忆;
在科学教育中,仅仅重逻辑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概念、逻辑推理、数理公式的讲授;
在技术教育中,停留于现代社会所赋予技术的狭义化和低级化层面,仅仅强调技术的训练。其二,从学的方面看,注重实用性知识和技术的获得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激励学生更多更好地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对所教的课程、知识及见解产生兴趣,而是为了让学生获取能提高交换价值的知识。学生的学习缺乏反思、批判与建构,更缺乏体验与感悟。

  应该说,应用型本科教育为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注重一定程度的职业训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一种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还要履行培养“人”的使命,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尤其是主体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然而,在训练主义的支配下,知识成为人的纯粹认识对象,知识中的认知、情感、道德、审美等因素被“蒸发”了。在这里,知识并没有内化为人的思想的一部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从而真正促进人的发展。诚如弗洛姆所批评的:“以占有性的生存方式为准则的大学生在听讲座时,他们只听讲课老师的话,抓住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和意思,并尽可能完整地把听到的一切写到笔记本上,但这都是为了以后能牢记他们的笔记,以应付考试。可是他们并没有丰富和扩大自己的思想,而讲座的内容也没有成为他们自己的思想的组成部分。”[5]无疑,这种训练主义必然导致大学教育中“人”的缺失。因为在这里,“人”虽有很多知识,但没有智慧和灵性,这种“人”与其说是“人”,还不如说是机器。另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也要实现大学社会批判功能的要求。大学是“涓细的智慧溪流”,是对社会进行明智判断的重要机构,“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6]然而,在训练主义的支配下,人的主体性必然受到压抑,最终导致大学社会批判功能的式微。

  有鉴于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在教育性与训练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和平衡,教育性应该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底色”和“背景”。“教育性”与“训练性”并不相同,“训练性”的行为指向是“规训”、“强制”等等,其往往使学生的理解、认识和视野变得更贫乏、浅薄和狭隘;
而“教育性”其行为指向则是“教化”、“引启”等等,其目的是扩展、加深和丰富学生的理解、认识和视野,是启迪灵性、激发智慧、提升精神。具体而言,在人文教育中,不能只要求学生机械记忆,也不能只凭借科学理解,而是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与他人展开对话,在反思和体悟中获得对真理的真切把握和人生意义的深刻领悟。在科学教育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概念、逻辑推理的讲授,而且要强调发展人的科学理性,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以及直觉、好奇、想象等品质。在技术教育中,不仅要强调技术的训练,而且要打破现代社会所赋予技术的狭义化和低级化局面,发掘与体悟“技术之道”。“技术之道”实质是回溯技术的技艺层面,在这种有境界追求的技艺里,技术并没有化为达成某一单个目的的片面性工具,而是一种全身心的修炼过程。[7]在这里,技术不是对自由的约束,而是成就和实现自由;
不是扼杀人的主体性,而是确保人的主体性。

 

倾向性问题四: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仅仅重视课程形式结构的改革,而忽视课程实质结构的改革。如果说课程形式结构是课程的“形”,那么课程实质结构就是课程的“神”,前者只是课程的外部存在形式,而后者则是课程的生命之源,它决定着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性质,是解决课程的基础问题。[8]在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中,形式结构反映的是分科与综合、必修与选修、学科与活动等诸如此类的形式问题,而实质结构反映的则是重“学”还是重“术”、是知识取向还是能力取向、是重训练还是重教育等诸如此类的“质”的问题。应该说,这些课程的内在精神和核心旨趣理应成为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倍加关注,然而受中国直观道德理性思维传统的影响,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往往彰显形式而遮蔽实质,选择附庸其“貌”而失落其“神”。甚至,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习其他院校课程改革经验时,也往往是简单地模仿,习惯于追求“具体该怎么做”,却很不习惯于深究“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该怎么做”等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能从根本上改革传统课程的实践范式,只是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而不考虑如何在思想层面形成实质性的突破。

  譬如,在课程方案的调整中,不是根据课程改革的价值指向对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整体构建,进而决定课程类型的选择和科目的设置,而仅仅关注个别科目的增加或删减,或者仅仅纠缠分科与综合、必修与选修、基础平台与模块选修的设置及比例。在综合课程改革中,只是让学生接触多门学科知识,而没有仔细分析综合课程的价值指向。也许,对于综合课程而言,接触较宽泛的知识领域是必要的,但关注学生的方法、态度、思维,让学生“透过这些知识去挖掘、显现这些知识本身所蕴涵的社会需要、方法、情意以及精神等因素,这才是课程整合的本意”。[9]然而,我们在改革时往往只注重科目的增加、知识的累积,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同样如此。一项调查报告显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理念,只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课程,获得更多的知识,以至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整体的规划,课程设置往往以新鲜、实用、有趣为取舍标准,处于比较自由随意和散乱拼凑的状态。[10]由于对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核心旨趣关注得不够或者理解得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能从根本上改革传统课程范式,只是关注、追求形式的新颖与变化,这不仅难以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而且会使课程改革适得其反,甚至导致失败。

  基于此,我们迫切需要唤醒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度”意识。首先,需要转变观念,确立整体性课程结构观。应认识到课程结构改革不是局限于课程结构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更不能以局部的改革代替整体,而是要关注课程各方面、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要涉及“技术分析”,更要涉及价值分析,从而避免遭遇课程改革的表层化和“技术主义”的危险。其次,要加强课程研究,深化课程认识。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基本问题研究、课程结构研究和课程编制与推广研究。第三,要强化教师培训。教师培训必须超越“教育知识”的陈腐理念,必须超越学科知识的狭隘范畴,换言之,为实施课程改革所进行的教师培训不能局限于课程或课程改革,应立足于课程教学或教学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而且,即使是课程培训,也不能局限于“课程知识”的获得,应该着重教师课程意识的唤醒,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让教师以积极主动的精神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来,成为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实质性变革的动力。

推荐访问:苗头 意识形态 性问题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327/575986.html

  • 相关内容
  • 03-27 2022信访工作条例学习心得体会(全文)

    体会,读音为tǐhuì,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体验领会,出自《朱子语类》卷五,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年信访工作条例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选择。2022年信访工作条例学习心得体会第一篇:2

  • 03-27 意识形态工作目标责任书(精选文档)

    目标,是一个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mùbiāo,意思是指的是射击、攻击或寻求的对象,也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如:沈从文《题记》:“由我自己说来,我所有的作品,都还只能说是一个开端,远远没有达到我的目标

  • 03-27 结合自身,如何弘扬北京冬奥会精神,助理实现中国梦

    动词,释义:①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理论~实际。②指结为夫妻。词语分开解释:结:结(结)jié系(j?),绾(w僴):结网。结绳。结扎。条状物打成的疙瘩:打结。蝴蝶结。合:合hé闭,对拢:合眼。珠联

  • 03-27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百年奋斗成就和历程经验决议》【精选推荐】

    决议是指多个主体根据表决原则做出的决定。决议是指党的领导机关就重要事项,经会议讨论通过其决策,并要求进行贯彻执行的重要指导性公文。一般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也是某些企业的公文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 03-27 预备党员共青团100年大会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