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要 总结了辣椒疫病的发生症状、病原分布、季节性变化、病害循环和防治技术,并展望今后辣椒疫病防治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辣椒疫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41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8-0064-02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引起的全生育期均可发病的真菌病害[1],美国最早于1918年发现辣椒疫病。我国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辣椒疫病,80年代后期,辣椒疫病在我国普遍发生,现已成为海南省辣椒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全省许多市县瓜菜基地的辣椒疫病调查结果表明:一般田块株发病率20%~30%,发病田块达70%以上,严重影响了辣椒的产量,给农民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总结了辣椒疫病的发生症状、病原分布、季节性变化、病害循环和防治技术,并展望了今后辣椒疫病防治的主要研究方向,以为海南省防治辣椒疫病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辣椒疫病的症状

辣椒整个生长期都会受到疫病的危害,茎、叶、果实均可染病。苗期发病,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或猝倒;成株期茎基部呈黑褐色,幼苗枯萎而死;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3cm,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果实染病始于蒂部,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迅速变褐软腐,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霉层,即病菌孢子囊及孢子梗,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残留在枝上;茎和枝染病,病斑初为水浸状,后出现环绕表皮扩展的褐色或黑褐色条斑,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2]。

2辣椒疫病病原分布、季节性变化及病害循环

2.1辣椒疫霉菌的分布

通过对辣椒疫霉菌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测定,朱宗源等[3]发现辣椒疫霉菌主要分布于0~10cm土层,10cm以下土层的辣椒疫霉菌量较少,表明辣椒疫霉菌的分布与其好气性及耕作层中有机质的丰富度有关。张琦等[4]亦认为辣椒疫霉菌在不同土壤层的菌量最好是在10cm以上的土壤中进行。辣椒疫霉菌的繁殖体中,厚垣孢子存活时间最长,其次是卵孢子、孢子囊、游动孢子,土壤中孢子囊存活的时间比游动孢子长,且在土壤中有寄主植物或寄主植物残余存在时,孢子囊存活时间更长。

2.2辣椒疫霉菌的季节性变化

SheaS.R对疫霉菌株的季节性变化极其影响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辣椒疫霉(P.capsici)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温度。朱宗源等[4]通过对上海市郊2块青椒地13个月的定期与回归分析,也发现辣椒疫霉菌的种群数量变换与温度呈显著相关,即冬、春季土壤中辣椒疫霉菌数量少,随着温度上升,其密度水平也上升,夏季最多。而与其他因子关系并不密切,可能是上海地区的这些环境因子基本上能满足辣椒疫霉菌生存需要的缘故。另外,田间寄主植物的存在,会使土壤中辣椒疫霉菌存活率偏高,随着温度上升,其密度水平也上升,给第2年种植的辣椒带来更大的危害[4]。

2.3辣椒疫病的病害循环

辣椒疫霉菌主要以卵孢子及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种子上越冬[5-8],其中以土壤中病残体的带菌率高,是主要的初浸染来源。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菌经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面的果实上,引起发病。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和灌溉水传播为害。田间有多次再侵染。当温度达到25~30℃、相对湿度85%以上、土壤湿度过大时,病害易流行。土壤湿度95%以上时,持续4~6h,病菌即完成侵染,2~3d可发生1代。因此,该病为暴发流行的毁灭性病害。易积水的菜地,多雨或大雨后天气骤晴、重茬连作、定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土壤质地与发病也有关,黏土最重,壤土次之,沙土最轻[9]。

3防治技术

3.1利用栽培技术等农业措施防治辣椒疫病

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任务是营造出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因此,可以采用一些农业防治措施来达到这个目标。

3.1.1选择合适的肥料。Forster等[10]在温室中用水培法测定磷酸盐和亚磷酸盐作为磷肥对辣椒生长及辣椒疫病的影响,发现用亚磷酸盐作磷肥时,辣椒植株生长矮小,表现出缺磷的症状,而用磷酸盐作肥料时,植株生长正常且辣椒疫病的发生率要低得多。也有报道,施用2%的硅肥和硼肥可提高辣椒的抗病性,而锌肥却没有这种效果。

3.1.2选择适当的灌溉方式。采用小水沟灌,杜绝大水漫灌,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滴灌。Xie等[11]报道,1995~1996年在新墨西哥州测定每天滴灌、每3d滴灌和沿沟漫灌3种方式对辣椒品种Newnero6-4产量和疫病的影响,发现每天滴灌可以使土壤的湿度适合于辣椒生长而不适合于疫病的发生。

3.1.3改进栽培措施。高畦深沟地膜覆盖栽培,深施有机农家肥。吕和平等[12]经多年调查发现,起垄覆膜栽培、轮作倒茬、合理套作、浅灌控水等措施对防治辣椒疫病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重病区采取这些措施可使病株率降低73.9%,产量提高13%。

3.2选择早熟避病或抗病品种

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性较强、适合早熟栽培的有湘研一号、伏地尖、矮脚早等;抗病性较好、适合作中、晚熟栽培的有21号牛角椒、湘潭迟斑椒、潘家大辣椒、窑嘴大辣椒、光皮椒,以及麻大辣、猪大肠、细线椒等品种。抗病品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病菌致病性变异的能力。

3.3化学药剂防治辣椒疫病

生育前期以预防为主,每7~10d施药1次,遇雨抢晴施药,可推迟病害的发生,降低发病程度。中后期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采用喷洒或灌根的方法施药防治。农药可选用25%多菌灵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7.5%百菌王可湿性粉剂600~900倍液,或64%卡霉通可湿性粉剂700~900倍液、34%万霉灵可湿性粉剂600~9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600~800倍液等。

目前对辣椒疫病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药剂,且多数是高效内吸化学杀菌剂,但是疫霉菌对使用过的内吸杀菌剂极易产生抗药性。据调查,海南一些主要瓜菜基地的辣椒疫霉菌对防治疫病的特效药剂甲霜灵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抗药性,已难以控制疫病的发生危害。且化学防治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辣椒疫霉病为土传病,采用化学农药防治是农药必须施入土壤,而农药施入土壤后会发生物理吸附、化学吸附、迁移及微生物降解等一系列复杂过程,严重影响了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若过度加大农药用量,不仅影响辣椒的生长,增加辣椒果实中农药残留量,抑制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动,而且会污染环境,增加生产成本。辣椒疫病一旦发生流行,化学农药也不能有效防治。

3.4利用生物防治辣椒疫病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科学记载是从Sanford(1926)报道土壤中某些拮抗性微生物对于土传病原菌的抑制性开始的[13]。美国国家科学院1987年将生物防治的定义扩大为:利用自然的或经过改造的生物、基因或基因产物来减少有害生物的作用,使其有益于生物,如作物、树木、动物益虫及微生物[14]。

当前我国防治疫病除上述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外,还在生物防治领域进行了初步研究。朱宗源等[15]研制了生物制剂防治辣椒疫病,经试验筛选出的“防疫Ⅰ号”、“防疫Ⅱ号”具有较好的防治青椒疫病的效果,同时它们还能促进植株生长、增加鲜重,起到增强植株生长势的作用。试验还表明了有机添加物可作为拮抗菌的营养源,也为土壤中微生物提供了营养,激发了土中能拮抗疫病菌的微生物活力,表现了抑菌与抗病的作用。在筛选拮抗菌过程中加入有机添加物,使筛选出的拮抗菌能利用有机添加物繁殖自身,为生物制剂的配制与提高生物制剂的防病能力创造条件。

生物防治具有许多优于化学防治的特点,如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性以及由于仅杀伤或抑制防治对象,能参与生态环境的调控,保持生态平衡[18],起到长效的作用。生物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防治土传病害研究的热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防效一般不及化学农药,防效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生防制剂的防治效果达到60%~70%即可认为是较理想的。

3.5利用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如抗生素防治辣椒疫病

据报道,Okamoto等[16]从一串红植物根际分离到Serratia marcescens,发现该菌产生的抗生素灵菌红素,Kim等[17]从拮抗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B5中提取1种糖酯类抗生素rhamnolipid B,Joo报道了Streptomyces halstediiAJ-7菌株的发酵液[18]等都对辣椒疫病有抑制作用。另外,Kim等[19]从真菌Nigrospora sphaerica中分离出到1种物质,可以抑制9种主要病原菌,但是这些活性物质易使辣椒疫霉菌产生抗药性。因此,要注意一个生长季节不要多次使用抗生素,应与其他杀菌剂轮换使用,避免和延缓抗药性产生。

自从1918年在美国发现辣椒疫病为止,人们采取了许多防治措施,但是都不能从根本上防治该病。我国自从1995年朱宗源研制了生物制剂以来,目前国内外关于辣椒疫病的生防菌制剂的研究还很少,且生物制剂不如化学药剂防效好,受环境影响较大。因此,生物制剂难以被普及。但是从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植保的发展来看,生物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值得深入研究的1条途径,目前我国在这个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

4今后的发展方向

由于辣椒疫霉菌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多样,病害的发生呈现暴发性,因此单一的防治方法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须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现在的防治方法研究逐步形成了利用农业管理措施,选用抗病品种,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四类方法组成的综合防治体系。但是由于农业管理措施较复杂,大面积生产栽培难以实施;辣椒种质中尚不具有抗侵入的免疫类型,常规育种也存在一定难度;利用化学药剂对植株地上部进行喷施防治不仅污染产品和环境,危害人畜安全,而且极易产生耐药性,导致后期防治效果差,当辣椒疫病大面积暴发时,农药无法对其进行控制。生物制剂防治土传病害,是通过往土壤中植入生物制剂,使它在根部大量繁殖,以便抑制病原菌,调节根部微生物,增加有益微生物类群,可以从根本上防治病原菌;但是防效慢,且受环境影响大,往往抑制住病害,已经过了收获期了。因此,应该结合现在的防治技术,寻求一种新的、根本的、高效快速的防治方法。我们可以把生物制剂和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结合使用,生物制剂可以根本上防治辣椒疫病,活性物质可以一定程度地克服生物制剂的不足,关于这种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参考文献

[1] 任光地,马平虎.辣椒疫病病原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90(10):30-35.

[2] 吕佩珂,李明远,吴钜文,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3] 朱宗源,吴玲忠,陆仕华.辣椒疫霉在土壤中的季节性变化和存活[J].上海农业学报,1998,14(4):45-50.

[4] 张琦,朱宗源,张繁琴.辣椒疫霉菌在山西省土壤中的季节性变化[J].

山西农业科学,2000,28(4):65-67.

[5] 马辉刚.云南辣椒疫病菌种的鉴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88,3(2):127-130.

[6] 彭相儒,刘文朴.乌鲁木齐地区辣椒疫霉病发病因素及防治技术[J].新疆农业科学,1991(5):213-215.

[7] 张瞢选,郑永胜,冯映华,等.青椒疫病发生与防治研究[J].北京园艺,1990(2):13-15.

[8]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9] 梁金兰.蔬菜病虫实用原色图谱[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0] FORSTER H,ADASKAVEG J E,KIM D H.Effect of phosphate on tomato and pepper plants and on susceptibility of pepper to Phytophthora root and crown totin hydroponic culture[J].Plant Disease,1998,82(10):1165-1170.

[11] XIE JINHUI,CARDENAD E S,SAMMIS T W.Effects of irrigation method on chile pepper yield and phytophthora blight root not incidence[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1999,42(2):127-142.

[12] 吕和平,郭满库,陈雨天,等.农业措施对辣椒疫病的生态控制效应[J].甘肃农业科技,1998(3):43-45.

[13] 郑福庆,黄文生,王彬,等.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江西植保,1998,21(3):29-33.

[14] WASBINGTON D C.Report of the research of brifing panel on biological control in managed ecosystem[M]∥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American: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8.

[15] 朱宗源,周新根,宋荣浩.用生物制剂防治青椒疫病[J].上海农业学报,1995,11(1):64-68.

[16] OKAMOTO H,SATO M,SATO Z,et al.Biocontrol of Phytophthora capsici by Serratia marcescens F-1-1 and analysis of biocontrol mechanisms using transposon-insertion mutants[J].Annals of the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1998,64(4):287-293.

[17] KIM BEOMSEOK,LEE JUNP YEOP,HWANG BYUNG-KOOK.In vovi control and in virtro antifungal activity of rhamnolipid B a glycolipid antibiotic,against Phytophthora capsici and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J].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00,56(12):1029-1035.

[18] JOO GIL-JAE.Production of an anti-fungal substance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Phytophthora capsici causing phytophthora blight in red-peppers by Streptomyces halstedii.[J].Biotechnology Letter.2005,27(3):201-205.

[19] KIMJC,CHOI G J,PARK J H,et,al.Activity against plant pathogenic fungi of phomalactone isolated from Nigrospora sphaerica[J].Pest Manag Sci 2001,57(6):554-559.

推荐访问:疫病 研究进展 辣椒 防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331/577926.html

  • 相关内容
  • 03-31 羊中毒症状及解救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羊养殖已经成为很多地区提高农民收益的主要途径。伴随着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

  • 03-31 云南省天敌昆虫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以天敌昆虫释放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备受关注。本

  • 03-31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措施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影响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并且相关林业工作者对此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因此病虫害的

  • 03-31 设施大樱桃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大樱桃多年设施栽培后病虫害发生时间提前,危害期延长,部分病虫害如灰霉病加重发生。

  • 03-31 有机食品就一定是健康食品吗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心惶惶之际,标榜“纯天然,健康,无污染”的有机食品虽然价格要比常规食品昂贵得多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