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模式构建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进入21世纪后,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生较大的变化,使这种作用逐渐减弱,而对农村所产生各种负面作用逐渐显露出来。文章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的模式。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负面影响;双向转移模式

[作者简介]余作国,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福建 福州 350002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9—0085—04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量的廉价的剩余劳动力由边际生产率低的农村向边际生产率高的城市转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优化了资源的配置。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约达2亿人。而在这一期间,我国经济始终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态势,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着重要作用。据估计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约在1个百分点左右。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增加农民收入另辟一条途径,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6%,有的地方超过50%,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认为“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而农村人多地少,要提高农民收入,只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这样可以把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是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工业部门,促进了工业化,也促进了城市化。同时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最终消除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更多人主张采取积极的政策与措施去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性。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很少去关注。而实际上进入2l世纪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所带来的积极的作用在逐步减弱,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城市经济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逐渐失去。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确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但由于制度因素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初期2.75:1扩大到现在的3.23:1。三是近几年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少了农民,提高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但出现大量占用农村耕地、农民利益受到侵害、粮食生产安全受到威胁的现象,最终影响了我国工业化的实现。

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正面临着困境与选择: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它事关我国工业化实现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负面的影响正逐步显露出来,尤其对农村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发展所带的作用减弱甚至消除。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人手,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模式。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及对农村所产生的影响

(一)加剧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且他们大都有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据统计,在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中,从年龄结构看,16~30岁的占61%,31~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6%。从受文化教育程度看,初中文化程度占66%,高中文化程度占11.5%,且这部分中有16%~30%的人接受过就业培训。同时他们与其父辈的“工农兼职”的“候鸟式”就业为主不同,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没有种过田,也不懂得种田,且也不想务农,土地情结淡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日趋城市化。因此他们大都愿意放弃土地并长期在城市生活。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5.14%的农民工设想未来在城市发展定居,只有28.55%农民工想以赚钱或学到技术后回家乡生活。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劳动者来说,有利于其自身发展;从社会来看,有利于人力资源在整个社会优化配置。但是对农村来说,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本来素质就比较低。据统计,在近4.9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5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动无疑加剧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一方面,对农村而言,青壮年劳动力是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其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更为缺乏并加剧较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从而对农业生产投入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的建设。另一方面,对城市而言,青壮年劳动力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其素质相对较低,必然又影响农村劳动力再转移。这部分青壮年的劳动力在城市主要集中在建筑、矿山、餐饮等传统行业,从事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据统计,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占30.3%,建筑业占22.9%,餐饮、服务、批发零售业占21.7%,其他占25.1%。近年来,在广东、浙江和福建等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现象,恰好说明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已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撂荒和农村耕地被占用。一方面,对不发达的边远农村来说,会造成土地撂荒。因为,一是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基本上不种田,也不懂得种田,已丧失了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同时对城市有着深厚依恋感,因此他们不愿回家种地。二是家庭留守成员基本上是儿童、妇女和老人,他们想种地,就需要雇工。而近年来在农村雇工费用却在逐年上升。根据调查,在2004年时,农村一个普通工一天工钱是20元,到2008年达到50元。一个技术工2004年一天工钱为50元,到2008年已为100元。因此农业生产中的人工成本在上升。同时,由于石油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如饲料、化学肥料、农药、农用工具等价格上涨。由于以上诸种因素,导致农民种地不赚钱,从而出现大量土地抛荒的现象。

另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城市,使边远农村大量土地抛荒的同时,沿海发达的靠近城市的农村却出现大量耕地被挤占的现象。因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加快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同时外出的务工农民在城市赚钱后回乡盖房,土地大量被占用。据统计,2003~2006年,中国净减少耕地6009.15万亩,年均减少耕地

1000万亩以上。

(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单身流动为主。但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数量也在上升。据统计,现约有43%左右的流动是以家庭单位为主。这样,一方面,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妇女。据资料显示,我国有4000万留守儿童,2700万留守妇女。而家庭两地分居,加大婚姻危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乃至诱发留守儿童犯罪,从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与其父母分开居住,他们间经济联系渐弱,使我国农村比城市更早步入老年社会。据统计,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占8%,而城市老年人口比重占6.7%的水平。由此产生老年养老等社会问题。

三、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向转移模式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要经历农业化、农业工业化、工业化的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每一个国家必然要面临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问题。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阶段,同样也面临这一问题。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美国现有人口3亿,日本人口也只有中国的1/10,韩国人口有4000多万人,首尔就占了一半。我国是人口大国,而且农业劳动力约有4.9亿。到目前为此,我国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左右,今后仍有约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转移。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为35%,但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70%~80%相比差距很大,即使与国际城市化平均水平50%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即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仍会有4亿到5亿人居住在农村。我国城市化的任务是艰巨的,城市化过程是长期的。

因此,对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所带来的问题,要有一个足够、清醒的认识。不要认为只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把农民变成市民,就可以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事实上农民进城后,一方面,要考虑农民进城后,能否找到工作?收入如何?医疗、社会保险、子女教育等各方面保障如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在短期内所能解决的。如果过于积极、人为、盲目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会造成农民进城后失去土地而必须依赖城市就业而生活,就会打破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现阶段特有的社会安全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农民进城后给城市和农村所带来的上述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也影响我国工业化实现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根据经济发展要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地、有序向城市转移,同时还应是一个由农村向城市、再由城市向农村的双向流动模式,即建立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可进城、又可返乡的双向转移的模式。那么如何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向转移模式呢?

(一)增加农民收入。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其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以城市为主的现代工业部门和以农村为主的传统部门两部分。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极低的,低到零甚至负数生产率的过剩的“劳动力”,其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而以城市为主的现代工业部门,其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部门。由于城市中的工业部门中其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生产部门,从而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也高于农业部门工资水平。两种工资水平的差异使“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并由此产生种种经济结果。只要农业“剩余劳动力”存在,这一转移过程将持续下去,直到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吸尽为止。这时就会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二元经济结构就会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化,实现城乡同一。而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也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他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因素是:城乡实际工资的差异以及在城市求职和获得工作机会的可能性。

发展经济学家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归结于城乡收入差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原因也在于此。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长期以来,农村居民收入低,而且也大大低于城市居民收入。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为2936元,而城镇居民收入为9422元,农村居民收入不到城镇居民收入1/3。在中国3000万贫困人口,6000万处于温饱线上挣扎的人口中,大部分是在农村,是农民。所以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关键问题是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异。

(二)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资。要把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具有新素质、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如上所述一方面,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本来较差,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最终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的建设。另一方面,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资严重不足,又加剧了这一状况。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农村和城市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经费差距整体为1:3,其中有些地方的最大差距则为1:11~1:12,农村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不足10元,而一些发达城市的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达700多元。目前城市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而农村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仅为28%。我国农村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年多,只相当于美国100年、日本45年以前的水平。

据美国一位经济学家分析,中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3.6%~5.05%,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个百分点。所以发展教育对提高我国农民素质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农村基础教育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素质高低。二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特别注意协调发展农村教育与农村就业间的关系。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不是十分完善,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偏低,还没有达到国际上的标准,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是缺失。占全国总人口近60%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基本上没有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这种状况导致许多家庭出现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影响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农村建立起“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已在农村建立起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已覆盖1.8亿多人,但筹资力度小,保障作用还不是很大,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

(四)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民在农业内部就业。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多种经营发展,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带动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尽量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四、结语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方面能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给城市与农村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农村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要全面和客观对待。既不能人为地去推动,又不要人为去阻止。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客观要求,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建立一个合理的、有序的、双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责任编辑:舒 生]

推荐访问:剩余劳动力 双向 构建 转移 农村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06/580467.html

  • 相关内容
  • 04-06 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理念洗礼,更是改革实践创新。盐城市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

  • 04-06 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摘要:现代农业在大规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为了避免负面影响,国外涌

  • 04-06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及法律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农村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之相伴农村环境问题愈发严重

  • 04-06 北京都市型蔬菜产业多姿多彩等

    北京都市型蔬菜产业多姿多彩近年来,北京市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走出一条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契合,以市场需求为

  • 04-06 2023年农技人员事迹材料让农民靠科技致富【优秀范文】

    畜牧人员事迹材料:让农民靠微电子致富地里地头有她忙碌的身影,课堂培训有她精湛的讲解。凭着满腔热情,在农村科技服务的天地之中,青春默默奉献着一名普通农技工作人员的青春热血。她就是xx县xx乡科技特派员x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