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场演出:实验“东方百老汇”的一种可能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zoޛ)j馝׏駞iM<M:F计划是每年将实现近200场的演出量”。

此番豪言壮语可不是空谈,包下一个小剧场至少5年的租期,孟京辉显然对自己的节目存量和观众市场颇有信心。事实上,这些年,孟京辉的几部代表作品如《恋爱的犀牛》和《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在上海一年就有好几轮演出,每次都票房火爆,这应该也是促使孟京辉选择在上海经营一家自己剧场的原因。但促使他作出这个决定最重要的理由,却是源自于自己的一个思考——《恋爱的犀牛》和《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相继演出破千,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传奇,但这千场中过半的演出却都是在北京的蜂巢剧场完成的。对于这个现象,孟京辉的结论很明确:“上世纪30年代的百老汇,也没有一出戏能过千场,可当一出融合了杂技、脱口秀、魔术、话剧、音乐剧为一体的综艺秀出现,25年间演了3700场,绝大部分是驻演,百老汇的生态也就此建立。而反观《恋爱的犀牛》,在它的第一个1000场中就有600场是在蜂巢完成的——驻场,是让演出常态化、形成品牌的必经之路。”

对此,孟京辉的金牌搭档、制作人戈大立给出了数据上的支持:“现在蜂巢一年250场演出,观众10万人次,这个数字相对于电影可能不算什么,但对话剧来说在没有品牌营销的时代几乎不可能做到。在没有国家大剧院以前,北京的话剧票房每年也就是两三百万,但有了国家大剧院以后,仅这一栋建筑内的四个剧场,票房就达到了每年3亿,这对带动观众基数以及培育戏剧生态起了很大作用。”在戈大立看来,一部作品过了1000场就意味着能过3000场,因为戏剧的影响力是纵深的,而且可持续时间长。“对于话剧来说口碑是最见效的,也就是所谓的戏剧越演越经典。如果说电影是一次性消费,那么话剧就是一次创作、百年消费。”

而驻场演出的形式显然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口碑的影响力。“每次我们的戏巡演过后,都有大量观众去导演的微博留言,‘刚想买票,怎么就结束啦’,‘一直听说这戏好看,从来没有机会看到’,其实我们工作人员也特别无奈。”孟京辉工作室的驻沪助理洋洋说起“驻场”这个话题来也是感同身受:“我们的宣传也头痛,往往到一个城市刚宣传起来了,大家感兴趣了,想了解了,巡演已经差不多结束了——而普通观众是很难把这种兴趣保留到下一次演出的,很可能他从此就错过了孟京辉,错过了话剧,而我们的剧场也从此失去了一个观众。驻场就不同了,今天一个人看完戏觉得特别棒,发了朋友圈,明天他的朋友们上网一查,这戏还在,马上就能趁兴来看了。而今天你可能是追《犀牛》来的,可是你来我们这个剧场一看,哇,《寻欢作乐》的海报也很先锋嘛,《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起来也很特别嘛,然后再一看余票颇多,票价也可以接受,可能你就会因此继续一场一场地看下去,渐渐的从一个路人成了粉丝,我们戏剧品牌的意义也就得到了体现——这就是驻场演出最大的意义。”

事实上这显然是一次双赢合作。在上海,除了市民熟悉的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文化广场三大主要剧场,其余分布在各区的千人或千人以下规模的中小剧场,不少都面临着“吃不饱”的尴尬。比如运营了两年有余的浅水湾艺术中心,作为普陀区旧城改造工程的重点文化项目之一,拥有两个多功能剧场,却一直面临着“无剧可演”的困境。“第一年非常困难,去年做了120场,今年预计可达200场,但离我们可承担的演出量还有很大距离。” 浅水湾文化艺术中心运营方、上海牡丹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寅坦言,剧场空置率太高是引进驻场演出的一大原因。一方面大量中小剧场的舞台在闲置,一方面很多优秀剧目却因为几大热门剧场的档期有限和租金高昂而匆匆路过,这不仅对剧场、剧目是一种损失,对热爱话剧的观众更是遗憾,“所以导演这一次就是想通过这种驻场的可能进行一种尝试,”孟京辉工作室的洋洋坦言,“通过长租驻演的形式,一来我们实现了演出的稳定状态——“稳定”对培育市场、培育品牌非常重要;二来对观众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不仅演出场次多了,票更好买了,而且由于场租这一块成本的大大减少,我们也可以在票价上做出调整,让更多爱戏剧的朋友们可以轻松走进剧场。”而这样的良性循环亦让艺海剧院和它的更多同行们看到了无限可能:“我们把场地租给他们,不仅能获得经济效益,还能让更多市民走进我们的剧院,提高我们的知名度。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上的一次尝试。”

如今孟京辉在“先锋剧场”的驻演已近一年,这一年里艺海剧院借助“先锋剧场”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稳定的白领观众群——他们大多因为孟京辉而来,却也慢慢把眼光落在了剧院里其他几个剧场的剧目上,而“先锋剧场”也因此得到了艺海剧院更多的重视和更积极的配合。如今,当你穿过艺海剧院中规中矩的一楼门厅,乘坐上一架阔大的工业感十足的“货梯”来到五楼的时候,你面前的空间仿佛一下子就扭曲了:墙上高悬的是各种巨大而陆离的“先锋派”海报;“先”“锋”“剧”“场”四个大字被分别装置在四个硕大的正方体上随意堆放在一角;而当你看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情尚牵挂在剧终那一条触目惊心的“鲜血长流”的红酒上时,一出剧场门,居然有一长桌盛满红酒的高脚杯在等着你“取用”,相信我,这种美妙而独特的观剧体验你真的很难在普通的巡演剧场获得。事实上,在孟京辉看来,驻场这种合作方式的另一个突破性正是可以最大程度的让演出方获得对“剧场”的支配自由——比如在北京的蜂巢剧场,就是导演孟京辉和他多年的默契搭档、舞美设计张武亲手设计、改造的。因为建立“蜂巢”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让《恋爱的犀牛》在那里驻场,所以最初的设计都是为《恋爱的犀牛》专门做的:比如在舞台上竖起了高达7米的镜面背墙,将整个观众席都照的清清楚楚,让每个观众也成为剧中的一部分;比如把舞台变成了巨大的水池——30吨水从四面八方涌出,演员们在水中奔跑摔打,溅起无数水花;故事的尾声,巨大的水柱如同暴雨从天而降,冲刷着被痛苦和倔强燃烧着的马路和明明,也冲击着每个观众的心灵……舞美设计张武私下透露:“这个版本的《恋爱的犀牛》是我和孟京辉合作以来最艰难的一个戏,技术上比以往任何一个戏遇到的困难都多。但这次合作的切入点就是从新的剧场开始的,这个崭新的空间给了我们很多创作的灵感和兴奋感,这种自由是在巡演中无法做到的。”而导演孟京辉更是对这个“自己的”剧场充满了感情:“无论是装修风格、还是视觉效果,就连每一块瓷砖都是我们亲自精心挑选的——水泥铸的墙壁搭配类似软木塞的地板,有着冰冷和温暖的戏剧张力;而蜂巢这个名字是廖一梅给起的,有两种涵义,一是要像蜜蜂一样辛勤工作,二是希望在城市中找到一种戏剧最原生态、最质朴的状态……”

当然,相比于北京的蜂巢,上海的“分舵”先锋剧场因为是以“租借”形式合作的,某种程度上还是无法给予孟京辉更大更多的自由,“比如现在剧院方面也只是允许我们对舞台做一些非常小的改动,以及对剧场外的那块空间有一定自由度的使用和調配”,但孟京辉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在未来,在建立良好合作的成功基础上,“如果有更深度的合作可能,也许在延续更长久的租期的基础上,我希望可以更大面貌地改变这个剧场——比如把舞台搬到剧场中央,把观众的座椅改装成可以自由转动方向甚至滑动的那种,这样大家围着舞台,然后自由选择你的视角,真正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那多牛逼啊。”

茉莉花剧场:

东方百老汇的一次实验

孟京辉手舞足蹈地勾勒的那种“自由的舞台”,在常规的巡演中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部分剧院与剧组的合作方式都是短期租用,绝不可能为一个剧组甚至一个剧目去改变剧场的硬件设施。然而,在驻场演出的合作模式下,这一切俨然就拥有了实现的可能——何止是改造舞台,连整个剧场都改造了也不是不可以的——早在1983年,日本四季剧团制作演出日文版《猫》,就专门在东京新宿搭建帐篷式的“猫”剧场,这个拥有一对醒目“黄色猫眼”的剧场成为城市新景观之一,当年就吸引了48万观众,开始了《猫》在日本长达25年的驻场公演。在百老汇,为经典剧目或重点新剧改造剧院门面早已成为惯例,这才有了霓虹闪烁的百老汇大街。而去年从韩国引进版权的原创音乐剧《寻找初恋》在上海茉莉花剧场的驻场演出,就成功诠释了这样一场“原创好戏”与“老牌剧场”完美联手的典型的百老汇式驻演,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达成主办方“驻场至少一年”的预期,但其中的曲折亦为这一场“东方百老汇”项目的实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2013年6月,一部由3个演员撑起22个角色、演绎整场哭笑参半爱情故事的音乐剧《寻找初恋》在上海悄悄登陆,没什么大明星,也没什么大宣传,然而两个月之后当它演出到近60场的时候,慕名前来的观众只多不少。“这证明我们的尝试方向是正确的。”眼看着一切渐渐步入正轨,制作人田元百感交集,“我们对《寻找初恋》的演出规划是至少半年,多则常年驻演。”有了韩国原版七年驻场盛演不衰的经验,《寻找初恋》制作方一开始就对这个音乐剧充满信心。不过他们也在一开始就遭遇到了难题——在让观众一起“寻找”初恋之前,必须为这个戏“寻找”一个合适的剧院。硬件过关,交通便利,又能满足至少六个月驻演,带着这样特殊的要求,制作方最终找到了茉莉花剧场。

茉莉花剧场位于上海的北海北路,比邻人民广场,隶属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别看这里的门脸并不起眼,却是一座有着90年历史的老剧场,1978年曾轰动一时的话剧《于无声处》就是在这里首演的。不过作为一个对上海历史并不了解的北京人,田元的第一直觉是,“这里有着纽约百老汇的气质”,尤其是地理优势无可比拟,这里是全市地铁交通线最密集的区域,周边的购物、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也非常完备。签下合同后,一位曾在黄浦区文化部门工作过的圈内人士直赞田元是“挖到了金子”,而她自己也对这个选址甚为满意:“剧场硬件既要满足音乐剧演出需求,又能满足至少六个月驻演档期,关键还要与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地带有不可分割的关联度,交通便利,这一切条件茉莉花剧场都具备了。”

然而等到几个月后剧组正式进驻的时候,田元才意识到这枚“金子”的打磨可不是那么容易。因为长时间没有进行过商业性的正规演出,茉莉花剧场不但设备陈旧,很多基础配置也都不到位。“例如,剧场里的厕所就成为我们改造人员比较头疼的问题。”据田元回忆,在进驻茉莉花剧场之前,亚洲联创专程去日本进行过剧场考察,他们从日本同行多年的运营经验中发现,音乐剧的主流观众群中女性比例远远高于男性,因此剧场内卫生间厕位规划是否合理,就成了关系到演出成败的一个大问题。“在日本一些音乐剧剧场的卫生间里,甚至有‘如厕引导员’,为的就是让观众以最快时间解决问题,这样才有时间购买衍生产品,去关注音乐剧本身的方方面面。”田元说。可是茉莉花剧场里原有的女士卫生间厕位仅有两个,为此亚洲联创提出希望剧场物业对厕所进行改造,而对方的第一反应是断然拒绝:“谁知道你们这个剧撑不撑得过两个月,等我们改造好了,你们说走就走了,我们这钱不是白花了?”事实上剧院的这种态度也并不是没有缘由,隶属市工人文化宫的茉莉花剧场近些年一直在谋求向市场转型,也有许多演出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在剧场方面看来,这些人来的时候都是怀揣诚意,各种设想、规划令人心动,但凡对方有何要求,剧场也都极力配合,然而每次都是好景不长,时间长点的两三个月,短则半个月就打包开溜了。到头来剧场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几次三番,剧场管理层的激情和耐心都被磨光了。

然而,既然《寻找初恋》和茉莉花剧场的结合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次“东方百老汇”的实验,剧场改造显然是势在必行的。《寻找初恋》的开演日期一天天临近,亚洲联创为了实现“剧目和剧场的充分结合”,不惜自掏腰包“包装”剧场。最终亚洲联创的专业性和决心打消了剧场方的疑虑,剧场物业做出了配合,在原本没有厕所的三层专门新增了女士卫生间,让整个剧场的女士如厕位增加到了6个。与此同时,亚洲联创邀请了国内著名的视觉设计师,从剧目的风格定位及茉莉花剧场的结构、所处环境进行全面改造。剧场外,是质朴的原生木质外立墙面,低调内敛却掩饰不住品质文艺的风格;剧场内,是写意风格的大型手绘漫画墙,让观众走进剧场的那一刻就开始体验到《寻找初恋》中充满爱意的清新风格。通过一体化的包装,让剧目、剧场与观众形成整体,完成与众不同的完整观剧体验。最终,当《寻找初恋》首演那天,第一次走进茉莉花剧场的观众都非常惊讶,“从没有留意过北海路上还有这么洋气的剧场”。

随着口碑的传播,《寻找初恋》的票房也稳步上升,但最令田元开心的是,剧场里的大爷看到她客气多了,演职员们挂着工作证到剧场隔壁的餐饮店吃饭,老板看到他们也一下子热情了,连声感谢他们带来了这么多生意。就在上海入梅的前两天,剧场经理亲自带着泥水匠到剧场补漏,所有的转变都朝着好的方向进展,但随之而来的持续发展问题却突然摆在了她的面前。在田元最初的设想中,希望亚洲联创和茉莉花剧场可以有一个长期的合作,至少是一个三至五年的规划,但由于工人文化宫方面已决定改造,茉莉花剧场在《寻找初恋》半年驻场期之后必须再度闭门谢客。这对于好不容易重新打响品牌的“茉莉花”无疑是一次打击,也有人说田元这样的实验代价太大,但在她和亚洲联创的同伴们看来,却总要有人做这样的“小白鼠”——是的,“茉莉花”若作为一次“东方百老汇”的起步之举的确走得并不圆满,但如果把它的此番运作只看作是一次实验的话则已然卓有成效:正因为这样的一次实验,让亚洲联创和黄浦区相关部门都看到了“东方百老汇”的一种可能,双方一拍即合,把合作的目光投向了比“茉莉花”规模更大的共舞台和中国大戏院。

如今,《寻找初恋》和茉莉花剧场虽然难续前缘,但亚洲联创的股东单位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已经拿到了黄浦区共舞台的长期经营权,并于去年将韩国第一神剧“乱打秀”引入了共舞台的ET聚场驻演,取得了不俗的票房。而拥有80多年历史、原本是沪上京剧四大舞台之一的中国大戏院也将被改造成可容纳1200位观众的专业音乐剧剧场,计划于今年投入使用。目前,亚洲联创也在和黄浦区的大光明集团商议中国大戏院的改造和经营方式。今后,中国大戏院的定位将以经典音乐剧和大制作的原创剧目为主,例如中文版的《妈妈咪呀!》和《猫》以及即将创排的中文版《悲惨世界》,今后都有可能以演出季的形式亮相中国大戏院。

好的开始值得庆贺,但老旧剧场翻新后的百花齐放,实际上更增添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在田元看来,国内剧场的产业链尚未有效形成,而国内剧场经营与剧目制作的长期分离更把两者间的合作逐渐演变成了简单的租赁关系,剧场间的竞争也简化成了谁的地理位置好、谁的硬件设施好、谁的场租便宜等赤裸裸的硬件比较,一些先天不足的老剧场只能在这个“硬件为王”的时代败下阵来。此番“茉莉花”的“花开花败”至少是一次有效的践行,接下来如何让这朵“茉莉花”带来的影响持续下去,将更为考验各方智慧。

520剧场:“蒋公”的驻场,城市的“面子”

不止在上海,一年前,类似的实验在隔壁城市南京也悄然进行着:位于延龄巷5号的江南剧院在更名为“南京520剧场”之后——意思是0场租降低演出成本,一年52周,周周好戏连台——邀请了《蒋公的面子》作为该剧场的驻场剧目。

《蒋公的面子》说的是1943年蒋介石初任南京大学、时称中央大学的校长,邀请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共进年夜饭的故事。去年,这出戏巡演一百三十多场,出版了剧本单行本,受邀在美国演出,从最初的校园话剧上升为文化事件,《蒋公》已然成为了南京的一张话剧名片,着实让城市很有“面子”。因此南京市政府和市民也相当“给面子”,当此剧回到南京,决定驻场演出之后,观众的捧场让导演吕效平感觉到了“意外的惊喜”:“我一开始对于还有人来看不是很有信心的,结果得知前两个月的票居然早在一个星期以前就卖完了,后续的每月两场演出的开票也非常顺利,出票情况很乐观。驻场首演那天我很感动,我看到有北京的老两口拉了行李箱过来,还有杭州来的,上海来的,安徽来的,当然还有我们南京的热情观众。”据吕效平估计,不算排演,《蒋公的面子》在南京的五十多场演出,至少让两万个将近十年没有进入过剧场的南京观众又走进了剧场:“南京不缺少观众,其实看戏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全世界戏剧观众都是这样的。我们也希望能够趁热打铁,持续不断将好的作品推出来。”

如今作为驻场话剧,《蒋公的面子》每月固定演出两场,初定的驻场时间是至少一年。吕效平认为从剧场艺术来看,这个剧还需要打磨:“第一是要做得精一点,尤其舞美这一块太粗了,要重新做一下。还有个考虑,中年的教授和老年的教授是两组人演的,我们现在想高难度挑战,换成一组人从头演到尾。”但从驻场形式来看,吕效平相信这个剧正在完美实践着他作为一个话剧人的理想:“我和演员们都希望就这么一直演下去,演到他们老了,换一茬演员继续演。我们希望这个戏成为南京的一张名片,成为像中山陵和夫子庙那样、被作为外地来宁旅游的人不可不看的文化标识之一。”而江南剧院总经理王莉则非常看重驻场话剧对于扩大戏剧观众队伍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蒋公》的驻演给大家植入一个概念,在南京的江南剧院有固定的话剧可看,在南京有这样一个平台,或者以后有更多的剧来驻场,在这个基础上做本土的原创话剧,常态化的一直做下去,让大家就像看电影要去电影院一样,想看话剧了就知道往哪儿去。”

当然,美好的愿景离不开现实的支撑,江南剧院之所以可以如此“任性做梦”,背后的支持其实来自南京市委宣传部的“零场租”大手笔——政府买单为这些演出支付场租,而剧场要做的就是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优秀剧目,经审核小组审核通过后推出演出计划和节目安排。而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仅在《蒋公》驻演的前十场,观众进场人数就超过了6000人次,其中不乏第一次入场观戏的观众群体,就此培养出一批缺少戏剧经验的戏剧人口,而这与“零场租”带来的低票价是完全分不开的。“低票价让市场表现相当不错,以前南京市场上的话剧都是高票价、場次少,因此话剧就成了贵族的艺术;要想话剧能真正走进百姓生活中,一定要实行低票价、多场次路线。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去看话剧时,都是一场戏演20多场;而要想普通观众能接受,票价一定要老百姓在油盐酱醋茶之外还能承受得起。”

而在市委宣传部以“520剧场”为实验的宏大的计划里,江苏省、南京市和在宁高校的专业剧团及民营剧团创作的原创剧目只要够优秀,都将被引进;剧场还会视情况引进国家级院团、明星剧目及外国优秀剧目演出;而通过向市民发放调查意见表,市民也能参与剧目的选择;主办单位还将对演出场次、观众人数进行跟踪考查,以保证演出剧目的质量和人气。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零场租”来打造“520剧场”,不仅能减少演出院团和演出场所的压力,吸引优秀剧团、剧目开展长期的合作演出,使演出具有持续性和常态性,更能降低演出票价,吸引市民走进剧场,培养市民文化消费习惯。此外,剧场公开在全社会招募优秀剧目,也能促进和激励本土院团剧目的创作和发展,突出和弘扬南京本土文化。

这个观念用这种方式表达可能有些枯燥,但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其实南京市委宣传部的这些规划与畅想都是有例可循的——当我们提及拉斯维加斯或者百老汇,那些深具传统却依然活力四射的驻场演出早已成为当地城市文化中不能分割的部分,去游玩的人们会把去秀场观看演出视作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安排。以拉斯维加斯为例,每天都有多场魔术秀、歌舞秀、模仿秀等同时上演,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而剧团想要在这里驻场演出,首先必须经得起市场考验——一部好看新奇的秀能驻场演出10年、20年甚至更长,比如太阳马戏团在金银岛大酒店表演的《神秘》就是其中颇受欢迎的一个。这个被称为“历史上最会赚钱的马戏团”,自从《新体验》演出成功后,便开始在拉斯维加斯长期驻演,金银岛大酒店甚至按照太阳马戏团的标准为《神秘》打造了专门的剧院。可以说,驻场演出对于拉斯维加斯来说是一张重要的名片——提起拉斯维加斯,人们会想到这里的舞台秀;同样,提到这里著名的演出,人们也会想到这个城市。

相比于拉斯维加斯或者百老汇,戏剧人吕效平说,如今《蒋公的面子》实现了常态化的驻场演出,他想到的却是巴黎的一部经典戏剧:“法国有个戏叫做《等待戈多》,在巴黎一个固定的剧场里固定于每个星期四下午驻演,从五十年代初到现在,不知换了多少代的演员,但戏一直在。我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可能,作为南京的地方品牌,只要能演满一年就可能演满三年,就可能演满十年——而等到它演满十年,那就真的成为《等待戈多》那样长在南京的一个文化品牌了。”

推荐访问:百老汇 演出 实验 驻场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07/580974.html

  • 相关内容
  • 04-07 嫁给老外的女明星过的

    凭借《色,戒》、《晚秋》而备受韩国观众喜爱的汤唯,在韩国有着“大陆女神”的美称。在和金泰勇结婚之后,

  • 04-07 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英语,是一门国际化的通用语言,在上个世纪便已经迈进了中国的大门,现如今多数学生从小学甚至是幼

  • 04-07 笔底乾坤,书写真实

    很多优秀的电视剧都改编自小说。2017年最具国民度与话题度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就改编自周梅森的同

  • 04-07 哈姆雷特:从剧场到银幕

    [摘要]《夜宴》和《喜马拉雅王子》在将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哈姆雷特》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精英符

  • 04-07 又臭又长的国产剧,何时休?

    1 当代人类追剧日常,一口气追完100集追过国产剧的小伙伴都知道一个“潜规则”,现在的国产剧都有着“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