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代学风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要:汉代统治者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形成了汉代独特的治学风气。本文以汉代学风为视角,看待当代的语文教育现状,并试图总结出汉代学风与当代语文教育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实事求是;学风;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91—02

一、汉代的教育发展状况

汉代的教育发展要分两个阶段来分析,首先是汉初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教育政策。汉初的统治者认识到知识分子在政治中的作用,开始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培养,并大量重用知识分子,使其参与政治,大大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尽管汉初已经恢复了私学的地位,但统一正规的学校教育还是没有从秦朝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同时也是为了巩固儒家学说的思想统治地位,董仲舒提出了“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从这以后汉代的文化教育实现了以儒家经学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局面,以及儒生治经的独特学风。

学风是指学校里的学习风气、学术风气。而汉代的学风则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为“重依据,重师法”。这样的学风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汉代学风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二、“重依据”——实事求是的教学方法

唐代颜师古曾说过:“务得事实,每求真是。”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原版著说的丢失不得不使用最为传统的传授记录方式,即口述笔录。由于口述者记忆的问题,其记录下来的著作与之前的原版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差异。为了尽量减少误差、竭力恢复原貌,注重原始依据、实事求是的治学之风便开始盛行,这就要求传授知识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严谨治学。传授知识的前提是确认自己所储备的知识准确无误,才能传之于弟子,不至于“误人子弟”。

反观当代的语文教育现实,我们的语文教师许多都并未继承汉代严谨治学的风气。教师疲于教学的设计,往往备课时多直接采纳教辅资料所提供的答案,并未去思考或追究这些充斥市面的各色教辅资料的真实性,以至于我们会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出现一些低级的知识错误而被学生指摘出来的尴尬场面。同时教师对自身素养和知识储备疲于继续提高和充实,以至于当他们面对生活于信息大爆炸社会背景下的学生时,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学生的问题逼到无言以对的境地。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许多课文的讲解也缺乏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本是一篇让人潸然泪下的文章,但有的教师并未将其放置回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讲解,引来了学生的欢声笑语。这样的教学效果难道不是对经典的侮辱吗?

三、“重师法”——尊师重教的教学氛围

“所谓师法,也就是指不同经师的不同讲解内容。”同是一部儒家经典,在不同大师的传授中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倘若一家之言认为孟子的因材施教只单纯继承孔子,并无创新之处,那么其学生就只能这样去理解,不能存在反驳的观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唯一的好处仅仅是在当时印刷技术并未兴起、全然依靠师徒口耳相传的朝代,有利于各家学术思想的保存与流传。但其损益之处却明显存在,并对当代语文教育有持续影响。故步自封的各家流派都固守自家的儒学,他们也时常几家学派互相切磋,但与其说是学术交流,不如说是固执地坚持自己并竭力期望将自己的思想硬塞给对方。这样被人为划分成派系的经学教育逐步走向封闭的围墙之中,严重阻碍了经学的更新与发展。同时也局限了学者们的知识面,也使其思想逐渐走向僵化,这样的学术氛围培养出来的人如何处世为官呢?

在我们当代的语文教育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我们现在的教学并不强调一定要严守师法,但却存在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中最常见的场景便是教师讲解45分钟,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记笔记无事可干。整个课堂就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只是可有可无的配角。然而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却是相反的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例如杜郎口中学“10+35”或“0+45”的教学模式便是对传统教学的重大突破,真正善于教学的教师并不在于个人讲解得多精彩,而在于他的学生课堂参与度多大。

四、“重基础”——识字与写字的教学

识字与写字教学是蒙学教育中最主要的项目之一,是进行经学教学的重要前提。汉初萧何规定:“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汉代对识字与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值得我们当代语文教育学习。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对“识字与写字教学”的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虽然我们的识字量要求没有汉代大,但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我们没有专门的识字教材,而是随文识字。我们无法得知汉代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成效如何,但却可以看出我们当代语文教育尽管提出了要求,却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佳。许多学生到了高中、大学也一样会写错别字,他们都已进入高学历阶段却同样会犯基础性错误,可见,基础教育对之后的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五、“重经学”——阅读教学的发展

“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汉代采用“传经”的方式,即进行经学教育,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阅读教育。汉代所采用的教材以儒家经学为主,同时也推崇诸子百家的学说。由于汉代对传经的重视,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阅读训练体系,即“断句——正音正读——解释词语——解释全句、句群或全章的意义——介绍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修辞手法及写作特点”。这也是对我们当代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启示的。

汉代的读经训练与我们当代的阅读教学基本相似:从小到大,从细节到整体,从内部文句到外部背景,这对于课文的教学来讲,深入浅出,有害无益。但对于阅读来说,这样的训练缺乏迁移训练,可以训练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却不能给以思维训练。

汉代的学风不仅对汉代的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当代的语文教育留下了时代的痕迹以及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既营造了重依据、重师法、实事求是、尊师重教的教学氛围,形成了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扎实教育基础以及阅读经学的完整体系,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学生的知识面的汉代学风给了当代语文教育这样的启示: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发扬实事求是的教学原则,以求还原课文原貌,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善阅读教学,以求不仅理解文章,也能开阔思维。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郭齐家.文明薪火赖传承——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5]孟宪承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推荐访问:学风 汉代 试论 语文教育 当代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08/58155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