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背后的传统手工业文化分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要】在探求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其所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温州民俗文化便是温州模式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共起作用,相辅相成的家庭工业、个体经济、专业市场等等要素,都与温州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本文中,我们所要探讨的就是温州模式背后的民俗文化中传统手工业文化对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造成的重要影响以及针对温州模式如今出现的问题剖析其与传统手工业文化影响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解决相关弊病的建议。

【关键词】温州模式 手工业文化 家庭工业 个体经济

一、温州概况

温州市位于中国东南部,瓯江下游的丘陵地带,隶属于浙江省,是临海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温州自古被称为“瓯地”,故简称“瓯”,又名“鹿城”。温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早在新石器文化晚期,这里就有先民生活的痕迹,秦汉时期开始设置县,建郡时间为东晋时期,唐代设立州府,沿用至今。温州气候湿润,四季常绿,温州之名取于温暖湿润之意。温州自古就是文化之乡,有着中国山水诗发源地和南戏的故乡等称号,历史文化名人也是数不胜数。①

二、温州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今天的温州是一座充满了激情和活力的城市,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温州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温州模式也因此独树一帜,成为了标志性的,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模式。同时,温州商人也凭借着他们特有的经商文化享誉世界,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温州商人的身影。取得成功的温州侨商不忘故土,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为成为现代化城市的温州建设做出了自己突出的贡献。

“温州模式”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刊登的题为《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文章,和同时发表的题为《温州的启示》的评论性文章中。此后,立志于探索“温州模式”的研究人员纷纷加入到调查研究访问温州的行列中来,而在全国、地方性的报刊上也刊登了大量的文章,其中不乏许多很有见解性的观点,出版社也刊登了大量的专著来研究探讨“温州模式”这一话题。可以说,“温州模式”在逐渐走入大家的视线,成为专家学者着力研究的一个话题。针对于“温州模式”的特征表述,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第一,“温州模式”是以个体经济为主要内容,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为基本形式的一条通过发展商品经济而实现农村致富之路。第二,“温州模式”是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家庭和联户经营的民办工业同专业市场、农民购销员和民间信贷相结合为特点的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治穷致富之路。第三,“温州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据,以农村能人为骨干的一种以新型家庭经济和市场体系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结合以上,这条温州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我国广大农村走富裕之路的一种模式——“温州模式”。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温州模式”已逐渐被人们认可。

三、温州的手工业文化与其和温州模式的的关系

(一)手工业文化与“小商品,大市场”的概念关系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民俗育一方人”。温州的民俗文化是温州人民经过长期探索与创造,发奋努力的结果,也是温州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是温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其中包含的默契对于温州人民的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不可抗拒的影响力。

在概括定义的“温州模式”中,提到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概念。这里的“小商品”便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而“大市场”即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因此,温州的家庭手工业就自然成为最突出的代表之一。溫州手工业习俗的传承和发展是支撑“温州模式”的重要支柱。家庭手工业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个体手工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利用业余时间和家庭中的辅助劳动力从事的家庭经营副业生产,种类繁多,十分普遍,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淬炼,延续至今促成了温州经济形式家庭化,小商品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以及经营方式专业化,有家庭生产过程的工艺分工等特色。温州人兼营了务农与家庭手工业或外出经商做手艺。他们一方面自办了各种非农经营的经济实体,另一方面建立起了流通信息网络,为其后来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而,传统民俗成就了温州这样一个手工业发达的城市。自晋、唐至宋,就有蠲纸、缂丝、缥瓷、剪纸、刺绣等手工业闻名于世界。南宋时的漆器、造纸均居于全国前列。清代时,黄杨木雕、石雕、十字花边、彩石镶嵌、油漆塑、金银首饰等等,异彩粉尘。至民国期间,纸伞、皮革、草席等就已均出口海外②。如今,市场网络延伸海外,许多手工制品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

传统手工业为温州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它充实了温州的民俗文化,并且作为温州民俗精神的主导者与参与者,和温州模式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列举出温州的一些传统手工业,了解它们对温州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对民俗文化的重要影响,并从此剖析它们与温州模式的深度联系。

(二)手工业文化对温州模式影响的传导路径

1.以挑花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文化传达家庭作业,个体经济与其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特征。挑花,俗称“十字花”,即广泛运用十字花边进行各种衣物上的装饰,是温州民间的一项传统手工艺。挑花抽纱工艺品,是温州市出口量较大的工艺品。由于制作方便、简单易学,一副桃花架、一枚针再加上几段线,就可以随地进行操作。因此,在温州市内和县中的不少农村家庭,从老妪到少女,都挑的一手不凡的桃花技艺。即使没有花框和印稿,图案仍然清晰大方、色泽明快,伴随着质朴的纹样,极具乡土气息。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它与万缕丝、彩边绣、拉丝、拼花等技巧结合,巧织成独具一格的十字花台布,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对于挑花工艺过程和一家劳作情形的形象描绘可以从民歌中看出,有民歌云:“一针上来一针下,对着油灯把花挑。挑完红花挑绿叶,挑花挑到鸡头啼。”

根据史料记载,清代中叶时,温州就已经生产富有地方特色的十字花边。民国11年,黄起文在永嘉县城墨池坊创办绮绮女士社制作挑花布,销往国外。民国15年,外商艾立波和黄起文共同在温州设店贩运,开办了“挑花局”,并在上海设有总局。民国16年,乐清乐成镇有花边厂独立经营花边。至民国19年,温州各县从事花边生产的妇女达3万多人,最高时年产达25万套。然而在日本侵华后,因交通受阻,销路滞销,渐趋衰落。直到1952年,背景中国地产公司到温州洽谈恢复花边生产。同年,市民政局、妇联曾发动组织城乡外加工人员达1万多人,年产花边1万余套。后随着时代发展,挑花种类日益繁多,销路也日趋多样化。更在改革开放以后的1980年达到历史年产最高水平,在1990年出口产值达到216万元之多。③

不难看出,挑花在温州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即使在传统手工艺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其原因何在又与温州模式有着怎样的关联呢?第一,以家庭为单位的作业形式在挑花工艺中尤为突出,这与温州模式中以家庭工业为基本形式的特点极其相似。同样,在“温州模式”中,家族企业的影子随处可见,其缘由必与挑花中一家劳作的性质息息相关。可以说,以挑花为突出代表的传统手工文化奠定了以家庭为单位来工作致富的基础,继而促成了温州模式的形成。第二,挑花工艺尤其强调它特有的民俗文化即乡土气息,自然养育了一方乡土情结浓厚的温州人,他们传承民俗文化发扬民俗文化,并逐步提升温州的文化品味,使温州传统工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之上有不可取代的一席之地。

2.以刺绣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传承民族精神,奠定了温州模式需要技术革新的性质基础。众所周知,刺绣作文温州民间家庭的传统副业,当地历代妇女都非常善于刺绣。瓯绣则是其中的代表,它与苏绣、湘绣、蜀绣、京绣、粤绣并列为中国六大名绣。北宋景佑、宝元、庆历年间的双面绣经袱,针脚整齐、技巧娴熟。明末清初,受到温州交通日渐发达的影响,瓯绣的样式开始了多样化发展,并开始了戏服的绣制。

民国15年前后,瓯绣进入鼎盛时期,这源于香港、台湾等地商人多次来到温州订货。但是到了抗战时期,温州三次沦陷,刺绣业一落千丈,至1949年,城区绣铺仅剩下15户,从业人员50余人。建国后,国家逐步大力恢复瓯绣生产,对传统工艺美术采取了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瓯绣加工厂和瓯绣生产合作社,农村加工人员发展到2500人。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开发了生丝电力纺手绣台布,开辟厂外加工点,年产值达261.94万元。巨幅瓯绣《红楼十二金钗图》在参加香港举行的中国丝绸服装绣品展销会上,引起轰动,后以15万元成交。《松鹰图》被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1983年后,由于出口口岸变动,生产急剧下降。1990年略有回升,年产值达124.6万元。

三次的沦陷并没有浇灭传统文化的传承之火,由此可见,温州的民俗文化在温州人的心目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和主导高科技发达经济地区不同,民俗文化不只存在于历史之中,更成为现代与将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融于民俗精神里,成为灌溉温州模式成长的水源。然而,改革开放之后的喜人成绩也点醒了聪明的温州人,传统手工方式绣出巨幅太耗费人力,传统手工业需要新科技,只有民俗精神与新兴技术的结合,才能使传统工艺拥有更可观的市场,给未来的传统手工业带去重生与希望。

3.以龙须席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传递产品质量优先的商品经济理念。另一种农村较为普遍的家庭副业,就是打草席。温州农村的妇女,自幼就会用踏木机打草席,并延续至今。所打的草席,名叫龙须席,早在清朝康熙年间,龙须席就被列为温州的贡品之一。清朝诗人纳兰容若写有一诗,云:“绿槐阴转小栏干,八尺龙须玉簟寒。”龙须玉簟就是龙须席。用龙须草编织而成的枕席和床席,躺在上面,清凉舒适,深受人们喜爱。1919年,郑恻尘创办中一草席厂,并且发明了我国第一部软席织造机,织出的软席质量远胜过日本的软席。据统计,民国16年温州城内包括一席厂在内的大小席厂共35家,资本数万。1920年温州生产草席1.1万条,1927年增至88.1万条,增幅达80倍之多。打草席,至今仍为温州农村妇女的一种家庭副业。④

任何以商品经济为主的长时间繁荣都少不了其地区产品在市场上的良好口碑。所以,温州传统手工业制造的繁荣不无道理,过硬的质量就是产品最好的代言,对于温州而言更是如此。近年来,柳市的低压电器被通报和检查,温州的皮鞋被焚烧,LV打假等事件让一些温州企业吃到了不讲信誉的苦头,这无疑说明了温州模式需要经济发展自律化,况且在温州私营企业起步和发展壮大的阶段,政府部门坚持“无为而治”,推行企业自律,放手发展私营经济。据统计,温州共有市级行业协会(商会)80多家,其他地区的温州商会超过200家,形成了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自治机制。这要求温州的私營企业需要在企业体制更要在产品质量上双双把关,继而在质量优势的基础之上,引导传统手工业等走向专业化市场,在最大限度上获取收益。

4.以造纸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作为物物交换的生活必需品巩固手工业在温州经济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以及专业化市场对温州模式的必要性。造纸品种繁多,有蠲纸、皮纸、屏纸等。早在晚唐五代,温州的手工造纸已经闻名遐迩。宋代《三柳轩杂记》记载到:“温州作蠲纸,洁白坚滑,大略类高丽纸,东南出纸最多,此当为第一。”宋至和间被列为贡品,并与嵊州剡藤纸、余杭由拳纸并列为浙江三大名纸。到明代趋于衰落,技法失传。

屏纸,是一种以竹为原料,水碓为动力,手工抄造的纸,曾闻名全国,已有200余年历史。根据《浙江经济年鉴》上记载:“最近温属纸产,如四六屏、六九屏、提屏、十九寸等,大量生产,运往上海,几有压倒富阳,其而代之之势。永嘉、瑞安、平阳、泰顺四县,所谓浙闽纸货,固已闻名全国也。”

旧时在“纸山”,几乎每家人家都以造纸为家庭副业。纸农挑上三条或者四条卫生纸,越过天长岭到瞿溪或郭溪出售给纸贩,换回生活必需品,如粮食和鱼货之类。建国后,在政府的扶持下,从50年代中期起,卫生纸由各地供销社统一收购。现经过改革,质量有所提高,终于打开了销路,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传统手工业对于温州家庭的重要性在上段体现的淋漓尽致,物物交换,传统手工艺是温州老百姓生存的口粮。在造纸技艺中,不但民俗精神,质量问题和家庭劳作等与其相关,更是强调了专业化市场的重要性。它在监督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给温州经济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乡镇企业,家庭企业等等形式的创业接踵出现,经济模式更具规模化也愈加符合市场体系。在跨入新世纪以后,温州市的“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口号更是鼓励温州私营企业开阔视野,加强同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技术与品牌合作,走国际化道路,将大市场继续拓展至海外。

四、传统手工业文化对于温州经济的重要性

在旧社会,温州的家庭手工业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据1950年统计,市区有手工业作坊2897家。其中,五金铜锡428家;竹木棕藤698家;棉织针织302家;服装鞋帽217家;酱酒糖面241家;纸伞伞料436家;皮革皮件78家;日用杂品366家;迷信用品131家;共计52个行业,从业人员共1.7万人。当然,实际数字远远不止这些。⑤

从以上这些数字,虽不能反应温州市手工业的全貌,但它可以说是温州家庭工业的一幅缩影,从中可以看出,传统手工业是“温州模式”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温州模式”就是以这些要素为基础造成的大厦。有人把“温州模式”比作一辆车子,左右两轮是手工业和专业市场,手工业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轮子。虽然有一部分已经脱离,转化为了企业,但是大部分仍然还是家庭副业。特别是工艺美术品生产中,由于它手工操作的特殊性,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更为突出。刺绣、画帘、首饰等行业,在民间基本上都是个体经营起家的。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它们的技术各有特点,但都是世代传承。

五、温州模式的发展状况及问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温州农民充分利用传统工艺、自家劳力、家庭场地设施,从事投资省、上手快、技术简单的家庭工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商品经济,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经济格局。他们选择日用工业小商品为经营突破口,比如永嘉桥头的纽扣,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苍南宜山的“再生纺织”,金乡的徽章、商标,平阳鳌江的塑料纺织袋等。这些小商品,市场需求量大,原料较易解决,适宜于家庭经营。就这样,逐步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局面。如果没有历代的手工传承,没有分布很广的家庭经营作基础,相信也就没有今天的“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的诞生,曾让世人耳目一新。它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至今,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家庭经营、专场市场、小城镇建设,到股份合作企业、中心城镇建设、要素市场,直至实行企业集团化,建立全国性市场网络,经历了一条开拓、创新、发展的曲折道路。“温州模式”的成功,使得温州经济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辉煌。

可是,随着温州模式的不断发展,传统手工业带给温州经济的弊端也开始渐渐展露出来。传统手工艺的技术含量很低,产品链也短,其特有的家庭单位形式使得联户经营的规模也比较小,加上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产品想要向高级化发展的道路十分艰辛。依靠手工业的同时,温州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可想而知。曾经的一段时间里,当地遍布的河流水道因平阳水头制革事件等大多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加上造纸中的树木砍伐,环境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温州模式若不更变技术加以挽回,传统手工业反而将影响温州经济进一步的发展。最后,对于传统手工艺的特别重视使一些农村家庭的文化水平受到限制,导致在企业的壮大过程中遇到不少瓶颈,再由此剖析出了家庭企业的种种弊端。温州商人拒绝与其他企业合并,使得他们企业本身很难成长起来。因而,温州家庭应当接受更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加快家族企业上升的步伐,向资本市场进军。

六、解决手工业文化带给温州模式缺陷的方案

好在,温州人已逐步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将在上一个世纪20多年改革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21世纪循着“温州模式”的轨道,进一步吸收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使“温州模式”在现代化道路上有着更大的创新。由母亲河瓯江睡哺育出来的温州人身上,拥有历代传统民俗文化中所赋予的种种智慧和创造力,它们仍是温州人创造新的辉煌业绩的推动力。特别是勤劳和耐苦、敢冒风险、务实创新的文化传统和他们不怕困难、急流勇进、自主自立的精神,仍然是温州人进一步成功创业的精神支柱。

(一)政府的转型

温州政府也在针对传统手工业为现代温州经济的负面作用行动着。2003年,温州政府提出建立服务性政府的一些设想,什么是服务型政府呢?通俗来讲,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行政学的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而用政治学的方式来表述就是为社会服务。它是在公民与社会双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使政府扮演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相应的法定程序,综合人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公正执法为标志,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肩负着相应责任的人民政府,具体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应用。服务型政府拥有对经济社会管理负有限責任和有限管理社会的权力,通过向市场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实现对市场主体的互动式管理的新型政府模式。其目的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更好地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其具体内容是:在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方面的自我革命,真正把政府转变为为公民服务、为企事业组织服务、为社会中介组织服务、为广大公民服务的人民的政府。从此,温州市陆续出台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结合温州的实际,大力促进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工程建设,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温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提升温州城市的整体水平,深入实施“选商引资”和工业发展“12345工程”,切实做好“民外合璧”、扶优扶强、整合提升、做新做高、服务推进的文章,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还狠抓了政府自身建设,在依法行政、行政审批改革、政务公开、政府作风建设、建立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机制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特别是2007年配合浙江省作风建设年的要求,大力开展了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良好作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其中,“规划沿海产业带,打造温州发展的新空间”、“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民间资本额你在竞价发展中的作用”等一系列的措施都加快了温州经济的发展,抵消其长久以来的传统手工业文化所带来的弊端。

(二)加强温州民间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不断发展

虽然成立商会是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但在中国现行机制下,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与认可也难以成为现实,只有这一内在需要与国家的政策相契合之时,才能发挥出其真实的巨大能量。我国在1982年和1988年曾兩次进行以撤销行政性公司和部局合并为主要特征的政府机构改革,一部分行政公司和政府部门改为行业协会组织,担负起行业管理的职能。但由于政企不分和条块分割的经济运行与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根本触动,这种行业协会组织带有很浓的官办、半官办色彩,对政府的依附性很强,如在1982年成立的温州市食品工业协会,就承担了市政府全权管理食品行业的行政职权,经费也由政府全额拨款,这实际上属于体制内产生的行业组织。温州在体制外生成的民间商会最早的应该是1988年成立的三资企业联合商会、食品工商同业商会(1996年改名为食品商会)和百货商会。1997年,国家经贸委进行行业协会的城市试点,温州被确定为四个试点城市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温州兴起了两次成立商会的高潮,形成了今天的基本格局。

温州目前共有市一级商会83个,其中24个属于工商联(总商会)系统,其余全部归属于经委系统,另外还有很多分会、各县市区的商会、行业协会。除了成立在温州市内的商会外,温州人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70个温州人商会,并且有12个城市的商会正在筹备。另外在国外的温州人也在当地成立了很多的商会或联谊会。

商会在温州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并且在当地也具备巨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加上民营企业家重视并积极参与进来,从而使其能够产生更大的作用与影响。

温州商会的蓬勃壮大是温州民营经济得以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温州“适度政府”框架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理机制,坚信今后温州的行业协会和商会将会发展的愈加成熟,在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七、总结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和低估温州民俗文化尤其是温州传统手工业文化在创立“温州模式”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和积极作用。现代民俗学家对于传统民俗进行调查研究外,更重要的是研究民俗文化和温州传统手工业文化在变化着的现实中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事实证明,“只有从民俗中具有人类智慧所反映出来的思想结晶,才是更具内在生命力的实践。”

注 释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7599.htm。

②明万历《温州府志》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3月。

③清光绪《永嘉县志》,中华书局,2011年。

④温州市志·区域经济特色篇.北京:中华书局,1996。

⑤温州市志·区域经济特色篇.北京:中华书局,1996。

参考文献

[1][宋]郑缉之,永嘉郡记,http://club.xilu.com/wave99/msgview -950484-13981.html.

[2]《隋书·地理志》,http://wenku.baidu.com/view/ff6f3410552 70722192ef777.html.

[3][宋]吴自牧,梦梁录.http:///p-437727094237.html.

[4]《温州府志》,明万历.上海科学院出版社.

[5]《温州府志》,明弘治.上海科学院出版社.

[6]《永嘉县志》,清光绪.中华书局,2011.

[7]《浙江志览》,清光绪.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8][清]陆进.东瓯掌录.

[9]李浩然.现代化与温州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0]温州市志·区域经济特色篇.北京:中华书局,1996.

[11]叶大兵.温州民俗大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12]傅白水.温州商会作用凸显:“适度政府”下强大民间NGO力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7.31.

[13]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7.

基金项目:2013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

推荐访问:手工业 温州 传统 模式 分析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09/58157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