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加耳穴压豆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评价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蔡青 张镭

(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 开封 4750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被称为耳石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属于周围前庭性疾病,发病率高,占据眩晕症疾病的1/4。这一疾病根据患者患病后的半规管受累情况分为不同类型,其中后半规管位置相对较低,在耳石脱落之后经重力作用掉落在后半规管中,因此后半规管更容易受累,这一类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更为常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右侧半规管受累轻型较多,原因可能在于习惯性右侧卧位睡觉。但是在临床诊断当中容易误诊,原因在于基层医生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不足,将其误诊为梅尼埃疾病、颈椎病等,可能会对患者的治疗时机产生影响[1]。手法复位应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可获得一定效果,且为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其他治疗方式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主要分析手法复位联合耳穴压豆应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经双盲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0例。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
年龄35~78岁,平均(60.46±3.04)岁。参照组男23例,女17例;
年龄33~79岁,平均(60.02±3.4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依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头部在达到特定位置后引起短暂性眩晕症状,分为混合型、前半规管、后半规管以及水平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头部运动到特定位置有眩晕史感;
诱发变位试验符合眼震,具有疲劳性和短潜伏期(<30 s)。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慢性主观性头晕、后循环缺血导致的眩晕、突发性耳聋、癫痫、梅尼埃病、体位性低血压、迷路炎、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等。

1.3 治疗方法 参照组接受手法复位治疗。Epley手法复位比较适用于后半规管型眩晕患者。指导患者在病床上采取坐位,将头部朝向患侧45°左右快速躺下,悬头位,指导患者颈部尽量后仰,将患耳向下,维持这一动作1 min左右后朝健侧转动90°,保持1 min;
继续往健侧旋转患者的头与身体,旋转角度为90°,直到面部朝下保持1 min;
朝向健侧坐起,保持低垂头部20°左右,在这一过程中,如出现眩晕症状则及时停止手法复位,并观察患者的实际情况,眼震症状消失或减轻之后再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下一动作。上述动作4步为一个循环,在完成一个循环之后需要休息5 min后重复进行下一循环,直到患者不会出现眩晕或眼震等症状。Barbecue翻滚法比较适用于水平半规管型眩晕患者。指导患者保持坐位,并迅速从坐位转换为平卧位,头部往健侧旋转90°,身体及头部都要往健侧翻转90°,保持鼻尖朝下,而后继续朝向健侧位进行旋转,最后恢复为仰卧位,坐起;
上述四个步骤为一个循环,循环结束之后需要休息5 min后进行下一循环,直到患者并未出现眼震或眩晕等症状为止。患者需要接受30 d治疗。前半规管型眩晕应用反向颗粒复位手法治疗,指导患者取坐位,头转向健侧45°,手持患者头部,协助患者从坐位快速转为平卧位,头部下垂30°→将患者头部往患侧转90°→头部连同身体往患侧旋转90°→缓慢坐起,头部微微前倾维持2 min。这一步骤需要维持到眼震消失或旋转感消失,而后再保持1 min。混合型眩晕应用管石复位治疗,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之后一侧偏斜45°,向对侧迅速旋转2个90°,身体从仰卧位转化为侧卧位,面部朝地,保持这一体位2~3 min,而后缓慢扶起患者,一般治疗1次即可,如治疗失败第2天可重复进行。

实验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耳穴压豆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辨证选穴,以肝、内耳穴、交感穴、神门穴为主穴。如患者为肾精不足型则增加肾、子宫或睾丸、皮质下、内分泌等穴位;
如患者为气血亏虚型,则增加心、脾、肾、胃等穴位;
如患者为肝阳上亢型,则增加心、肾、耳尖、三焦等穴位;
如患者为痰浊内蕴型,则增加皮质下、肺、脾等穴位。穴位选定后进行耳穴压豆,使用王不留行籽粘贴在胶布中间,胶布大小约为0.6 cm×0.6 cm,而后对准相应的穴位贴紧,适当进行按揉、捏、压等,力道以患者感受到酸、胀、麻等感受为宜。嘱患者每天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耳穴压豆数次,每次按压时间为1~2 min,交替按压,每4天换药1次。2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 d进行下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根据2007年耳鼻喉科分会制定的临床疗效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性效果进行评估,分为痊愈、有效及无效三个级别。经治疗后眩晕、眼震等临床症状均消失,Dix-Hallpike、Roll试验阴性为痊愈;
经治疗后眩晕、眼震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并未消失,Dix-Hallpike试验显示患者存在短暂性反应,或显示为阴性为有效;
经治疗后眩晕、眼震等临床症状并无明显改变或相比于之前更严重,或转为其他类型疾病,Dix-Hallpike试验显示为阳性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对比两组头晕残障量表(DHI)评分。DHI为患者的头晕残障总评分,分值0~100分,项目包括眩晕残障评分-躯体(DHI-P)、眩晕残障评分-情绪(DHI-E)、眩晕残障评分-功能(DHI-F),总分30分以内表明轻微障碍;
31~60分表明中度障碍;
60分以上为严重障碍。DHI-P总分为28分,DHI-E总分为36分,DHI-F总分为36分,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的障碍程度越严重。(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输入SPSS21.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用(±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残障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眩晕残障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实验组眩晕残障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残障评分对比(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残障评分对比(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

2.2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眩晕是指人体对空间定位产生感觉障碍,属于一种位置性错觉或运动型错觉,是一种常见疾病,患病后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也并不明确。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类型之一,这一疾病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属于前庭半规管疾病,在体位变化时就会诱发眩晕症状[2]。后半规管性眩晕具有“定期自愈”特征,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应用手法复位获得良好效果,对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常规手法为Epley手法复位,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在手法复位过程中需要掌握复位手法,手法复位期间对其进行规范比较难,因此需要依赖操作者的临床经验。头颈身三者在旋转、翻滚过程中难以进行协调统一,这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资料比较多,但是疾病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明确,耳石脱落或变性会促使其从椭圆囊斑处脱落,从而引起淋巴与嵴顶处密度发生变化,或者在头部移动期间因重力作用导致半规管耳石引起内淋巴异常流动,从而诱发眼震以及眩晕症状,导致疾病发生。手法复位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这一治疗原理就在于通过外力作用让头部快速转动,促使脱落的耳石回归正常位置,从而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但是部分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仍然存在眩晕等症状,治疗效果有限,且容易复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本虚标实,病位在脑窍,主要病变脏腑在肝脏[4]。耳廓对于机体来说是皮肤与机体经络、脏腑互相沟通的部位,也是脉气所发之处及传输之处,六阳经当中有三条静脉经过耳部,阴经经脉虽然并不直接经过耳部,但是也与耳有联系。耳穴就是耳廓上的腧穴,当某一组织器官发生病变之后,对相应的穴位进行压豆刺激能通过经络与神经之间的感应调节脏腑与气血失调,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5]。

在本研究中,对患者实施手法复位联合应用耳穴压豆治疗。在耳穴压豆治疗方面,采用肝、交感、神门、内耳等穴位作为主穴,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配穴,保证其辨证治疗效果。肝主疏泄,为风木之性,主穴选择肝穴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
神门穴具有安神、镇静等作用;
交感穴具有滋阴清热、调节肠胃等作用;
内耳穴主要治疗内耳眩晕症,也是内耳病诊断的参考穴位[6]。配穴当中,脾穴具有消肿利湿的作用;
肾穴具有壮命门之火的作用;
皮质下具有升清利窍、益心安神的作用,也能有效调节大脑皮质功能;
三焦具有沟通百脉的作用;
耳尖具有镇静、清脑泻火等作用;
肺具有宣肺理气等作用,同时应用王不留行籽能对耳穴实施长时间的刺激,起到疏通经脉等作用。诸穴合用,最终能起到平肝熄风、化痰祛湿、镇静安眠、温补脾肾等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有一定作用[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具有自限性,但是由于患者的病程时间比较长,发作时痛苦比较大,对患者的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会对患者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也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尽快进行治疗,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8]。目前治疗方法除了上述手法复位、耳穴压豆治疗外,还包括药物治疗、针刺治疗等措施。目前并没有研究表明药物治疗能促进耳石复位,但是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对于合并有其他眩晕疾病患者,可有效缩短患者的病程时间,减轻患者的残余症状。前庭抑制药物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康复,但是会减慢前庭代偿,因此并不推荐常规应用。中药内服治疗也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残余症状表现有一定差异,因此需要针对具体表现进行调理。如针对年老患者应该要予以补益肝肾等治疗方法,同时重视患者的情志疏导,予以心理疏导,最终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9]。目前针刺治疗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比较广泛,现代医学研究指出,针刺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手法复位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疾病复发,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症状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发病后一周内就能自行缓解,手法复位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0]。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患者因球囊斑块以及椭圆囊不断退化,导致手法复位作用逐渐趋于下降,因此年龄是影响到手法复位效果的重要因素。另外,以往的研究表明,有大量参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研究的半规管受累患者通常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眼震情况,在识别受影响半规管中有一定难度,也会增加患者的诊断难度[11]。对于多个半规管型患者,进行手法复位能改善临床症状。

本研究中,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实验组眩晕残障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原因可能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应用手法复位能治疗部分耳石残留,患者因年龄较大淋巴液循环欠佳,耳石吸收速度比较慢,通过手法复位则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治疗效果。同时联合应用耳穴压豆能对相应穴位进行刺激,起到舒经活络等作用[12],效果显著。另外,手法复位与耳穴压豆操作均比较简单,患者对其配合度比较高,也更容易接受。

综上所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应用手法复位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效果显著,能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阵发性耳穴良性 小剂量左甲状腺素对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年2期)2022-04-23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9期)2022-04-19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9期)2022-04-19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家庭医学(2021年9期)2021-09-28The arrow that saved my life救命之箭疯狂英语·读写版(2020年10期)2020-11-06良性甲状腺结节需要治疗吗?保健与生活(2019年7期)2019-07-31耳穴压豆功效多农村百事通(2018年13期)2018-09-13肺癌症状早知道家庭用药(2017年10期)2017-10-28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188例临床分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年3期)2014-08-18管遵信耳郭视诊诊断特点中国针灸(2000年11期)2000-06-13

推荐访问:耳穴 阵发性 复位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24/58878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