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作用研究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李 晶 闫 红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贵州 贵阳 550000)

脊髓损伤后肌痉挛作为常见并发症一种,其症状集中于肢体感觉异常、关节挛缩、肌强直、反射亢进以及肌张力增高等方面,未获得有效治疗后,会表现出关节畸形现象[1]。因为痉挛出现,会使患者呈现出肢体酸胀疼痛以及畸形等症状,从而对其轮椅上姿势保持能力以及行走能力产生影响,使骨折以及异位骨化发生率显著增加,从而对患者康复治疗效果以及日常生活产生尤为显著影响[2]。通常情况下分析,痉挛同脊髓损伤水平表现出一定相关性,对于高位脊髓损伤患者而言,其所造成的运动神经元损害,会导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针对脊髓反射弧控制丧失,从而表现出痉挛症状[3]。诸多脊髓损伤患者会表现出痉挛症状。并且部分患者因为痉挛症状出现,会导致康复治疗受到严重影响。对此确定有效方法展开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治疗,意义显著[4]。具体治疗期间,存在诸多疗法,例如:药物疗法、运动疗法、经皮电刺激、苯酚阻滞疗法、选择性后根切除术以及直肠电刺激等。其中以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应用较为常见,但难以获得确切治疗效果。对此确定副作用小、治疗满意度高方法进行治疗,将患者肌痉挛缓解,对其运动功能改善,将其生活质量提高具有显著意义。本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和观察组(综合康复治疗);旨在探讨对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通过对比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ROM(关节活动度)、CSI(临床痉挛指数)评分、MAS(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分、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评分,以说明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对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进行治疗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和观察组(综合康复治疗),各30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8例、12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为(40.59±2.59)岁;病程36-172天,平均为(92.29±15.29)天;ASIA分级为:属于B级、C级以及D级患者例数分别为9例、16例以及5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19例、11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为(40.62±2.63)岁;病程37-175天,平均为(92.33±15.45)天;ASIA分级为:属于B级、C级以及D级患者例数分别为10例、15例以及5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ASIA分级比较,具有均衡性(P>0.05)。(1)纳入标准: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疾病通过临床诊断,获得确诊;对患者进行ASIA分级,结果为B-D级;脊髓损伤因为跌落、交通事故、刀伤、跌倒等系列创伤因素导致;患者损伤平面为T2-T12;患者MAS(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分超过2级;患者以及家属均知晓此次研究,并顺利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属于完全性脊髓损伤;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心肺系统疾病、脊柱结构不稳定以及重症感染情况,对康复训练顺利进行造成影响;孕妇以及哺乳期妇女;脊髓损伤因为血管性疾病、肿瘤以及炎症等系列非创伤性因素导致;曾接受肉毒素注射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

2 方法:对照组对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物理治疗以及作业治疗等。例如:针对截瘫肢体给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主要包括:主动或者被动对双下肢各关节进行活动,对各关节活动度进行维持以及改善,确保动作缓慢、轻柔并且有节奏。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关节活动;合理展开肌力训练方法进行干预、进行渐进抗阻练习,特别于痉挛拮抗肌训练时需要密切注意;对患者进行站立训练以及持续牵张训练;可利用平衡杠、站立架、电动起立床、佩戴支具等方法完成。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干预,对患者给予主被动上下肢智能训练器治疗、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以及气压治疗等。此外对患者使用药物治疗,将各种诱因积极去除。对于系列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遵医嘱采用巴氯芬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控制5mg起始剂量,频率为2-3次/d。3天后,通过对患者肌痉挛情况,保持10mg用药剂量进行治疗。控制最大剂量<20mg/次,用药频率为4次/d。控制100-150mg/d最大剂量。如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现象,则需要将用药剂量减少,对于突然停药现象需要充分避免。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通过综合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1)体位方面:对患者翻身进行定时协助,针对其踝关节进行固定。(2)运动方面:采用被动运动方法针对双下肢各关节进行运动。在运动期间,对各软组织以及关节最大范围活动加以确保,控制运动时间为30min/次。如患者表现出较弱运动能力,则保持2次/d频率进行治疗。针对肌痉挛造成影响的各关节,合理对其实施被动牵伸治疗,以对应关节最大活动幅度定为牵伸幅度。针对被动牵伸关节两端需要牢牢握紧,并且合理固定近端位置,并牵拉远端肢体,控制牵拉时间为20s/次,控制牵拉次数为5-10次/次。(3)关节松动训练方面:合理采用手法关节松动肌痉挛。控制松动时间为15min/次,频率为2次/d,分早晚进行。(4)站立方面:对患者站立练习给予适当帮助。时间为40min/次,频率为2次/d。(5)理疗方面:针对患者双下肢利用石蜡包裹,并且对患者添加保温棉垫。控制时间为20min/次,频率为2次/d。(6)排出双下肢静脉栓塞,选择气压式四肢血液循环促进装置完成痉挛缓解治疗。通过对患者肌肉痉挛严重程度,合理进行适当压力调节,控制患者治疗时间为20min/次,频率为2次/d。

3 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对患者完成治疗后,患者痉挛评分获得降低,程度≤2级;有效:对患者完成治疗后,患者痉挛评分获得降低,程度为1级;无效:对患者完成治疗后,患者痉挛评分未发生改变。(2)比较2组患者ROM(关节活动度)、CSI(临床痉挛指数)评分、MAS(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评分。对于ROM主要利用角度计完成测量,对于屈膝为0°-150°,对于屈髋为0°-125°,对于踝背屈为0°-20°;对于双下肢同一关节ROM,以双侧数值之和平均值计算;对于CSI评分,对应轻度、中度以及重度评分分别为0-9分、10-12分以及13-16分;对于MAS评分,主要针对屈膝肌群、下肢内收肌群、踝背屈肌群肌张力进行评定,根据改良Ashworth进行0-4级划分。0级:结果分数为0分;1级:结果分数为1分;1+级:结果分数为2分;2级:结果分数为3分;3级:结果分数为4分;4级:结果分数为5分;对于双下肢同一肌群MAS,以双侧数值之和平均值计算。(3)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主要就患者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以及肌酐水平进行观察,以说明治疗安全性。(4)比较2组患者治疗满意度。通过院制量表,以百分制形式,从专业技术、疾病管理、治疗态度以及治疗效果几方面展开评定,越高分值,对应越高治疗满意度。

4 统计学方法:研究结果导入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x2检验完成,表现形式为百分比(%)。计量资料以t检验完成,表现形式为(±s)。以P<0.05为统计学意义显著。

5 结果

5.1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n=30)

5.2 2组患者ROM、CSI评分、MAS评分比较:治疗前,观察组屈膝ROM、屈髋ROM以及踝背屈ROM角度同对照组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屈膝ROM、屈髋ROM以及踝背屈ROM角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治疗前,观察组CSI评分同对照组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治疗前,观察组屈膝肌群MAS评分、内收肌群MAS评分以及踝背屈肌群MAS评分同对照组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屈膝肌群MAS评分、内收肌群MAS评分以及踝背屈肌群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2 2组患者ROM评分比较(±s,°,n=30)

表2 2组患者ROM评分比较(±s,°,n=30)

组别 屈膝 屈髋 踝背屈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9.85±19.33 113.35±12.71 49.69±16.62 94.69±8.41 6.05±1.35 13.91±2.56对照组 61.85±14.79 102.51±9.81 51.81±16.85 88.51±13.42 5.75±1.29 11.79±2.51 t 0.4500 3.6979 0.4906 2.1372 0.8799 3.2387 P 0.6543 0.0005 0.6255 0.0368 0.3825 0.0020

表3 2组患者CSI评分比较(±s,分)

表3 2组患者CSI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0) 13.05±2.05 9.19±1.49对照组(n=30) 12.29±2.13 10.31±1.75 t 1.4080 2.6690 P 0.1644 0.0098

表4 2组患者MAS评分比较(±s,分,n=30)

表4 2组患者MAS评分比较(±s,分,n=30)

组别 屈膝肌群 内收肌群 踝背屈肌群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 8.05±1.29 4.15±0.91 7.71±1.33 3.75±0.29 7.31±1.51 3.99±0.25对照组 7.69±1.22 5.05±1.39 7.45±1.21 4.92±1.33 7.55±1.26 4.99±1.17 t 1.1105 2.9671 0.7920 4.7077 0.6684 4.5780 P 0.2713 0.0044 0.4316 0.0000 0.5065 0.0000

5.3 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2组患者均未表现出显著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以及肌酐变化现象,未呈现出严重不良反应情况。

5.4 2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观察组专业技术、疾病管理、治疗态度以及治疗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s,分,n=30)

表5 2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s,分,n=30)

组别 专业技术 疾病管理 治疗态度 治疗效果观察组90.25±2.59 90.26±3.01 91.29±4.02 91.33±5.13对照组80.29±3.15 81.33±4.19 81.85±5.22 81.66±6.46 t 13.3772 9.4806 7.8477 6.4206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近年来,因为突发事件呈现出显著增多,对应导致脊髓损伤患者例数显著增加[5]。作为脊髓损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肌痉挛表现出较高发病率。主要因为创伤性脊髓损伤出现,使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表现出脊上抑制丧失,从而表现出过度牵张反射现象,对应表现出肌痉挛症状[6]。人体需要通过一定肌张力对肢体动作以及体位进行维持,如肌张力过高,不但对肢体活动造成限制,而且会导致关节呈现出变形以及僵硬等现象,对患者康复训练进行会造成严重影响[7]。并且肌痉挛严重情形下,会呈现出疼痛症状,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临床分析,患者痉挛严重度同其受到损伤水平具有关联[8]。如治疗不当,会导致治疗延误,使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受到尤为显著影响[9]。

肌痉挛作为脊髓损伤一种常见并发症,其会对患者活动造成限制,是对ADL独立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是导致患者呈现出抽搐以及疼痛症状后,对夜间睡眠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使患者表现出关节挛缩、会阴清洁困难以及行走困难等系列疾病症状。临床表现集中于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肌强直以及阵发性痉挛等方面。诸多脊髓损伤患者会表现出痉挛症状,部分因为痉挛症状,会对患者治疗产生影响。对此对于脊髓损伤患者而言,就肌痉挛出现给予预防,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康复治疗技术获得快速发展以及取得不断完善情形下,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获得有效治疗[10]。针对脊髓损伤导致的肌痉挛患者在治疗期间,针对所有瘫痪位置需要最大限度活动。通过每天数次被动运动,对于肌腱以及肌肉痉挛、挛缩可以进行充分避免以及减少,可防止呈现出身体姿势以及关节固定畸形现象。在实施关节活动期间,需要做到缓慢进行。针对非卧床患者,对于系列需氧功能锻炼需要给予充分鼓励,将肌肉僵直症状进行有效改善,使患者心血管功能获得显著改善,以将痉挛次数有效减少。在训练期间,需要做到持之以恒,分析同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肌腱力学改变存在相关性。对于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同屈肌痉挛比较,伸肌痉挛患者例数呈现出显著增加。于早期采用轮椅或者床上适当体位,可对痉挛进行有效控制。通过站立,可达到髋关节屈肌效果,可将牵张反射兴奋性有效降低,将早期挛缩进行有效逆转。针对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在实施综合康复治疗期间,每天进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以及正确抗痉挛体位训练具有显著意义。此外对于患者不良刺激需要充分避免,对于肌痉挛出现给予充分预防。通过体位摆放,可将肌张力有效降低,将躯体功能显著提高,使预后获得改善。通过合理康复锻炼,可对痉挛进行有效控制,对肢体良好功能加以保持。通过展开关节有效活动范围训练,对肢体的关节进行松动训练,可对血液循环进行有效促进,将肌痉挛症状进行有效缓解,将运动后疲劳有效消除。此外动作需要做到稳定以及缓慢,防止动作快速突然,导致肌肉痉挛加重。对于肌痉挛加重系列诱发因素需要充分避免,例如被动活动时用力活动、寒冷刺激、不良体位以及姿势、过紧衣服以及鞋、紧张不安情绪等。通过综合康复训练,可有效展开痉挛拮抗肌群训练干预,确保主动肌同痉挛肌二者交替收缩,对痉挛冲动进行抑制,将肌痉挛有效降低,最终获得理想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疾病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前,观察组屈膝ROM角度为59.85°±19.33°、屈 髋ROM角 度为49.69°±16.62°以及踝背屈ROM角度为6.05°±1.35°,同对照组屈膝ROM角度的61.85°±14.79°、屈髋ROM角度的51.81°±16.85°以及踝背屈ROM角度的5.75°±1.29°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屈膝ROM角度为113.35°±12.71°、屈髋ROM角度为94.69°±8.41°以及踝背屈ROM角度为13.91°±2.56°,均高于对照组屈膝ROM角度的102.51°±9.81°、屈髋ROM角度的88.51°±13.42°以及踝背屈ROM角度的11.79°±2.51°,(P<0.05);治疗前,观察组CSI评分为(13.05±2.05)分,同对照组CSI评分的(12.29±2.13)分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SI评分为(9.19±1.49)分,低于对照组CSI评分的(10.31±1.75)分(P<0.05);治疗前,观察组屈膝肌群MAS评分为(8.05±1.29)分、内收肌群MAS评分为(7.71±1.33)分以及踝背屈肌群MAS评分为(7.31±1.51)分,同对照组屈膝肌群MAS评分的(7.69±1.22)分、内收肌群MAS评分的(7.45±1.21)分以及踝背屈肌群MAS评分的(7.55±1.26)分比较,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屈膝肌群MAS评分为(4.15±0.91)分、内收肌群MAS评分为(3.75±0.29)分以及踝背屈肌群MAS评分为(3.99±0.25)分,均低于对照组屈膝肌群MAS评分的(5.05±1.39)分、内收肌群MAS评分的(4.92±1.33)分以及踝背屈肌群MAS评分的(4.99±1.17)分(P<0.05)。上述结论,说明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对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进行治疗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后,可将患者疗效提高,将关节活动度、痉挛症状有效改善,并且安全性较高,将治疗满意度提高,可促进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病情康复。

猜你喜欢 肌群脊髓痉挛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运动精品(2022年1期)2022-04-29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优势探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9期)2022-04-19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1期)2022-04-19面肌痉挛如何护理家庭医药(2020年10期)2020-10-30标枪运动员躯干旋转肌群训练研究当代体育科技(2019年5期)2019-06-11注意!疼痛信号在传输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9年3期)2019-05-15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北京广播电视报(2019年10期)2019-04-22新手术为修复脊髓损伤提供希望大众健康(2017年9期)2017-09-05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求知导刊(2017年6期)2017-04-15五招简单练习 增强核心肌群力量科学生活(2016年11期)2016-12-16

推荐访问:脊髓 痉挛 损伤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24/58891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