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地融合的地理教学实践——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为例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周云清

(重庆市朝阳中学, 重庆 400700)

2014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同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因此,不管是从课程改革还是学科性质来看,高中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史地融合具有丰富的理论背景和长期的实践基础。地理和历史是分别以空间和时间为叙述主线的学科,时间和空间是分析问题的重要维度,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现有文献资料对史地融合的可行性、意义、教学策略、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相关试题等内容做了大量探讨。其中,在教学设计方面,现有案例侧重于案例呈现,缺少对融合内容的具体梳理分析。本文以高三二轮复习课“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为例,从知识和素养融合的生成性角度,解读史地融合教学的具体内容,以期为史地融合教学的实施提供参考。

2021年,云南野生亚洲象集体北迁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历史时期中国野生亚洲象的分布范围曾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文章以“中国野生亚洲象的时空分布变迁”为情境线索,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为主题进行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过程设计

(续上表)

“跨学科融合”一般指在遇到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需要整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创造出新知识和新技术来解决问题。在众多“跨学科融合”的概念解释中,跨学科融合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知识、理论、方法、技能、思想、精神、伦理等方面,融合内容方向繁多、内涵重复,不便于跨学科融合案例的解读。因此,本文对跨学科融合的内容进行了简化。

学科素养的培育与学科知识密切相关,跨学科融合在实践中应注重知识融合与素养融合。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表现出来。认识事物间的关系可作为认识事物本质的抓手和途径。因此,为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的融合机理,首先应厘清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的关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素养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调动认知与非认知的心理资源,成功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3]在此视角下,素养的本质是“知识运用能力”。如图1所示,学生在知识运用的实践过程中,不仅培育了素养,还构建了新的知识。知识与素养相互之间构成了彼此的基础、目的,伴随着问题的解决实现了一体化生成。生成性作为关系视野中的重要特性,在理解跨学科融合机理上同样适用。

图1 知识与素养的生成性关系示意图

跨学科融合强调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两门学科的融合为例,从知识和素养入手,其融合机理如图2所示。本着学科中心原则,在A学科课堂教学中,A、B学科融合是为A学科服务。因此,通过对A、B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实现A、B学科素养的融合,并构建生成了A学科的新知识,如此反复,实现跨学科融合。

图2 跨学科融合机理

跨学科融合最直观的融合表现就是知识融合。在对史地知识融合内容进行解读时,首先应明确教学中知识的学科分类,即案例中有哪些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不同专家学者对知识的分类存在不同看法,文章遵循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的知识分类标准,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从地理学科看,地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地理名词术语、地理景观、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地理数据等;
地理程序性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原理类知识和地理研究、操作程序类知识。[4]从历史学科看,历史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史实、概念、历史规律;
历史程序性知识主要包括分析、归纳、概括、比较等思维技能,阅读、理解、分析史料的技能,阐述并解决历史问题的技能。[5]按照以上分类标准,文章对案例中所涉及的史地知识进行了梳理,如表2所示。

表2 案例涉及的学科知识及素养

在环节1中,学生阅读历史记录,调动“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的地理知识,结合我国中纬度地区东西方向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具体位置,复原历史场景。而后,学生阅读历史地图,论证自我观点。这一过程中,涉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的生成,学生总结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地理新知识。

在环节2中,学生首先阅读历史时期中国亚洲象分布界限推移略图,说出亚洲象北界变化方向。然后,学生阅读中国近五千年的气温变化曲线图,调动“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演化的特征”的地理知识,结合我国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亚洲象北界南移的原因。这一过程中,涉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的生成,学生总结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地理新知识。最后,学生阅读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阐释人类活动在亚洲象分布变迁中的重要影响,并体会到这种“人进象退”的现象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发生的,这其中既涉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存在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从跨学科融合机理层面看,文章案例在解决地理问题时,通过运用史料、联系历史知识帮助学生生成了新的地理知识,同时培育学生双学科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实现了知识和素养融合的生成性。

猜你喜欢 亚洲象跨学科案例 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体系研究中国音乐学(2022年2期)2022-08-10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科学大众·教师版(2022年6期)2022-05-23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家族(上)军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2-02“一路象北”背后的历史与科学科学大众(中学)(2021年9期)2021-09-29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家庭影院技术(2021年3期)2021-05-21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21期)2021-04-14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家庭影院技术(2021年1期)2021-03-19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家庭影院技术(2021年1期)2021-03-19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16年4期)2016-05-14

推荐访问:差异性 整体性 自然环境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27/59033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