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的机制与策略——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驱动为例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李晶晶,成心玄

(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新部署,满足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解决课程实施中发现的新问题,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教学改革,这次教改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2 年版)》(以下称“课程方案”)。新修订的“课程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为进一步厘清义务教育的性质及其课程定位指明了方向,为驱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提供了理论保障。“课程方案”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课程方案”驱动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将掀起新的热潮。但是,“课程方案”如何驱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其机制与策略又是什么?上述问题亟待讨论。

了解“课程方案”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结合,是讨论“课程方案”如何驱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的首要思考点,“课程方案”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课程方案”是课程育人的蓝图,其修订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为呼应时代的变化、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课程方案”在方方面面进行完善、优化和革新,也不断驱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应然重构。“课程方案”的提出,改变了我国一直沿用的《教学计划》的提法,建构了教学指导课程的完整体系,但仍存在一定问题。“课程方案”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结合,大致有以下三个时代要求。

(一)完善的“课程方案”:“课程方案”指导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课程方案”指导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全国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阶段之时,必然要把党和国家有关教育发展的新理论、新思想和新路线贯彻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之中[1]。“课程方案”在迈向新征程中充当了引领者。黄甫全表示,培养目标的时代性表现在不同的时期,培养目标的形式、内容、价值等方面不断实现突破和发展[2]。“课程方案”以指导的身份作用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上。但当“课程方案”又一次优化后,其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更加紧密。

(二)优化的“课程方案”:“课程方案”分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方案”是响应新时代呼唤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优化了课程设置,健全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了信息时代课程与教学新体系。第一,规定课程的类别,明确课程的主体,促进教育公平;
第二,强化劳动课程、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现代公民信息素养;
第三,教师对于青少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成长潜能有了明确的认识。“课程方案”突显了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一体化等特点,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构需要突出国家课程地位、强化实践课程、落实“信息素养”培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等要素。

(三)革新的“课程方案”:“课程方案”领航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为“课程方案”的革新奠定基础,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在悄然中发生变化。“教育方针是一国教育的总目标与大方向,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与主导价值。”[3]《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正确执行,表现在培养目标上,即依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对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的人才进行特定规格的设置,从而形成对教育方针的特定解读和指向,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上,建立并确定一系列有利于教育政策执行的学科与学习区域,使基础教育课程得以实现国家教育意志的内在功能;
在课时比重上,根据教育政策所确立的主导价值观,对基础教育各个课程的具体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与评价,进而领航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课程方案”的修订与内容变化,目标培养、课程实施也相继完善,这些是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的重要推动力。“课程方案”驱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的机制向度,具体有以下四点。

(一)“课程方案”内容变化的强化机制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实施、评价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学科“公共课程”,同时共同构建自身“个人课程”,他们并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及资源开发利用。“课程方案”内容作为教学的第一把手,一定会表现出特有的强制性机制。借此,内容问题是课程修订最具实质性的问题,是破解“减负增效”关键问题的重中之重[4]。“课程方案”内容由教育部教材局统筹领导,修订组进行讨论、修订,主要存在两方面变化,一是“课程方案”的变化,“课程方案”围绕课程核心素养描绘了每个大领域的育人蓝图,需要我们“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落实育人为本。”[5]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国家振兴大任时代新人”,“课程方案”对义务教育本质及义务教育课程定位进行了分析,针对过去培养目标过于抽象、笼统等问题,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等。

(二)“课程方案”目标培养的完善机制

“课程方案”目标培养是在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培养担当国家振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改进,体现了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旨在培养有本领、有理想与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分阶段制定了不同的具体培养目标,对不同学段学生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并促使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育人的具体标准和教育的长远目标有机融合,从而确保把立德树人的时代目标和长远目标接续衔接起来。”[6]完善的“课程方案”目标培养是推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的风向标。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存在与当前新精神、新需要和新挑战无法完全适应的情况,导致学段衔接不够科学、学科实践不够丰富、知识整合不够密切、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问题的出现。“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是构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和根本落脚点,是育人的理想与追求,引导了学生发展方向,反映了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因此,“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能够落实中央新精神、适应教育发展新需求、迎接时代变化新挑战。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新时期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课程教材,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等重要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进行系统的解答。具体从“三有”,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方面明确了具体的培养要求。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义务教育是青少年学生身心成长、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只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未来复杂的人生历程中不迷失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不懈奋斗、永不言弃。要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道德品质,就要对他们进行积极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思想生长和个人追求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及人类发展的与共上,这是对“有理想”的阐述;
“勇担时代使命练就过硬本领”,新时代青少年学生要努力学习,初步掌握适应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7]49、学会健康、学会审美[1]。为个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为国家发展铺好能力基石。这是对“有本领”的最佳诠释,亦是一个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的才能素质;
“志存高远、担当作为”,新时代青少年需有“推己所欲,以及天下”的社会责任担当。迎着时代大潮,把人生价值和民族复兴共振起来,不断提高担当觉悟、增强担当本领、升华担当境界。在学习进取中,该闯则闯、该试则试、该担则担;
在创新创造中打破僵局、突破困局、化解危局;
在面对压力时扛起责任、扛起理想、扛起使命。这是对“有担当的”最好阐释,也是对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要求。

(三) “课程方案”课程设置的优化机制

课程设置是“课程方案”在学校对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课程方案”课程设置的优化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顺应结果,同时可以促进“课程方案”落地。“课程方案”在课程类别、科目设置、教学时间上进行了优化。

首先在课程类别上,明确了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的分类,既适应了学生学习共同课程的基础性要求,又满足了地方充分利用特色教育资源、学校发挥特色教学优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其次在科目设置上,综合了小学原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初中原有的《思想品德》作为“道德与法治”,实行九年一体化的设计;
改革艺术课程,一至七年级主要学习音乐,美术,并融合舞蹈,戏剧,影视等学科,八至九年级分项选课;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始年级前移到一年级;
劳动、信息科技以及其占用的学时应脱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最后在教学时间上,规定了义务教育九年学习总时长,同时要求各地各校根据学段差异、地方差异自主调整。特别强调要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创造条件开展多样化的学科实践活动,强化课程的综合化、实践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课程方案”课程实施的细化机制

“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就是将课程计划落实到实践中去,是实现课程目标所期望的根本途径。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课程方案”是课程实施的基础,也是学校管理与教学改革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课程的实施是全面实施国家课程、建设地方课程和规范校本课程等三类课程的实施。实施职责和制定主体的不同是三者的明显区别。国家课程是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要求;
地方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通常根据当地实际,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以当地独有的课程资源为依托;
校本课程通常由本校教师编写,并报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细化了实施要求。首先,要加强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制定,具体指导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制定。“课程方案”为课程标准的编制、教材编写、专业支持、教育评价和课程实施管理提供直接依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课程标准制定体系。只有树立“标准”,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方向,才能改进思想,质量方向是体现的关键。加强课程和科目的整合设计,顺应学制:“六三”“五四”的要求、符合学校制度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要落实教材编写过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立足基本质量选材,确保内容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时代性。其次,实施“附加”课程,并决定实施强化课程的一般标准和准则。根据规划,课程实施提出五项基本要求:一是科学规划实施课程类型,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课程实施责任;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
三是改进教育评价,重点改革考试评价的思想、方法和质量;
四是扶持专业,加强培训,对调研、科研等事业提出要求;
五是明确职责的主体,完善课程实施机制,加强对学校的责任控制和监督。

纵然“课程方案”可以驱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构,根据二者的机制推进,通过“课程方案”落地来促进教师教育体系重构,形成清晰的建设策略,非但有利于“课程方案”的落实与推进,更便于通过“课程方案”驱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构。

(一)遵循“课程方案”强化机制创新立德树人教学

“课程方案”引导教师产生正面变化的首要要求在于推动的“课程方案”的落地,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凸显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促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课程方案”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聚焦点,最终问题在于落实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同样聚焦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价值观念与必备品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始重新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工作,新颁布的“课程方案”进一步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承担着教师培养的重要职能,新时代师范院校必须要以“立德树人”为立身之本,想要在实际层面确保教育教学与时跟进、改革创新,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践行体验凝练经验,结合“课程方案”的内涵构建相应的实践体系与实践机制,同时将其有机协调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属于一种教学新尝试,但也必然推动立德树人教学实践的任务达标[8]。

(二)激励“课程方案”完善机制推进教学“转化”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课程的整体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科、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9]注重课程完善整体功能,从而推进教学“转化”。李奋指出高校要促进科研成果与教学的有效融合,应强化科研、学科建设支持人才培养理念[10]。一是加强培养目标在课程中的引领作用。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对“教”与“学”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加以辨析和纠正。应审视各课程乃至整个课程体系贯彻培养目标的逻辑路径,并明确各课程和课程体系如何为培养目标提供支持。二是强化每门课的整体功能。通过开设更具综合性、整体性的课程,充分发掘每门课的育人功能,追踪课程在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强化不同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破解多课程内在联系不紧密、协作育人功能不明显等难点问题,从学科内容建设、课程群组构建、教研室联动建设等路径多维并进,提升课程群集聚合作用,优化多门课程协同育人效果。

(三)研制“课程方案”优化机制提升学科实践意识

“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是“课程方案”建设基本原则之一,突显了新时代实现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所在,是解决“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具体措施,为进一步确立课程育人方式提供了更加精准的锚点和领航。“课程方案”将学科实践活动作为核心素养的养成途径,对在课程标准“教学提示”“教学建议”等方面提出较高的实践性活动要求,让学生通过真实情境、身体参与、多重体验等方式来学习,将认知和行动、理论和实践等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课程方案”优化机制体现育人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实践转向,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提升学科实践意识。这里的学科实践意识不仅指在课堂理论讲授之外增加实践活动环节,更加强调教师在理论知识基础上、创设真实情境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复杂问题,在思想政治中引入以证据为依托的议题教学,以学科实践作为知识形成的新的着力点和能力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通过概念学习、理论理解和实践运用,勾联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引导学生在理论研究和问题解决的学科实践活动中,真正内化知识,建构和生成具有个人独特意义的学科能力,激发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善于用学科的视角关照真实世界,勤于用学科的方法研究和解决学科问题,长于用学科的语言表达学科理解,进而发展学科的观念、思维和价值,最终实现知识的实践意义,达成育人目标。

(四)明确“课程方案”细化机制规范学业评价要求

“课程方案”以学习进阶理念融入学业质量评价,促进教师教育课程学业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传统学业评价过多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标准轻个体差异、重单向轻双向多向、重内在轻外在。这一评价方式无法完全真实反映出学生学业情状,较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科学研究的持久度,最终不能更好地优化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应从评价方式、评价类型、评价内容、评价时间等方面进行改革,重构教师教育课程学业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

基于学习进阶理念确定教师教育课程学业评价要求,重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倡导采用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即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和校外专家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但在评价主体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校外专家评价;
在评价类型上,重视实施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将评价的视野投射于学生的整个学业成长和学习经验领域,即使某些学习成果并不在预设的教学目标之内,但如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过程都应当得到肯定的评价;
在评价内容上,由考查陈述性知识向策略性知识转变,侧重考查相关学科知识融合的程度;
在评价时间上,建议定时强化评价与变时强化评价相结合,增加平时考查的次数,减小期末考试的权重值大幅度,让学生更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关注个人学科成长、强化学习过程意识,使个人进步幅度、学习动机表现、情感体验、积极参与竞争等平时表现得以充分体现。

深入学习“课程方案”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要求,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构,以及教师教育体系课程落地实施,深化教师教育体系课程改革,将是未来教师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

猜你喜欢 重构课程体系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广西教育·A版(2022年3期)2022-04-12长城叙事的重构摄影世界(2022年1期)2022-01-21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1年9期)2021-11-02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陕西画报(2018年6期)2018-02-25用四维的理念重构当代诗歌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推荐访问:为例 义务教育 重构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27/59034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