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路径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吴 洁, 周 宏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1]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媒体新技术发展的理论强调,彰显了网络媒介的价值意蕴,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新渠道。而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集中显现,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活教材和教育素材,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质内容和优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全媒体时代下,高校应依托全媒体平台将红色文化资源充分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铸魂育人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向心力,进而引领大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者和实践者。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内涵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物质载体”[3],是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面貌的生动教材,是肩负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历史任务,是演绎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教育载体。红色文化资源由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组成,一方面是历史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
另一方面是红岩精神、航天精神、长征精神等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浴血斗争和奋力建设的长远过程中所沉淀的红色文化资源,其蕴有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政育人的宝贵资源。而全媒体时代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便捷性,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国高校要提高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利用,创新教学方式,发挥教育功能,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因而高校要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其丰富内涵对大学生进行优秀道德品质、远大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念的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者的重任,要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传承红色文化,在传承红色文化中资政育人,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及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功能定位

1.认知导向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崇高的共同理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认知观的功能。一是树立历史认知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5]充分了解红色文化,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有益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从而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二是树立价值认知观。全媒体时代的信息资源零碎杂乱且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随意性,以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价值认知错位。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过程中艰难奋斗的历史写照,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和革命精神的体现,有益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行为示范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和改革建设的历史见证,是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优秀的红色基因,蕴含着丰富的行为教育内容。例如危急关头当仁不让的爱国情怀、危难之际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操以及挺身而出勇于牺牲的为民分忧,这些优秀的行为品质远比直接灌输的思想教育和简单的理论说教具有强烈的说服力,更能入脑入心,更有利于大学生的精神洗礼。全媒体语境下,从大学生主体角度而言,全媒体传输内容的海量性和方式的便捷性使得大学生可以主动、自觉地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而这种凝聚着正确行为举止观念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行为示范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榜样人物的行为和事迹作为处事标准。

3.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天然素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载体,为培育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受文化兼容性和排他性的影响,全媒体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的中心领导地位,忽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重要性,桎梏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发展。而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彰显的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格、自律的学习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怀等思想教育内涵,可以唤醒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个人英雄气概。高校应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融合,将其转化为大学生提升精神气质的重要途径,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与滋润。

4.精神鼓舞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伟大革命精神,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既是凝聚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动力,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来源。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应该深度了解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将红色文化资源所彰显的伟大革命精神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树立正确的国家认知观以及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激情。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革命战争年代所涌现的英雄人物,也会在关键时刻鼓舞大学生。例如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伟大革命精神可以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凝聚力量鼓舞大学生恪守社会道德标准,鼓舞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面对困难时坚忍不拔,鼓舞大学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培育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教学价值: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资源和多元载体

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下,由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网络信息的传播渠道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大学生掌握了信息实时同步与信息非实时异步的选择主动权。一方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丰富内涵提供了便捷渠道;
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繁杂分散动摇高校意识形态地位。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难探索的过程中孕育而生的宝贵资源,汇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各种先进文化,集结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情怀、高尚的政治品格等于一体的教育资源。国家的繁荣复兴与发展离不开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离不开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感。高校肩负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任,应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进程,“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以红色文化资源为物质载体,能够设计出包括党史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可以丰富其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水平;
以红色文化资源为精神载体,可以传承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甘于奉献等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有益于深度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载体,进而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激情。

(二)思想价值: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全媒体时代的开放性颠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传统方式,占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阵地。其多元化的传播信息方式使得大学生从“被动灌输”转换成“主动获取”,逐渐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1+1>2”的实效性。而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说服力、形象力和感召力,是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充分了解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最佳载体。桑斯坦曾说过:“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7]首先全媒体时代下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可以激发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其次通过了解红色革命历史发展脉络,大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与感受,这有益于消除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足之处,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最后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大学生深度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红色文化资源所具有的革命精神品质和英雄人物事迹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宝贵的教育资源,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载体,能够通过全媒体的多方教育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具有吸引力、生动力的教学材料。当今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多元、眼界开阔,主动接受能力逐渐加强,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在生动、直观的教育过程中使大学生积极获取知识,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三)文化价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的象征,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不容置辩。首先,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认同,进一步引领大学生在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中放飞梦想、闪耀青春。其次,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认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红色文化资源从文化认知到认同经历了文化内化过程。内化过程是内化主体运用内化载体对内化客体进行深刻影响的过程,通过实际内化让大学生自觉主动接受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也是文化认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可以促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历史的整体认知,也有益于大学生意识到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全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资源集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于一体且分布广泛,高校可以利用全媒体轻快性、便捷性、有趣味性的图文、视频、音频等载体向大学生传播红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体现,红色文化资源是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民族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融合,既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又有利于契合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价值向度。

(四)育人价值:有利于明确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全面发展方向

随着全媒体平等性、开放性特点的日益体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也随之显现,例如对信息资源的渴求、对文化差异的评判,以至于大学生容易深受网络不良思潮、西方腐朽思想的浸染。而红色文化资源是明确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从物质资源层面还是精神源泉层面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其都是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教育资源。高校的特殊性决定其始终作为各种思想的“对话场”与意识形态的“交锋地”[8]。而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上是理论契合、一脉相承的,高校应自觉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崇高的共同理想、深厚的爱国情怀可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资政育人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极具智慧的政治素材和道德品质,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焕发光彩,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红色文化则可以为其提供生动资源与鲜活教材,进一步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同时也推动了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全面发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与趣味性

全媒体时代下,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人们的生活态度、学习方式、娱乐途径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网络信息传播的内容逐渐呈现“碎片化”“去中心化”趋势,冲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导地位,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掌控力度。另一方面,网络信息传播载体的迅速增长既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天然素材,其所蕴含的高尚的道德品格、自律的学习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怀等都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有积极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较为匮乏。首先,教学方式单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灌输和效仿教学为主,网络教学的开展不够深入,没有充分运用好网络平台上的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大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单向传输。其次,教学方式僵化。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经常采用“师问生答+单向传输”的教学方式,这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来说,容易使得大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状态。

(二)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较低,缺乏时代价值与教育价值

全媒体时代在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持续进步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因势而新。”[9]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人格修养内容和伦理道德内涵,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塑造大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而当前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深度不够,利用率不高,究其原因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意识到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首先,对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挖掘不深。高校建立的网络平台不能实时了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动态,也不能实时解决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困惑,大学生很难产生思想共鸣。高校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没有做到全面理解,以至于也阻碍了红色文化思政建设和发展的步伐。其次,对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挖掘不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停留在对红色文化的浅层次讲授上,忽视了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紧密联系,让大学生难以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这既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又降低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因而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所传授的红色文化知识的时效性,注意方法的推陈出新,要顺势而为,改变教育观念和创新教学方式[10]。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薄弱,缺乏创新性与生动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是思想信息传递渠道,更是关涉教育主客体的联系范畴。而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大多是照本宣科,并没有理论联系实际,也并没有对红色文化资源素材能动性地进行再创造,以至于难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素材语言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有效转换。随着全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形态下思想政治话语场域拓宽、格局分散及主体多元,导致思想政治话语权的建构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环境[11]。全媒体凭借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及时性,给予大学生彰显自身价值目的和利益意图的途径,使网络平台成为全媒体时代另一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场域,然而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提出了新的现实挑战。一方面,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了解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西方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带来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从概念阐释到理论叙述、抽象性概括到宏观性叙事都僵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有的灵动,无法对大学生入脑入心,因而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也无法触及大学生柔软的心底。在此背景下,集理论性、政治性于一体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降低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其高度融合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无法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

(四)红色文化资源传承教育氛围不够,缺乏体验性与实践性

全媒体时代下,新兴媒体技术快速发展,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充分运用微视频、微电影、微剧集、H5 等极具代表的新兴媒体,开设全新面目的课堂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式。而校园网络平台并没有充分探究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能性,使得红色文化资源校园传承氛围不够,大学生的体验性与实践性匮乏。首先,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中渗透不足。高校的校园宣传栏里以社团活动、校园招聘和学术论坛等为主,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较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关注度也较低。其次,红色文化资源在文体活动中渗透不足。高校举办的大多是具有娱乐性、生动性、趣味性的活动,对“红色”元素的活动甚少宣传与举办。即使组织举办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动,也都集中于红色经典朗诵和红色经典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其固定模式枯燥乏味且极具形式感,容易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最后,红色文化资源在文化景观中渗透不足。高校校园有刻着校史、校训的石头,有介绍文人墨客事迹的雕塑,在表现红色革命精神的文化景观与雕塑上略显不足。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另一话语场,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天然素材的校园文化缺失,无法全面展现高校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面貌。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打造“课堂讲授+网络拓展”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主渠道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关键在于结合新的传媒技术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转换为优质教育资源。以全媒体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时空结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全新的传播场域,即多维、立体、瞬时的新型传播格局,虚拟场域超越了现实场域的空间界限[12]。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一是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针对红色文化资源资政育人的特质,高校可以选取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等天然素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结合新传媒技术展现出理性与感性、理论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打造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第一课堂。二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人民的主体性、高度的政治性、显著的民族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决定了传统的“理论灌输”并不能对大学生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高校应该针对全媒体时代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将现实场域与虚拟场域相结合、理论讲授与亲身体验相结合,打造“课堂讲授+网络拓展”的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秉持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之宗旨,要着重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育人效果,发挥其主阵地作用,筑牢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二)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挖掘铸魂育人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兼具富有丰富内涵的革命精神和时代意义的育人价值,高校应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是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高校要始终坚持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依据地方文化特色,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紧密联系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打造出具有时代价值的红色教材。二是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高校应在思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具体内容,通过创设不同学习主题的红色经典活动、红色历史活动等来进行教学与讨论,以此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进头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借助微平台、微视频、微讲堂等来建立虚拟性红色文化资源教学体系,既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性与多元性,又提高了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全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法和思维模式逐渐转变。高校应积极践行全媒体思维,构建线上和线下“两条教育主线”,主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注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体会。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积极推动体验式、演示式和讨论式教学,将红岩精神、吕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音频技术中,激发大学生的感悟能力。这样既满足了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需要,又彰显了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的感染力。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开创红色文化传承新模式

马克思指出:“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3]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介质,任何言论、思想都必须通过话语体系表达出来。高校应厘清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念和逻辑关系,创新话语体系,将红色文化资源充分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首先,筑牢话语主体主导性地位。话语主体要坚守主体角色地位,以自主能动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促使话语主体自觉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大学生愿意接受的内容。其次,增强话语体系亲和力。随着信息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全媒体为纽带,创设共情、共通、共享三种表达方式的话语场域,从而彰显课程教学的人文关怀。再次,调动话语客体能动性。话语客体是具有思想、意识和情感的平等对象,话语主体要理清话语客体的发展规律、个性特征和成长需求,推动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与感悟,从而激发话语客体的能动性。最后,提高话语体系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提高主要包含对网络场域话语体系的仿效和网络平台教学观念的借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离不开网络场域,应积极借助网络媒介提升该场域里的话语权实效性。总而言之,全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应主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传播方式和传播观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影响力。

(四)营造红色文化资源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推行体验式教学

与其他文化资源相比,红色文化资源还彰显独特的育人优势,具有资政、兴党、育人的多方面功能[14]。而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第二课堂”,高校要充分意识到活动育人、氛围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最大限度地展示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悟与收益,才会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15]。第一,积极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活动。高校应推动校园文化创新模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如举办红色诗词大会、红色经典研讨、红色戏剧传播社等,既可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新形式的发展,又可以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第二,积极建设校园红色网站。全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平台形式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各高校要依据实际情况建设校园红色网站,将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革命精神、道德情操、共同理想等育人资源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使得大学生接受“润物细无声”的熏陶。第三,积极建立校园红色教育基地。高校应紧密联系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区,与其进行红色文化资源共创共享,共同建立校园红色教育基地。同时高校应定期安排大学生体验红色教育基地,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提高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课堂深度结合,营造积极向上的红色文化资源校园氛围,从而实现大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的转换。

在全媒体时代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一个凸显高校立德树人与铸魂育人的静态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动态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科学掌握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与逻辑理论,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以网络媒介为载体,深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顺应全媒体技术发展的潮流。这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和亲和力,又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同感,促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话语红色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消费电子(2022年5期)2022-08-15画与理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26期)2022-06-30红色是什么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1期)2021-12-0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红色在哪里?儿童时代·幸福宝宝(2020年2期)2020-03-02《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1期)2019-11-25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2期)2019-05-24雷人话语美文(2018年3期)2018-03-01追忆红色浪漫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雷人话语美文(2017年15期)2017-09-03

推荐访问:视域 政治理论 路径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29/59100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