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究——以亳州学院音乐学专业为例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杨松涛

(亳州学院音乐系,安徽 亳州 236800)

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1],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既是落实新时代党的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也是高质量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方法。

(一)强化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一步一步地成为现实。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奋斗就是劳动,劳动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力量。

在人才培养中,高校需要结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培养学生劳动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学习劳模先进事迹,如带领“娘子军”披星戴月开荒山的“农业劳模”申纪兰,耄耋之年仍坚持下田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指导,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底气和信心。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品格。展望未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仍然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肩负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新时代青年,更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劳动的目的、价值、意义的认识[3]。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是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加强劳动教育的宣传和引导,教育学生矢志不渝地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牢固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和劳动最美的思想观念。二是加大劳动实践活动力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让学生了解劳动是创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要手段,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都是人民付出辛勤的汗水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奇迹,才能实现梦想。只有劳动者才更理解劳动、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坚决反对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4]。

(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应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活中,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帮家长干家务,帮助父母排忧解难;
学习中,除引导学生学习好理论知识外,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培养学生公共服务意识;
专业上,将专业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提升理论水平的同时,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学以致用;
社会层面,学校要利用好社会资源,加大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劳动实践的机会和平台,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指出,让广大青年学生始终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5]。

(一)劳动观念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00 后大学生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喝,可以说他们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在家中,部分大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所有的劳动都由家长包办,不需要自己动手。个别同学基本上丧失了自主生活的能力,离开父母,什么都不会,甚至对劳动教育不理解、不支持。他们可以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打游戏、上网、追剧上,也不会主动地打扫寝室卫生,整理个人内务,即使打扫整理,也是应付检查,认为劳动就是浪费时间,部分同学的劳动意识淡薄。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观念迫在眉睫。

(二)劳动内容形式单一

目前,各高校的劳动教育大多处在初期阶段,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教育体系,劳动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有日常性劳动、劳动周实践、公益性劳动和寒暑假社会实践劳动。如:打扫教室、寝室、实训室环境卫生,开展日常性劳动实践;
以重大节假日为契机,开展劳动实践周活动;
以慰问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为主要形式开展公益性劳动;
以社会服务、社区治理、文明城市创建和美好乡村建设为目的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劳动。将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相结合的较少,不能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劳动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劳动服务意识欠缺

当前,部分学生劳动的服务意识不浓,奉献精神不强,遇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好处和利益,没有吃苦耐劳精神,更谈不上劳动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春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6]。在人才培养中要加强劳动服务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军营去,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教育学生劳动创作价值、劳动实现价值,青春才会闪光。

(四)劳动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而劳动又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劳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劳动创新意识和能力。当前,不少高校在学生劳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与企业联系不够,给学生劳动创新的机会和平台不够;
二是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不够;
三是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性不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的机遇留给善于和敢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7]。当代青年的劳动创新意识强不强,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加强劳动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升劳动创新意识的具体举措。

(一)融入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念

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热爱党和国家、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音乐的基本理论素养,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专业技能[8],掌握音乐学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具备音乐学教学的能力,能够在教育和文化服务业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创编、策划、社会公益服务等劳动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音乐学专业人才。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学中渗透劳动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作品,可以选择赞美劳动者或者歌颂劳动精神的作品。例如声乐教学中,作品《为了谁》体现了人民子弟兵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伟大劳动精神,他们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不受损失,把军人的职责与担当、初心与使命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人民子弟兵的劳动目的是什么,劳动价值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体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它是一首赞美人民子弟兵用生命和身躯抵挡洪水、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不受损失的抒情歌曲。在讲解歌曲创作背景时,应结合歌词中所描绘的情境,加深学生对歌曲更深层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子弟兵通过自身辛苦的劳动奉献与付出,换来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是通过对歌词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歌词中“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体现了人民子弟兵通过劳动不让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让学生感受人民子弟兵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9]。最后在教唱环节,要求学生置身于歌曲情绪之中,准确把握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声情并茂地演唱。

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外,还要把劳动教育纳入第二课堂,与专业相结合。例如与专业汇报演出、校园文化艺术节、师生音乐会、艺术实践周等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积极主动参加劳动的习惯,并规定相应的学时和学分。劳动实践部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专业艺术实践活动,提升劳动创新能力。专业实践活动既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检验,也是课外劳动教育的拓展延伸;
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舞台艺术实践的机会,还给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例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每年都由音乐学专业承办,为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活动由学生会和相关社团主办,在节目的排练中,学生既要考虑节目的编排,还要考虑主持词的串讲,这属于脑力劳动;
既要表演又要考虑场务、灯光和道具的摆设,这属于体力劳动。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是智力和体力的完美结合,既能锻炼学生的劳动创新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懂得一切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取得的,从而激励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享受劳动。

(二)融入实习实训,帮助学生提升劳动技能水平

优化实习实训的教学体系。学校需制订专门的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及内容,科学设置实习实训类的课程。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教学标准、1+X 证书要求、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实习实训教学内容。把学科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社会调查及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实习实训教学体系,把实习实训作为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的主战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劳动技能。

实习实训作为音乐学专业课堂教学的延伸,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理论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劳动技能,提升劳动能力。因此,实习实训中的劳动技能培养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方面。音乐学专业的实习在第七学期进行,共有16周实习时间,设置5 个学分,采取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各有一名教师指导。实习前,学生需要制订实习计划和实习方案,待院系审核通过后方可实习。在实习结束后,需要上交实习报告、实习日志、过程性材料、实习总结和实习成绩鉴定[10]。院系明确实习实训的内容、劳动标准,丰富劳动教育形式,从而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能力,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音乐学专业还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实习基地建设、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教育场所,音乐学专业已与多家企业和学校签订了校外实习实训协议,加大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每年在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质量及学生培养问卷调查活动。通过分析,90%以上的企业对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方面比较满意。同时,音乐学专业还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创新能力。截至2021 年底,共申报30 余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10 余项,并配备指导老师和专项资金给予指导和支持,提升学生的劳动创新技能。

(三)融入社会实践,教育学生增强劳动服务社会意识

以“社会实践”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开展服务性劳动的主要载体,也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亳州学院按照素质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四维一体”的基本教育模式来推进学生“第二课堂”。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该活动是劳动实践教育的一部分,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能力及服务社会的意识。从组建团队到确定实践的主题、从联系实践基地到制定实践方案、从活动的组织宣传到活动的总结及成果的提炼等都需要学生亲力亲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是需要大量的劳动支撑的。为了顺利开展此项活动,还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并做好明确的分工。一是要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为团队配备指导老师,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二是要加大宣传引导,组织学生积极报名参加;
三是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培训工作,特别是安全教育的培训;
四是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树立优秀学生榜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五是对活动进行总结评价,提炼成果。

音乐学专业积极推进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服务意识。2021 年,结合庆祝建党100 周年文艺演出、“音乐党史”进基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实践周及亳州市各项文艺演出等,共开展20 余场社会实践活动,260 余人次参与劳动,认定劳动教育200 学时。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意志,强化了学生劳动服务社会的意识,提升了学生劳动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四)融入音乐采风,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族艺术和本土文化不仅丰富,而且根基雄厚,影响深远。为使学生能够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人才培养中,音乐学专业加大了学生音乐采风力度。要求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感受自然,提升学生的劳动创新能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音乐采风是音乐学专业的一门劳动实践课程,规定2 周学时,设置1 个劳动学分。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加深对民间音乐及传统音乐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音乐艺术的修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对音乐进行二度创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学专业结合区域文艺资源,加强学生与本土文艺资源之间的联系。如亳州“二夹弦”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是亳州的地方戏,是亳州大地上生长起来的宝贵戏曲艺术,是“亳文化”的优势资源。亳州学院作为地方高校有传承、创新、繁荣地方文化的历史责任。为推动亳州“二夹弦”的传承发展,音乐系成立了亳州“二夹弦”研究所,聘请了亳州“二夹弦”的传承人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兼职教师,将亳州“二夹弦”引入校园、引进课堂,作为音乐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每学期开展“二夹弦”专题讲座和教唱活动,让学生了解亳州“二夹弦”的唱腔特色、伴奏乐器、板式特征、角色行当、表现手法、服饰化妆等,让学生近距离地观看亳州“二夹弦”戏曲表演,了解戏曲常识,感受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习亳州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从而进行二度创作,提升学生的劳动创新能力。

为传承好亳州“二夹弦”,音乐学专业把亳州“二夹弦”纳入学生社会调查和田野采风实践活动,让学生与散落于民间的传统艺人或剧团的演员进行采访交流,详细了解亳州“二夹弦”的演唱风格和特点等。

劳动教育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劳动教育,是各高校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站在音乐学专业的角度,提出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及音乐采风活动,确立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服务意识及劳动创新能力。并就如何推进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落实好劳动教育,还需要我们关注劳动教育的师资、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从而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亳州音乐学劳动 基于区块链的亳州中药共享物流研究——以白芍共享物流为例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2期)2022-07-02与时偕行:当代藏族音乐研究的民族音乐学实践与运用西藏艺术研究(2022年1期)2022-06-27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科学与生活(2021年17期)2021-11-10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前景展望研究大众文艺(2021年17期)2021-10-11谣言必须要制止民间故事选刊(2021年18期)2021-09-19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北方音乐(2019年13期)2019-08-21——读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有感">以学术为本,落实实践调查
——读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有感长江丛刊(2018年26期)2018-11-14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

推荐访问:亳州 劳动教育 为例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429/59101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